“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这世上最远的距离,是仅隔一条马路,我却见不到你。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01

父母年迈,但都健在;他们相依为命,互相照顾;他们和你在一座城市,相距不过一碗饭的距离;他们在马路这边的小区,你在马路那边的高楼……

如是,人到中年的你,就可以放心了?!你错了。

近日有封“百字遗书”在朋友圈刷屏,是一位80岁老母写给4个儿子的。

这封信之所以会刷屏,想必是有一定道理的,光看信中的几句话,已然戳中了不少人:

“儿子们,我老了,老到要看你们脸色生活”

“作为母亲,我心存感激,感激你们对我的陪伴。之后,你们每一个人的脸色都越来越难看,仿佛你们进的是旅店,而里面那个眼巴巴看着你们的老太太,跟你们没有半点关系。”

“我怕得罪你们任何一个人,虽然我不吃你们一口饭,不穿你们一件衣,甚至不花你们一分钱,但是你们陪伴了我,就是亏欠了你们。”

老人表示,自从老伴离世后,几乎再也没快乐过。

80岁生日那天,她只是觉得心脏越来越难受,但却不知对谁说出来,反而更希望疾病能快点把她带走。

在信的末尾,老人明白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写道:

“我真的很感激你们的陪伴照顾,但除了这句,我还有一句要说的是:我后悔生了你们,如果有来生,再也不见了。

但我是母亲,我恶毒不起来,我还是希望你们4个的晚年都能幸福,不会被你们那8个孩子嫌弃。情尽了,言尽了,就此打住吧。”

别忘了你在奔跑的同时,身后站着年迈的父母。

他们并不想成为你的负累,但也不想你把这份爱当成理所应当,狠心将其抛在身后。

马薇薇说过:父母想进养老院,那是因为他们懂事,可是我们当子女的,就能够心安理得,不懂事地由着他们懂事吗?

所以身为子女,如果可以,无论你多忙都该抽空陪陪他们。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02

养儿防老,膝下承欢,儿孙满堂……

这样的天伦之乐,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奢侈品。

社会变革带来的家庭结构之调整,生存压力倒逼的中年危机之焦灼,正让老龄化中国哀伤不断,悲剧不止。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这是南京一小区内81岁独居老人去世两个多月后被发现时,留在家中遗书上的一句话。

这位生前育有儿女的老太太,7年前独自一人搬到离世的小区里。

垂老暮年,疾病缠身,预感到将离开的她,在中秋节当晚写下这封遗书。

她预想,死亡的第二天就会有人到来。

她不知,死亡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

而发现者,不是她生养的子女,而是离她最近的邻居。

儿女数个,生前无人问及;遗书落尘,死后无人阅及。

记得在《奇葩说》里,张泉灵曾说自己做《空巢老人调研》的经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老人身上总是会有一股“老人味”?

原来并不是身体机能下降的缘故,因为当时她做采访,跑去问医生,医生说不出是啥原因。

直到遇见一位老奶奶,张泉灵忍不住向她采访道,“您多久洗一次澡呢?”

老奶奶接下来的一番话,令张泉灵唏嘘万分,时过境迁,说与观众听,在场不少人都哭了。

老奶奶当时说的是:

“我尽量不洗澡,一个人,我老了,洗澡是最危险的事,万一摔了,那可怎么办,我怕给孩子留下负担。”

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让人觉得无比心酸与沉重。原来那些被你嫌弃的“老人味”,竟只是他们害怕麻烦子女。

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凉,不过是,生儿育女,勤劳责己,不添麻烦,最终,却活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孤岛。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03

这人间最妥帖的尊严,体现在生命的起点与终点。

我们大哭一声来到世上,被珍爱,被接纳,被安放。

此后余生,哪怕动荡不安,最初的爱也会犹如苗之芽、树之根,让我们在慈悲中变得坚韧。

我们蹒跚一路来到晚年,被看见,被善待,被照顾。

过往经年,哪怕委屈受累,最后的情也犹如春之花、秋之叶,让我们在凄苦中释怀离去。

当下诸多悲哀,归根结蒂不过是,初生者人如蝼蚁,垂老者逝如草芥。

记得,作家戈舟在《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空巢老人调查》一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前阵子还有个新闻,是一对高学历老夫妇,两老退休前,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他们的两个儿子,一个是清华大学毕业生,一个是中国人大毕业生,十分有出息。

但尽管培育了如此优秀的孩子,这对老人却战战兢兢,过了近10年的空巢老年生活。

被问及“为什么不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时,老夫妇一方面考虑到两个孩子都在北京买了房,都有房贷的压力。

另一方面才是最扎心的,“他们从不主动开口请我和老伴去住”。

记得最开始,老夫妇都还习惯,可以拿着养老金过活,但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一个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另一个患有严重的高血压。

平时他会为她量血压,她会监督他按时服药。就是生怕一旦其中一个倒下了,另一个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

但不幸还是发生了,要不是邻居及时发现,恐怕命也保不住。

当看到两个孩子来医院时,许久没见过面的二老,孩子般忍不住哭了起来,就好像受了什么天大的委屈。

但在孩子们眼里,只是觉得,父母怎么变得越来越脆弱了。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后来,他们还是决定搬进了养老院。采访的最后一句话,令我的内心至今颤抖不已:

当你以为父母可以照顾自己的时候,其实他们正渐渐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到了需要依赖你的时候。

你呢,你不是不懂,你只是不愿让自己那么快醒来。

当血脉关系淡薄,雇佣状况堪忧,人际交往狭窄,被拽进生活边缘和衰老深渊的老人,只能用这种悲怆而苍凉的方式,挽留住最后的体面。

有知识有文化有子女者,尚且如此。无学问无身份无子女者,只会更难。

04

如果,你在网上输入关键词“独居老人”和“去世多天”,你会发现下面链接有成百上千条。

仅仅7月和8月,独居老人去世多日被发现的新闻,就有十余条。《年度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

● 身患疾病的老人,占全国老人总数的1/3,高达5600万人。

● 90%的空巢老人,最害怕的问题是:孤独。

● 50%的老人感觉家庭关系尚且融洽,仅有9.2%的老人对子女感到满意。

“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不是一种诗意的口号,而是一种落地的行动。

它并非“孝顺”两字能轻易囊括,更需能力、认知和诚意的共同抵达。

● 父母虽生数个孩子,但你依然是他们的唯一。

越来越多的悲剧证明,并非孩子越多父母越有保障。有一种悲剧恰恰源自“我不去看爸妈,不还有你们吗”的侥幸心理。当父母老去,不管兄弟姊妹几个人,都该有“我要负责”的意识。有时候,你一个及时的电话或探访,就能避免老人的一场意外。

● 父母不会拿“孝顺”怪你,但你不能心安理得地放任自己。

“不是孩子不孝顺,主要是太忙了,我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这是天下父母的口头禅。父母年迈的人,多是人到中年累成狗,面临事业上、身体上、精神上和人际关系上的种种无力感。再苦再累,不能弄丢了父母,那是你人生的来路。

● 父母养你十八年,只盼能换回你十八个月。

不管是富有还是贫贱,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即便无法给我们提供捷径和资源,也尽最大努力给了我们他们所能给的最好的。从他们生病到老去,往往是一瞬间。在他们最需要时,请给予足够的耐心和陪伴。转眼之间,他们可能就不会再给你尽孝的机会。

● 你记事簿第一条的位置,应该留给父母。

多少人的手机记事簿里,写着工作的要事、孩子的愿望、家庭的开支、领导的指示,但鲜有人记着父母的需求。

从今天起,在你手机记事簿里,写下每一天或两天给父母打电话的提醒,写下每一个月或两个月回去看父母的行程,写下父母最需要的物品和药品……

你的举手之劳,就是他们的晚年依靠。

“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人生实苦。

你苦苦跋涉,抵达远方,终将懂得,普天之下,唯有父母情长。

岁月易逝。

你人到中年,疲惫不堪,不该忘了,孤独之畔,惟愿亲人造访。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