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帝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又是如何形成的?

野立


都別搶,我來答。

題主挺會發明創造,這個“帝國專制主義”聽起來好像有那麼一回事,但卻有點四不像了。

首先帝國(Empire)屬於外來詞,中國只有王朝,從未使用過帝國。

儘管從狹義上來說,中國的大一統王朝都符合“帝國”的標準,但後續就有點亂,因為派生了一個詞彙“帝國主義”。

列寧老先生寫了一本書叫《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可見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是緊密相連的,由於明清兩朝對商業不太重視,所以中國從未進入過資本主義社會。

而歷史教科書上從來都只是寫資本主義萌芽。

因此給中國冠上一個帝國的名號,雖然聽起來很霸氣,但是有點自己罵自己的意思。而且按照帝國主義的標準劃分:

  1. 在生產和資本集中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壟斷統治;
  2. 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融合為一,形成金融資本,並在此基礎上產生金融寡頭;

  3. 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所以按照以上劃分把中國曆代王朝稱之為帝國是不合時宜的。

以上是閒話。

那麼秦朝的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是怎麼實現的呢?

首先來解釋專制主義。

它是和民主制度相對立的一種制度,一般都指一人或多人的獨裁統治。

按照這一屬性,商周時代實際上就已經顯現了這種獨裁統治的特徵,儘管周朝實行分封制,周天子無權對諸侯內部的事物進行干預。

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以及各諸侯之間需要向周天子履行的義務以及效忠都展現了專制主義的特徵,譬如《禮記·王制》中就說“天子將出,類乎上帝。”

這是周天子具備的超然地位,在制度上體現為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等級關係,但是由於分封制具有分權性,它和中央集權是對立的,所以這種專制主義一般在秦朝統一後表現的較為明顯。

而它是從中央集權上表現出來的。

分封制的瓦解造成的“天子弱而諸侯強”局面讓各諸侯看到了這一制度存在的巨大弊端。而秦朝在這一點上看得比較透徹。

商鞅變法中的幾項重要內容就有建立軍功爵祿制,廢除世卿世祿制,即官職世襲制度。在此之前,由於受到“親親尊尊”制度的影響,整個周朝的階級性極為尖銳。

在“親親尊尊”制度下,每個人都被侷限在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中,不能做出超越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舉動,譬如《禮記·王制》中規定說: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在這些倫理禮制下把每個人的行為都限制得死死的,其中就包括官職的世襲,譬如孟嘗君的父親去世以後,他就世襲了父親的爵位和食邑,“嬰卒,諡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

而商鞅變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廢除了世襲制度,當時立下規定說“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

因為在當時面臨的一個情況就是公卿士大夫階層的崛起,這些公卿把持了諸侯國內部的朝政,使得國君淪為傀儡,譬如像齊國、晉國都因為公卿士大夫勢力過大直接亡國。

除了廢除世襲制,商鞅變法中的重要內容就是設立郡縣制,“並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史記》)”

應該說,在中央集權這一點上秦國在各個諸侯國之間都走在了前列,當然這在當時也是變法的一個主流。

譬如吳起變法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削減貴族力量,也就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均楚國之爵,而平其祿,損其有餘,而繼其不足(《說苑·指武》)”

而這些變法思想都受到了李悝變法的重大影響,儘管其根本主旨在於使國家強大,但實際上其體體現的正是分封制瓦解以後,各國面臨分封制暴露出來的巨大弊端都在尋求另一種制度的出路。

這是當時所有變法的一個時代背景,因為正是由於分封制的瓦解最終才導致了周王室的衰弱,進而使得各諸侯強勢崛起。

富有遠見的變法家們洞見到了這一點,另外中央集權的誕生還必須要考慮到大一統思想的出現,倘若沒有大一統思想的出現,秦始皇想要推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想來還是要面臨巨大的阻力。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當時就有聲音建議秦始皇分封諸王,鎮守天下,“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史記》)”

可見在經歷幾百年的分裂後,分封制依然深得人心。

而大一統思想的出現,也正是由於春秋戰國以來,諸侯並立,王室衰微,人民飽受戰亂之苦,天下深陷於戰爭泥潭。

不管是民眾還是思想家們都渴望和致力於一個統一完整的國家出現,東周晚期的社會局勢看似複雜,但實際上只要意識到不管是諸侯崛起還是內部變法。

歸根溯源,都是分封制的瓦解導致的社會解體,其正如多米諾骨牌最終引發了諸侯爭雄,實際上其本質是社會的重組。

因此隨著秦國統一天下後,其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新國家,是繼續沿用分封制還是郡縣制。

儘管史書上僅僅只是花費了寥寥幾筆來形容,但相信在彼時的秦王宮中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當時的情形是: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史記·秦始皇本紀》

“群臣皆以為便”,說明大多數大臣都贊同繼續沿用分封制。

但師承儒家的李斯站出來反對說: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儘管這一提議得到了秦始皇的贊同,對此他讚許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但相信當時李斯的建議還是遭到了不少的反對,引發了不小的爭論,而李斯則上演了舌戰群臣的戲碼。

而秦始皇能夠採取李斯的建議其實並不意外,在眼見諸侯割據,王室衰微的景象,相信雄心壯志的秦始皇並不願意自己的帝國重複周朝的老路。

因此,郡縣制的誕生頗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意味。

當時秦始皇發表了一番頗為豪邁的言論,而這番言論恰恰就體現出了通過郡縣制集權以後的專制主義統治: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

“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這句話完美的體現了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

“今皇帝並一海內”指的是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這叫“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它體現的正是君權時代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獨裁統治。

但儘管理論上是這麼說,但在皇帝之下還有一個丞相可以掣肘皇帝的權力,因此歷朝歷代無不試圖削弱相權對君權的鉗制,直到朱元璋廢除丞相,中國皇帝們才真正實現了獨裁統治。

“以為郡縣”則體現的是中央集權,郡縣制度不同於分封制的貴族統治,郡縣制度是官僚統治,“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而皇帝擁有任免官員的權力,官僚制的出現讓權力真正實現了“金字塔”式的等級關係,皇帝是最高統治者,是決策者,皇帝以下都是執行者。

皇帝的政令通過官僚層層傳達,從咸陽宮裡傳達到全國的大大小小的郡縣裡執行,這就是中央集權。

自此,當中國已經擺脫封建制度時,西方國家卻正隨著羅馬帝國的瓦解進入了漫長的黑暗中世紀,可以說在這一點上中國還是走在了前列。

儘管希臘早已創造出發達的共和制度,但顯然歐洲歷史卻開起了倒車。

總的來說,中央集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孕育、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它的形成原因歸根結底就是分封制的瓦解導致的諸侯崛起,使得分封制被拋棄,從而形成的另一種制度。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百家爭鳴時代出現的一種必然結果。

持續的動盪和分裂必然讓人們渴望穩定和一個大一統國家的出現,而當這樣的國家,秦國出現時,至少就秦始皇來說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帝國重蹈周朝的老路。

所以當李斯提議分封制時,他自然就同意了。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瞭解深度歷史知識~


圍爐談史


眾所周知,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饗國三百餘年。


秦皇年邁,放任趙高亂國而已。

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二、法家商鞅。

曾讀過《商君書》原著。

作為法家學派,《商君書》的確是一本很多問題有獨到見解的文獻。

然而,《商君書》已經被人曲解過多,以訛傳訛,以至於偏離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網上流傳甚廣的“馭民五術”。

在《商君書》中,商鞅從未有此表述。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某些人拿著商鞅的大旗四處招搖撞騙。此人無恥與齷蹉至極,非我族類,其心必誅。


用戶67724358697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權力,也就是所謂的中央集權。秦始皇採取的中央集權的措施,正式宣告了奴隸制的結束,封建制的崛起。而封建制也成為了後面皇帝的首要選擇,乃至於統治了中國二千多年。那麼,這個所謂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是如何一步步達到集權的效果的呢?

通過對上層的集權

一、皇帝的權威感

在秦始皇滅六國之前,各諸侯都自稱王,表示自己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嬴政也不例外,史稱秦王政。而眼下六國已經平定,再用王號成何體統,更何況是嬴政這種驕傲之人,於是皇帝誕生了。皇帝,表三皇五帝之意,再加上皇帝稱號的前所未有,便在精神層面上使得文武百官敬畏。

二、三公九卿制度

秦始皇對於權力的慾望,可謂無人能及。其表現形式之一,便是這三公九卿制度。所謂的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便是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則是指廷尉,治粟內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衛尉,太僕,中正。丞相分左右,負責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掌管全國軍隊,御史大夫為丞相的副手,同時具備檢察白官的職責。其餘九卿各司其職。

乍一聽,是不是覺得很合理?然後實際上並沒有說得這麼好聽,丞相名義上輔助皇帝辦公,但卻只是輔助,決定權依舊在皇帝手上。而太尉更慘,太尉只有帶兵權,沒有調兵權和發兵權,用現在時髦的話講,太尉就是“工具人”。至於御史大夫就更不必說了,丞相尚且如此,更何況這個輔助丞相的。《史記》中記載“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這個表面上說明秦始皇辛勤處理政務,但是從側面看不也正好代表了其對權力的掌控欲旺盛嗎?

通過對中層的集權

郡縣制,就是對下面人員很好地控制。先不說西周時期大行分封制,導致後期禮樂崩壞,諸侯征伐。單就說諸侯下面的卿大夫階層,就已經尾大不掉了。前有三家分晉作為戰國的開端,後有田氏代齊這樣的蓄謀已久。因此,實行郡縣制的意義便是為了中央更好地控制地方。

郡縣制通過中央管理郡,郡管理縣的形式展開,一層管理一層,層層遞進,形成有效的責任制度。這樣一來,這群位於中層的地方官員就隨時在中央的掌控之下,權力更加的集中。

通過對底層的集權

底層,主要就是普通老百姓。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對普通老百姓採取了一些了集權措施。

一、文化上的集權

說到思想上的集權,那就繞不開一個詞,“焚書”。“焚書”始末,暫且不論。“焚書”目的,倒要一說。“焚書”,是由李斯提出,秦始皇首肯的。其目的就像李斯上書中所寫道的,為了禁止百姓以古非今,損害皇帝名譽。於是,民間除了醫藥,農林之類關乎根本的書籍,其餘的全部焚燬,敢有私藏的,按照滅族罪論。事實上,自秦國商鞅變法以來,採取的便是“愚民”政策。百姓讀不了書,自然就明不了理。而明不了理,就只能依靠朝廷,自然也就造不了反。而這就是變相地實現了思想上的集權。

二、思想上的集權

秦始皇滅六國以後,便提出了“五德始終說”。周屬火德,秦屬水德,故秦能取周而代之。這個論斷在今天看來,可能有些荒謬,但是在那個時代,老百姓可是深信不疑的。要知道,在古代,祭祀可是頭等大事,而祭祀的對象就是天地,山川及祖先。何況就連飽讀詩書的孔子對於鬼神之說都是敬而遠之,更別說這些普通老百姓了。

同時,秦始皇還舉行了盛大的泰山封禪典禮。根據古籍記載,自炎帝以來的七十二王皆於泰山封禪。因此,封禪的成功與否,代表了其是否能夠得到天地的認可。而秦始皇成功地舉行了這次天下皆知的封禪典禮,使得底層老百姓對其更加敬畏。

結語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帝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又是如何形成的?我認為秦始皇是一步步地從上而下,實現其對於權力控制的。這個控制的形式多種多樣,對於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的方法。對於上層的達官顯貴來說,秦始皇是通過分散它們的權力來集權的。對於中層的地方官員,則是利用了官員之間的上下級遏制關係來進行集權的。至於底層的百姓,則主要通過控制思想來進行集權。


雲軒談史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帝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又是如何形成的?

秦始皇通過建立郡縣制及制定相關法律措施,逐步加強中央集權統治。

一、郡縣制的推行。

秦始皇滅六國以後,積極通過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項措施,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秦始皇首推郡縣制,在此後的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大都採取了這種制度。郡縣制的主要特點是在中央集權下,設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從三公九卿到郡縣官場,非世襲永久,而是隨時聽命於中央,中央生殺大權在握。

郡縣制一開始是秦始皇大臣李斯提出來的,他主張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增加至四十餘郡。這些郡完全聽命於中央和皇帝,是中央政府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中央集權制度從此就確立了。

二、在中央和地方進行官制改革。

除了在行政區劃上推行集權改革外,秦始皇還大力推進中央和地方官制改革。在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們的官職情況直接由皇帝裁決。在地方郡、縣兩級設郡監、郡守,在縣設置令或長。郡縣官吏的任免仍然由中央裁決。

另外,秦朝還推行了包括戶籍制度、法律、軍隊建設等系列改革舉措,將農民固守在土地上,建立了全國通用的法律條例,制定了銅虎符發兵制,通過一系列的中央舉措加強了秦朝皇室的統治地位,也為中央集權牢牢攥在自己的手裡而作出了高層鋪設。

三、思想上唯我獨尊。

除了在政治和經濟上推行中央集權外,秦始皇還在文化思想上推行中央管控,灌輸唯我獨尊的思想。

秦始皇採用了戰國時期陰陽家的五德說,來辯護秦朝的法統。意即秦王朝是週而復始的統治輪迴,亦是天道輪迴,與天同齊。他還建立了一整套的唯心法典,讓世人覺得皇權的神秘與不可對抗性,以此來麻痺人們的思想,鞏固自己的江山統治。


山城小哲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王政便開始著手建立一個高度集中統一的封建王朝,他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採取一系列措施,確立各項基本政策和制度,不斷鞏固和加強自己的統治。

第一,在政治上。

首先,確立的就是至高無上的皇權。

秦王政將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並規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朕”;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用玉雕刻,稱為“璽”;皇帝的“命”成為“制”;皇帝的“令”,稱為“詔”。

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擁有一切最高權利的統治者。

其次,確立政權體制,從上往下建立起嚴密的封建統治機構。

全國在皇帝的領導下,建立由三公九卿組成的中央政府。三公之間分職明確,又相互制約,九卿各自負責各自主管的各個部門。

所有三公九卿都由皇帝任免和調動,按規定領取國家俸祿,概不世襲。

秦朝地方政府由,郡、縣、鄉三級機構組成。郡縣制的施行,最大特點是廢除了分封制,從而大大強化了中央集權,為全國軍隊統一管理奠定了基礎保證。

再次,就是確立統一而嚴酷的封建法律,以法治國,並加強對人們思想和文化的統治。

制定《秦律》推廣全國執行,若不按律執行,將會受到極為嚴厲的刑罰。

第二,在經濟上

進一步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施行重農抑商,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租稅等政策。

第三,在軍事上

將一切軍事大權,諸如軍隊調動,作戰指揮,部隊管理,國防建設等等,都高度集中在皇帝個人手中,兵權高度集中,其他任何一級政府、官員或將軍都無權擅自徵調軍隊,而且凡是徵發軍隊,都必須執行璽、符、節三位一體的嚴格制度。

第四,在文化上

為統一人們的思想,防止產生異端,秦始皇下令焚燬除《秦紀》以外的所有歷史書籍以及民間所藏的《詩》、《書》、諸子百家等著作。

為愚笨人民,又焚書坑儒,活埋四百多名所謂的“犯禁”儒生。

如此之下,秦國的帝國高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慢慢形成。





倔犟的蝸牛


中央集權是經過了一個緩慢的發展而成的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從周朝的分封制,再到秦朝的郡縣制,使國家開始進入大一統時代。隨後到的兩漢時期,在繼承郡縣制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又恢復了分封制度,讓地方勢力又一次抬頭。使刺史和州牧以及豪強地主日益壯大,造成了東漢末年以後,國家陷入長期的混戰,三國兩晉南北朝,戰亂了幾百年。隋唐之後,國家再次一統,相應的政治制度使得封建社會經濟達到了封建時代的巔峰。但是唐代中期,隨著節度使的設置,再次讓地方權利擴大,隨後國家又一次陷入長期的戰亂。到了宋代,對地方官員的權利進行了重大調整。元明清三朝,行省制度傳承,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到了清代可以說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地方分裂逐漸消失。

因此中央集權的演變可以概括為始於周朝,確立與秦朝,鞏固與兩漢,完善與隋唐,加強與宋朝,發展與元朝,巔峰和衰敗與明清

由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經歷了上千年的摸索與完善的封建制度。


小胡侃侃


可以說嬴政是個很有遠見的人,他知道一個龐大的帝國如果繼續實行先秦以前的制度,終將走向分裂。首先實行皇帝制,嬴政統一全國後,更改名號,把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而為一,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便成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第二臣官實行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機關實"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相互制約,都直接為皇帝負責,使權力集中於皇帝一身。第三郡縣制,在地方行政機構上,秦始皇徹底廢除了周以前的分封制度,把戰國時期已經實行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叫郡縣制。秦帝國雖短命,但隨後而來的漢帝國通過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四個皇帝的努力將這套中央集權制度推向了一個高度!也正是這一套政策奠定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不論朝代如何更替,皇帝走馬燈的換,這套中央集權制度重來沒改變過。


晨曦中的浮雲


郡縣制是政治偏見,重複統治。自覺不得人心,畏恐權力不牢。如果得人心了,怎麼可能權力不牢呢?


歷史醫生孔老大


一、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統一

1.背景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兼併戰爭

2.條件

①經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增強

②思想:法家學說為秦的統一奠定理論基礎

③客觀:人民渴望統一

④主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秦朝。

4.措施(鞏固統一)

頒佈秦律;統一度量衡、貨幣、車軌;統一文字;修馳道、開通靈渠、修長城、移民等。

5.影響

①結束了長期的諸侯割據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秦王朝,促進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

②有利於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鞏固國家統一。

③有利於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內容

①權力高度集中

天下大權,集於中央中央大權,集於皇帝

②皇權至上

皇帝總攬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皇帝有權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

③皇帝獨尊(皇帝神聖)

創制皇帝專用稱號(朕、制、詔、璽)

④皇位世襲

2.特點

皇位世襲——權力的不可轉移

皇權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這是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三、中央官制

1.內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傳下達,負責監察百官

太尉——管理全國軍務

九卿(諸卿):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分管國家各項具體事務

2.特點

①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先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以減少決策失誤。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弊:因皇權過大,易形成君主專制獨裁,缺乏對皇帝的監督與制約的機制。

四、郡縣制

1.背景:

①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已陸續在新建並的地區設郡縣

②秦統一後,通知區域空前擴大

③李斯建議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2.內容:

秦始皇把全國分為36個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一郡之內又分若干縣

建立相應的地方官僚機構,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響:

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國每個地方每戶人家都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