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延昭排行老大,为什么会被称为杨六郞?

杨延昭,又名杨六郎,实际上却是杨老令公的长子。那他为什么又会叫六郎呢?其实六郎只是他的外号,而不是长幼排序老六,那么他的六郎的外号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来看看他的一生。

杨延昭

杨延昭,本名延朗,是杨老令公杨业之长子。小时候,杨延昭沉默寡言,唯独对摆兵布阵的游戏情有独钟。见到儿子有行军布阵有兴趣,杨业曾不无自豪的说:“我儿像我!“长大后,每次出征,杨业都带着杨延昭对他历练

杨延昭排行老大,为什么会被称为杨六郞?

太平兴国年间,杨延昭因战功补为供奉官。杨业在攻应州、朔州时,杨延昭作为先锋军,在朔州城下,被流箭贯穿手臂,他却越战越勇,最终拿下朔州。

遂城之战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天,契丹突然进犯杨延昭所守的边境小城遂城(现保定徐水),遂城并无防备。辽军围城数日,杨延昭组织城内所有壮丁登城守卫。几天后,冷空气来袭,北方天寒地冻,杨延昭让兵丁将水自城头上泼下,很快城墙外结了一层坚冰。有了这层坚冰作为保护膜,遂城变得明镜一般的光滑。辽军眼看无法攻城,只得撤退,杨延昭率众出城缴获辎重甚多。杨延昭也因功被拜为莫州(今河北任丘)刺史。

杨延昭排行老大,为什么会被称为杨六郞?

《三国演义》中,也曾经有过泼水冻城的故事,但是那是演义小说,而遂城之战是记载于史书中,真实发生的事情。由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可能娄子伯给曹操出主意的桥段是参考了遂城之战的内容。

傅潜作为三路行营都部署,手握重兵屯兵于中山(现今定州)。杨延昭与杨嗣、石普多次请兵出战,都被傅潜拒绝。宋真宗御驾亲征至大名府,傅潜的罪行被揭发定罪,宋真宗在行在召见杨延昭。经过一番关于守卫边疆的答对后,他深受宋真宗的赏识,宋真宗对诸王说:“延昭之父杨业乃是前朝名将,他治理边塞颇有其父亲之风,值得嘉奖。“

不久,契丹再次来犯,杨延昭在羊山西边安排下精锐伏兵。宋军且战且退,引辽军前往羊山西方向入伏。辽军遭遇宋军埋伏后,辽军大败主将被俘,杨延昭将辽将首级砍下,献给朝廷。

杨延昭与杨嗣并称为“二杨“,终宋一朝,文官向来对武将轻视,二杨的战功赫赫也引起了朝臣的嫉妒,所幸有宋真宗力挺。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辽军入侵保州,杨延昭与杨嗣前往救援,还没站稳阵脚,就被辽军突袭,损兵折将。朝廷命李继宣、王汀代替二杨领兵,宋真宗素知二杨是忠勇之辈,于是免除了他们之罪,以观后效。

第二年夏天,辽军再次侵宋,攻打望都,李继宣畏战,被免官,杨延昭重新被任命为巡检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宁边军部署。

澶州之论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杨延昭手下兵马被增加至一万人,屯兵于静安军东边,以防止辽军来犯。朝廷给予杨延昭便宜行事之权,不受都部署王超节制。

杨延昭排行老大,为什么会被称为杨六郞?

同年闰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辽军大举南侵。宋真宗在寇准的坚持下御驾亲征澶渊,杨延昭上疏反对议和,他认为辽军远来,离国千里,人困马乏,虽然辽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容易战败,辽军劫掠的财物都随身携带于马上。杨延昭自请率军,在要路上埋伏,可以歼敌,幽云各州也可收复。

杨延昭的奏章上表朝廷后,如石牛入海,杳无音信,主要原因是他的主张与宋真宗的想法有所不同,奏折没有了下文也就不难想象了。迟迟没有回音,杨延昭率军抵达辽境,攻打古城,收获不少。

杨延昭排行老大,为什么会被称为杨六郞?

澶渊之盟时,朝廷选守边将领,杨延昭被任命为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元二年(公元1005年),杨延昭因守边有功,被升迁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在高阳关屯兵九年,因为将日常吏事交付给小吏周正处理,由于杨延昭对他过度地放纵,周正借机为奸。杨延昭因此事遭到了宋真宗斥责。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卒,享年仅五十七岁。

无眠心语:

杨延昭智勇善战,平时所得赏赐都用来犒赏士卒。有这样与士卒同甘共苦、身先士卒的将军,所以士卒们每遇战阵之时,都不顾个人安危,奋勇争先。

北斗七星的第六星,又名武曲星,主克燕地,也就是辽国的所在。契丹人忌惮杨延昭,所以称呼他为杨六郎。其实他在兄弟中排行是老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