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現在人們談及《阿拉伯的勞倫斯》時,總是被它波瀾壯闊的畫面所折服傾倒,尤其是對於有幸親眼目睹本片的70毫米膠片版的人而言,在黃沙漫卷的阿拉伯大漠上欣賞一輪紅日從地平線漸漸蓬勃而出,在杳無人煙的天地間欣賞一個人騎著一個駱駝閒庭信步,在沙漠戈壁間欣賞戰馬與駱駝踏起塵土奔襲千里,可謂平生不可多得的終極視聽體驗。

大衛·裡恩將廣漠浩渺的沙漠,當作了一塊天然的畫布,往往採用大全景鏡頭來表現人與之相對的渺小。裡恩所描摹的這幅恢宏畫卷,一直被電影業界權威認為是最出色的史詩片,在AFI的此次評選中它高居第五,在英國老牌電影雜誌《完全電影》評選的“50部最偉大史詩片”中它高居第一,而《首映》雜誌所評選的“100次最偉大的表演”中,彼得·奧圖爾飾演的勞倫斯也名列榜首。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這種種偉大,都要歸根於影片主人公的原型——英國一戰時期的著名將領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這位出身於威爾士的貴族,自幼酷愛閱讀,在大學時就曾自學阿拉伯語,並且以考古學者的身份親自前往中東,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附近遊歷,獨自徒步考察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境內的十字軍古堡遺蹟。

他在中東的考察記錄、草圖、照片都寫入了他的畢業論文《12世紀末十字軍運動對歐洲軍事建築風格的影響》,這篇論文使他以優異成績畢業。大學畢業後不久,1911年1月,22歲的勞倫斯以考古工作者的身份重返中東,參加了發掘奧斯曼帝國境內赫梯王國(Hittites)都城卡赫美士(Carchemish)遺址的考古行動。1914年春天,勞倫斯離開卡赫美士。

同年10月,一戰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作為德國的盟友宣佈參戰。11月,奧斯曼蘇丹以全世界穆斯林領袖的名義,宣佈保衛伊斯蘭國家,對協約國進行聖戰。土耳其參戰後,中東戰場開始對英國不利。

戰爭爆發後,勞倫斯放棄了自己的考古事業,投身軍旅。由於他能說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並且熟稔阿拉伯地區的風俗人情與地理環境,所以從倫敦的總參謀部地理情報分部調派至埃及開羅的陸軍情報部工作。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1915年下半年,土耳其軍隊進攻埃及,圍困亞丁保護地,英軍在美索不達米亞和達達尼爾海峽相繼失利,在阿曼、蘇丹和波斯灣地區還面臨一些酋長髮動的“聖戰”。

在這種情勢下,英國駐埃及高級專員威廉·亨利·麥克馬洪向麥加酋長哈希姆部族的侯賽因·伊本·阿里提供現金和武器支持,並允諾在戰爭結束後成立一個統一的以大馬士革為首都的阿拉伯國家,承認他為阿拉伯之王,以尋求阿拉伯方面的軍事支持。

1916年6月10日,侯賽因的長子阿里和費薩爾聯合指揮的漢志戰士包圍了聖城麥加,土耳其的漢志總督加里布帕夏帶著親衛隊逃往漢志山脈中的避暑勝地阿爾塔伊夫。經過20多天的圍困,麥加守軍向漢志軍隊投降。

侯賽因就此向全世界穆斯林發表宣言,公開譴責土耳其當局迫害和屠殺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背離伊斯蘭教精神,並宣佈阿拉伯脫離奧斯曼帝國長達400多年的統治,宣佈獨立。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阿拉伯起義爆發後,駐埃及開羅的英國中東事務大臣羅納德·斯托爾斯勳爵迅速前往漢志拜訪侯賽因,勞倫斯奉命陪同他前往執行這一外交任務。斯托爾斯答應從開羅為起義軍隊提供財物和給養,勞倫斯則被留下來協助阿拉伯部隊與英軍的聯絡。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

10月16日,勞倫斯從英軍中東司令部所在地伊斯梅利亞乘船抵達吉達港,並在那裡見到了費薩爾親王(亞歷克·吉尼斯飾),很快成為費薩爾的摯友和軍事顧問。而勞倫斯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就是阿拉伯各部族之間四分五裂各自為戰的混亂局面。

勞倫斯作為英方的聯絡官,一方面要維持與英方的密切聯繫,保證英方的情報與物資順利到達。同時,他還得在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各部活動,希望能夠將這些部落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土耳其的軍隊。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從1916到1918的兩年多時間裡,他穿著阿拉伯人的服裝,深入到阿拉伯各部落中,與他們同吃同住。勞倫斯不但自己嚴格遵守阿拉伯人的風俗習慣,而且充分尊重各部落之間不同的傳統,不偏袒任何一方,並讓各部落的領袖們相信,只有聯合起來與土耳其人作戰,才是對阿拉伯世界最有利的行動。

為此,他說服哈里蘇部族首領阿里(奧瑪·沙里夫飾)與他一起,親自帶領50名士兵,穿越死亡之地尼法德沙漠,試圖從內陸奇襲亞喀巴。最終,他成功利用激將法,聯合了之前親土耳其一方的哈維塔特部族首領奧達·阿布·塔伊(安東尼·奎因飾),依靠後者的兵力,組成了一支非正規部落軍。

這支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土耳其軍隊始料未及的後方席捲了亞喀巴。勞倫斯騎著駱駝與阿里和奧達帶領阿拉伯的千軍萬馬衝鋒陷陣,原本認為堅不可摧的堡壘亞喀巴在一天之內被迅速拿下,勞倫斯先前許諾費薩爾的“奇蹟”終於兌現。

亞喀巴港一役,使勞倫斯成為英國軍界的知名人物,也讓英法等大國第一次真正重視阿拉伯起義軍的力量。勞倫斯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攻克亞喀巴之後,我不再是一個旁觀者,而是成為起義的領導者之一。”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此後,在勞倫斯精妙的調度之下,這支原本作戰能力不強的非正規軍,卻憑藉著對阿拉伯大漠地理環境與氣候的瞭解,專門破壞土耳其軍隊的鐵路等後勤設施,使土軍的運輸瀕於癱瘓,阿拉伯人因此稱他為“爆破先生”。

憑藉這一出其不意的策略,勞倫斯帶領阿拉伯人成功地牽制了遠勝於自己數量的土耳其軍隊,立下奇功。在此期間,勞倫斯負傷32次,多次死裡逃生,但從不居功自傲。他像一個真正的阿拉伯人那樣與他們並肩作戰,而且在勝利後總是把功勞歸於阿拉伯的各位部落領袖。

1917年10月到11月間,英軍中東總司令埃德蒙·艾倫比將軍向土耳其防線發動總攻,勞倫斯及阿拉伯部隊奉命配合,對敘利亞展開進攻。1918年9月30日,費薩爾的阿拉伯先鋒部隊進入大馬士革,大馬士革順利解放,勞倫斯的軍事成就也達到巔峰。隨後,費薩爾在此宣佈自己為敘利亞國王。

大馬士革解放之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爭取阿拉伯國家的獨立與自由。在戰時,英國政府曾不止一次地承諾,放棄自己的殖民統治,給予阿拉伯人獨立與自由,勞倫斯也因此信誓旦旦地向阿拉伯人做過這樣的表示。

然而英國政府並未信守他們的承諾,在戰爭還未結束時,他們就早已與法國簽定了秘密的“賽克斯 ─ 皮克協定”,把阿拉伯半島瓜分了。1919年召開巴黎和會時,他與費薩爾一道前往凡爾賽,為爭取阿拉伯國家獨立做最後的努力。但該努力以失敗告終,勞倫斯在會上憤然離席。最終,敘利亞轉歸法國委任統治,英國隨後安排費薩爾成為伊拉克國王。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由於在阿拉伯戰場的非凡偉績,回到英國的勞倫斯成為了英國家喻戶曉的名人和英雄,各種榮譽和勳章都紛紛加冕到他身上。在白金漢宮的慶典上,政府授予勞倫斯“特殊貢獻”勳章,他卻公然拒絕接受英王喬治五世要親手給他佩戴的勳章,而是向英王奏明英國是如何背叛自己的阿拉伯盟友的。準備好了頒獎的喬治五世只得無奈地表示:“我捧著獎盒,他卻拂袖而去。

勞倫斯的內心一直為英國的失信耿耿於懷,認為自己是一個背信棄義的可恥的人。回到英國之後,他始終在為阿拉伯的獨立奔走呼告,不但在自己的自傳《智慧七柱》裡親自表示“為了阿拉伯的獨立,拒絕一切授予他的榮譽”,並且給報刊寫信,甚至親自向內閣大臣請命,都旨在爭取阿拉伯的自由。

因此,有人認為勞倫斯不但是一個會說流利的阿拉伯語,穿著阿拉伯白袍的英國人,而是一個懷著一顆阿拉伯之心的真正的阿拉伯人,他已經“背叛”了自己的祖國。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然而拋棄一切國籍與種族的成見,將勞倫斯的行為放在任何一個時空與環境當中,他都無愧於一個真正的崇尚自由的人。他全心全意地為一個異鄉民族的生存與獨立出謀劃策,已然超越了階級與國界。

而他那種絕不放棄的頑強毅力與勇氣,也令人肅然起敬。在影片中曾有這麼一幕:在沙漠行進時,勞倫斯突然發現自己有一名士兵掉隊,他二話不說立刻掉頭回去救人,一天後,疲憊不堪的他奇蹟般地帶著掉隊的士兵出現在隊伍面前,只說了一句話:“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正是憑著這股堅不可摧的意志,勞倫斯才能夠創造了令全世界震驚的偉業。

功成名就後回國的勞倫斯本來有足夠的資本從政,因為他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壓倒性的選票。正如溫斯頓·丘吉爾勸說他時所言,假使他投身外交,一定能夠代表英國政府從事高層活動。

另外,他豐富的歷史和考古知識也足以使他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作家或考古學家。然而,似乎是固執地想要證明自己對祖國的熱愛,特立獨行的勞倫斯卻選擇了一條隱姓埋名的道路——他放棄了榮譽、級別、特權和上校軍銜,做了一名普通的士兵,直至去世。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1922年8月,在一些身居要職的朋友幫助下,他化名“約翰·休姆·羅斯”,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從而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後的傳奇篇章。他從飛行員這一最低職位做起,身上帶著兩年戰鬥中留下的處處傷痛開始基本功訓練,後來由於身份被媒體披露,他被迫離開皇家空軍。

又化名“T.E.肖”加入英國坦克部隊。這一次很成功,他混在坦克團裡,後來軍方又批准他轉役到皇家空軍。 他的一位名叫艾爾弗雷德·託尼·黑登的戰友和他一起在普利茅斯空軍基地服役,兩人住同一宿舍,朝夕相處3年。黑登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時說:“這位飛行員生活儉樸,為人謙遜。我們大家都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勞倫斯,但他不願意人們將這個秘密捅破。”

儘管勞倫斯想方設法地避開公眾的視線,只求在餘生做一名普通軍人,但是,他的一舉一動都難以避免地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由於不平凡的經歷,勞倫斯結識了眾多聲名煊赫的朋友,其中就包括蕭伯納和丘吉爾。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次表演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勞倫斯將他的文學天賦全部傾注到了他的自傳《智慧七柱》中。該書於1926年出版,其中詳細記錄了勞倫斯在中東地區的作戰經歷,被譽為“阿拉伯起義的史詩”。

他還將《奧德賽》重新翻譯出版,同樣受到文學界的讚譽。但這時的勞倫斯已心力交瘁,他體重銳減,戰爭在他身上留下的幾十處傷疤經常隱隱作痛。對生活感到厭倦的勞倫斯迷上了騎摩托車,他經常加大油門,使車速高達每小時170公里, 沿著鄉間小路狂奔,感受速度帶來的解脫以及空靈。1935年5月13日上午,勞倫斯騎著摩托車去郵局發一封電報。

回來的他飛速躍過了一個山坡,正在往下疾速猛衝時突然發現騎自行車迎面衝來的兩個男孩。他急忙轉向,由於反應及時,兩個孩子倖免於難,摩托車卻失去了控制,勞倫斯摔在地上,造成顱骨嚴重骨折,不省人事。6天后,勞倫斯與世長辭,年僅47歲。這也正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開頭的片段。

接著,是這位傳奇英雄人物的葬禮。到場的顯貴和名流在被記者問及對勞倫斯的看法時,大多都閃爍其詞,或表示自己與勞倫斯不熟,或顧左右而言其他。勞倫斯複雜斑斕的一生,也在這裡寫下了最後的註腳。溫斯頓·丘吉爾稱他為“生活在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雖然我們再也見不到他,但他將永遠是阿拉伯的傳奇,在歷史中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