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過硬 戶戶過硬 人人過硬——我市堅決打贏高質量脫貧攻堅戰

初冬的榆林,草木漸黃,山麓蕭瑟。65歲的佳縣金明寺鎮王連溝村脫貧戶李振生說起這兩年的變化時,樂得合不攏嘴。靠著養羊,他去年收入兩萬多元,一舉摘掉了“窮帽子”。

貧窮,對李振生來說已經成為了歷史。對全市3.2萬個“李振生”來說,也將成為歷史。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堅持將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緊緊圍繞“3.2萬人脫貧,134個貧困村退出,佳縣、清澗、子洲3個縣‘摘帽’及已脫貧人口鞏固”年度目標任務,全面推動中省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和問題整改工作要求在榆林落地落實,讓脫貧攻堅在聚焦聚力中提質增效。

上下一心盡銳出戰——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米”

2018年6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強化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領導責任制,明確責任、盡銳出戰、狠抓實效。”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今年以來全市上下緊盯“關鍵少數”,狠抓責任落實,確保脫貧政策落實基層“最後一米”。

今年5月7日,市委出臺《關於深入開展問題整改全面提高脫貧質量的意見》,細化明確了扶貧領域每一個幹部的責任,上至市領導,下至聯戶幫扶幹部,形成了責任連帶、上掛一級的追究機制。通過責任細化分解,為責任追究提供依據,真正把“緊箍”套在了每一名扶貧幹部頭上。

在具體工作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上手抓脫貧攻堅,帶頭研究部署、直接推進具體工作落實,分管領導經常深入一線督導工作、傳導壓力,並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一把手”親自上手、一抓到底,真正從“關鍵少數”做起。3名市委常委分別包抓3個計劃“摘帽”縣,其餘縣市區至少有1名市級領導包抓;市級行業部門“一把手”直接包抓3個計劃“摘帽”縣行業扶貧工作,副職分工包抓其他縣市區工作。

市委組織部、市紀委、市扶貧辦配套出臺《榆林市脫貧攻堅獎懲細則(試行)》,對各個層面的單位和個人如何獎、如何罰作了明確規定。同時,由市委組織部牽頭,從市上“四大班子”辦公室、紀委、扶貧等單位抽調16名優秀幹部,成立脫貧攻堅督導組,在脫貧攻堅期內,常態化巡迴督查暗訪,落實運用《獎懲細則》。

發現好的,通報表揚、提拔重用;發現差的,嚴肅追究責任。截至今年10月底,已通報表揚77人、追責268人,其中涉及鄉鎮黨政正職24名、行業部門負責人33名。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貧困群眾缺啥補啥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

扶貧先扶志,只有讓貧困戶樹立起信心,致富才有希望。60歲的神木市欄杆堡鎮瓦羅村折寨則組村民白青考因語言障礙,從小性格孤僻。2017年,神木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及陝建神木公司總經理喬帆成為了白青考的幫扶責任人。得知白青考的情況後,喬帆主動聯繫駐村幹部白廣考商議幫扶計劃,兩人多次前往白青考家中做他的思想工作。

看到幫扶幹部這麼熱心,白青考動心了,表示願意試試喬帆的建議,發展羊子養殖項目。人一勤快,生活也就有了大變樣。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如今養羊50餘隻,去年一年收入6500元,生活充滿了希望。

在全市類似白青考這樣的貧困戶並非個例。為確保精準施策,我市對扶貧對象逐戶逐人核實信息、因戶因人施策,堅持多管齊下,貧困戶缺啥補啥。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實施馬鈴薯一畝田良種繁供5.25萬畝、穀子統繁統供項目41.7萬畝,發展白絨山羊6.2萬隻,群眾脫貧致富有了牢固的產業基礎。

同時,還新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68個,新建電商服務站點6個、電商扶貧龍頭企業11個;新建光伏扶貧電站6個、22.7兆瓦。培訓貧困勞動力5881人,轉移就業10293人,自主創業457人,企業安置1177人,各類公益性崗位安置1854人;建立社區工廠17個、扶貧基地13個。續聘護林員1704名,新增選聘213名,多措並舉實現了有生產能力的貧困戶全覆蓋。

從身邊事著手——提升貧困群眾幸福感

扶貧要提升貧困群眾的幸福感,就要從身邊的事著手,讓他們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目前,全市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832處;“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13346戶46386人,全部達到國家入住標準;4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1899戶,完工率100%;4.6萬名貧困家庭學生教育資助政策全部落實;標準化衛生室實現了貧困村全覆蓋……

對於佳縣坑鎮峁上村貧困戶馮美良來說,這幾年的日子過得很舒心。“以前的住房不好,土窯,裂縫又多,一打雷下雨,房頂的泥都會掉下來,沒有安全保障。現在的新房子整潔明亮,再也不用住得擔驚受怕了。”馮美良說。

以前峁上村的路不好,村民出行不便:晴天一身土,下雨渾身泥。2017年,磚砌通村聯戶路終於修好了,可把鄉親們高興壞了。讓馮美良高興的事情還有不少:以前吃水,得用牲口馱著大桶到山溝裡去拉,一趟得半天,現在自來水通到了家裡;以前吃飯沒有菜,現在經常能吃肉。

就是這樣,廣大扶貧幹部從群眾身邊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著手,讓群眾在脫貧攻堅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本報記者 陳靜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