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真正的拐點:企業家不再佛系

2019年真正的拐點:企業家不再佛系

沒有今天給出答案的勇氣,就不會有明天耀眼的成績。

中美貿易摩擦何時休?AI、5G、區塊鏈影響幾何?房地產還能火熱嗎?……

2018年,每個人都在提問,這個世界會怎樣。

2019年,有人在給出答案,這個世界應該怎樣。

“當老鷹長到40歲時,它的喙、爪子、羽毛都已老化,鷹此時面臨等死或者痛苦地自己磨掉舊喙、拔掉趾甲和羽毛的重生,TCL必須進行創新變革。”在《鷹的重生》一文中,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這樣寫道。

彼時的TCL在大舉海外併購後,面臨著持續兩年的鉅虧,而如今的TCL在大步跨領域多元化後,同樣面臨著估值低、淨利率低、整體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等後遺症。

這樣的情況一度讓李東生不解:公司股價為什麼就這麼低?走過近40年的TCL亟需再一次拔掉趾甲和羽毛的重生。

2019年真正的拐點:企業家不再佛系

2018年年底,李東生著手分拆TCL集團。原有的TCL集團,幾乎僅留下華興光電,專注於半導體顯示及材料業務。電視、空調、手機等智能終端及其配套業務,一併被打包裝進了TCL控股,作價47.6億元。

新成立的TCL控股,就是李東生為TCL的未來交出的答案。

今年3月,TCL控股召開發佈會,宣佈將以“AI(人工智能)×IoT(萬物互聯)”為核心的產品矩陣,進入人工智能和物聯網領域。

根據李東生的計劃,TCL控股將在5年內實現2000億元的營收。為此,他對外不惜邀請“競爭對手”蘇寧易購、小米集團入股,開放技術平臺,對內則大刀闊斧推行合夥人計劃、組織變革。

面對TCL眼前的困境,61歲的李東生選擇掙脫舊有桎梏,以最開放和果決的心態,給出答案。

與其在未知的錯誤中慢慢死亡,他更希望像老鷹一般在痛苦中長出新的翅膀。

近幾年,不少企業家與李東生一樣,在商業競爭中遭遇“滑鐵盧”,陷入停滯的泥沼,但他們選擇奮起直追,絕處逢生,再度找到方向。

2019年,他們在給出答案。

比如波司登創始人高德康。4年前的波司登還處在至暗時刻——3年間總計關閉了8000餘家門店,但在高德康的率領下,波司登進入紐約時尚週、與阿里合作“零售雲”平臺、改造升級品牌標誌與門店……終於完成涅槃之路。

2019年上半年,波司登的營收衝破百億大關,達到103.83億元。剛落下帷幕的雙十一,波司登單店日銷售額更是突破6.5億元,一舉拿下天貓平臺中國服裝品牌業績第一

2019年真正的拐點:企業家不再佛系

比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自今年5月以來,李彥宏在組織變革上便動作頻頻,多名高管宣佈離職或退休(包括曾經負責搜索和市場的“財神爺”向海龍),最終形成了近5年來百度最年輕的高管團隊。

不僅如此,大量出售攜程股票、推出大規模股權激勵政策、全面停止百度PC瀏覽器的服務……李彥宏以一種激進的、徹底告別歷史的態度,給出自己的答案。

這些企業,可能有些你喜歡,有些你討厭;他們做的事情,可能有些你覺得對,有些覺得錯,但他們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題思路,而不是在等參考答案

二戰時期德國名將曼施坦因在《失去的勝利》中說道:“假使所有的指揮官在他認為他的處境已經毫無希望時就馬上投降,那麼就不會有人贏得戰爭。甚至於在絕對無希望的環境中,也常常可能死裡求活的。”

顯然,這些選擇絕境重生的企業家並未“投降”。決心沒了,看什麼都是問題;只要決心還在,任何問題都將成為再上一層的驅動力。

還有一些企業,儘管他們身處舒適區,放眼望去幾無對手,但也並未沉溺過往,因循守舊。

2019年,他們在給出答案。

作為中國兩大互聯網巨頭之一,騰訊始終保持著不俗的增長,但在內部高管會上,馬化騰依然說道:“員工要有新的戰場,要有能勝利的地方。”

這個的戰場,就是產業互聯網,它被騰訊視為決勝下一個20年的戰略。

今天,沒有人會質疑馬化騰To B的決心,但有不少人疑惑,吃慣了肉的騰訊,是否有To B的基因,來啃下企業服務市場的硬骨頭。

橫亙在馬化騰眼前的,是一個自己毫無經驗的新領域,其中還有阿里巴巴、華為這樣的強敵,每走一步都是艱辛,但這些艱辛或許是有價值的。

騰訊的未來增量,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支To B團隊的嘗試和探索。

居安思危的人不只馬化騰,還有“躺賺”了很久的許家印。

憑藉雄厚的資金實力,在短短一年時間,許家印就依次完成了上中下游緊密相連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拼圖。據不完全統計,自去年年底,許家印僅花在實體產業資源併購上的資金,就超過了340億元。

2019年真正的拐點:企業家不再佛系

11月,許家印還簽下了世界排名前60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同時高調宣佈,第一款新能源汽車“恆馳1”將於明年亮相。

一個是互聯網巨頭,一個是房地產龍頭企業,他們無不懷揣大膽進取之心,給出未來發展的答案。

他們深知,沒有今天給出答案的勇氣,就不會有明天耀眼的成績。

2019年,他們在給出答案:

面對愈演愈烈的中美貿易摩擦,企業家或聚焦本土市場,或勇於出海;

面對不穩定的A股和低迷的樓市,投資人或把目光轉向科創板,或聚焦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或乾脆手持現金,以逸待勞;

面對業務的增長乏力,企業高管們或調整內部組織架構,或著手搭建中臺支持系統,或積極拓展未知的新業務;

面對流量枯竭,互聯網企業或走向下沉市場,或探討私域流量的新玩法;

在面向未來的路上,這是一道開放題。

幸運的是,商業的世界從來沒有對錯,你在任何一個方向上都可能創造出奇蹟,這也正是商業之美,也因為有如此之多在細分領域做出的嘗試和探索,才讓中國經濟能夠蓬勃向上

反之亦然,只有當企業家不再坐等答案自己出現,不再“佛系”,才是經濟真正的拐點到來之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