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不欢迎高冷,欢迎搞笑?错

《奇葩说》:不欢迎高冷,欢迎搞笑?错

老同学:

你好!

周四晚上看了《奇葩说》了吗?真的是很意外呀!

徐吉如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这么早被淘汰了。

如果仅是被淘汰,潇洒告别也就是了。毕竟《奇葩说》送走过许多优秀的人。但是他们留给观众的背影,往往是遗憾,甚至有些委屈。

但是许吉如不同。

她被淘汰,似乎并不冤枉。

1. 波折

徐吉如是带着各种光环来参与《奇葩说》的,因此也被许多人期待。

很多人都把她和詹青云相提并论,期待她成为“詹青云第二”,给观众带来更多精彩。

能见证一个新秀的封神之路,想想都觉得挺精彩。

但是没人想到这条路是如此波折。


在1/2赛的时候,她对阵杨奇函。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杨奇函在最后30秒翻盘。

后来她面对詹青云时,打得有来有往,不落下风。虽然惜败,但展示了不俗的实力,对得起大家的期待。

所以薛教授赠才会赠书以示惜才。

但是当天的三辩发挥让人大失所望:通篇道理、语速2倍、咄咄逼人,这样的风格着实不讨喜。

最终她的去留问题造成了导师台上神仙打架:

罗胖牺牲了自己唯一的一张挽救卡鼎力支援;

此举吞噬了康永哥一贯的情商,发出了节目有史以来第一次抗议。

乱纷纷的战局,妥妥的一部特洛伊战争:

一群神仙,为了一个美女,撕下了假面具,打作一团;

凡人无辜被拖入战争,美女最后也没留得住。

《奇葩说》:不欢迎高冷,欢迎搞笑?错

2. 困局

表面看,许吉如最大问题,还是进入角色太慢。

这大概和今年紧密的赛制有关:上来就是1/2混战,人人都必须精神高度紧张,打好只有几分钟的打快攻。

慢热型的选手,面对这种局面就比较吃亏。

这很像上一季的熊浩。专业内实力强横,但是就是号不准观众的脉搏,听着精彩就是不跑票。

然而熊浩有一季的时间慢慢磨合,许吉如却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没有时间磨合。

《奇葩说》:不欢迎高冷,欢迎搞笑?错

对于专业大神而言,最痛苦、最尴尬的,是听到别人评价自己“不接地气”。

这也是许吉如失利的重要原因。

《奇葩说》说到底是一档综艺节目。不仅要讲道理,要拼辩论技巧,还要尊重娱乐精神,要和观众互动,要营造舞台效果。

于是有人觉得“把书面用语换成口语,变得通俗易懂”,这就叫接地气了。

也有人觉得“把严肃的表达用俗语调侃着说”,就叫接地气了。

所以就诞生了另一个极端。

他们放低姿态,一直低到尘埃,用挠人脚心的方式换取别人廉价的笑。虽然听众当时听得极其过瘾,笑到缺氧,过后却不记得他到底听到了什么。

前者像在小酒馆里吟诵“君子固穷”的孔乙己,后者像口香糖,入口挺甜,劲一过就变得腻歪。

过高和过低,都不是真正的接地气。

3. 《奇葩说》的地气

那么《奇葩说》的“地气”是什么?

其实开场时分,马东的一句戏言就已经揭示了“地气”所在。

当时正在读海澜之家羽绒服的广告。

马东相当体谅,读完广告之后,还特意提到:

她们真是很不容易,不管什么天 ,都要穿着羽绒服。

《奇葩说》:不欢迎高冷,欢迎搞笑?错

人们这才注意到:在演播厅众人衣着清凉的时候,海澜之家的小姐姐还是一身羽绒服。

《奇葩说》:不欢迎高冷,欢迎搞笑?错

如果没有这句话 ,这位小姐姐大概也就一秒左右的镜头,短到观众还来不及看清她长什么样子。

这就是《奇葩说》主流观众的真实生活状态。

TA们年轻,仅有的财富就是时间;


TA们渴望上进,不然也没必要把时间花在这里;

TA们个性独立,可以接受被学识碾压,但接受不了高高在上的态度;

但是TA们最渴望被看到,被理解,所以谁能站在TA们的立场上解读,TA们就投票给谁。

就像邱晨关于“大学要不要开设恋爱必修课”的辩题中,切入点就是“正因为我们上了太多的课,才错过了真正的人生”。

《奇葩说》:不欢迎高冷,欢迎搞笑?错

一言击中了所有年轻人的心。

想想看,现在年轻人,谁没有经历过被考试支配的恐惧?

谁没有经历过一旦考砸之后,父母那失望的目光?

谁没有经历过“还没有出人头地”的焦虑?

午夜梦回,有多少次被吓醒,因为梦见自己正在高考的考场?

正如邱晨所说,这些痛苦,布满了我们的前半生:起初面对的是一份考卷,后来面对的是一份工作,现在面对的是一个人。

我们上过太多的课,唯一没有学会的是接受失败,于是在被催赶着一路前行。

被理解、被看到,从另一个角度,照进自己的人生。

这才是《奇葩说》的地气。

4. 什么是真正的接地气?

真正的接地气,其实是能把自己的思考,还原到真实场景中的能力。

就像刘润老师说的那样:

不抽象,无法深入思考;

不还原,看不到本来面目;

所以我们会非常佩服一种人:他们能把高深复杂门槛高的东西,用你能听懂的方式讲给你听,让你一下子就能明白抓住其中精髓。比如薛教授的经济学。

他们不仅懂自己的专业,而且更懂你。

他会主动了解你熟悉什么,所以明白怎样把陌生的东西类比成你熟悉的东西,把离你远的比喻成离你近的,把复杂的关系简化成一张图。

目的只有一个,让你真的懂。

因为你宝贵的心智,不该浪费在理解无聊说教和无底线迎合上

所以,接地气不是媚俗搞笑,而是一种真正的尊重:

他体谅你的真实处境,所以诚心交流而不是卖弄,耐心分享而不是说教;

接地气更是一种实力:

他掌握一个知识大厦的全貌,更能理解每一层居民的语言和风格。

他可以坐电梯上下,和每一层人自如对话。请你坐着,他站着,用你的舒适,换取你的倾听,直到你真正听懂,带着收获满意离开。

那么,邱晨是怎样做到接地气的?

5. 场景

一言蔽之:场景代入

场景里,会有环境,会有人物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你在当时当地的切身感受。

可能是欢悦、痛苦、焦虑、心酸……,这些体验将会激发你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象与骑象人的比喻。象就是你情绪的力量,骑象人则寓意你的理性。情绪的力量原始而澎湃,理性只有顺应情绪时,才有可能将力量引去正确的方向。

情绪上头,是不管不顾的。哪怕理性的指引再正确,也挡不住大象冲向能够宣泄的地方。

所以聪明的骑象人不靠道理支配自己的大象,更不靠说教影响别人的大象。

他们靠的是“画饼”。

这张“饼”你会身临其境,让你对所有的情绪纠葛感同身受,因为你也面临一样的困境。所以你会倾听,会思考,会希望得到她的指导​。

或许你会说“当什么真?难道我要靠听辩论,来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吗?”

辩论或许不会,但是咨询可以​。

因为咨询是特别注重还原场景的。

6. 真问题

对于咨询来说,特别强调“不还原,就无法找到真问题”。

做咨询以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来访者起初咨询的,都不是真问题。

前几天,我就接手了这样一个咨询:

来访者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生活和工作不能平衡。

她是一位二胎宝妈,二宝才4个月。两个宝宝都由老公带。4岁的大宝平时要上兴趣班,也是老公负责接送。

(其实,这样的老公不错了。)

宝妈本人则是精明干练的职场精英,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状态和内容,业绩也很出色。但她的工作时间随机性很大,抽不出足够的时间帮助大宝养成好习惯,比如规律的作息时间。

​那么和老公商量请他多费心,可以吗?

宝妈不放心,说“他的生活可以,陪伴学习就不行。如果我不在他就不会管”。

注意,这时问题已经悄悄变了,由“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变成了“让大宝养成好习惯”。

这时我问她:如果你老公可以做到,那你觉得可以放手吗​?

她随口说了一句“自己心底里也是想和孩子有连接,不然孩子跟我不亲。

这句话看似没头没尾,然而这才是真问题。

她真正担心的是“如果不能陪伴孩子,孩子会和她不亲”。

我观察了她的优势报告,发现她的优势前五项是前瞻、积极、责任,伯乐、统筹。

在这个场景中,主要产生作用的是前瞻、责任和统筹三项特质。

对于这位宝妈来说,工作和生活,尤其是孩子,都是她的责任。

责任特质的人,一旦做出承诺、或者认定这是自己的责任,就会百分之百的努力,希望百分之百落实。

如果没做到,能用另一种途径补偿还好,不能的话简直是寝食难安,这会给他压力,让他开始向排名第一的特质靠拢​。

那么她的第一项特质是什么呢?前瞻。

前瞻特质的人擅长幻想,内心戏特别丰富。他们总能描绘出细致入微的未来,一点点苗头也能让他推测出生动的未来图景。

美好的憧憬可以,沮丧的担忧当然也可以。所以这位宝妈就开始想些有的没的的东西来吓唬自己。

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在她的优势序列中,就潜藏着钥匙:那就是统筹。

统筹特质的人是资源利用的高手,越是复杂的环境,越能从中找出最佳组合;所以这位宝妈只要意识到自己的资源远不止看到的这一点点,就可以放下压力,解决当下问题了。

核心问题是她希望给孩子更多的陪伴,表面成果是帮孩子养成好习惯。

一说习惯,似乎只有日周期的才叫习惯,比如每天几点起床,

其实放大一点看,以周为周期的习惯,叫不叫习惯呢 ?

以月为周期呢?以年为周期呢?可不可以叫做习惯呢?

如果这样成立,那宝妈其实不必要每天都强迫自己也足够的时间陪伴,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周陪伴计划、月陪伴计划,在月份牌上打上标记,和宝宝共同遵守。

这样不仅让娃有了参与感,也学会了期待,这样是不是也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呢?

所以你看,不还原场景不能认识真相,真相都看不到又怎么说服别人的,更别说给人启发了。

毕竟,真实胜于一切雄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