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人民大学”

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入了第二阶段。为进一步将主题教育引向深入,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向群众汇报’主题采访行”专题报道,深入挖掘我市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总结提炼近年来我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经验做法,引导推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牢固树立“向群众汇报”的工作理念,为“五个现代化天津”建设贡献力量。

  初冬的津城,风中带着寒意。在一年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三季度的“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市统计局的数字显示,今年前9个月,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持续跑赢GDP增长,财政总支出75%以上的蛋糕切给了民生。在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下,前三季度,新增就业37.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低于全年3.8%控制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念好“人民大学”,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天津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围绕“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接着一件抓,政府日子再紧,也不吝惜对民生领域的投入。老百姓的“获得感”、民生的“升级版”,稳稳地托起这座城市的幸福。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念好“人民大学”,首先要走到群众中间,进农家“课堂”,走社区“考场”,听牢骚、唠家常、记真话实话“日记”……离群众更近,体会群众冷暖,才能更懂群众所急所盼所想。

  冷空气来袭,千家万户的屋里热了、心更暖了。11月1日零时起,我市正式提前启动集中供热。

  一项措施让全体市民受惠满意,就是好事,好事就要坚持。“提前启动集中供热”──这是我市连续第四年坚持做的好事之一。

  打压试水、巡检排查、排气防“气堵”、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施工调试……早在供热前夕,河北区金家窑供热站工作人员便已忙得脚不沾地,有上班点没下班点。

  这家供热站负责26个小区及部分公建的冬季“冷暖”大事,涉及集中供热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多数小区建成20年了,住着不少老人,供热保障工作更含糊不得。”在站长郑琦眼里,提前送热,好事须办好,保障住户安全温暖过冬是当前最要紧的事。

  既要温暖如春,也要蓝天白云,天津让数据说话:今冬,我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95亿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9.9%,其中清洁能源为主的供热能力占82.46%……

  “就医预约挂号太不方便了!”“到不同医院看病得下载好几个APP!”老百姓心里的“难事”“烦事”,就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大事。

  今年9月1日,健康天津APP正式上线,老百姓只需下载这一个APP,就可以享受全市三级医院统一预约挂号、各类就医资源统一搜索、个人健康档案和三级医院就诊记录统一查询,还可以通过为老人、孩子进行实名注册,享受同样的预约就医等服务。截至10月31日,该APP预约挂号功能接入单位达到了39家,家医服务预约功能接入单位,扩展到了45家,注册用户已接近10万人,提供预约挂号服务接近3万人次。

  下一步,健康天津APP将继续扩大医疗机构覆盖范围,向二级、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同时扩展完善相关功能,增加就诊信息查询、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等方面的线上服务。

  民生无小事,老龄问题更是民生要计。

  网上购物、智能出行、预约就医……《关于开设社区“手机课堂”更好满足老年人智能生活需求的通知》发布,津城搭建学用手机平台,助更多老年人跟上智能时代。

  提供安全、方便、实惠的助餐服务,给予高龄和失能等老年人助餐补贴……《关于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工作试行办法》印发,老人家食堂一一开办,正解决更多老人的“吃饭难”。

  助老风景,当下有为,未来可期。《天津市促进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公布,明确到2021年,97%的老年人享受优质便捷居家养老服务。

  一系列惠老政策,正托举起银发人群稳稳的幸福。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让夕阳更红,让城市更有温情。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全市正全面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市各级在理旧账、补短板、解决民生问题上下足了功夫。

  南开区“开门搞教育”,建立了“民情快车道”,通过设置民情电话、民情邮箱、民情信箱等方式,方便居民群众通过多种渠道反映问题。“有求必应,马上就办”,成为南开区各级党员干部主题教育的最大亮点。针对全区老旧小区的配套、维护问题,南开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旧楼区共用设施维修资金,专门用于全区401个旧楼区新增共用设施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养护,并在全市首推“智慧物业管理平台”。东丽区把智慧社会建设改革作为全区“改革创新一号工程”,从年初运营开始,初步形成了党建为统领、多元化参与、网格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智能化应用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了让数据跑路、网格员跑腿、居民省心放心的初步成效。西青区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坚持以百姓之心为心,真正感悟到了群众的期盼,全区党员干部坚持脚步轻、落地实,将背街小巷卫生清整、物业服务、小区道路整修、不文明养犬治理等1500余件企业和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列入实事项目清单,不等不拖,即知即办。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民生之微,衣食住行。民生之大,事关家国。

  就业,一头连着家庭生计,一头连着经济大势,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接群众的新期待、新愿望,考验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智慧和担当。

  近年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就业放在重要位置。一个个数字背后,是一项项为民举措的有力支撑,是一个个值得铭记的故事和感动人心的瞬间。

  “人生第一次当‘官’,好开心!”来自蓟州山区的许鑫,当上了公司质检组组长,每月工资多了800元。他的老板最近拿到了政府发放的近3万元失业保险返还金,用这笔钱进行员工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公司里好几个像许鑫一样的业务骨干迎来了人生出彩的机会。

  南开区嘉陵里的刘玉强终于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他在50岁的年纪告别了就业“老大难”,通过区里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成为一名企业的叉车工,每月5000元的收入,拉开了他幸福生活的大幕。

  西青区王稳庄镇杨科庄村的宋伟翠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既要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要照顾年迈的老人,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主客观因素凑一块儿,找份合适的工作难上加难。

  “只要你想找,就不落下一人。”在区人力社保局组织的就业援助专场招聘会上,宋伟翠应聘成功。“这家公司正缺小时工,每天工作4个小时,每周还能休息一天。”边工作边照顾家,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初入职场的宋伟翠眼里有了不一样的光。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活。

  在解决群众就业方面,我市可谓“千方百计”,实招硬招频出。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人员、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在稳存量上,支持企业稳定用工,发放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大龄职工社保补贴1.1亿元。

  在扩大增量上,实施一揽子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推进三年百万青年就业见习计划,扩大见习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截至9月末,全市新发展见习基地201家,累计达到1331家,新增见习人员6776人。向困难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808.2万元。大力推动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扶持创业3万人,带动就业10万人。

  稳就业政策护航有力,使得近几年我市的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每年都在48万—49万人之间,广大群众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就业越来越稳了,自家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

  有一组数字为证,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42元,同比增长7.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03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08元,增长6.9%。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引进是最有价值的引进,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人才开发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开发。

  为加快引才聚才,实现“天下才天津用”,2018年5月,“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发布。一年多来,我市深培人才“第一资源”厚土,不当“官老爷”,做好勤务员,向领军企业放权,“你的人才,你做主”;解后顾之忧,推贴心服务,为千里马奔腾畅通途。

  “户口落不下,小孩上学咋办?”过去每当想起这件事,天津市特变电工变压器有限公司高级技能工杨博就“一脑门子官司”。

  几年前,这家天津分公司到位于新疆昌吉的总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寻人”,“那时,天津分公司正进行美式箱变(一种光伏、风力发电专用的节能降耗电力设备)技术攻关及扩大油浸式电力变压器生产规模,我恰巧懂行,且在变压器行业有着15年工作经验,便被吸收过来。”

  人来了,后顾之忧也随之而来。

  杨博虽然在业内技术拔尖,但学历是大专,没评过职称,没考过资格证,以前难过落户门槛,与之相关的子女就学难题常使他如鲠在喉。

  转折出现在今年。通过“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杨博终圆落户安家梦,“心里一块石头落地,干劲儿十足,再不盘算走还是留了。”

  学历、职称等受限,凭什么落户?求贤若渴的天津给出答案:用什么人,领军企业说了算。

  “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一组最新数据印证了这句话在天津的分量:2019年,我市升级“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支持企业自主引才。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认定办法,认定领军企业426家,引进急需紧缺人才3500余人……

  杨博所在的公司便是我市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之一。

  特变电工被誉为世界输变电行业的排头兵,1999年,公司落子天津,天津市特变电工变压器有限公司就此成立,这是一家主要生产变压器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在国内相关重点工程中广泛使用,并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人才兴,企业兴。谈起“海河英才”,公司党工部部长李元颇多感慨,“通过该计划,包括杨博在内,我们留住了20多位急需的技能‘香饽饽’,共引进近百位各层次人才。破除引人留人用人梗阻,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海内外市场竞争力信心十足。”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最近,我市“海河英才”新成绩单出炉:累计引进各类人才21.1万人,平均年龄32.3岁,本科以上学历占75.26%。

  广发“招贤令”“英雄帖”;实施“海河工匠”建设,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为领军企业引才开辟“绿色通道”……“海河英才”引才聚才不拘一格。

  量体裁衣,提出不同人才奖励资助标准;完善引才“绿卡”制度,做好金融、交通、医疗等配套服务工作;实施人才公寓认定支持办法……“海河英才”服务保障干在实处。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一项项政策背后,是一座城市广纳天下才的魄力,是一块巨大引才“磁场”不断释放的强引力。

  为什么来天津?为什么留天津?

  采访中,对于这些开放式问题,天津新市民给出的答案很多,却不约而同地强调:“看重人才环境。”

  从河北沧州来津的29岁本科毕业生小雨,在河东区一家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成为天津新市民后,她常为“海河英才”“打广告”,“落户手续办理方便快捷。”

  “今年博士毕业后,我把工作首选地定为天津。”28岁的段煜来自河北衡水,他的身份已转换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师,“连续3年每年可申请5万元补贴,这对于刚参加工作的人而言,能解燃眉之急。‘海河英才’引才,诚意满满。”

  30岁的彭彬彬来自湖北荆州,爱人蒋雨珊来自吉林长春,这对博士夫妇表示,与“海河英才”相配套的补贴、补助等,让他们感受到作为人才的自豪感,这种感觉比物质支持更有力量。

  ……

  人才聚,事业兴。今天,“海河英才”引来的众多千里马,正持续激活创新创业创造一池春水,也孕育出天津城市发展的澎湃动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考需要久久为功。新时代,天津站稳人民立场,更加树牢公仆意识,双脚沾满泥土,心中沉淀民情,为守护群众的“小日子”“好日子”奋力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