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心存漢室的,以他的智商難道看不出曹操想篡漢,為什麼還要輔佐曹操?

有點酷的春日野悠


曹操纂位了嗎?沒有。我如果說曹操在稱公之前沒有纂位之心,你相信嗎?

荀彧為什麼要投靠曹操啊?因為曹操是當時唯一願意匡復漢室的人,又不相信了嗎?好吧,我們就來說一說,年輕的曹操是個怎麼樣的人?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的朝廷就是宦官與外戚爭權奪利,互相攻殺的時代,曹操雖然出身宦官之後,但曹操在很年輕的時候,就與宦官劃清界線,並且曹操的所作所為 ,完全是一幅憂國憂民、為匡復漢室而戰的英雄形象。

曹操20歲時,因為家族的關係,被任命為首都洛陽城北公安分局局長,一上任了就造了五色大棒,誓言要秉公執法,不久,機會來了,漢靈帝寵幸的大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反宵禁在夜裡行走,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活活打死,曹操這叫什麼?叫不畏強權、秉公執法。



曹操26歲時被朝廷徵召為議郎,也就是無實權的政治顧問,曹操冒著黨錮之禍尚未解禁的風險,為前朝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上書平反,可是朝廷沒有理睬,曹操的行為叫什麼?叫除暴安良、維護正義。

曹操30歲時,被朝廷任命為騎都尉,秩比二千石的羽林騎兵隊長,官不小了,同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與皇甫嵩等人消滅了潁川郡的黃巾軍,因功受封濟南國相,到任之後,曹操大力整頓吏治,打擊貪汙腐敗,一時之間導致官不聊生,曹操的行為叫什麼?叫為國戰鬥、正直無私、掃除汙穢、整治官場,一幅正直清官的模樣。



曹操36歲時,天下大亂,董卓專權,禍害朝綱,以袁紹為首的關東勢力聯合討伐董卓,而曹操當時沒有官職,僅靠自已的家財,招募了一支軍隊,積極參與討伐國賊董卓,在袁紹為首的諸侯內訌爭權奪權,畏縮不前的時候,曹操帶著自已的部隊攻打董卓,結果戰敗,曹操是當時關東聯軍中唯二攻打董卓的人,另一個是孫堅。

曹操雖然戰敗,並且差一點就送了命,但是曹操的作法,在正直士大夫的眼中,簡直就是為國為民的英雄,因為曹操沒有保存實力,沒有一心為私,圖謀地盤,而是為國而戰,這不是英雄又是什麼呢?



就在曹操戰敗的第二年,荀彧就放棄強大的袁紹,而投靠實力弱小的曹操,荀彧圖什麼?就圖曹操的英雄氣概和所作所為,要知道當時的袁紹比曹操要強大的多,也許在一般人眼中,荀彧是棄強投弱,但是荀彧可不是一般人,而是選擇了曹操這個藍籌股。

從日後的發展來看,荀彧的選擇,證明了他的眼光是極其正確和深遠的,但荀彧投靠曹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荀彧覺得曹操的所作所為,和自已匡復漢室的理想一致,是志同道合的,所以荀彧投靠曹操。



不僅僅荀彧投靠了曹操,很有有識之士及目光長遠的人才都選擇了投靠曹操,有程昱、郭嘉、荀攸、賈詡等等,如果要排,可以排一長串的名字,當然每個人投靠曹操的目的不盡相同,但有一點肯定是相同的,他們渴望成功。

荀彧投靠曹操,按曹操的話說,曹操把荀彧當成了自已的“張良”,實際上荀彧所起的作用是“蕭何+張良”,葛彧不僅為曹操制定了發展戰略,提供謀略,而且為曹操掌管內政,處理與皇帝之間的關係,推薦人才等等。



曹操自從迎回漢獻帝后,對漢獻帝可是畢恭畢敬,並不像電視上或三國演義上描述的那般隨意欺壓皇帝,曹操不是董卓,也不是李傕、郭汜之輩,曹操早年對待漢獻帝,實際上與忠臣對待皇帝並無二致。

有人說衣帶詔事件,不是漢獻帝對曹操不滿意嗎?實際上衣帶詔事件就是存在疑問的一件事,歷史是否真有其事,也有疑問的,很有可能是董承為了爭權奪利,一手導演的事件,嫁禍給曹操,畢竟荀彧在衣帶詔事件中,是支持曹操的,並沒有看到荀彧有什麼不滿意。



另外曹操獨創了異地控制皇帝的先例,漢獻帝在許都,而曹操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外征戰,不在外征戰時,曹操是駐守鄴城的,曹操避免自已和漢獻帝碰面,也為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煩,估計曹操一年也見不到漢獻帝幾次,所以就不會對漢獻帝有什麼過份的行為。

隨著曹操的功勞越來越大,曹操開始有了一些野心,但並未表露出來,曹操原本就是城府極深之人,但曹操雖然沒有表露出來,但是曹操的手下人卻坐不住了,想蠱惑曹操纂位,以便所有人都能謀取利益,只能曹操更上一步,他的手下人才能獲得利益。



於是不斷的有人開始為曹操搖旗吶喊,先是準備恢復上古九州制,擴大曹操冀州牧的地盤,接著曹操開始參拜不名、劍履上殿,直到準備稱公,一直都得到荀彧的反對。

曹操的野心膨脹應該是在公元204年拿下鄴城之後,自任冀州牧開始的,也就從這時開始,曹操的政治中心搬到了鄴城,儼然自成一系,與皇帝更加疏遠了。



當荀彧發現了曹操的野心,也就是從204年後開始的,但荀彧已經無力阻止曹操,只能延緩曹操纂位的步伐,荀彧反對恢復古制,擴大冀州牧的地盤,曹操還真聽從了荀彧的建議。

但曹操與荀彧之間開始有了政治分岐,隨著時間的發展,矛盾逐漸加大,直到荀彧阻止曹操稱公,曹操才動了殺心,荀彧死在曹操稱公的前一年,第二年,曹操稱魏公,建立魏公國,終於邁出纂位的關健一步,荀彧無法阻止,只能以生命為代價自盡而死。



荀彧死的那一年是公元212年,年齡是50歲。荀彧一死,天下再無漢臣。

荀彧早年輔佐曹操是因為兩人共同的理想,興復漢室而志同道合,荀彧之死,也是因為兩人的理想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荀彧沒變 ,還在堅持自已的理想--興復漢室,但曹操早已不是當年的曹操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因為沒有選擇

不輔佐曹操還能輔佐誰,當時天下諸侯並立,曹操自己都說,如果不是他,不知道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自己雖然跋扈,但終其一生也沒有走出篡漢的一步,他的存在確實有效的壓制了其他的諸侯。

再說了,不輔佐曹操,你輔佐劉備?

劉備自稱漢室宗親,這個西漢的血統和東漢有多遠就不說了,哪怕就是真的,劉備是想光復漢室嗎?

當時對劉備的評價就是反覆難養,有奶就是娘。董卓廢立,袁術自立,曹操挾天子,各自政策立場不同,劉備立場什麼,劉備沒有立場,反正只有誰給他一個容生之處,他就投靠人家,也不管人家政治立場是什麼。

再說了光復漢室,等於劉備自己當皇帝嗎?好歹曹家當皇帝,漢獻帝還禪讓了一下,程序上是說得通的,但東漢皇帝繼承權,排一百位出去也排不到劉備這個西漢的皇族吧,何況還是自稱的。

其他類似孫權,赤壁之戰前,東吳更專注於江南,而遠離權力的核心,就算輔佐了孫權,是否成功先另說,光說孫權,曹操至少在漢獻帝身邊還有輔佐的可能,劉備不管真假,多少沾點血統邊,孫權這邊,既沒有控制的皇族,自己又不沾邊。輔佐他。

至於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類似劉表劉璋一類的,要是真有大本事,大能耐,東漢就不會落到這個地方。


葉飄刀


強調一下,荀彧輔佐的不是曹操,而是漢獻帝。

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以後,自任丞相,然後發出招賢令,天下豪傑紛紛來投,其中就有荀彧。荀彧之所以投奔曹操,是因為漢獻帝就在許昌,他是給漢獻帝或者說大漢王朝打工,而不是給曹操打工。而且曹操的口號也是當週文王,匡扶漢室,並不是自己當皇帝。



到了後來,曹操野心膨脹,加了九錫,仗劍上殿,自稱魏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想幹點啥。此時荀彧作為漢室忠臣,就不想再幫助曹操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因此對曹操進行了勸諫,但是曹操不聽,一意孤行。



曹操親征孫權,荀彧沒有隨行,而是想留在許昌,曹操對他並不放心,再次邀請了他,荀彧勉強跟隨,半道又請了病假,曹操於是下了殺心,給他送來一個空盒子,荀彧看到空盒子,自殺了。



曹操空盒子的意思是,你吃的是我曹操的飯,不是漢獻帝的飯,我隨時能夠讓你沒飯吃。你想吃飯,就得聽我的。但是荀彧出身名門,也是有風骨的,餓死不吃嗟來之食,服毒自殺了。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唐風宋月


我看是因為只有曹操有這樣的能力,這也很像曹操為選擇哪個兒子繼位而發愁,雖然最愛曹衝,曹植最後卻不得不立曹丕為太子。劉備惜名,徐庶的離開,龐統的身亡都是警示。東吳從來偏安於一隅雖然也有謀取天下的想法,但介懷於大都督的兵權不敢用人,所以只是佔據江南富庶之地做個豪族。以荀彧的才能自然知道曹操是平復亂世最可靠的人。董卓,袁紹,袁術之輩雖然家底豐厚但向來不敬皇帝,即便統一天下篡位也是遲早的事。曹操把幾個女兒都嫁給了漢獻帝,且一生沒有稱帝,儘管對獻帝有些不敬但還沒有公然篡漢,此時殺曹操名不正還會導致北方再度軍閥割據天下大亂。其實魏國自身還有許多問題,第一大豪族司馬氏既要用又不敢用,曹軍分曹家幫和降將派,之間的矛盾難以調和,非曹操本人才能制壓,這樣在選拔繼位人選時顯然不可能由漢獻帝和曹節的兒子繼位。曹丕繼位後立即稱帝其實就是為三國歸晉開啟了信號,同時劉備稱帝,孫權稱帝,導致漢獻帝再無利用價值,也正好為司馬氏篡位給予了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臥龍運籌帷幄鞠躬盡瘁卻只能走向失敗,冢虎作壁上觀以退為進反而大獲成功,荀彧屬於前者而非後者,雖然堪稱王佐之才,但是卻不能從蕭何,張良的晚景歸宿中吸取一些教訓,是他自身的不足。人類社會自有其運行規律,抗拒大勢者屬冥頑不靈,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即便是曠世奇才也休想憑藉自身意志隨意擺弄。


明149266215


你何以知道荀彧是“心存漢室”的?你又如何知道曹操是“想篡漢”的?好吧,即便如此,那麼除了曹操,誰又能承擔恢復舊秩序的重任?

事實上,早期的曹操忠於漢室的心,比誰都強烈,即便到死,他也沒有跨出那一步,雖然曹操也認識到漢室必亡!荀彧呢?真的忠於漢室嗎?不一定,他恐怕更忠於他所在的士族集團!

曹操對漢室的立場,有變化的過程

按題幹說法,曹操似乎天生反骨,其實早年曹操對漢室的忠心天日可鑑!當初,討伐董卓時,表現得最義無反顧的就是曹操。

在諸路反董大軍中,曹操勢力最弱,只能掛在韓馥旗下,幾千兵馬還是他變賣家產,募集的私兵。當所有諸侯左顧右盼,誰也不願意自家兵力受損時,曹操第一個挺身而出。結果發打光了家底。他又再次回家募兵,二上前線。

曹操對諸路兵馬的私心失望透頂,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什麼是忠誠!

剿滅黃巾軍時,曹操依然是最積極的戰士,他曾說,他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去世後,墓碑上刻著:漢故將軍曹操之墓!請問那時候的曹操是“賊”嗎?

荀彧從初平二年就開始跟隨曹操,至少那時候曹操還是漢室忠臣。曹操的“野心”也不是一天撐大,而且“野心”和“篡漢”的界限在哪裡,本來就很難界定。曹操到死也沒有跨出那一步,說明在曹操的心裡,他一直還是謹守著底線。

所以,這不是荀彧智商高低的事,恐怕連曹操自己都無法描述得清,對大漢的複雜心情。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焦點不在對漢室的態度

以荀彧的睿智和通達,他恐怕也早就在心裡得出一個結論:大漢已經沒得救了!從荀彧跟隨曹操的二十餘年經歷來看,在對待朝廷的問題上,恐怕倆人早就心有靈犀了。

個人認為,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應該來自於立場衝突,曹操“唯才是舉”的《求賢令》,才是引發倆人矛盾的根源!建安十五年,曹操頒佈《求賢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份《求賢令》暗藏著一個巨大的雷區,即“唯才是舉”。從表象上看,似乎沒什麼問題,其實這份《求賢令》已經觸動了豪門士族的根本利益,而荀彧正是豪門士族的典型代表。

兩漢的官員選拔,一直採用“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察舉制”其實已經變成了豪門士族壟斷官場的工具。曹操的出身卻不是豪門士族,他對這個制度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深惡痛絕,這就是曹操想另立爐灶的原因。

為了打破豪門士族的壟斷,曹操甚至提出,即便是“盜嫂偷金”類的道德渣子,只要有能力,也可以用!這個做法,無疑觸動了所有豪門士族集團的根本利益。

荀彧在曹操身邊,舉薦了很多人才,但仔細熟悉理一下就會發現,荀彧舉薦的這些人,全部都是豪門士族階層人士。這就很清晰地表露了荀彧的政治立場,與曹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曹操的這份《求賢令》頒佈於210年,212年就發生了荀彧公開反對曹操,接受“魏公”稱號的事:“(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也就在當年,荀彧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原先親密無間的夥伴,幾乎是突然翻臉,從這個時間節點上來看,這三件事不能算是巧合吧?

統一天下的重任,除了曹操還有誰

拋開“篡漢”的說法,無論曹操還是荀彧,對天下形勢都有一個共同的利益訴求:結束軍閥混戰,實現天下統一!

荀彧出自潁川大族,家族世代官宦,以荀家對天下大勢的洞徹,誰能執帝國牛耳,在他心目中門清。

不過,荀彧第一個投靠的對象不是曹操,而是袁紹。為什麼是袁紹?很簡單,他和袁紹有共同的利益立場:同為豪門士族階層!

當發現袁紹根本不堪重用後,他才將目光轉移到曹操身上。曹操所展現出來的雄才大略,也征服了荀彧,曹操同樣對荀彧表現出不尋常的欣賞。這就是他們二十年來,親密無間的原因。

對荀彧來說,他最好能找一個袁紹的身份,曹操的能力,這樣一個結合體。可惜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為了統一天下的目標,他只能選擇曹操,況且那時候曹操還沒有表現出,有傷豪門士族根本利益的舉動。

所以,題幹所說的前提條件就有問題,荀彧談不上對漢室有多忠誠,他也不關心曹操“篡漢”的問題,兩個人的根本矛盾在於,曹操傷害了荀彧所代表的豪門士族集團的利益!


尋根拜祖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假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荀彧初期輔佐的曹操確實是為匡扶漢室,興舉義兵,除暴安良,救民於水火的大英雄。這一點從他初為洛陽尉、頓丘令至議郎以及後來的騎都尉和典軍校尉即可看出他的不凡。後來隨著職務的升遷和實力的壯大,尤其是平定北方以後,曹操的奸雄本色開始顯現,野心也開始膨脹了。於是欺君惘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順者生,逆者亡,殺了不少很有名望的文人賢士。象孔融、禰衡、邊讓、崔琰、楊修等,甚至連華佗這樣的民間名醫也不放過,實在是慘忍過份了。荀彧確實對曹操事業的發展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給曹操推薦了不少謀士,並起到了關鍵作用,但,當他看到曹操的變化時,已經不可挽回了,當其羽翼豐滿,周圍群小爭進之時,懊悔的荀彧只能面對死亡了。後來的曹操所作所為,也為他的奸雄畫像做了充分的定格。


天山月3


一定要說曹操想篡漢的話,是人都能看得出,不需要高智商。

說荀彧心存漢室,未必絕對正確,但荀彧是有理想的的人。他要實現他的信仰,成就自己的人生。

01

建安元年(196年),獻帝從長安回到了洛陽,詔令天下勤王。

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問題上,曹操的部屬發生了激烈的辯論。

如果曹操是真心匡扶漢室的話,這種事還需要討論嗎?

之所以要討論,曹操是在聽取意見,權衡利弊。就是說奉迎天子對自己有利還是有弊,是利大還是弊大。

這麼簡單的事,還需要智商去考慮嗎?

02

荀彧力勸曹操奉迎天子,也沒有給曹操泛泛地講忠君大義,而是給他分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好處。

荀彧對曹操說的意思大致為幾方面:

第一,荀彧首先就說,從前晉文公奉迎周襄王返回都城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

先看一下這兩個故事。

晉文公元年(前636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帶與王后隗氏私通,此事被告發,於是跟周襄王發生了火拼,聯合狄人打敗了周襄王。周襄王就逃到了鄭國,號令天下勤王。

晉國大臣趙衰政治嗅覺特別靈敏,立馬意識到這是個好機會,就勸晉文公說:“爭奪霸權最好是擁護天子,如果不搶先護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國之後,就無法在天下發號施令,現在尊敬周王就是晉國稱霸的資本。”

晉文公採納了這一建議,親自帶兵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並殺死了王子帶。

周襄王大為感動,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

晉文公威望爆棚,因此成就了春秋五霸的基業。

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天下諸侯以後,就派人把義帝楚懷王殺死了。漢高祖就以替義帝復仇的名義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從而讓天下歸心。

荀彧用這兩個故事說明奉迎天子的好處,以打動曹操勤王。而沒有說為臣要盡忠,必須匡扶漢室之類的話。

第二,接著說,天子蒙亂,您首先倡導義兵,由於關東諸侯紛擾,不能赴關右,但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然是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此時奉迎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

給曹操戴上頂高帽,不能赤裸裸的只談利益,好讓曹操借坡下驢。

第三,然後才給曹操說大道理,奉迎天子是大略大德,而且還可以以天子的名義討伐逆節,誰敢不服?還是利益。

第四,如果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再考慮此事,就來不及了。

這事不僅要做,還得快點做,給點壓力。

比較一下,這與趙衰勸說晉文公是不是如出一轍。

以此可知,荀彧是很清楚曹操想什麼,也清楚曹操想幹什麼。

03

那為何荀彧還要輔佐曹操哪?

荀彧早年有“王佐之才”,舉孝廉,任守宮令。

守宮令就是替皇帝掌管紙張筆墨印泥之類的事務,也算是皇帝身邊的人。

但做了不久,就發現朝政混亂。這官如果做下去,不僅沒有前途,而且搞不好就會有禍患。

於是,辭官回家。

之後,帶領家屬投奔了冀州袁紹。但發現袁紹名氣很大,但卻不是成就大事的人。

荀彧就離開了袁紹,轉投曹操。

恰恰就遇到了奉迎天子這件事。

當時,在袁紹內部也出現了激烈的爭議,最終袁紹放棄了奉迎獻帝的打算。後來,看到曹操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就後悔了,又想來爭奪獻帝。

曹操自然不幹,於是,哥倆就鬧嗆了。

從這件事看出,曹操與袁紹的想法是一致的,荀彧也很清楚曹操與袁紹在這件事上沒啥根本區別。

那為何荀彧還要輔佐曹操哪?

第一,通過對朝廷和地方諸侯的瞭解,荀彧清楚漢室已經名存實亡,匡扶漢室就是一句空話。

有能力的都想自立為王,沒能力的只有一片忠心又有何用?

荀彧能夠做的,就是盡力維繫漢室的存在,延緩漢室滅亡的時間,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第二,遍觀天下諸侯,能夠擔當這一使命的、最合適的人選就是曹操。儘管曹操早晚也要稱王,但沒辦法。理性的選擇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第三,忠於朝廷,匡扶漢室這是荀彧的志向。但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荀彧要成就自己的人生。

作為漢末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絕不可以簡單的以愚忠來看待荀彧。

政治家首先考慮的是利益,輔佐曹操的利益在哪裡哪?

第一,首先是彰顯政治忠誠,這是政治家最看重的品德。堅定的維護漢室,就可以體現出這一高尚的品德。

第二,施展自己的才能,不負“王佐之才”的美譽。最終還是靠成就說話,沒有業績如何證明自己的能力?要做出業績還需要一個好老闆,一個有實力的公司。

仔細看看,這與諸葛丞相是不是很相似哦!似乎比諸葛丞相還聰明哦。

第三,延續了漢室的存在,政治抱負基本實現;能力已經得到證明,那麼,死又何懼?反而是為了活著,政治忠誠就沒有了,之前的努力也就白白付出了。

但荀彧也沒有白白的死去,為其家族也留下了清譽,惠及子孫後代。

荀彧死後,諡號敬侯,其子荀惲繼承了其爵位,後被封為虎賁中郎將;荀惲死後,其子荀甝繼承了爵位。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接受曹奐禪讓稱帝,追贈荀彧為太尉。

這一切,也可以說是由於荀彧的政治忠誠換來的。

在封建時代,帝王們對於政治忠誠是特別看重的,出於政治的需要,對忠誠的臣子一般都會給與格外的褒獎,這也是一種利益。

不能妄加揣測荀彧匡扶漢室的用意,但是否有其他方面的考慮,就請友友們自己斟酌,見仁見智吧。


豹眼看歷史


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之才。”——陳壽《三國志.荀彧傳》

這個何顒是三國時期的名士,這位老先生在三國時代一共對兩個人“異之”過,另一位就是曹操,而荀彧一生多為曹操出謀劃策,建功立業。荀彧是心存漢室的,但是又他的確是忠於曹操的。

陳壽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知,未能充其志也。——《三國志.荀彧傳》

陳壽說,荀彧清廉優秀,通達高雅,有輔佐帝王的風度,他雖然機智明達,並擁有遠見,但是卻未能實現他匡扶漢室的志向。

有人說郭嘉是曹操第一謀士,其實不然,郭嘉雖才華橫溢,可英年早逝,縱觀曹操一生,為曹操效力最大的還是荀彧。

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威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時年二十九。——《三國志.荀彧傳》

荀彧,出身潁川士族家庭,祖上皆為名士,他年輕時曾被推舉為孝廉,董卓作亂的時候,荀彧辭官歸鄉,他覺得家鄉潁川處於四面受敵的地理位置,於是就號召族人鄉黨離開潁川,可是除了自己的宗親跟隨,其他人都不願離開故土,於是荀彧就帶領族人去了冀州,而留在鄉里的鄉親們都慘遭叛軍的迫害,這一點就能看出荀彧此人非常有前瞻性。

而到了冀州之後,袁紹用對待上賓的禮節來招待荀彧,希望荀彧能夠助自己一臂之力,可是荀彧看出袁紹成不了大事,就去投奔了曹操,而曹操見荀彧而來,激動的說:“荀彧就是我的張良啊。”

既然荀彧這麼有遠見,可見早就看出曹操有篡漢之心,為什麼還要輔助曹操呢?

荀彧曾經說過,“袁紹外表寬容,可內心猜忌,而曹操明智通達,不拘一格,氣度寬宏;袁紹辦事猶豫不決,而曹操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毫不猶豫;袁紹治軍不嚴,士兵雖多,可無法控制;而曹操賞罰分明,士兵雖少,卻能以死相拼;袁紹表面裝得富有智慧,為的是沽名釣譽,所以士子之中缺少才能喜歡出名的人都願意跟著他;而曹操用心待人,推心置腹,從不做虛假的讚美,自己生活簡樸,可對待有功之人,從來不吝嗇,所以天下忠誠正直注重實際的人都願意跟隨他。”

從荀彧說過的這些話來看,荀彧在內心是非常欣賞曹操的,而且當時天下大亂,我想荀彧也看出如果皇帝在除了曹操任何一個軍閥手裡,都不會有好的結局,相反,曹操起初也是有匡扶漢室的志向。

換句話來講,當初曹操擁立天子去許昌,這個主意就是荀彧出的,而且很多大事都是荀彧建議的,包括掃平其他諸侯,荀彧也許是為了能夠讓漢室在曹操手裡存活下去,至於將來何去何從,荀彧自己的力量也是無法左右的,我覺得荀彧有點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感覺,所以曹操無論做什麼事情,荀彧都認為是為了匡扶漢室,所以鼎力支持,直到曹操想當國公,荀彧才反對,可是這時候已經無力迴天,不過曹操還是很給荀彧面子,直到荀彧死了才當上魏國公。

以下皆為猜測,也許荀彧是忠於漢室的,同時他還想輔佐有才能的君王,可是放眼天下只有曹操最合適,但是又怕別人罵自己助賊篡漢,心裡想助曹操得天下可嘴上卻始終把匡扶漢室放在第一位,同樣,曹操對他有知遇之恩,他也必須要報答曹操。

我想這千年之事,只有當事者荀彧最清楚了,我輩見仁見智吧!


鴻涵先生


大家都知道,荀彧是曹操的張良,那麼荀彧當初為什麼要投奔曹操呢?荀彧出生在一個大世族家裡,當時他是要投奔袁紹的,後來也經過多次的選擇和比較,才選的曹操,當然下面我要說的才是真正的原因。

當時東漢末年有個大宦官叫唐恆,他有個女兒,也就是當宦官之前生的,他一開始想把女兒嫁給一個叫傅士明的人,可人家傅先生沒同意,這時荀彧的父親主動提出,要讓荀彧娶唐恆的女兒,從此以後,不管人們當面也好還是背後也罷,沒少提這件事,拿這事兒取笑荀彧。荀彧聽了很不高興,一氣之下投了曹操,為什麼?大家都懂,投曹之後誰再說荀彧娶宦官女兒怎樣怎樣,那就相當於損曹操,所以荀彧用這一招成功堵上了眾人的嘴,事實也證明,曹操並非庸主,荀彧也沒跟錯人,即遮住了自己的羞辱,又名揚天下了。

大家如果有意見,請評論區交流。






憶古風



曹操的野心其實也是逐漸培養起來的。曹操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篡漢之心。曹操一開始也希望能力挽狂瀾,匡扶漢室。只不過曹操看清了天下的形勢:諸侯割據混戰、人人爭權奪利、漢室無能為力。確實是報國無門。

我們再看荀彧:

荀彧在初平二年(191)的時候就開始追隨曹操了。荀彧很少隨軍出征,大部分時候是替曹操穩固後方、保障前線補給支援,搞政治工作。

直到建安十七年(212)曹操準備進爵國公、加九錫,荀彧提出了反對。同年荀彧自盡。

荀彧為什麼要幫曹操?

荀彧幫的其實是大漢王朝。

末將曾經多次提到過“士族階級”這個話題。其實荀彧就是士族階級,而且是潁川大族,荀彧還是當家人。

當年曹操在迎奉天子的同時,也籠絡了一大批支持漢王朝的士族。他們幫助曹操匡扶漢室。

士族階級都是以利益為主的。由於幾百年的漢王朝在對各個階級、勢力間的利益已經平衡的很好。漢王朝能夠滿足士族階級的利益。所以即使漢王朝已經名存實亡,依舊有大批舊臣支持漢室。

要知道,其實荀彧也是從袁紹那邊過來的。因為袁紹也是士族階級,他與荀彧屬於同一利益鏈的。當然,荀彧看出了袁紹的弱點,覺得他難成大事,也就走了。加入到了曹操陣營。

曹操的政治理念是什麼呢?

上面說到荀彧所處的士族階級以利益為主,但曹操想建立一個法治社會。

依法治國、抑制兼併、唯才是舉......

曹操頒佈的每一項政策無疑都是嚴重影響了士族階級的利益。所以士族階級逐漸不支持他了。

曹操與士族階級的矛盾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

是在統一北方後。


在之前,曹操實力弱小。中原混戰,各諸侯軍閥都處於一個隨時開戰的緊張狀態,曹操亦是如此。

統一北方後,曹操實力強大,也算是完成了一個階段性的勝利。拿下這麼多地盤,自然就應該開始打理,於是各項政策也就出臺了。

士族階級一看政策對自己不利,於是提出各種反對,他們開始不支持、不配合曹操。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之後的曹操在軍事領域就沒什麼突破性進展了,那是因為曹操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內部政治上。

曹操在平定北方後為穩住北方大局,不停的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反對的士人們也開始清除計劃,比如崔琰、楊修、孔融等,包括荀彧。

但是荀彧又是個例外。

在被曹操清除的士人中,只有荀彧是自盡的。也唯有荀彧的死讓曹操悲痛萬分。

為何?

末將以為,荀彧應該早就看出了曹操的為人。或許荀彧也支持曹操建立法治社會的理念,畢竟這是在推動歷史進步。

但是荀彧他並不是一個人,他代表了整個荀氏家族,在荀彧背後還有整個士族階級。他不忍拋下整個家族、整個階級而全力支持曹操,也改變不了曹操與士族階級的矛盾。夾在中間唯有一死。

而曹操也確實不忍殺他,但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也只有讓荀彧先走一步。


鹹熙二年(265),荀彧被追贈為太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