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內閣權力為何那麼大?有一項職權連過去的宰相都沒擁有過

宰相制度發展到明代,換了個馬甲成了內閣,從此相權和皇權交織在一起,皇帝的統治癒加獨裁,內閣閣臣的權力愈加龐大。這裡的權力不是像明代之前的相權,而是內閣權力有了天下第一大的皇權和天下第二大的相權,這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形成一個脫離所有人掌控的新興權力部門,明代臣子以入內閣為尊為榮耀。明朝初期,內閣只是簡單的幫助皇帝辦些小事的秘書機構,但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歷代皇帝的完善。內閣大學士最早從從翰林院的侍讀、侍講學士、編修等品階低的官員選拔,後來一般由六部尚書或吏部侍郎選拔,到最後閣臣一般都是六部尚書,還有兼任管轄作為監察天下百官的都察院。


明代內閣權力為何那麼大?有一項職權連過去的宰相都沒擁有過


明朝初期的閣臣多為翰林院裡的“書呆子”,沒什麼實際的執政治民的經驗,這樣的人裁斷決定國家朝政,能不出大亂子就很是不錯。後來這樣的問題都少了,因為閣臣地位提高,不再是直接從翰林院裡提拔出來。看待古代官員權力大小、地位尊卑,不只是看官階品級,還有更為重要的職權範圍。《明史·職官志》記載,內閣閣臣職權主要可分為五大部分“掌獻替可否,奉陳規誨,點檢題奏,票擬批答,以平允庶政”。

獻替可否

簡單來說就是對皇帝的諮詢政事提出意見,若是大學士上書的被皇帝採取了,即“獻可”,若是不同意皇帝說的話,有更好的、可行性更高建議,即“替否”。皇帝的意見內閣閣臣可以不採納和否定,稱為“封駁權”。皇帝想更換吏部侍郎,派人去內閣頒發詔書說明此事,內閣閣臣不同意可以不承認不下發,這對皇權形成了一定的制約。皇帝可以繞開內閣頒發詔書,但這樣一來就是和內閣閣臣撕破臉,閣臣很可能集體辭職不幹,引起朝野動盪。


明代內閣權力為何那麼大?有一項職權連過去的宰相都沒擁有過


奉陳規誨

內閣大學士給皇帝上課,傳授儒家經典,及各種治國理政之術,例如什麼御下之道,閣臣一般不會主動教導,教導的也很可能是錯的。奉陳規誨就像是閣臣擁有將皇帝培養成材的權力,肩負教導任務的閣臣擁有著“帝師”的榮譽,足以青史留名。奉陳規誨還包括一個“點檢題奏”的權力,,審閱下面諸司的奏章,選擇是否上奏。


明代內閣權力為何那麼大?有一項職權連過去的宰相都沒擁有過


草擬詔敕

皇帝想幹的事想說的話由內閣撰擬,具體怎麼寫,由內閣決定。而這只是詔書的草稿形式,需要需加蓋文淵閣印進呈皇帝御覽。皇帝不喜歡,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去修改,再發到內閣,頒發出去。如果內閣對皇帝想幹的事不滿意,還可以行使有封駁權,選擇“不予擬旨”。做這件事需要很大的勇氣,可能一不小心就會提前結束政治生涯,甚至丟了性命。

票擬批答

這個是重中之重,明朝中後期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主要方式。六部、百司、各省各類政務放置內閣,由內閣決斷,用文字批答該怎麼處理。然後再傳到皇帝面前,皇帝審閱批覆,決定要不要按內閣大學士批答所做。這項職權連過去的宰相都沒擁有過,這可是直接替代皇帝處理國家大大小小的事務,小到省府縣官,大到六部百司。一般來說,皇帝看著這些批答都不會過多的修改。何況明朝的皇帝怠政,全國大小事務基本是內閣閣臣決定。


明代內閣權力為何那麼大?有一項職權連過去的宰相都沒擁有過


內閣某些時候還有人事任免權、起草紹令和撰錄國史等權力,基本上朝廷擁有的權力,內閣都或多或少的有所染指。這樣的權柄,可比昔日的百官之首宰相大多了。

參考文獻:《明史》《明代內閣政治》《票擬製度與明代政治》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