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复习和盘点

前文说到了,整体主题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命运”是道,“自我”是一,“关系”和“动力”是二,也就是关系和动力是姊妹篇,可以理解,这是自我的两个构成内容。

所谓关系,就是我和你;所谓动力,就是我和你之间的能量指向和流动。就好像“主谓宾”结构,动力是动词是谓语,用精神分析的术语就是“自体+动力+客体”。

我们的自由,或者心灵,就是由无数的这样结构组成的。武老师经常冥想,在深度冥想状态中,会发现作为武志红特色的那个“我”像消失了一样。

他的心灵会浮现出形形色色的故事,都有主角配角和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而主角有时是男人,有时是女人,有时甚至是动物,性格也变化多样。

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自体、客体和动力三者,必然是同时存在的,其中任何一个彻底消失,也就意味着三者同时消失,那时一个人会进入到合一,合一的状态里,没有你,也没有我,连动力一同消失。

这个境界太难,所以每个人都活在我、你以及我们之间的爱恨情仇等动力之中。所以不要轻易指望自己孤独圆满,那常常是歧路,不如就在关系的世界里翻滚,充分伸展自己的动力,同时保持觉知,这样也许就真的能进入到合一了。

“动力”这部分,就一直在鼓励大家。充分地伸展各种生命力,它们不该被视为坏东西而被压制,因为那样只会制造黑暗。

心理健康的标准

依照心理学界,关于心理疾病的普遍分类法,心理疾病可以分为三大类:精神病、人格障碍和神经症。

众所周知的一些神经症,反而是最轻的心理疾病,这也是心理咨询可以发挥作用的主要范围,至于人格障碍和精神病,不是心理咨询的适用范围。

接着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科胡特,一个非常特色、也非常有解释力的分类。按照“自体+动力+客体”的这个结构,如果自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善意为主,那么动力就是活力,可以充分在关系中流动。

当活力能滋养自己时,就是自信,能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自信+热情”也就是心理健康最简单的标准。

自体和客体间的关系,如果是敌意为主,那么动力就是破坏力,于是要么不敢流动,要么流动时会真的去搞破坏。

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接下来武老师讲了自己的,一个形象化的理论模型: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发出的任何动力,就像是章鱼的能量触角,如果被接触就变成了生能量,如果没被接触,就变成了死能量,死能量继续向外界表达,就变成破坏,向内表达就变成了自我攻击,这也是抑郁的根源。

虽然讲的是动力,但要知道动力在关系中的表达是多么重要的事情,“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在寻找你”,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表达。

自体和客体,永远都是绑在一起,所以在寻找你的过程中,也是在寻找我自己。

思考

好多人会说:你好勤快啊,每天写每天更新。其实真不是勤快,而是匮乏感和焦虑感,每天都在逼着我。

感觉自己就像在热锅上乱飞的无头苍蝇,嗡嗡嗡,但这没有方向。每天这个声音提醒自己,身边的同辈压力,感觉自己迷茫焦虑,失去了方向。

就像走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可供腾挪的空间极少。没有机会去,伸展我的人生,拓展我的活力。

更庆幸的是我还可以学习,学习给了我,看不同世界,开天眼的可能。就像武老师说的:人,不应该只是一个工具;人,首先应该是他自己。

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全能自恋

是我觉得自己是神,我发出任何一个念头和动力,世界就该回应我;否则我就会变成魔,恨不得毁了这个世界,而这时就是自恋性暴怒。

自恋有核弹一般的爆炸力,是生命力的根本源头,但它必须和现实相结合。如果你能有切实的能力和爱,这时就会形成实体自恋,也就是真自信;否则就会是虚体自恋,也就是我们非常熟知的面子心理。

精神病患者都是活在全能自恋幻觉中的,可天才们,常常也是受全能自恋所支配的,他们的区别在哪?

万维刚老师在《高手》中说,天才和疯子都是解除了自我抑制,于是信息会如洪水一般涌进。

但天才有更高的智识去做一下筛选和梳理,其实就是天才能驾驭全能自恋的洪水,而疯子被全能自恋给驾驭了。

全能自恋不只是天才和疯子的专利,普通人也有各种表现,比如卓越强迫症、行动困难症、诛心论和全能自恋退行。

只给病不给“药”,似乎不太对,所以问答中也给了一点药,不过真正的药,后面会再详细说。

思考

太自恋的人,也就是太容易愤怒的人,而很多心理疾病,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病根。很多容易暴怒的人,其实忽略了空间、时间的存在。

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我发出一个意愿,世界必须积极回应,如果没有积极立刻回应,我就开始暴怒。但如果深入了解其中的原理和内在逻辑后会知道,这太正常了,世界本来就不该积极回应,没有义务积极回应。

这时就是需要意识到空间的存在,就是我们是有腾挪的空间的,而且这个空间是有不断放大的可能的;

也需要意识到时间的存在,也就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资源的投入,实现的概率会提升,有大概率可能会实现。

攻击性

生命动力分为自恋、性和攻击性,这是很多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的总结。可以说精神分析治疗就是,为了修通一个人的攻击性的,这你就知道,攻击性有多重要。

难道人不是该追求真善美吗?真善美很好,但如果你发现在追求真善美时,你好像失去了力量一般,那你可能走上了岐路。

你需要好好认识一下,你的攻击性,每个人都不好惹,如果你脾气太好,或周围人脾气太好,你需要知道,这可能并不是真的,每个人的心里,都可能有怒火在烧。

攻击性极具价值。你有攻击性时,才真实,而两个真实的人,才可以建立起真正亲密的关系。

如果你剥离了攻击性,你认为这是涵养,但结果可能会变成,你既不能滋养自己,也不能滋养对方,你们就活在一个虚假的、缺乏活力的关系中。

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当然好的关系,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可以容纳攻击性,并把破坏性转化成生命力,就是“去毒化”,当关系具有这个品质时,就会成为好的关系,不具备时,就会变成坏的关系。

接着讲了——生死,将一般意义上的生死。做了极大延伸:任何一个动力,一旦发出,被接住,就是生;没被接住就是死。

接住时,我们会把攻击性体验为生本能,而没接住时,就会体验为死本能。

但无论如何,你都需要在外部世界中,去展开你的攻击性,这是你才有被接住的机会,否则就什么都不会有,而只有内在封闭的黑暗。

思考

攻击性是中性的,攻击是死能量通过我传递给你的过程,如果你能接住我的死能量,并把它转化成生能量还给我。那么关系就会更加亲密,更上一个台阶。

但如果接不住,那就是关系中的裂缝,是怀疑的种子,会长成参天大树。这个在所有关系中都适用。

锤炼生命的韧劲

是武老师自己的思考,先讲两个时空感是:一个是婴儿式的,因为婴儿觉得,只有当下这一个时空存在,没有形成一个抽象的“我”。

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所以婴儿会认同自己的任何一个具体动力,觉得我就是动力,动力就是我。所以婴儿觉得,动力一旦在当下时空中,不能实现,它就死了,这时“我”就死了。

另一个是成熟的时空观,知道动力在当下这个时空没实现,还可以通过时间的积累,空间转换,增加它实现的可能,并且动力不是我,所以一个动力的生死,是不会引起“我”的生死感。

接着自我效能感,是“我能凭我的能力实现我的动力”的感觉,并讲到幼儿时,因为没有现实重大利益的得失,所以是一个绝佳的练习自我效能感的时期。

这时父母不要太越俎代庖,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比较强大的“我”,就该有意识地去挑战自己,不断离开舒适区,让死能量捶打自己,而自己成功转化它为生能量,这是一个人就会不断增强。

连续的东西容易,被我们视为生能量,于是喜欢;而断裂的东西,容易被我们视为死能量,于是排斥。

因此崇尚理性,排斥感性。但一旦你能不断做到生死转换,会发现连续的感性流动是极美的东西,也就是心流。

你必须去做选择,必须充分展开你的动力,否则就等于一切都没有开始。

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思考

每一个想法,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生命,它是有生死的,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想法,这个独立生命死掉。

如果把自己的想法看成自己,那就会产生死亡焦虑,因为害怕自己的想法死掉,所以会产生焦虑感,会挣扎,会愤怒,会破坏。

但幸好人是有选择的,是有空间和时间,这两个维度存在的。也就是通过空间的转换、时间的累积、资源的投入,这个想法,这个独立生命,获得生的可能性会增加。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是一个人内在关系的模式。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性无处不在,高耸直立的东西,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而像容器一样的东西,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

男人潜意识深处渴望成为“世界之王”,击败所有男性,占有所有女性,一旦失败就会变成“恐怖之王”。

所以性动力的确是,让人类最不安的一个东西,甚至超过生死。人类因此要遏制它,或者希望把它升华,而文明就是原始欲望升华的结果。

思考

一个已婚男人在勾引女人的时候,会说:婚姻不幸福,与妻子性格不合适,在婚姻中很痛苦。这给了女人一种错觉,就是:你可以通过我打败另外一个女人。

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这真的很符合原始本能,而且这种原始本能,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招数,女人对男人也很管用。

每一个人都有,人类写在基因里的本能缺陷。但幸好人是智慧的,可以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发现这些现象背后的逻辑。

生命的初心

无论如何要展开你的动力。那些看似封闭平静的人,可能是处于绝望中。每个人都必然是无数次发出自己的动力,但如果缺乏关系、缺乏客体,那么这些动力,就会从对关系的渴望,变成绝望而沉寂下来。

这些动力会集中在潜意识深处,变成各种恐怖的黑暗存在。对此,有个练习“碰触你的内在婴儿”有兴趣的出门左转,前文提到过。

自体一直在寻找客体,而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如果没有这份寻求,一切都不会发生,所以勇敢去寻找吧,当我全然地找到你时,也就找到了我自己。

这条路,被坎贝尔称为“英雄之旅”,它绝不是一条坦途,会有各种黑暗和恐怖存在,同时也有瑰丽的风景。

成长不该是一颗种子成为正能量的无根之树,而应是能从黑暗中汲取能量的真实大树,它的树冠伸向天空,它的树根扎根大地。

思考

在最初,我们向外界发出的信号,渴望被爱,渴望被关注,渴望被看见,有些幸运的人,达成了渴望,成了幸福的婴儿;

但也有些人无数次的渴望没有达成,被冷冷地拍在沙滩上,当沙滩上聚集了太多已死的渴望,就会变成绝望。阳光美丽的沙滩变成会变成阴森恐怖的沙滩。

你是否和我一样渴望爱,渴望被关注?

这个沙滩就像人的内心,但幸好你看到了这里,就会知道人是有选择的;这些渴望别人看不见,自己可以看见,那就拥抱一下自己。

如果你渴望拥抱,请张开双臂。如果你依然渴望爱,渴望关注,可以继续向对的人发出你的渴望,不要皈依了绝望。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