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进入迷茫期,别怕!教你3招,用职业规划扫清职场‘迷雾’

进入职场几年后,大多数人都会遇到自己的职业瓶颈期。往小里说,它可能只是你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一块小小的绊脚石。往大里说,它也可能成为你职业生涯中的一道分水岭。

这个时候,你也将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决策和十字路口:我到底该往哪走?

国内知名职业发展专家、新精英生涯高级咨询师马华兴,曾分享过一个他身边朋友的例子。

他的朋友在一家国企,做互联网运营。说做的很没意思,因为国企不太重视互联网。然而这时候他收到了一份offer,来自是一家在行业内口碑不错的B轮融资互联网公司,而且收入就跟现在身处的国企差不多。

本来如果按着他自己的想要做互联网的决心,他完全可以果断就辞职,去新东家上班的。

可现在有一个情况让他非常纠结,因为这家国企最近想在互联网运营上发发力,而且他的项目也得到了上面领导的重视,所以他非常纠结到底是留在国企呢,还是去那家民营企业?最惨的是,他必须在一周之内做出答复。

因为完全不了解这两家企业的情况,马华兴无奈之下,只能郑重地向朋友抛出一个问题:

“假如这两个选项,过了两三年以后,你分别都后悔了,那会是什么样子?你觉得哪个后悔你更能忍受一些?”

听完后,他的朋友心里好像一下子就有了答案,于是当晚便做出了决定。

评估哪一个决定,会让自己“更后悔”,仿佛一下子就戳中了许多职场人的心。这样的问题虽然很现实,但是对处于职业瓶颈期的人来说,却能更清楚的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迪士尼公司创始人罗伊•迪士尼说:“当你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后,决策就轻而易举了。”

“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跳槽?”;“要不要接受这份转岗邀请”;“我要不要转行,重新开始一份新的职业生涯?”

当还在为职业生涯纠结万分的时候,那么你也许该告诉自己,是时候为自己做一份职业规划了。

职场进入迷茫期,别怕!教你3招,用职业规划扫清职场‘迷雾’

职业规划,这个老到掉牙的话题,到底有多重要?

如果说一定要给职业规划找个定义的话,那就是持续规划你的时间,并让它最大效益化。

记得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有一门专业的职业规划课,当然课程结束后,每个人都必须交一份职业规划书。

当时我就想,才刚上大一,哪来的职业规划!于是搜遍全网,找来了一份模板,按照模生搬硬套,草草的便交了上去,当时也没觉得职业规划有多重要。

哈佛有一句名言: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需要不断地、随时随地地,深入广泛地、快速的高效学习。

在这个处于高速发展的时代,不成长,便是后退。而为了能在行业中保持竞争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

以前大家相信‘铁饭碗’,然而在一轮国企裁员风波过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真正的铁饭碗。单纯的做一颗螺丝钉,说不定哪天就会被人连根拔掉。

职场生涯这么长,职场进化更是优胜劣汰。为了不被淘汰,我们不仅要保持持续的学习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执行目标,并为之奋斗。

卡尔•桑德堡既是美国的著名诗人、传记作者,同时也拥有另外一重身份,就是新闻记者。他回忆自己也曾为了补贴家用,做过多份工作。但即使再忙,也不妨碍他依旧在自己的领域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他说“时间就是你的人生货币。它是你唯一拥有的货币,而且也只有你能决定如何消费它。”

如果好好算算工作这笔时间帐,其实大部分人花费在它身上的时间,早已注定会远超过你跟家人相处、参与自己兴趣爱好加起来的时间。

那么,如何利用起这一份人生的巨额时间,来提升我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核心竞争力,则显得更加重要了。

《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3大阶段》的作者布赖恩•费瑟斯通豪说,我们需要用新的方法,来建立一个可持续的职业生涯。我们不仅要找到热爱的工作,而且要建立热爱的生活。

他认为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大概持续15年,而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目标,并把它们总结为以下:

  • 第一阶段:加添燃料,强势开局。意思就是说,刚进入职场,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你都必须保持你的学习力,通过不断积累经验,来综合上提升自己的能力。
  • 第二阶段:聚焦长板,达到高点。当你达到行业高手水平的时候,你可能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这个阶段的你,更多的需要考虑让自己成为一名行业的专家。
  • 第三阶段:优化长尾,持续发挥影响力。处在这个阶段的人,更多的是处于一个总结经验,培训接班人的状态。把自己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这就是作者指出的,不管职业处于哪一个阶段,都会遇到的瓶颈问题。所以明确自己的职场问题,并做好随时为之进行调整相应的规划,才能更好的为自己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职场进入迷茫期,别怕!教你3招,用职业规划扫清职场‘迷雾’

如何做出一份干净利落的职业规划

1、建立职场的长期思维。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当你用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的提升和规划之后,你才会有资格碰到好的机遇和运气。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你认为在40岁之后,你赚到的钱,会占你一生中个人财富的百分之多少呢?很多人的回答是40%。

然而经过对许多行业大佬的调查之后,真实的答案是:85%~90%。就是说一个人的财富,往往在65岁左右达到巅峰。

而股神巴菲特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有人做过统计,巴菲特99%的财富,是在50岁之后,才赚到的。

爱因斯坦说,“宇宙间最大的能量是复利”,复利就是一种长期思维,当复利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职场同样也需要一个复利的过程。职场前期的默默耕耘,正是为了后期的厚积薄发。机会不常有,但是当机会真的来临的时候,你必须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2、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估。

布赖恩•费瑟斯通豪曾经在网站上分享过一篇题为《职业生涯的燃料》的文章。

他说职场上拥有三大燃料:

  1. 可迁移的技能。说的就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情商能力、沟通能力,完成业务的能力,执业证书等。
  2. 个人有意义的经验。你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创立过新产品?是否有过国外工作经历?中高层管理经验和创业经验?甚至你是否有过成功的教学指导,或者咨询经验?
  3. 持久的关系,即你的人脉。比如,你曾经提拔过的人,还会愿意再次为你工作吗?你身边是否有厉害的人才资源。你有愿意跟你长期合作的客户吗?

而这三大职场燃料,不管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它们都是构成了你职场生涯的三座大山。

如何正确的评估自己?你同样需要从这三座大山入手。

列出一个你的个人清单,然后通过SWTO分析法,找出你的优劣势,和你在职场中可能遇到的威胁或机遇。

  • Strength(优势):比如以上说到的可迁移的能力,个人的经验和你的人脉,都是你的优势。
  • Weakness(弱势):同样你在职场中,缺乏的能力,经验和人脉,也将成为你的劣势。
  • Threat(威胁):你在职场中有竞争对手吗?你的上司对你的工作是否满意?你会善于在工作中展现自己吗?
  • Opportunity(机会):职场中你可能存在的晋升机会。可获得的培训机会,甚至是转行或者创业的机会。

通常在一个岗位做久了,只要进行简单的分析,你一般都能明显就能知道自己的优劣势到底在哪里。而如果你是一个正准备转岗,甚至转行的人,那么则要更客观真实的评估自己。

比如你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文职人员,因为看好互联网行业,想转战互联网做文案工作。那么你就必须考虑,转行的过程中,你是否有自己的优劣势:

S:作为一名文职,我的文字功底占据优势吗,是否可迁移到互联网文案岗位?目前的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错,放到互联网环境下,我的解决能力是否具有同等价值?

T:转行互联网,你缺乏互联网‘网感’吗?

W:你现在还继续提高什么来达到转行的目的?

O:你真的了解新行业的就业环境吗,会是机会还是坑?

如果你的规划还只是停留在‘想法’,那你更应该赶紧行动起来。正确评估当下的自己,进行客观的拆解和分析。只有扫清了信息的不对等,才能进而降低你的决策代价。

3、构建你的职场发展方向。

有人讨论过,职场生涯到底是梯子还是方格子?

如果是纵向发展的梯子,那么你面临的就是上下方向,向下是新人和同一起跑线上拥挤而来的竞争力,你不进,则被别人代替。向上是你的顶头上司,他稳定不前,你则无法冲破这一关隘往上爬行。

如果是横向发展的方格子,那么你到底是选择往技术性的高精尖发展,还是各方面雨露均沾,最后往管理层发展。

不管是梯子还是方格子,关键还是在于你选择成为什么的人。

布赖恩•费瑟斯通豪说,“在职业生涯中,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甜蜜区,即我们擅长的、爱好的和这个世界需要的东西之间的交集。”

所以确定职业方向,其本质上还是在于,“你想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

在职场上,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我们至少要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并沿着这三个问题,来构建你的职场路径。

  • 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 你现在手上拥有什么职场资源?
  • 你需要怎么做才能实现你的理想目标?

首先:明确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即你想在多少年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说的现实一点,比如你想在10年之后,进入中高层,达到年薪30万的目标。10年之后,大多数人应该正处于中年时期,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你不仅要面对房贷、车贷和孩子的教育支出,还有父母的医药健康支出、各种不可抗力因素的出现。再扣除一些娱乐杂七杂八的费用,年薪30万刚好能支撑你想要的生活条件。

‘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说你一定要成为某个成功人士的样子,但它一定是一个能够让你,为了明确过上某种生活状态,而去不断努力的目标。

其次:盘点你现有的职场‘燃料’。

就像上面说到的,正确客观的评估你自己的实力,让你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时候怕的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自己的过度自信。真实的自信是好事,过度的自信则是狂妄。

清楚自己能力圈的边界,才能更好的去扩充它。

第三:达成这一理想职业,你所需具备的职场‘燃料’,换句话说,你还需要给自己添加什么‘燃料’。

比如你足够自律吗,工作足够高效吗,想要往更高的职业方向走,你还需要结交什么样人脉,具备什么样的眼光和思维。

王健林的目标是‘先赚一个亿’,而当你是一名普通人的时候,这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标。但是很显然,王健林生来也不是就那么有钱,他也是从小生意做起。学做事,先做人。想成为像王健林这样的人,不如先想想自己需要先具备什么行业能力,市场眼光,基本人脉和决策能力等,这样才能更加切合实际,更好地去完成自己的目标。

最后:对这个总目标进行分解,在走向理想职业的路途中,你都要完成那些小目标。

如果一上来就要你直抵目标,那通常你会过得很痛苦。假如要你跑完一段马拉松,有经验的人就会告诉你,要懂得目标分段。把比赛路径分为几个阶段,每跑完一个阶段,就相当于完成一个小目标,给自己一个良好的正向心理反馈,也说明你离终点越来越近了。

而完成一整个职业生涯过程,则应该以“理想职业”这个结果为导向,一步步倒推出过程中,都需要完成哪一些小目标,然后在一步步前,攻破小目标们,最终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是金小牛,读有用的书,走正确的路!

关注我 ,我们彼此加油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