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明朝,逼死崇祯的李自成,为何一年时间就被清军灭亡?

囍嘉楽


李自成的败亡,是由于他自身能力的上限所致,他进入北京后,在内政和军事上都犯了不少错误。

内政上

李自成进入北京,崇祯自缢后,他已事实上控制了从陕西到北直隶的大片土地,明朝官员和将领纷纷投降,大顺已经具备了立国的基础。

问题是,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将领们丝毫不具备理政的能力。

按理说,这时候要做的,是统战工作,安抚明朝的投降的官员,挑选合适的人才为己所用,因为官绅阶级,是封建统治赖以维持的关键。

可是李自成和他手下丝毫没有战略眼光和理政能力,北京都已经占领了,却还把自己当农民军,他所采取的政策,是“追赃助饷”,不加区别地把明朝的官员统统认定为赃官,严刑拷打明朝官绅,按照官职和富裕程度,设定了助饷的数目,价格相当透明:

内阁大学士白银十万两,尚书、各部门堂官白银七万两,科道、员外郎白银5万两,翰林1到3万两,其余小官几千两不等。皇亲国戚、王公贵族则没有定数,追赃务尽。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明朝官绅们,原来还以为大明气数已尽,改朝换代后,侍奉新主,自己还是能捞个官当当,现在一看,李自成还不如崇祯,这是来要人命的,哪能这样玩呢。于是,原本已归附的官员地主们改变了对李自成的态度,从服从变成了对立。

内政上,李自成已经把自己玩死了,那么军事上呢。

军事上

李自成与清军作战,一共有四次较大的战役,分别是山海关之战、真定之战、潼关之战,这三场战役,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

山海关之战,李自成亲征吴三桂,已占据优势,在八旗军的夹击之下,最终败下阵来,撤回北京。大顺军损失虽大,却还远远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李自成手下还是有数十万兵马,人数远远多于清军。

真定之战是场追击战,李自成撤出北京后,吴三桂和八旗军紧追不舍,李自成无法摆脱,于是在真定两军又大战一场,李自成再次被击败。

山海关战败后,李自成一路西撤,放弃了北直隶到山西的大片土地,直接撤入了老家陕西。

这操作就有点让人看不懂了,放弃北京可以理解,不过他完全可以调集兵马,固守太原,寻机反击。但李自成只留下降将刘永福和不多的兵力防守太原,就是这样的防御,太原还是坚持到了在红衣大炮轰击之后才陷落,如果是李自成大队人马亲自坐镇,局面如何还不好说。

山海关之战、真定之战、太原之战都失败了,还不至于导致李自成的灭亡,大顺军和清军的关键一战,是潼关之战。

潼关之战,李自成又犯了错误,他没有在多铎的红衣大炮运到之前,靠人数上的优势抢先击退清军,在出城野战遭遇两次失败后,就闭门不出,想要用城高墙厚的潼关抵挡清军的进攻,白白浪费了好几天时间。殊不知,等大炮运到后,城墙已失去了作用,这时候也失去了野战的机会,最终,李自成选择了撤退,潼关随后失守。

潼关战役失败后,大顺军在战场上彻底丧失了与清军决胜的希望,李自成随后放弃西安,一路东逃,最终自己殒命九宫山,短短一年,大顺朝就宣告灭亡。

盘点一下李自成的巅峰轨迹。他在二月初二在西安誓师进军北京,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达到人生巅峰,四月十二日出征山海关,四月二十二日战败,四月二十六日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登基,四月三十日撤离北京,五月初八大顺军在庆都惨败,五月初十又遭遇真定之败,退入山西,随后又连遭失败,直到丢失陕西。

在一年多时间里,李自成划出了一条高高的抛物线,将自己抛到了顶点。但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决定他上限的,是他自己本人的能力。


小院之观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没事有效严明军纪,阻止手下官并烧杀抢掠,反而纵容他们为非作歹,那些九死一生的将士进城后整天花天酒地,以经没有战斗力了,象大将:刘宗敏、高一攻、李过和郝瑶旗等都在城中强抢民女、收刮钱财,整个北京乱成一团,要说李自成是草莽英雄一点都不为过,要成为一个新朝代的开山鼻祖,必须有雄才大略和心怀天下的长远政治眼光,以及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第一件事:稳定军心和民心,安抚旧朝皇亲国戚和大小官员,选贤任能,尽快委以重任恢复汪日正常秩序,制定严历的军事纪律,杀人放火抢劫者一律斩首示众,第二最重要:派钦差大臣到边关招安戍边关将士,并委以重任以慰军心,特别是三海关守将吴三桂住军是战略要地,清军虎视眈眈紧盯三海关不松懈。第三李自成用人不当宰相牛金星是一个落迫秀才出身,他心胸狭窄、为人奸诈刻薄,吴三桂昔日有个红颜知己叫陈园园,长得天香国色楚楚动人,被大将刘宗敏抢走,儒将李岩力劝不听,李岩对李自成说明其中历害,牛金星从中作梗,倒至陈园园被刘宗敏活活逼死,吴三桂闻听后怒发冲冠打开城门引清军一路打进北京,李自成皇位没坐两月就被清军打败,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半壁江山拱手相让给满清王朝,历史风云变色莫测成王败寇瞬间倾覆。


用户4357250780783李


从1643年至1644年在陕西、山西、河南对明朝形成摧枯拉朽般攻势的李自成趁势攻占京师灭亡明朝,可却在随后的1644年4月的一片石之战至1645年5月李自成命丧九宫山。短短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李自成从原先的气势如虹转瞬间变为树倒猢狲散,被清军一连串的重击打垮,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格,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大顺军之所以能垮掉明朝,很大的原因是明朝是多线作战,主力又大多在关外与清军作战,而明朝方面多次失策,地方上又多次激起民变。与李自成作战的明军往往是心不齐、粮饷又不足,这些都让李自成最后能够灭掉明朝。不过即便是这样李自成还是曾差一点被明朝扑灭,后来的东山再起并转而消灭明朝,只能说此时的明朝已经是积重难返了。

接着大顺军之所以被清军迅速击垮,这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李自成作为大顺军的主导人物却缺少能清晰认识全局的头脑和眼光,甚至在对待局势变化的应变能力上也稍显不足。李自成以为天下局势已定,接下来就是收拾残局了,这让李自成懈怠了下来。并且在用人这一方面也有缺陷,纵观历代统一天下的开国皇帝,哪一个不是拥有众多的能臣良将,但是反观李自成手上,人才屈指可数。李自成与那些开创大一统的开国皇帝相比实在不是一个等级,也使他在后来出了不少昏招,成为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朝短时间就败亡的因素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当初李自成在1643年的西进过程中进展十分迅速,仅仅三个月便已占据了陕西,并在1644年初进占山西等地。各地方望风而降,而李自成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很好地消化这些地区。而这些望风而降的地方不过是见李自成势大才归附,一旦李自成的大顺将来出现了不顺,他们又会见风使舵。

而历史上也的确如此,1644年4月,李自成指挥大顺军与清军在一片石展开决战,遭遇了巨大失败。随后李自成又放弃京师迅速向西撤退,此后黄河以东的大片地区很快就落入清军手中。并且李自成的大顺军在经历了一片石、潼关等决定性大战后,大顺军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昔日老闯营的兵士)在战争中消耗甚大,本来大顺军的组成就很杂乱,现在更加窘迫,而忠于李自成的部下也越来越少,实力直线下降。

还有一点,李自成当初打天下为了拉拢底层百姓却也得罪了乡绅士人。李自成的大军每攻克一地便劫掠那些官府、乡绅,这一行为虽然可以维持部下开销和迎合百姓民心,使大批流离失所的百姓加入到李自成的麾下。但经常这样做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坐天下需要拉拢他们维持地方。但现在他们只是与李自成貌合神离,当李自成失势后,他们迅速倒向清朝一方与李自成为敌。而且这样的行为在李自成灭掉明朝后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财力,以前可以靠抢来获得钱粮,但在坐天下时可不能这么做了,随着李自成的势力越来越大,财力上就出现了危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李自成的困扰。这也成为后来李自成在打下京师后为了解决钱的问题将前明大臣们抓起来进行搜刮的一个原因。这些问题也成为了李自成迅速被清朝击败的一个原因。综合来说,李自成的迅速败亡就是基盘不稳。

当然,虽说李自成在短时间内的败亡主要和自身有关,不过也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去看。毕竟能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消灭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朝,清朝方面的因素也是很重要。当时的清朝已经在关外经营了几十年,国家体系趋于完善。在战略决策能力上清朝也无疑要比大顺强太多,否则面对明军主力,清朝也不会长期占据主动优势。在军事上,清朝自1619年萨尔浒之战以来长期与明军主力碰撞,军事上越打越强,拥有着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军力。论武器装备、战力、单兵、士气、组织力、战术等方面皆要优于大顺军。在与李自成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清朝又集中重兵强势出击,并且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果断抓住战机进一步扩大战果。这让清朝在消灭李自成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情况下占据了主动优势。综合而言,李自成被清朝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击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黎塞留的野望


明末的政局,非常复杂,既有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又有关外虎视眈眈的八旗铁骑,还有南方奉明朝为正统的南明保守势力。

李自成的失败,大概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李自成入京后,起义军团体迅速腐化堕落。

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攻入北京城,这支部队,鱼龙混杂,既有坚定反明的起义军,更有许多明朝投降过来的军队,期间还夹杂了不少心怀异志、动机不明的部队。这支部队进驻北京城后,军纪迅速腐败,被北京城内的花花世界迷惑,李自成与一众将领也带头腐败,于是劫掠民间,抢夺明朝官员的行为,几乎是公开化的。这种行为,不禁让原本期盼新政权的明朝官员寒心,也得不到广大老百姓的支持,李自成集团在政治上的短视,使其陷入孤立。


其二、李自成集团,缺乏知识分子团体支持。

打天下靠马上功夫,治天下靠知识分子。李自成集团旗下,猛将如云,但是出谋划策的知识分子则寥寥无几,只有几个牛金星、宋献策之类的三流文人,这些文人充其量称得上是军师、智囊,但是对于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权体系,毫无思路。而李自成军队表现出来的流寇习气,也让原本对这支部队充满期待的士人们,纷纷避而远之。自始至终,李自成团体入主紫禁城后,没能建立像样的政权体系,这导致了其政权,先天性的不稳定。


其三、吴三桂反水,勾结八旗部队入关。

吴三桂是在辽东一代,手握重兵的明朝将领,见到明朝灭亡,原本也打算归顺新朝。但是在率军回城的路上,关于李自成集团杀戮明朝臣子的消息,接二连三的传来,吴三桂这位官场老狐狸,立刻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权衡利弊之后,他立刻率军返回山海关与清廷达成协议,共同攻击李自成集团。士气如虹的八旗铁骑与吴三桂的精锐辽东军,裹挟着杀气,与腐化堕落的李自成部队激战之后,李自成精锐尽失,原本就没有多少向心力的百万乌合之众,立刻溃散。


综上所述,李自成集团的失败,既有军事上的失策、更有政治上的腐败堕落,值得警惕啊。


凶猛青史


主要原因恐怕有这几个:

1. 李自成缺乏足够稳定的大后方,李自成确实是攻下北京覆灭大明,但他长期以来以流动作战为主,缺乏稳固的大后方,而且他控制的区域主要是北方,此时北方历经战乱,民不聊生,而南方富饶之地又是在南明控制之下,是以李自成缺乏持久战的能力。

2. 敌人变强了,李自成得以覆灭大明,其实是有多方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就是各方的观望,然而当吴三桂反了之后,李自成的局势一下变得极为恶劣。首先吴三桂率领的原大明最后的精锐关宁铁骑,这支在李自成覆灭大明时坐观的军队,成为了李自成的敌人,再有清兵入关,李自成在多一个劲敌,而南明政权为了宣示自己的合法性,必然要打出给崇祯报仇的旗号,一时之间,李自成可以说是处处皆敌,受到南北夹击。

3.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明朝实际是士大夫阶层把持统治的,而当李自成兵逼北京的时候,士大夫阶层选择了坐观风色并没有选择和明共存亡这就是鲁肃所谓的,他们都可以投降,只有孙权不能投降的道理。想想当时崇祯为了筹集军饷,下令捐款,结果得到了多少钱,而李自成拷饷拷出了多少,士大夫阶层当时根本没有出力。但也正因为李自成全方位的拷饷,将士大夫阶层全面得罪了,而这些人又代表着各地的一个个大家族,他们本来是在两可之间,并且从并没有给崇祯捐款,他们是可能倒向李自成的墙头草。然而正因为李自成对于士大夫阶层的手段,激起了整个士大夫阶层的强力反弹,从而使得李自成失去了当时读书人也就是所谓的地主阶级的支持。


叶飘刀


前言:自崇祯皇帝登基以来,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残破不堪,各地灾荒不断,流民四散逃亡,正是趁大明王朝最动荡的时机,李自成揭竿而起,发动了农民起义,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起义如同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蔓延,虽然李自成的农民军在战时初期与明军的较量并没有占得上风,但是到了后期,农民军越战越勇最终占领北京城逼死崇祯皇帝,按理说,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拥兵数十万,为什么在占领北京城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清军消灭呢?

<strong>

一,李自成虽然占领北京城,但是他没有趁热打铁趁胜追击扩大地盘,而是在占领北京之后,腐化堕落,贪图享乐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套用在李自成身上最切合实际,李自成虽然攻占了北京城,但是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关内各地仍旧处于割据状态,还有多支农民起义军在各地交战,此时的李自成更应该做的是快速的收拢招纳各地义军,平定各地,至少要打下一块坚实的后方根据地,才能有和大清军对抗的资本,可惜的是,李自成并没有选择这样做,

反而,选择的是贪图享乐,在北京城中肆意抢掠,军纪涣散,将领们只知道花天酒地,不思进取,腐化堕落。

二,李自成的农民军战斗力与大清铁骑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如果说,李自成的失败归咎于没有及时平定中原,而是贪图享乐固守北京,那么,李自成还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流民灾民组建的农民军没有战斗力,也就是长期和大明军互相交战,而且被明军打败过多次,要知道,大明朝末期的明军战斗力也是很脆弱的,而清军则不同,大清八旗骑兵,骁勇善战,战斗力极强。试问一支农民军又怎么能和骁勇的八旗骑兵对抗呢,

再加上,吴三桂的降清,这股军事力量倒向了大清,两股力量合并,李自成的大顺军更加不是对手。

三,李自成军队策略选择上的错误导致满盘皆输

李自成的农民军,机动作战性强,和大明军作战时就是这一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得了打,打不了跑,跑不了降,降完了再跑,周而复始。大明军队跟在后面疲于奔命。李自成的大顺军这一招对付大明军还可以,对付大清铁骑就不行了,大清骑兵也是以机动性强著称。

当八旗军入关后,李自成部队与清军在山海关交过手,此役,李自成精锐的左营和中营基本损失殆尽。之后清军两路大军,包括八旗军,关宁军和大同宣府山西降军一共8万人与李自成进行了9次大战。李自成的50万大军也连续9次被击败,李自成大军撤退陕西汇合当地大顺军与清军决战,最后双方在潼关爆发了最后的大决战,最终,李自成的军队还是战败。

综上所述,李自成军队一年内被大清军消灭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里面有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农民军的战斗力薄弱,没有稳固的后方支援,没有及时的攻城掠地抢占资源,种种原因导致了李自成的大顺军队的失败。


笑谈历史zz


李自成的大顺军可以说成是昙花一现。为什么会拜的这么快,多数因为他的骄傲与经济问题,李自成的部下在拿下京城是都忙于享乐,轻视了清军的实力,以为吴三桂会投降于他。过分的自大,他的政策以免征三年的税收,在追脏助饷,要求投降的官员于将领们拿钱出来供养大顺军,在追脏过程中甚至还会连累亲属。

这就导致许多人对大顺军的心生怨恨,以致在大顺军决战山海关中败北的时候,许多归顺的明朝将领们都去投清了。


河对岸的船


李自成为何一年时间就被清军灭亡?原因有很多,主要为以下三点:

1.李自成提出口号“不纳粮,均田产”,军饷完全依靠掠夺士族阶级以及地主的钱粮来维持,造成士族阶级的抵制,因此李自成手下没有多少文人,在其占领区难以建立起有效的统治。

2.在没有攻破北京之前,李自成的闯军因时刻都处于被消灭的危险之中,巨大的军事压力造成士兵的战斗意志都极其顽强。在攻破北京以后,这些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士兵在享受过富贵后,很难再保持原先的战斗意志战斗力也大幅度下滑。

3.攻破北京后,骄傲自满的思想导致对清军实力错误的估计以及明朝残余势力的不重视造成一片石的惨败。




历史的轱辘


只能说李自成有帝王之运,却无帝王之才。这是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李自成只是一个接盘侠,他接手的本来就是一个烂摊子。他接手的主要是北方,而北方刚好经过天灾人祸,满目疮痍。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前期还可以因为有抢劫对象,但是后期就不行了,因为都是大顺子民了,还怎么抢。

可想而知再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一群人。怎么能跟清朝的铁骑相抗衡,所以说一年而亡是必然的。






品书悟人生


1、自身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就开始纵情享乐,包括李自成在内的领导力量都贪图享受,缺少治理的概念,也松懈了一定的战斗和警惕心理。

2、军队的战斗力:李自成的军队大部分都是起义的农民军和受降的军队,而多尔衮领导的是训练有素的满洲八旗军队,本身的战斗力存在差距。

3、统治者用人不当:在进入北京城后,李自成用错了牛金星,乃至误杀李岩,造成了李自成统治力量的削弱和领导能力的下降。

4、吴三桂的诱导因素:吴三桂最后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加速了李自成的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