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扎堆的上海马拉松,这里还有一群老年跑者

早上5点15分的南京东路,天空还沉浸在一片墨蓝的寂静中,只有远处一抹鱼白色在错落的建筑群中若隐若现。施解民一身红色,站在南京东路地铁站2号口的红绿灯旁。

按理说,红衣红裤红跑鞋的造型,在清晨的市区本应十分出挑,但此刻的南京东路,穿梭着各种衣着鲜艳的跑者,这样的装扮随处可见。可当你凑近施解民时,就会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与身边嬉笑的年轻身影相比,施解民的头发早已是银丝遍布,耷拉着的眉眼下挂着大大的眼袋,额头上的皱纹更是清晰可见。

年轻人扎堆的上海马拉松,这里还有一群老年跑者

如果换上一身着装,很难将他和马拉松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这却是施解民第7次上海马拉松之旅。而这一天,距离他70岁的生日,还差2个月零14天。

在这个年轻人扎堆的上海马拉松赛场,施解民这个年龄的跑者不算多数,但也绝不是个例。他们没有奇装异服,但往往能引来路人的侧目。岁月染白了他们的头发,却没有打消他们热爱长跑的心。甚至因为他们的参与,见证了上海马拉松点点滴滴细节的变化。

他们并非想证明自己比年轻人强,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喜爱,在退休之后投入到长跑之中。施解民的话似乎可以代表大多数的老年跑者的心声:"对马拉松的爱好,不会动摇。"

"哪年上马不中签了,就证明我年龄到了"

到达南京东路的施解民,其实是在等待同伴的到来。前一天,他所在的奔犇跑团预定是6点集合拍摄集体照,再前往各自的比赛地点准备比赛。但施解民却打了一个"提前亮",比预定时间提早到了45分钟。。

这个时间,对于家住19路公交车底站——唐山路通北路附近的施解民来说,实在是绰绰有余。不仅是因为他家到集合地点只有11站约30分钟的车程,更是因为他长久以来养成的跑步习惯。

"今天马拉松跟我平时(习惯)没区别的,平时我也是4点多就出门跑步了。"4点45分是19路公交首班车的发车时间,"我还等了公交15分钟嘞。"从他的神情中看不到疲倦,说着他就开始将红色外套脱下,露出里面荧光绿的短T,开始做着热身活动。

而这样早起的习惯,施解民坚持了13年。2006年退休的他,觉得生活不能总待在家里,思来想去他决定开始跑步。"一开始我是在跑步机上跑,后来觉得不过瘾,就决定到外边跑。"而他口中的"不过瘾",是"跑坏了两台跑步机"后的感悟。

年轻人扎堆的上海马拉松,这里还有一群老年跑者

"一开始条件没这么好,我就在公园里跑一跑。后来越跑越有兴趣,每天不跑十公里不停的。有的时候会跑个半马。直到现在,我每个月的跑量在200-300公里左右。"

这样的热爱,让施解民在2013年选择参加上海半程马拉松。"当时有人劝我跑全程(马拉松),我那个时候对全程还有些畏惧,就没报名。"两年的半程马拉松经历,让施解民对自己心里有了底,"15年我就去跑了全程,跑下来感觉还可以,就这么一直跑下来了。"

本次比赛,原本预计4个半小时完赛的施解民,直到1个小时后才出现在了终点。跑到终点后的他,不自觉地摇了摇脑袋。问到原因,他手戳着左边的脸颊略微咧嘴:"这里面牙坏了,这一个多星期都在牙疼,只能喝粥,昨天才好了一点。"

"跑到25公里的时候觉得体力透支了,到30公里实在跑不动了。所以只能休息一下再跑,之后再休息一下。"虽然赛前一直强调自己不看重成绩,但跑到终点后的施解民挂在嘴边最多的,还是"这次比之前多花了1小时"。

即便身体欠佳,施解民却从未想过放弃:"人生能有几回马拉松啊!半路上牙疼的时候就在想,这次我一定要拿下(比赛)。"最终,施解民的成绩定格在5小时32分55秒。

年龄是施解民摆脱不开的话题。不光是他在起跑线前总被跑者们问到"您今年多大了",还有来自家庭的询问:"我家里人总会问我说要跑到几岁?我的回答是,哪一年上马抽签我不中签了,我就停下来,证明我年龄到了。"

问到今年底成绩是否会动摇明年的信心,施解民斩钉截铁地摆手说:"那不会的,对马拉松的爱好,不会动摇。"

参加过千禧年的老年跑者,说了说上马的变化

事实上,施解民只不过是参加本次上海马拉松老年跑者中最普通的一员。和他同在奔犇跑团的华炳峰,则与上海马拉松有着更深的牵绊。作为长跑爱好者,1958年出生的华炳峰与上海马拉松之间的缘分要从2000年说起。

用他的话来说,与马拉松的第一次相遇"实属意外"。千禧年的上海马拉松,彼时热爱长跑的华炳峰并没有报名参加。但和他相熟的一位长跑专业队队员因为身体原因,将这个名额转让给了华炳峰。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华炳峰没有太多经验,"当时跑到最后腿抽筋,实在跑不动了。"

2000年第一次马拉松耗时4小时40分钟的华炳峰,在2019年的上海马拉松,成绩达到3小时33分钟58秒,而这对他来说并不满意。比完赛的他,更新了一条朋友圈:"天气炎热!留着遗憾毅力再跑!"

年轻人扎堆的上海马拉松,这里还有一群老年跑者

比赛前,他对朋友们说目标是3小时38分以内,但完赛后他悄悄告诉澎湃新闻的记者:"其实我内心的目标是'330'(3小时30分钟)以内,主要还是平时训练强度不够。"

当聊到上海马拉松变化时,平时略显沉默的华炳峰打开了话匣子。让他印象最深的,是补给的充足。"我第一次参加马拉松,当时只有水和饮料。现在各种各样的都有,你没想到的他都想到了。"

水、饮料、能量棒、盐丸、水果,这些都成为了上海马拉松的必备品。除此之外,从5公里开始每隔5公里就设置一个饮水饮料站,从7.5公里开始每隔5公里设立用水站,并且加大了每个站点的物资供应。这样的补给,换做20年前的华炳峰,是不敢想的。

"我记得我第一次参加上马的时候,20公里之后才供应饮料。而且饮料是很少的,跑得靠后的人饮料就没有了。现在的东西,你任何人都能享受得到。"

此外,在22公里、29公里、33公里和37公里处加设了冰站,在17公里到41公里的后半段还加设了7个喷淋站。这样的变化,华炳峰用了"脱胎换骨"来形容。

年轻人扎堆的上海马拉松,这里还有一群老年跑者

更让华炳峰感慨马拉松变化之大的是,除了官方设置的补给站外,观赛群众开始在路边自发地为跑者提供物资。"他们买好能量棒、巧克力,还有人特意把咖啡机摆出来。"华炳峰回忆这届马拉松的暖心瞬间,"妈妈准备物资,爸爸喊加油,孩子递东西给我们,这样的三口之家很多的!"

在十多年前,上海马拉松的主办方在赛前还要到处贴"安民告示";而如今38000人的参赛名额,共有155370名跑者进行预报名登记,22.8%的中签率足以说明上海马拉松的火爆程度。

参加人数越来越多,活动规模越办越大,但上海马拉松却也有自己的坚持。6年来,上海马拉松一直维持100元的报名费,相比于其他地区确实相当亲民。而时间再向前推,12、13年的报名费用更是只有60元。

"我这一辈子,就是要跑到底。其他地方(马拉松)我可以不去,上海我不能不去。"从千禧年开始,上海马拉松见证着华炳峰成绩的不断进步;华炳峰也用一枚枚奖牌,留存下上海马拉松的变与不变。

马拉松不仅是年轻人的舞台,更展示了他们的风采

华炳峰刚刚开始跑马拉松时,选择这个项目的人并不多。而随着马拉松近年来的"井喷式"发展,马拉松逐渐成为年轻人的舞台。

"那个时候跑马拉松40、50岁的人占80%,而现在这个比例反过来了,年轻人越来越多。"华炳峰向澎湃新闻记者讲述20年间他看到的变化。但不变的是,60岁以上的老年跑者参加马拉松,在外界看来都是让人惊讶的。但在这群老年跑者的心里,却很少将年龄和身体挂钩在一起。

年轻人扎堆的上海马拉松,这里还有一群老年跑者

鲍平带着帽子时和其他跑者并没有太大区别。但细看会发现,帽子两边的鬓角已经全是白丝。66岁的他,跑完全程马拉松之后脚步依然稳健。"今天跑了3小时30分钟,成绩是最差的一次。"语气中间,可以听出他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

从2014年参加上海马拉松开始,他个人的最好成绩是3小时15分。这样的成绩已经达到精英跑者的水平,比起大多数年轻人不逞多让。而在他看来,这只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我们都是业余选手,我们不是赛场竞技。我们是跑给自己看的,不需要跟年轻人比什么。"

年轻人扎堆的上海马拉松,这里还有一群老年跑者

像他这样的老年跑者还有很多。来自北京的杨宝成,在68岁的年龄完成了34次正式马拉松比赛。"我在路上有一个小孩喊我'帅哥加油',我当时心里很美,很感谢他!"说完,杨宝成哈哈地笑了起来。

62岁的女跑者伍志琼,此次跑出了4小时36分钟的成绩。她从2016年山东半程马拉松的第一次尝试,便开启了自己的跑马之旅。而在结束上海马拉松之后,她紧接着还要参加12月1日的大阪马拉松。用她的话来说:"我喜欢这项运动!"

年轻人扎堆的上海马拉松,这里还有一群老年跑者

成群结队的跑者中,这样一群老人的身影或许并不多见,但当他们跑过赛道时,人们报以的更多是羡慕和敬佩。正如开赛前站在起跑线做着热身的施解民,前面一个年轻女孩不时地回头,最终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大爷,您今年多大?"得知年龄后,女孩竖起了大拇指。

他们不会成为马拉松跑得最快的选手,竞技性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但马拉松的却成为了他们展现风采的舞台。跑过自己第20年上海马拉松的华炳峰,赛后笑着对澎湃新闻的记者喊了句口号:"生命不息,运动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