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學批評家金聖嘆為何被清廷處決?

FCG馮春光


文學批評家是不好留名青史的,不信你仔細想一下古代有什麼著名的文藝批評家,估計你絞盡腦汁能想到的也就寫了《文心雕龍》的劉勰和寫了《詩品》的鐘嶸,而且他們的著作你是斷不會看的,因為你可不想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沉悶。偶爾的一兩個名句,並不能挽救整體的頹勢,所以千萬不能憑一時的衝動就衝到了京東,造成網絡經濟的虛假繁榮,為自己的書架又增添了一本讓自己心煩的書!

想一想,要在一大堆文藝作品中發現它們隱藏的規律,而且要看得夠深,不能浮光掠影,淨說些人所共知的道理,那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信你去看一套《中國文學史》,初次翻開書本,那陣陣的書香,雋永的文字,一定讓你覺得完美又激動不已!可是當你終於完成了這段美好的旅程之後,以後再無數次地遇到相同的敘述,你實在是覺得無聊又厭倦,覺得那些作者怎麼都他媽的長一個腦子。

但這並不妨礙有大批的文藝理論從業者,當然大都是兼職,但有這麼個頭銜還是很有面子,讓人一下子就感覺詩人氣質十足,就算摔倒了也可以讓人對他的狼狽忽略不計。至於他們的大作,我們是一個半個字都沒有看到,看了也記不住,也看不完,太他媽長了,只知道人家名號挺響的。就靠著這名號行走江湖呢!其實社會上這種人太多了,整天喊賈平凹有多牛,他的字我是一個都不喜歡,說莫言是中國文學第一人,文章是不知道,曝光率高是不假。反正人家是大作家,名頭不小!

坦白講,明清那些文學家的作品遠比他們自己有名,如果給你弄個四大名著與它們的作者的連線題,你還不一定能連對。這就跟唐宋時的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不一樣了。一提李白有誰不知道,誰要說不知道李白,你真想上去扇他兩耳瓜子。一提歐陽修,大家都知道他是個作家。但是提到楊慎,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明清的那些作家實在讓人覺得嚼之無味,就像現代的作家。文藝理論批評家更是如此,他們的著作就像圖書館一樣讓人敬而遠之。

不過金聖嘆的大名我還是聽過的!明朝中後期有兩個搞文學編纂與文藝批評較為有名的人物,他們一生迷醉在傳統文化的波濤中,積極傳播與宏揚傳統文化,帶著“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條愛護與傳播古代文學,因而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兩個人就是馮夢龍與金聖嘆。他們在文學經典的點評上尤見功力,滋養了一代一代仰慕古典文學的年青學者,為他們打開了古典文學的大門。所以金聖嘆在學者們中間還是很有市場的,尤其是金批本的《水滸傳》和《西廂記》,那更是研究者的必讀書目。

至於老金為什麼被清廷給處死了,文人嘛,難免嘴賤又碎,而清廷又是以蠻夷入主中原,自尊心當然特別強,難免一不留神雙方擦出仇恨的火花,結果書生就沒了。





騎驢去高考


金聖嘆,此人說好聽點是文學批評家,說直白一點就是個妄人。他是明朝萬曆年間生人,從小喜歡讀書,尤其是迷《水滸傳》,後來又考中了秀才,但基本是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窮屌絲,為了生存他學會了一項技能“扶乩降靈”,俗稱跳大神。老話講術業有專攻,金聖漢在鬼神業找到了自己的專長,後來乾的風生水起,專門去大戶人家充當“門客”,有事時替主人溝通神靈指點迷津,沒事時寫點優美的文章讚美主人,為了打開知名度,時不時還寫點對名著的點評,文字辛辣、語言精妙,篇篇爆文,崇禎年間在江南地區名氣非常高。

圖為金聖嘆扇面書法。

當時的大儒、東林黨的領袖錢謙益,就是水太涼的那位,對金聖嘆的文章大加讚賞,到處去吹捧,金聖嘆由於士大夫們都抬舉自己,名氣很高,自己越來越狂妄,看什麼都很輕蔑,其實錢謙益是他的親舅舅,舅舅幫親外甥也說得過去,可是這位曾是明朝禮部尚書,誓與明朝共存亡的錢謙益,投降了滿清,做了朝廷的禮部侍郎,一次錢謙益過壽,金聖嘆也去了,宴席上眾人起鬨要金聖嘆題幾句詩助助興,於是金聖嘆張口就來: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寫完筆一扔,走了,搞得眾人灰頭土臉,對自己舅舅都這麼狂妄。

圖為錢謙益畫像。

搞清他路數的人都遠離他,有些矇在鼓裡的人就倒黴了,一次金聖嘆又無米下鍋了,一豁達的朋友叫王斫山給他送來了3000兩白銀,教他把錢去放債,一段時間後本錢還給他,利息留著自己花,結果不到一個月,金聖嘆把3000兩白銀全揮霍掉了,王斫山來找他時,金聖嘆還質問,這3000兩放在家裡,你不過是個守財奴,我幫你把錢都散掉了,你應該感謝我,從此,再無人敢招惹金聖嘆。

圖為金聖嘆墓,隱藏在蘇州五峰山。

當然,古時候狂妄到出名的人,肯定是有一定本事的,金聖嘆的學問水平很高,在他點評的六才子書裡面,尤其是《水滸傳》、《西廂記》都精品之作,他也推動了白話文小說的發展。在對待改朝換代的事情上,金聖嘆的態度是不反抗,不做官,只想做一個順民,到了1661年順治皇帝死了,金聖嘆所在的吳縣縣令各種壓榨百姓,於是妄人金聖嘆領著一幫人去孔廟哭泣,一邊藉著哭死去的順治皇帝,一邊通過扶乩降靈向順治呼籲這個縣令不行,其實哭廟這事,百姓想找個領頭的來伸冤,金聖嘆平時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刺頭正合適,而金聖嘆呢,只想通過“哭廟”玩一把行為藝術,誰知當地政府沒有理解他這個行為,認為這夥人想造反,三下五除二就拿下,當時清廷在江南地區統治還不穩固,為了震懾江南士人,嚴肅的處理了此事,於是當年金聖嘆被砍頭。


圖文繪歷史


金聖嘆人頭落地,那頭顱滾出數丈,突然從左耳跳出了一個紙團,監斬官打開一看上面寫著一個“好”字,隨之頭顱的右耳也滾出了一個紙團,上面寫著一個“疼”字,連起來就是“好疼”。

這就是明末清初一代批評家金聖嘆最後的歸宿,他用調侃的口氣面對死亡,到死都不改其玩世不恭、桀驁不馴的態度。

金聖嘆是一個怎樣的人?

金聖嘆(1608~1661)今江蘇蘇州人,小時候家貧,但人很聰明,有過目不忘之才,18歲中秀才,接下來是考舉人。



假如金聖嘆按部就班的一步步走下去,我覺得他不會被清廷砍頭,相反有可能像他舅舅錢謙益那樣做個高官。

但是人生不能重來,金聖嘆考中秀才後就止步不前了。原來他迷上了看《水滸》《西廂記》之類的書了,這種書籍在明、清時期屬於禁書。

他偷看也就罷了,竟動筆評論起這些書,不僅如此,他還蔑視科舉考試,本來憑他知識能夠考中狀元,走一條致仕之路。

但他屬於文人中的異類,每次考試不好好答題,故意寫些不著邊際諷刺挖苦之類的對子,名落孫山也在情理之中。

金聖嘆批評時政總是說些尖酸刻薄之言,你可以看不慣清朝的統治,你可以不出仕為官,但不要和傳統禮教為敵。



說實話,我真看不懂金聖嘆到底是憤世嫉俗還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比如他的舅舅錢謙益原來是明朝崇禎帝的禮部侍郎,後來清朝入關做了順治皇帝的禮部侍郎。

他舅舅的行為暫且不評,作為外甥的他竟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舅舅,在眾人鼓動下寫下了這樣的對子:“一代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錢謙益當著眾人的面差點碰死。

金聖嘆口口聲聲說崇拜孔子,但孔子的“仁、智、禮、義、信不知道他讀懂了多少?至少他不懂尊敬長輩,不要忘了“孃親舅大”這句古語。

金聖嘆如果是出於義憤也就罷了,畢竟清朝在入關之初做了一些不地道的事。可是當順治皇帝看了他寫的書評時誇獎了他幾句,他竟向北叩頭痛哭流泣拜謝。



真看不懂金聖嘆。也許他很想出仕做官,但囿於平時的狂放不羈抹不開臉去圍著皇帝轉,況且他羞辱舅舅的事盡人皆知,這樣一來無形之中斷了自己的退路。

既然如此就破罐子破摔吧!金聖嘆離經叛道、嬉笑怒罵遊戲人生,從一個聰明少年,一步步淪落成了一個癲狂的老年人了。

金聖嘆為何被清廷砍了?

都說年輕人“叛逆”情有可原,畢竟心智還不健全。但一個有文化、有知識的金聖嘆到了50多歲依然不改初衷。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二月五日,清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清世祖福臨(順治帝)駕崩了。



本來這事和金聖嘆無關,既然他不愛清朝,順治死了他應該高興才是,結果他去哭廟,隨後被清廷抓了起來。歷史上稱之為“哭廟案”。

金聖嘆被殺遠沒有“哭一哭”這麼簡單。內情其實是這樣的:

金聖嘆的“父母官”,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了完成稅收,鞭打辱罵百姓,激起了蘇州士人的憤怒。

三月初,金聖嘆與100多個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藉機發洩心中的憤懣,講真這是“借死人壓活人”。

金聖嘆等人到衙門給江蘇巡撫朱國治上呈狀紙,控訴縣令任維初的不法行為,要求罷免其職。

金聖嘆一行人就不想想,縣令收稅不就是為了大清國庫豐盈嗎?巡撫肯定要維護縣令的利益,畢竟還要靠基層官員辦事。



朱國治下令逮捕了其中11人,併為任維初遮掩迴護,上報京城說士人暴亂抗稅,並驚動先帝之靈。

清朝有意威懾江南士人,(腦補揚州十屠,清廷怕再鬧事)。增加批捕了金聖嘆等七名士人,隨即在南京會審,嚴刑拷問後以叛逆罪判處18人斬首,這才是金聖嘆被殺的原因。

說句難聽的話,金聖嘆算是趕上這撥了。這些人夠冤的,本來是正當訴求,結果被判謀反。

我們可以退一步想,假如金聖嘆平時不那麼叛逆,他還會被判刑嗎?要知道,他舅舅當時是朝中說一不二的重臣,假如他不羞辱舅舅,錢謙益能看著自己外甥身首異處嗎?

古語云:不作不死,金聖嘆就是明末清初的憤青。和三國時的孔融一樣,都是“小時了了,大必未佳”之人。(我不否認金聖嘆有文采,他評的《水滸》《西廂記》很精彩。當初孔融還是建安七子之一呢,最後不是一樣被曹操殺了?)

金聖嘆被關押期間,他的兩個兒子蓮子、梨兒去看他,兩個兒子哭得淚流滿面,而金聖嘆還有心情開玩笑,說,我給你倆出個對子,上聯是:蓮子心中苦。兒子們哪有心情理他,他自己對道:梨兒腹內酸。說罷嘿嘿笑了兩聲。




金聖嘆的笑比哭都難受,他就不想想,“你死了家中妻兒老小咋活?”金聖嘆你也太自私了,為了揚名立萬,為了虛無的狂士之名拋妻棄子,值得嗎?

種上蒺藜收穫刺,別指望你舅舅來救你了。

金聖嘆後悔來不及了,他只能硬著頭皮把狂士之名的身份做足。金聖嘆臨死前,神秘兮兮的對獄卒說,我寫了一封信,麻煩交給我的家人吧?

獄卒答應他並接過了信,轉頭交給了領導任維初“審查”。

任維初一看差點沒氣死,頭5個字是,“字付大兒看”,金聖嘆沾了縣令光了,任縣令做了一回他的大兒子。

後面是“花生與豆乾同吃,有胡桃(核桃)滋味”,此法流傳下去,吾死無遺恨矣!”得了,金聖嘆你夠瀟灑的,我服你了,縣令心中暗罵。

金聖嘆被押赴刑場,劊子手手起刀落,頭滾出多遠,於是出現了文中開頭一幕。


秉燭讀春秋


金聖嘆是明末清初一個傳奇性的人物,他一生狂傲不羈,處世率性肆意,好出驚世駭俗之語,他曾自誇“自古至今,止我一人是大材。”這樣的一個狂放大才,到底因何而死。


“哭廟抗糧”還是“因文而死”

關於他的死因,主流觀點有“哭廟抗糧”的說法。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金聖嘆趁著巡撫朱國治到蘇州哀悼順治皇帝駕崩,於是帶著上百人到文廟痛哭,還敲鑼打鼓,一路上有上千人跟隨,一直敲到府衙門口,去揭發吳縣縣令任維初貪贓枉法。朱國治怕因此牽連自己,就以金聖嘆敲鼓驚擾順治皇帝為由,將他逮捕。正好這個時候鄭成功正在反清復明,朱國治藉此機會誣告金聖嘆等人是在策應鄭成功,於是上報朝廷將金聖嘆斬首示眾。

不過近些年有人提出不同觀點,說金聖嘆並沒有參加過哭廟的活動,金聖嘆在獄中寫給妻子的信上說:“殺頭,至痛也;籍沒,至慘也,而聖嘆以無意得之,不亦異乎!”而金聖嘆之所以被牽連進這個案子是因為他寫過一篇諷刺縣令和巡撫的雜文《十弗見》。


金聖嘆死前仍妙筆生花

說金聖嘆有天遊金山寺,玩的盡興天色已晚,就下榻在寺中。晚上金山寺長老寺宇和尚到訪,與金聖嘆互出對聯消磨時間。出著出著,就到了夜半三更了,金聖嘆有點困又不好直說,就問寺宇和尚現在幾時了?此時正好輪到寺宇和尚出對聯,他就開玩笑說,他再出一上聯,如果金聖嘆答不出,今晚可就別睡了。金聖嘆說那你出吧。寺宇和尚就隨口說道:“半夜三更半。”金聖嘆愣住了,這對聯有點難啊,於是他思前想後還真就想不出下聯。後來寺宇和尚就開解他說自己胡謅亂扯的,不必當真,趕緊休息吧。結果金聖嘆一晚上沒睡好,第二天下山前跟寺宇和尚說他沒想出下聯,算是欠他一個人情。

後來,金聖嘆因哭太廟案被殺。行刑前,正好是中秋佳節,寺宇和尚就送來了一盒月餅。金聖嘆看到月餅忽然想起還欠寺宇和尚一個下聯,於是他就對監斬官說他還有一個下聯沒送給寺宇和尚,能不能讓他將下聯寫下來。監斬官礙於寺宇和尚的面子,就讓他快點。金聖嘆要來紙墨,大筆一揮寫上五個大字“中秋八月中”。


身死道消

金聖嘆不論是因為“哭廟案”被殺,還是因文章而起,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放浪形骸的金聖嘆為新朝廷所不容,他的處世風格與當時道貌岸然的社會風氣所不容,最終走上了刑場。朝廷官員的陰險刻毒也表現的淋漓盡致,朱國治後來活該被吳三桂分而食之。


邯鄲醉


可以參考希特勒在進攻波蘭前對希姆萊說的話:“絕對不可以讓波蘭復活,為此必須消滅波蘭的貴族,消滅從小學教師至專家學者的波蘭知識分子,這樣波蘭人就會淪為奴隸,淪為社會最底層的人。”另一邊蘇聯製造了卡廷慘案,消滅的是波蘭軍事精英,兩個國家不約而同的採取了同樣的做法,就是在肉體和精神上都消滅一個國家的精英,從而達到完全征服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目的。

同理,滿清也是這樣做的。

滿清入主中原,除了在華北地區受到漢族官僚和山西商人的支持外,在淮南、江南以致後來的江西、廣東等都受到了強烈的抵抗,於是為了征服漢族,在肉體上製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南昌之屠”“廣州之屠”等等等等一系列的慘案,屠殺了上千萬的漢人。

另一面,針對漢人的優勢文化,也採取了“剃髮”“文字獄”等一系列手段,對知識精英大加屠戮。金聖嘆做注的“水滸傳”“推背圖”,極為成功,其文章扶乩已成為江南文人的翹楚,也引起了清廷的忌憚,於是找了個小事,借他的頭震懾江南的讀書人。孔雀因為長著翠羽而被網捕,獵豹因為擁有斑紋而被擒殺,這些本應當引以為驕傲的資本,卻成了它們招災惹禍的根苗。同樣道理,金聖嘆的被殺也在於他的優秀與名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滿清對漢人的文化高壓與閹割,如果從統治者的角度講,是很成功的。君不見二百多年後亡國時多少漢人抱著辮子哭。而文化高壓直至近三百年後的“五四”才讓中國人稍稍喘氣,一直延續至今。



hantao18694


金聖嘆也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歷史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最直接的原因是“抗糧哭廟”案。

這是在順治十八年時,蘇州吳縣新上任的縣令任維為彌補虧空的漕糧,便開始嚴厲追繳當地百姓們歷年來的欠稅,為此不惜杖責百姓,總而言之,不交錢就往死裡打!

吳縣縣令的這一粗暴行為,直接激怒當地百姓。因為,百姓們又不是不想交稅,而是明末清初的這場戰亂,讓大家只能勉強夠生活而已,很多人連溫飽都不夠,又哪裡有多餘的糧食來交稅呢?任維作為當地的父母官,不顧百姓死活橫徵暴斂,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

所以,當地百姓便紛紛起來抗議,金聖嘆這個時候跑出來加入到抗議的對付,他還和數百名讀書人一起到孔廟聚集,借悼念順治帝駕崩而大鬧孔廟。後來這件事鬧得非常大,朝廷為平息民怨,就讓江蘇巡撫朱國治前去徹查此事。



經過一番徹查,朱國治上書控訴縣令任維有不法行為,要求朝廷將其罷免。同時,為儘快平息事態,讓鬧事的人不再鬧事,朱國治便下令逮捕了其中帶頭的十幾人,不幸的是,金聖嘆也恰好在這十幾人當中。

後來,朱國治上奏朝廷,說十幾個人帶頭鬧事,鼓動大家不交稅,並驚擾先帝之靈,請求將其給予嚴懲。正好朝廷也有意殺雞儆猴,震懾江南士族,便將這十幾人中的七名江南名士,以叛逆罪判處斬。不幸的是,金聖嘆恰好在這七人當中。

如果單從這段記載看,金聖嘆的被殺,實在是一件比較無辜的事情,同時大家也會對滿清政府的做法表示痛恨,總而言之,就因為這一點小事而殺人,實在太殘暴。但其實,如果大家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就會發現,金聖嘆的被殺,更多是咎由自取,並沒有什麼值得同情的。

大家知道,明朝滅亡是因為帝國沒有錢,拿不出錢來賑災、招撫和打仗,所以只能被活不下去的底層百姓推翻。但問題是,當時的明帝國並不是真正沒有錢,而是帝國的絕大部分財富,既得利益集團搜刮走,他們佔據社會絕大部分資源,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納稅義務。

在這種背景下,政府已無法再利用這些經濟資源,於是社會兩級分化嚴重,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政府因為缺錢,隨時面臨破產的邊緣;一方面是憂國憂民的政客、地主、鄉紳、名士、商人們,過著風流瀟灑的日子,另一方面,就是無數底層老百姓隨時面臨餓死的可能。

對於此,崇禎皇帝那是哭著喊著求這些既得利益者捐錢交稅,但卻都是一毛不拔,對於這些既得利益者來說,就算明朝滅亡,新上來的統治者,還不是繼續得依靠這些政客、地主、鄉紳、名士和商人們,因為封建王朝就是為他們這些階層服務的。



後來,等到滿清統治者上臺後,這些既得利益依然是我行我素,尤其是江南的既得利益者,因為沒有受到李自成等農民起義的大規模打擊,他們還有力量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面對清廷的徵稅和土地改革,他們不願意履行,要麼想盡辦法偷稅漏稅,要麼將賦稅轉嫁給底層百姓。

如果,江南的這群既得利益者,面對的仍然是腐朽透頂的明王朝和崇禎皇帝,可能依然能夠逍遙自在,沒有人能夠拿他們怎麼辦。但問題是,現在他們面對的是新崛起的清王朝,它的組織機構還沒有被腐蝕,所以自然能夠放開手腳打擊這群既得利益者。

於是,順治末年著名的奏銷案的爆發。當時滿清政府為清查欠糧,便對江南地區進行重拳出擊。總而言之,有點身份的人敢欠糧,一律嚴懲不貸。於是,只要你敢欠糧,有功名的一律革去;有官職的一律降級。僅這次集中整治,被革去功名的、被降級的人,就有一萬多人。

雖然這次整頓,體現了滿清的殘暴。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它主要的針對目標,是有功名、有官職的地主和鄉紳階層,並不是廣大底層百姓。換句話說,現在清廷是以嚴厲手段逼迫有錢有勢的人合法交稅,不允許他們偷稅漏稅。

當時清廷追繳賦稅的手段有多嚴厲,有位叫做葉方靄的人,這位老兄的功名是探花,他想給滿清政府一個難堪,就故意拖欠一文錢,總而言之,你不是說欠糧就革去功名嗎?我堂堂探花,我就欠你一文錢,我看你能把我怎麼樣了?

如果他面對的是崇禎皇帝,皇帝還真不能把他怎麼樣。問題是,他面對的是滿清皇帝,所以當時就被革去功名。當時,金聖嘆的“抗糧哭廟”事件,也是這場運動中的一部分,現在大家應該就能理解金聖嘆為何會被清廷給處死了吧!


我是趙帥鍋


金聖嘆,生活在明末清初,最大的成就,就是點評、改編了《水滸傳》、《西廂記》等文學名著,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文學批評模式,是舉世公認的文學批評大家。

金聖嘆向來都是一個奇異的存在。他的奇異之處,就在於他獨特的思想觀點,以及坦坦蕩蕩的行事風格,看似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卻是一個講求實際,具體事務具體分析,形成自己觀點的人。

金聖嘆的一生充滿了矛盾。他篤信佛教,勸人向善,卻又對佛教的清修戒律不以為然,常常率性而為,狂放不羈。他認同儒家思想,敬佩杜甫的忠君愛國,也為孔聖人而讚歎,還因此取字為“聖嘆”。但是,他一邊認為王命和禮法不可違,認同禮制教化,譴責流寇盜匪,卻又一邊同情被欺壓的百姓,批評官府的苛政,認同“官逼民反”的事實。

金聖嘆認為宋江造反是抱著自己的私心,因此極其的鄙視厭惡宋江。但是,他卻對真正受害的武松等人,抱著極大的同情和好感。他同情《水滸裝》中的綠林好漢,卻又不滿於他們的無法無天。看來,金聖歎絕對是一位理想主義者。

金聖嘆認同忠君報國,他認為食君之祿,就應該忠君之事。所以,他也很嫌棄他的舅舅東林黨首錢謙益,諷刺錢謙益就是“一個文官小花臉,三朝元老大奸臣”。即錢謙益作為大明的三朝元老,卻貪生怕死投降了大清,就是一個跳樑小醜、大奸臣。

按照儒家傳統,在古代晚輩罵長輩,是大逆不道之舉,而金聖嘆卻不以為意。可見,金聖嘆並不是一個完全拘泥於大道理、死道理的迂腐學究。

相反的,金聖嘆認為自己並未入明朝為官,因此就不用有此負擔。金聖嘆在崇禎年間,曾以頭名的成績考中秀才。但他中秀才之後,無意仕途,而是以讀書著述為樂。因此,他的功名也就僅限於秀才,而且也從未入仕為官。

金聖嘆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百姓,誰做皇上無關緊要,他更看重當前的皇上是否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而他自己是否能夠繼續讀書,寫出更多的著作。對於大多數普通百姓來說,這種想法也無可厚非,畢竟都是底層的貢獻者,而不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當他聽到順治皇帝誇讚他的文章寫得好的時候,金聖嘆是“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金聖嘆才是一個真真實實的人,不掩飾不做作,隨心隨性而為,認為好的就是好,壞的就是壞,然後去隨心意去做就是了。他不像錢謙益之流,都是語言上的偉人,行動上的矮子。

正是金聖嘆的這種性格,最終也害死了金聖嘆。畢竟社會很現實,而現實又很殘酷。

金聖嘆在五十三歲時,被稱為清朝“江南三大案”之一“哭廟案”牽連,最終被判處叛逆罪抄家處斬。

事情的經過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1661年,吳縣新任的縣令任維初到任後,私取公糧三千餘石,用以自己揮霍。任維初為了彌補虧空,將糧食攤派給了老百姓,讓老百姓在繳納稅糧時多繳。這在當時基本上都是慣用手法,什麼火耗銀之類的,名目繁多。總之,清朝的官府想要讓老百姓多繳糧,有的是辦法。

那老百姓繳不上來怎麼辦?任維初統統以拖欠稅糧為由,全部逮捕,鞭打,拷問,逼繳公糧。

以金聖嘆為首的江南士人聽聞後,非常同情這些農民的遭遇,並憤慨於任維初的做法。當時適逢順治駕崩,金聖嘆就寫了《哭廟文》,和一百多名士人,到順治的哭靈廟前聚集悼念,藉機發洩憤怒。其實,這些人也就是藉助順治的靈位,希望清朝廷能夠有人站出來,主持公道而已。

金聖嘆《哭廟文》寫道:“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揭發了任維初的罪行。

這些士人同時還到江蘇巡撫衙門,找到了時任江蘇巡撫朱國治,呈上了狀紙,控訴任維初的罪行,要求罷免任維初的官職。

戲劇性的部分來臨了,原本這只是一樁縣令貪沒公糧,逼稅毆打百姓的普通案件而已。結果呢,最後卻被江蘇巡撫朱國治夥同清廷,狼狽為奸,一同給斷成了一樁“謀逆大案”,處死了十八名士人,徒刑流配無數。

朱國治在收到狀紙後,袒護任維初,拘捕了告狀的士人。同時,他上報朝廷,說是諸生倡亂抗稅,並驚動先帝之靈。清廷當時立國不久,正想借機震懾江南士族。於是,上下配合,共同製造了這起有名的冤案“哭廟案”。

清廷令朱國治徹底嚴查。朱國治在接到諭令後,先後逮捕了數十名江南士人,而金聖嘆被作為首犯拘捕。經過會審和嚴刑拷問之後,包括金聖嘆在內的十八人被判處斬首,其餘人則是罰金、徒刑、流放。而所謂的主犯金聖嘆,財產充公,家屬發配東北。

金聖嘆死了,但是金聖嘆的著作和思想留了下來,金聖嘆的事蹟也留了下來。這也將醜陋的清廷,所秉持的所謂“仁政”的真實面目昭然於天下。清廷、清朝官員、士人和百姓的作為和結局,全部濃縮在了這件看似尋常的“哭廟案”中。

這也正應了孟子的名言:“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清廷根本就不關心百姓疾苦,那麼清朝天下的百姓會如何呢?清朝的滅亡,在清朝建立之時,已經註定了。


奕天讀歷史


金聖嘆是明末清初的人,一生經歷了明朝滅亡和清朝的建立,他是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文學批評家,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以及杜甫諸家唐詩都有評點。

一般普通人對他少有了解,接觸到他恐怕都是因為他為《推背圖》做了評點。

那麼他為何會被康熙處死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書生意氣,自己作死

順治18年,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虧空常平倉的漕糧,這引起了蘇州民間民意沸騰。

三月初,順治皇帝駕崩,金聖嘆與100多個有功名的讀書人到孔廟聚會悼念。並藉機發洩積憤,到衙門向江蘇巡撫朱國治告狀,控訴任維初,還要求罷免他。

金聖嘆和這群書生還以為是在明朝,動不動就可以到孔廟和官府哭訴,威脅皇帝和官員。以往在明朝,這招屢試不爽,皇帝不僅不敢殺了他們,多數時候都要妥協安撫他們。即便遇到強勢的皇帝,也頂多就是仗責,活下來還可以得到好的名聲。

可是他們也不想想現在是誰在坐天下!滿清韃子本來就懼怕江南士人勢力太根深蒂固,藉口文字獄搞掉很多人。又豈會顧及你讀書人的身份?讀書人在他們眼中也不過是高級一點的奴才罷了!

於是,朱國治下令逮捕其中11人,併為任維初遮蓋掩飾。最後上報京城,說他們山東百姓抗稅,並驚動先帝之靈。清朝政府,本來就有意打壓江南世族。於是又逮捕了金聖嘆等七名士子。在江寧會審,嚴刑拷問,最以叛逆罪判處斬首,7月13日行刑。這就是歷史上的”哭廟案”。

洩露“天機”太多,遭到“人為報應”

金聖嘆曾為《推背圖》批註,且解釋得非常到位,時至如今已是最流行的版本了。

《推背圖》是什麼?!那是歷史上最有名的預言書,自誕生之日起,在歷朝歷代都是禁書,皇家管控極嚴,更何況是大興文字獄的滿清!

所以大有可能是因為“洩露天機”太多,遭到了當權者的報復,早已經上了黑名單,“哭廟案”正好給了滿清藉口,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

所以說金聖嘆之死是死於滿清打壓江南士族,也是死於他自己作死。


歷史小跟班


一代奇才金聖嘆

明朝萬曆三十六年(西曆1608年),金聖嘆生於蘇州。

或許是蘇杭之地多靈秀的關係,金聖嘆生來就與眾不同,很小的時候,金聖嘆就才華橫溢,不過,在傳統儒家價值觀裡面,奉行“學而優則仕”這一說法,如同當下學霸以考入清華、北大為標杆一樣,古代的學霸,講究考取功名做官。但是,金聖嘆偏偏對於科舉、做官毫無興趣——不論是明朝的官兒還是清朝的官兒,他都不感興趣。



金聖嘆所感興趣的,不外乎兩件事:一件事就是“閒書點評”——在我國古代,書分兩種,一種是聖人之言,四書五經,可以通過這些書求功名。另一些則是《西廂記》等閒書,所謂閒書者,顧名思義,給閒人看的。

對於後世文學愛好者而言,要感謝金聖嘆的不務正業——因為金聖嘆對《水滸傳》等一系列“閒書”做的點評,讓當代文學愛好者對古代文學的瞭解和研讀,有了一定的參考。金聖嘆的文學評論,曾被清朝順治帝所稱讚,由此可見其文學評論水平。

金聖嘆的另一個愛好,則是愛好鬼神之說,甚至有傳說金聖嘆能通鬼神。

哭廟案

清朝順治十八年(西曆1661年),順治帝駕崩。就在這一年,金聖嘆所在地的縣令任維初因橫徵暴斂,而觸怒包括金聖嘆在內的讀書人。於是,金聖嘆等人以為順治帝哭喪為名,聚集在孔廟。隨後,金聖嘆等人寫聯名信給江蘇巡撫朱國治,要求朱國治罷免任維初。

只是,金聖嘆等人忽略了此時的敏感性。


此時雖然清朝已經入關長達十八年,但是南明永曆朝廷依舊存在,各地抗清武裝——包括夔東十三家、李定國部、鄭成功部等也在繼續活動。而順治帝駕崩後,新繼承大清天子的皇帝,還是個八歲頑童。

因此此時的大清帝國,處於脆弱、敏感,甚至草木皆兵的狀態,而蘇州又恰好距離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的事發地不遠。

因此在這個時間點上,金聖嘆等蘇州士人聚眾在孔廟鬧事,讓清廷十分緊張,最終,清廷選擇處決金聖嘆等人——這算是給新皇帝的朝廷(康熙朝廷)殺人立威,也算是在江南殺一儆百。

這一事件,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孔廟案,金聖嘆就這樣被殺了。

金聖嘆是否真的如同自稱的那樣能通鬼神,旁人不得而知,不過,從他在下獄期間,依舊嬉笑自若,被處決那天依舊笑對屠刀,或許,他真的已經看淡生死了。


很多年後,有個叫蒲松齡的人,在《聊齋》中寫了一個故事,裡面提到一群讀書人聯名上告當地地方官,結果被遭遇巡撫打壓,其中一名讀書人在逃亡途中偶遇仙家,並且有了一番奇遇。這個故事的原型,有認為,是蒲松齡根據金聖嘆“哭廟案”事蹟,受到的啟發而寫成的。

從這不難看出,金聖嘆對後世的影響。


藤樹先生


一代怪傑金聖嘆,在生灑脫,死時超脫。金聖嘆之死與名列《清史稿》忠義傳的朱國治有關,朱國治以不屈從吳三桂這位明朝清朝之反賊而被殺,為滿清盡忠,得到大大的褒揚,他在吳郡所作的壓迫士林和殘毒民眾,以致棄官而走的醜事也成了小過失,封建社會,只要能忠君愛朝廷,殘害生民算什麼。金聖嘆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身死,性格使然,形勢使然。


清朝在吳三桂的帶路下入關,打的旗號是為明朝報仇,大殺李自成等農民軍後,又宜將剩勇追窮寇,力爭全殲朱明後人,軍刀與安撫齊下,戰場和文字獄並行。這時出現了生於明朝時代長於清朝時期的金聖嘆,孤高自清,不以出仕為能事,喜歡評點先人大作,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及杜甫諸家唐詩都有評點。在士庶中有大名,為應清朝科試,不致讓自己過於另類,金聖嘆曾改稱金人瑞參考得到第一名,但無意仕進,以讀書著述為樂。(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金聖嘆的評點作品極有可圈可點之處,曾寫道:子弟欲看《西廂記》,須教其先看《國風》。蓋《西廂記》所寫事,便全是《國風》所寫事。以《莊子》、《離騷》、《史記》、《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為“六才子書”,並加評訂。在現在享有大名的,莫過於評點《水滸傳》。他在第一回便評點到“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亂自下生出;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摒棄奴民思維,指出亂象源於上,無異石破天驚的看法。(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作為思想上的先驅者和文化上的敏感人,金聖嘆與同時期的顧炎武、黃宗羲不約而同地抨擊封建君主專制的弊病,倡言隱約朦朧的民主理想。他的思想與顧炎武的恢復清議、黃宗羲的學校議天子是非鼎足而立,到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中,金聖嘆得到胡適林語堂等人的讚揚。在清朝,他也是受到追捧的,清順治就曾說他是古文高手,勿以時文的眼光看待他。(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金聖嘆之死與滿清入關人心未附心虛有關,為收人心加大打太力度,戰亂四起需要橫徵暴斂,順治死後,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收欠稅,鞭打百姓,還虧空常平倉的漕糧,激起蘇州士人憤怒。一代怪傑、行事不受拘束的金聖嘆就與一百多個士人到孔廟聚集,悼念順治帝駕崩為名,組織哭廟,揭露任維初惡,江蘇巡撫朱國治迎合朝廷有意威懾江南士族的意圖,就此羅織罪名殺害金聖嘆、倪用賓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