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文 / 英倫投資客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送小孩去英國寄宿學校留學,已經成為當下許多中國中產家庭的教育時尚。

然而,近年來,不少英國寄宿學校由於中國學生過多(有的學校中國學生人數佔比超過40%),導致校園裡許多學生相互之間只講中文。

英國私校中過於“濃厚”的中文氛圍,甚至導致一名來自德國的學生家長因為孩子在學校里根本聽不懂同學在講什麼,而選擇投訴英國私校,並憤然退學。

德國家長的這一行為,也引發了英國社會上下對私立學校的討論,英國媒體們也開始重點關注英國寄宿學校的身份危機。

所以事實到底有沒有那麼恐怖?家長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寄宿學校?英國《金融時報》最近的一篇調查報道,很值得中國家長深思和考量。

《金融時報》:英國寄宿學校正面臨英式身份危機——主標題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英國創紀錄的海外學生對英國本土教育機構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副標題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從標題和金融時報的配圖中,相信你已經可以看出,五星紅旗緊緊排在英國國旗後面,意味著在英國的寄宿學校裡,中國學生僅次於英國本土學生。

《金融時報》開篇就寫到:

一個14歲的德國小學生,被父母送到英國一所安靜、高檔、極具英國文化特色的著名寄宿學校,但沒幾天孩子就開始抱怨:不是想家,而是聽不懂他的同學們在說什麼;也不是英語不夠好,而是他的同學們講的都是中文。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然後,德國家長做了一個決定,在小孩讀完第一個學期後,馬上轉學。

據此,《金融時報》認為英國私立寄宿學校正面臨身份危機。

《金融時報》分析稱:現在,英國私立寄宿學校一年平均費用近35000英鎊(約合32萬人民幣),10年前的費用是23000英鎊(約合21萬人民幣)。

10年前,英國私立學校的生源主要是英國中產或中上階層的小孩,家長職業有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

但如今,因為學費上漲,一些英國家長不再選擇私立寄宿學校。

除了學費漲價外,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

寄宿學校裡,亞洲(中國)學生太多了。

《金融時報》分析稱:隨著亞洲和其他新興國家的崛起,富裕的家庭出於對當地教育質量的擔憂,紛紛將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送出國讀書。

英國私校協會(ISC,Independent Schools Council)有個數據:2000年初,英國私立學校的寄宿生人數不到7萬,但之後,海外寄宿生的比例顯著增加。

10年前,父母在海外的非英國學生佔英國私校比例不到30%,但現在,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40%,即在英國的寄宿學校裡,有將近一半是海外小留學生。

全部海外小留學生中,一大部分來自中國,共有28910名學生,佔到全部海外留學生的44%

對比之下,德國人僅佔7%不到,位居第三。

“需求遠遠超過了供應。”一家留學諮詢公司主管說。

“由於較高的費用和不斷變化的個人需求,英國本土寄宿學生市場在減弱,相反,海外小留學生的需求在擴大,長此以往,幾乎所有英國私校都願意為中國學生的到來,把空間增加10倍以上,還不愁招不滿。”

《金融時報》稱:中國小留學生就讀英國寄宿學校的趨勢至今沒有絲毫減弱的跡象。

今年9月,英國部分私立學校對外發出預警:由於教師退休金的急劇增加,私校學費可能會進一步增加。

即便如此,一名中國留學機構的負責人依然對《金融時報》說,在中美相爭的大背景下,特朗普對中國留學生的態度並不友好,這導致更多的中國家長願意把小孩送到英國來。

但是隨著中國學生進入英國私校的數量越來越龐大,英國業界也開始擔心,有些學校在招收中國留學生方面步子邁得太大了,導致了本文開頭所描述的情形:

德國小留學生在英國寄宿學校裡,被他聽不懂的中文環境所覆蓋。

《金融時報》稱,包括英國著名私校伊頓公學(Eton)、哈羅公學(Harrow)、七橡樹中學(Sevenoaks)以及馬萊文學院(Malvern College)等學校在傳統的英國家庭和海外家庭中都很受歡迎,因此它們可以按照它們認為合適的比例來平衡本國和海外學生。

但是,許多排名中下的英國私校就沒有這樣的選擇權了,為了“活下去”,他們不得不增加招收海外學生。

兩相對比,對於伊頓們來說,招收海外學生沒什麼太大問題,反而被認為是開展多元文化的積極舉措,但對於那些本身經營狀況不好、擔心倒閉的寄宿學校,《金融時報》認為如果他們一味為中國學生增設空間,恐怕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追求傳統經典英國式教育的家長,現在已經開始質疑,他們所支付的學費是不是物有所值?其中在小孩入學前,最為突出的問題之一是:學校裡到底有多少中國學生,多少俄羅斯學生,多少德國學生。

尤其是德國家長,如果他們的孩子所入讀的寄宿學校,在學生比例上,某一外國族群過多,例如中國學生過多,他們會認為這樣的寄宿學校國際學生人數組合不合理,便會提出退學。

《金融時報》評論稱:現在,英國寄宿學校的問題不僅在於如何生存和發展,還在於如何在21世紀保持自己的英國特徵,而這,就是《金融時報》標題裡提到的英國私校的身份危機。

1. 走進七橡樹中學

在這次調查中,《金融時報》記者以個人體驗的方式走進了位於英國肯特郡的七橡樹中學(Sevenoaks School),以第一人稱撰寫了一部分報道: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七橡樹中學就開始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今年9月,在一個清冷的日子,我走進校園,這裡變化太大了。

1990年,我曾在這裡讀了sixth form(中學的最後1至3年,為考大學做準備的階段)。

七橡樹中學的校園裡,一個巨大的設計與技術中心大樓拔地而起,房間很多(有一間超級大的sixth form公共休息室),老師辦公室很寬敞,大樓配備了各種高科技設備。

一群禮貌的學生帶著我到處參觀,其中一個談到該校所有學生都要考的“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他說:“你現在可以選擇科技(technology)這個科目了。”另一個學生說:“能嗎?我都不知道。要知道我就選了。”前面那個學生聳聳肩:“只有三個人選了。”

由於英國私校的校園建設不斷完善,導致其學費不斷上漲。自2010年以來,英國私立學校的學費平均每年增長3.9%,而在2000年至2010年期間,學費增長到達了一個高峰,平均每年增長6.6%。

英國寄宿學校設施升級、費用上漲,對中國家長來說可能不是什麼事兒,但一些西方國家的父母就不願意承擔了。

一位來自德國的父親,他的兒子就讀於威爾特郡的馬爾伯勒中學(Marlborough College)。他說:“我認為學校應該多多考慮如何讓學生在才能上領先一步,而不是想著要使用一棟新的大樓,同時,他也希望學費能夠降低一點。”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金融時報》寫道:像伊頓這樣的頂尖私校,長期以來也都在迎合超級富豪的需求,甚至一些擁有勤儉節約緊縮開支的傳統的老學校,現在也不得不被迫滿足現代國際寄宿學生的需求,開始提高學費、升級設施。

2. 英國私校的直升機起降場

就連一些留學中介都指出,某些英國私校只盯著國際資本,把校園建設得像一個主題公園。

這些留學機構的諮詢人員還特別選出一所學校作為寄宿學校新財富的代表,那就是——北約克附近的伊莎伯格女王學校(Queen Ethelburga’s Collegiate)。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這個留學中介對《金融時報》稱,他們永遠不會向自己的家人推薦這所學校,因為這個學校太華麗(bling)了,每個學生住在帶有浴室的獨立房間(en-suite bathrooms,大約13-15平米左右),而不是和同學混合居住(可以鍛鍊人際交往),而且國際學生也太多了。

留學中介介紹,這個學校甚至有一個直升機起降場,可以為有錢的家長起降飛機。不過,“從長遠看,這樣做,有損英國傳統私校的聲譽。”

雖然後來學校確認,校園內不再允許有直升機起降。對於該校一半學生是國際學生的說法,校長史蒂芬·詹德雷爾(Steven Jandrell)也表示:國際融合是大勢所趨,私校種類也可以多樣化,有的注重外觀,有的注重內含。

3. 中國小留學生給英國帶來了什麼?

英國《好學校指南》負責人弗朗西斯·哈林(Francis Hamlyn)說,幾年前,某些學校甚至將招收中國學生納入了它們的商業計劃。

他還說,位於英格蘭東薩塞克斯郡的羅丁(Roedean)曾一度讓中國學生接近學生總人數的40%,只是近年來這一比例才有所下降。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對於英國很多寄宿學校來說,招收大量中國小留學生,意味著學校的學術排名和財務狀況會好轉,因為在以考試為導向的中國教育系統中成長起來的中國學生,可以幫助英國私校躋身Top排行榜。

香港某留學機構負責人說:“如果英國私校裡有很多中國學生,由於他們的數學成績普遍很好,這可以讓英國私校的學術排名在一兩年之內獲得很大提升。”

不過,因為中國小留學生太多,也有來自西方國家的家長“抱怨”稱:在英國寄宿學校,孩子的英語並沒有提高,反而普通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4. 為了小留學生的英語,英國私校費盡苦心

一些頂尖私校,在中國小留學生入學時,會測試他們英語的流利程度;還有一些私校則成立一個專門的培訓部門,為孩子們加強提高英語:

其中包括Roedean(羅丁)、Ethelburga(艾德伯格女王中學)、Sherborne(謝伯恩)、Oswestry(奧斯威瑞中學)、Anne(安妮女王學校)和Warminster(沃敏斯特學校),這些學校都因為中國學生過多,而專門給小留學生開了額外的英語培訓課。

不過,Sevenoaks(七橡樹中學)的招生官Arabella Stuart對國際生太多並不擔心。她說:“中國學生確實有增加,但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也是學校所需要的。”

根據七橡樹中學的規定,每個寄宿宿舍的10至12名寄宿生中,同一國籍的最多隻能有2至3名。

七橡樹的招生官補充說:“有的學校不管那麼多,只要能給學校排名帶來好處就行,而我們沒有這樣做,這樣做是短期行為。”

香港一家教育網站的總監梁先生對《金融時報》說,對有些英國私校來說,在某一年中,有來自同一國家的學生比例達到20%也是OK的,但是接近一半,就會成為問題。

梁先生說,事實上,中國父母也很擔心學校裡有太多來自本國的學生,但是有些英國私校有招生壓力,招生的時候對於學生國籍的佔比又總是不透明。

確實,學校沒有義務提供其國際學生佔比的準確數據,因此關於國際學生平衡與否的問題,大部分只是主觀感受。

博耐頓女校(Benenden)校長薩曼莎(Samantha Price)對她的學校被留學中介定義為“中國學生太多”而感到驚訝。

她說,她的學校只有12%的女孩來自歐盟以外。“如果可以的話,我們還想把海外學生的數量增加一倍,但是,我們認為那樣做不符合國際學生的最大利益,他們來英國是為了接受傳統英式的教育。”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5. 充滿爭議的國際生問題

關於國際學生的多與少,在英國寄宿學校確實充滿著爭議。

倫敦附近一所頂級寄宿學校的女員工回憶:

一位父親衝進辦公室,揮舞著他的兒子剛和新同學拍的照片大喊道:“你們看看這個!“

這位父親很生氣。

”看看有幾個白人?我不是要花45000英鎊把孩子送進一所沒有英國學生的學校。”

這位女員工補充說,男孩退學時,已經結交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但另一位名叫安娜(Anna)的亞洲媽媽說,她把女兒送到七橡樹學校就讀,就是因為她喜歡這裡的國際化思維,她的女兒也交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很多新朋友。

安娜認為,七橡樹學校一直非常注意國際學生的佔比情況:“從社會角度來看,這非常重要。”

她說:“確實,大多數寄宿學校擁有多種文化背景的學生,但這有助於增添這些古老學校的活力,並更好地與外部世界保持聯繫。”

6. 英國寄宿學校的興起

英國私立寄宿學校的傳統始於溫切斯特公學(Winchester College)的創立。該公學於1382年成立,旨在培養男孩——通常來自貧窮家庭——進入牛津大學成為牧師。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但前英國《金融時報》教育記者戴維·特納(David Turner)在他2015年的書《老男孩:私校的衰落與崛起》(The Old Boys: The Decline and Rise of the Public School)中寫道:

“從一開始,公學吸引的就遠非“苦困窮乏”的男孩——事實上,溫切斯特公學開啟了培養精英階層子女、幫助他們為進入大學做準備的傳統。成立於1440年的伊頓公學就是按照溫切斯特公學的模式創立的。

19世紀的工業革命令英國暴富,財富推動了男女生寄宿學校的興起及之後的改革。

英式橄欖球(rugby)這一運動就得名於沃裡克郡的拉格比公學(Rugby School),該運動的引入是為了減少系統性虐待和殘暴行為。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然而,到了20世紀末,由於家長改變主意,寄宿的想法開始下降。到1992年,寄宿生人數首次降至10萬以下,這也是英國私校協會自1974年記錄寄宿學生人數以來的最低數字。

在七橡樹中學,當《金融時報》記者從專業水準的音樂廳走到奧運會級別的體育館時,請兩位學生嚮導對在野的英國工黨宣佈廢除私立學校表達了看法。

一位學生嚮導說:“我不關注政治。”另一位則沉思了一下說:“如果私立學校可以自負盈虧,工黨為什麼要干預呢?”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7. 英國私校的生存危機

近年來,不少英國私立學校開始面臨生存危機。

斯塔福德郡的一所半寄宿制學校Abbots Bromley(阿伯茨布羅姆利女子學校)今年夏天因學生人數下降而引發了資金危機。

來自中國香港的投資者在最後一刻提出收購該校但以失敗告終。據報道,這是該地區近年來關閉的第三所私立學校。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聖比斯學校(St Bees School)是一所創立於16世紀的寄宿學校,位於坎布里亞郡海邊,於2015年關門,但來自深圳的中國投資者出手相救,讓學校在2018年重新對外開放。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聖比斯學校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算是英國曆史最悠久的學校之一,被深圳金主收購後,現在自稱為“東西方文化交匯之處”,聖比斯目前在中國已經開辦了兩所分校。

《金融時報》稱目前中國投資者正在瘋狂收購英國私校,就連中國第一個大開發商碧桂園也參與其中。

不過,並非所有的英國寄宿制學校生存戰略都依賴國際因素。一種潛在的解決途徑是讓更多的本地學生再次成為寄宿生

長期以來,寄宿學校慷慨地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提供助學金。但現在,他們正將更多精力放在如何讓那些不會為經濟情況困擾的中產階級重返私立學校。

寄宿學校協會首席執行官Robin Fletcher坦言,除了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獎學金以外,政府官員和校長們也開始向那些沒有那麼窮的中產家庭學生提供更多支持。

博耐頓女校(Benenden)的Price說,最近,他們已經不再向家庭條件優渥的學生提供獎學金。相反,他們將向來自中產階級和低收入家庭的“更傳統的博耐頓家長”提供獎學金(給到20-30%的學費減免)。


8. 結語

查爾斯王子的母校、蘇格蘭戈登斯托恩(Gordonstoun School)招生官表示,該校在招收學生實行嚴格的政策,要求三分之一的來自蘇格蘭,三分之一來自英格蘭和威爾士,三分之一來自海外。並且,來自英國以外的任何一國的學生人數不能超過10%,例如中國學生比例,不能超過該校總學生人數的10%。

中國學生佔領英國私校,比例超40%,形成了“濃厚”的普通話氛圍


薩賓·理查德指出,該校是由德國難民於1934年創辦的,學校的精神是:理解他國文化有助於克服法西斯主義。

她說,鑑於中國現已成為國際強國,“中國是最令人興奮、充滿活力的國家,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都需要接納中國學生,我們需要的是共識。”

《金融時報》認為,英國私立寄宿學校最大的賣點是關懷學生、鼓勵獨立,以及,不過分關注排名。

一位法國留學中介負責人說,法國的孩子對英國寄宿學校文化感到很驚訝,因為大家都相互認識,校長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學校非常關心他們的近況,事實上,他們去了後甚至不想回法國:經常有孩子原本計劃只去一個月或一個學期,但在英國待了一整個學年。

對此,《金融時報》也在最後精闢得總結道:

“英國在關懷學生個人發展方面做的很出色——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學校,然後學校會充分尋找並挖掘孩子的潛能。

當然,前提是你得有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