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古荥阳,位于今天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县市周围一带,因素有“东都襟带、三秦咽喉”的称呼,所以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于是在两千多年前,一场足以决定天下格局的战役便在荥阳一带拉开。又因为参与荥阳之战的敌对双方分别是以霸王项羽为代表的楚军和以汉王刘邦代表的汉军,所以这场战争又被后人称之为楚汉荥阳之战。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按史书中记载,荥阳之战总共历时一年有余,虽然并不是同时期规模最大的战争,但却是在同一地点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场战役。

因此本文的重点便是依据史书中的记载对这场战役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描述,从而还原楚汉战争中那场持续时间最长的荥阳之战。


荥阳之战的开端还是要从楚汉彭城之战的结束说起。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当时彭城之战中汉军遭到楚军重创,而刘邦在获得樊哙军和吕泽军的协助之后便一路向荥阳方向撤退。

此时是汉二年四月,再按史书中记载,刘邦在向荥阳方向撤退的同时还做了一件事:

汉王西过梁地,至虞,谓谒者随何曰:“公能说九江王布使举兵畔楚,项王必留击之。得留数月,吾取天下必矣。”随何往说布,果使畔楚。《汉书·高帝纪》

如上记载,当时刘邦刚刚走到梁地,然后在听闻麾下谒者随何提出开展外交战的建议后,便令随何出使九江国。

应该说,随何当时的行为确实也证明了刘邦在彭城的败退并非就是完全惊慌失措的,而是在撤退的同时已经开始准备反击了。至于随何的策略,事实上在当时也确实成功了,只是可惜因为西楚太过强大,所以该策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接着时间就到了五月了,此时刘邦已经抵达荥阳了:

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兵复大振。《汉书·高帝纪》

按这里的记载,当时刘邦已经在荥阳开始构筑防线了,同时萧何所坐镇的关中也开始将一部分军卒派遣到荥阳,然后就是大将军韩信也收集了一部分散兵进驻到了荥阳一线。

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关于刘邦军在荥阳大本营的军卒,主要是来自吕泽军中,还有一部分来自樊哙军中,因此兵力规模应该就是两三万左右。即使再加上大将军韩信收拢来的散兵,保守估计荥阳当时的军队应该也不超过五万,因此才会导致在关中的萧何要“发关中老弱未傅者”全部赶赴荥阳。

而汉军之所以要这么疯狂的在荥阳聚兵,唯一的理由那便是楚军大举来犯了。

下面再看史书中记录:

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破之。筑甬道属河,以取敖仓粟。《汉书·高帝纪》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按照史书中的记载,本月汉军与楚军在荥阳以南的京、索一带发生交战,并且还取得了大胜。

虽然史书中在这里记录的非常简单,可毕竟是楚汉双方在荥阳一带进行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所以需要再参照其他人的记录具体分析。

首先是灌婴的记载:

汉王遁而西,婴从还,军于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从击破之,攻下外黄,西收军于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汉书·灌婴传》

按照这里的记载,当刘邦逃回荥阳后,灌婴军曾在雍丘驻扎,并在王武和魏公申徒反汉后,灌婴随从出战,夺下外黄,接着就是楚骑来犯。

所以荥阳之战的前期应该就是下面这样的: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如上图所示,最早的荥阳之战应该是从外黄开始的。

至于当时在雍丘一带的灌婴军,因为灌婴当时的地位还不是很高,所以这里的灌婴应该只是协助进攻,而具体灌婴所在的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是谁目前还无法判断。毕竟如当时的汉军骑都尉靳歙也有“保雍丘,去击反者王武”的记录,而灌婴那时才只是“中谒者”,所以肯定不是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

而后随着灌婴所在的那支军队击败王武、魏公申徒军后,由于楚军已经来了,所以灌婴所在的那支军队便开始向荥阳方向撤去。

那么在楚军一路向荥阳方向进犯期间,还有没有和汉军交过战呢?

事实上应该还是有的,正如靳歙在参加完雍丘之战后的记录:

汉军败还,保雍丘,击反者王武等。略梁地,别西击邢说军菑南,破之,身得说都尉二人,司马、候十二人,降吏卒四千六百八十人。《汉书·靳歙》

当时靳歙在外黄击破王武军后,便继续向东进攻菑南一带的邢说军。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如上图所示,按照《灌婴传》中没有进攻刑说的记录,则说明靳歙军确实是独自出击。当然了,因为此时的靳歙是骑都尉,所以他也的确是有足够的部属可以单独行动。

但是史书中的记录却有一点比较奇怪,那就是原本靳歙军应该是向东攻“梁地”,但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折返进攻在菑县以南的邢说军。而且关于邢说军是否为楚军,史书中也没有明确说明。

再参照此次靳歙军的战果,光是中高级军官就俘虏了“都尉二人,司马、候十二人”,至于投降的普通军卒更是多达“四千六百八十人”。而此时的靳歙才只是一个骑都尉,所以靳歙军此次应该是击败了至少两倍于其兵力的敌军。而史书中只有靳歙的记录中记载了这次辉煌胜利,所以目前推断刑说军应该也是类似于王武、魏公申徒那样的反汉诸侯军,并不是楚军,否则《高帝纪》和《项羽传》中就没道理不记载。

而在参加完这场战斗后,靳歙军应该也和楚军先头部队交锋过,但因为敌军实力太强,所以他也只得退回荥阳。

下面就是楚军来犯之时于荥阳一带的楚汉正面交锋了:

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汉书·灌婴传》

如上记载,当时来犯的楚军规模是“来众”,也就是人数非常多的意思。

而后汉王刘邦便聚集全军中善于骑兵作战的军卒补充进郎中骑兵,然后在军中选取善于指挥骑兵的人担任郎中骑将的最高统帅。经过一番选择之后,刘邦便任命原中谒者灌婴为中大夫全权负责指挥郎中骑兵,而原三秦旧将李必和骆甲则为左右校尉,负责辅佐灌婴。

接下来就是灌婴所领导的那支郎中骑兵和西楚骑兵展开的交战了。

按照《灌婴传》中的记录,当时郎中骑兵是与楚军交战于“荥阳东”,然后就是“大破之”。再依据《高帝纪》中的“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破之”,则这两处的记载应该是指的一个意思。

虽然一个是战荥阳东,一个是战荥阳南,但都是“破之”的情况下,楚军不可能在两处同时进攻,而汉军也没有这么多的军队应付,另外其他人的记录中也没有补充,所以这里应该只是史家记录有误,当然也有可能是把后期项羽抵达后的参战记录也包含进去了。

同时再参照《靳歙传》的记录“破楚军荥阳东”,很显然当时的骑都尉靳歙军应该也是隶属于郎中骑兵,并且也参与到了那场在荥阳以东进行的楚汉骑兵大作战。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对于这场骑兵大作战是如何进行的,目前已经无法获悉了,但可能是因为没有项羽的缘故,所以楚军还是败了,甚至败的很惨。当然了,汉军大胜也只是《高帝纪》中的一面之词,不能全信。不过《项羽传》中记载的“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也的确说明了当时的楚军骑兵部队确实是奈何不了汉军。

所以时间到了六月,鉴于荥阳战况已经有所缓解,于是刘邦便带着一部分将领和军队回到关中解决最后的那个问题了:

六月,汉王还栎阳。壬午,立太子,赦罪人。令诸侯子在关中者皆集栎阳为卫。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雍地定,八十余县,置河上、渭南、中地、陇西、上郡。《汉书·高帝纪》

如上记载,汉二年六月,汉王刘邦回归栎阳,并正式册立二王子刘盈为太子。同月,汉军水淹废丘,雍王章邯自杀,自此以雍国为首的三秦正式覆灭,而汉政府在关中也是全面开始设立郡县。

之后的七月,史书中没有记载任何有关本月的内容,所以也算是楚汉战争中难得的和平日子。

接着到了八月,楚汉双方的国家机器便开始全速运转,而楚汉荥阳之战的第二次交锋马上也就要开始了。

秋八月,汉王如荥阳,谓郦食其曰:“缓颊往说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万户封生。”食其往,豹不听。《汉书·高帝纪》

汉二年八月,汉王刘邦抵达荥阳,并让郦食其去劝说西魏王魏豹继续与汉结盟。熟料西魏王魏豹已经决定反汉,于是不久后便爆发了汉魏之战。

对于汉魏之战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大概内容就是汉王刘邦以大将军韩信为左丞相,令其率领汉军一部进攻西魏国,从而保障汉军的侧翼安全。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如上图所示,左丞相韩信率领的军队就是从北攻入西魏国内。再按照《高帝纪》中记录的“与曹参、灌婴俱击魏”,可以获悉当时受到左丞相韩信节制的军队,除了屯扎在关中的曹参军外,连同灌婴所控制的郎中骑兵也都划到了韩信麾下。

而郎中骑兵之前是负责对战西楚的,甚至还在之前的几个月里参与了“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的作战行动,因此对于西楚而言,汉军的这支郎中骑兵是对于西楚威胁最大的军队之一。因此当这支军队一旦参与到北攻魏国的战斗之后,那么毫无疑问汉军在荥阳的防御就会出现很大的漏洞。

于是,随着汉军一部主力的离开,项羽亲率的西楚主力便开始对荥阳方面展开进攻了。只是关于楚军到底是何时发起进攻的,目前史书中并没有很清晰的记载,所以目前也只是猜测此时的西楚主力已经开始推进了。

九月,信等虏豹,传诣荥阳。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信使人请兵三万人,愿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粮道,汉王与之。《汉书·高帝纪》

汉二年九月,汉魏之战结束,汉政权在西魏国境内设立了三郡。而后左丞相韩信又请命继续进攻其他诸侯国,并又向刘邦要了三万人,于是刘邦便又给了韩信三万人。

到此,汉军主力中至少有一半多都被左丞相韩信调走了。

接着到了十月,也就是汉三年了。(秦汉历法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因此汉二年九月结束后就是汉三年十月)

楚汉双方依旧在荥阳一线对峙,不过年初的几个月里项羽好像并没有抵达荥阳一线,因为按照《汉书》中的记载,当时楚汉双方并没有互相进攻的记录。

下面就对这几个月发生的事简单介绍一下:

三年冬十月,韩信、张耳东下井陉击赵,斩陈馀,获赵王歇。置常山、代郡。甲戌晦,日有食之。《汉书·高帝纪》

汉三年十月,左丞相韩信部顺利攻灭赵国,杀代王陈餘,俘虏赵王赵歇。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随何既说黥布,布起兵攻楚。楚使项声、龙且攻布,布战不胜。《汉书·高帝纪》

汉三年十一月,随何的外交战胜利,九江王英布成功反楚。之后就是西楚和九江国的全面战争,很快九江王英布便惨败而逃。

十二月,布与随何间行归汉。汉王分之兵,与俱收兵至成皋。《汉书·高帝纪》

汉三年十二月,英布率领残部归汉,然后刘邦便主动为英布分了一部分军队,令其驻扎于成皋一线。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如上图所示,这就是当时英布军的驻扎位置。

然后再依据《樊哙传》中的“以将军守广武一岁”,以及《周勃传》中的“还守敖仓”,则当时汉军中的其他主要将领的分布就是这样的: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如上所示,当时的汉军基本是以荥阳为核心,其他任意方向受到进攻,都会遭遇汉军的合力围攻。

但可惜即使如此严密的防卫,还是在之后的几个月里被项羽给彻底打破了。

十二月......项羽数侵夺汉甬道,汉军乏食。《汉书·高帝纪》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如上图所示,楚军最开始并没有直接进攻荥阳,而是先进攻荥阳与敖仓直接的甬道。很显然,项羽就是要切断荥阳的粮草供应。

那么这么做是否真的有效果呢?

因为史书中对汉三年一月到三月之间发生的事没有任何记录,所以目前也无法获悉这几个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了。但是到四月,原本部署完备的荥阳汉军便沦落成这样了:

夏四月,项羽围汉荥阳,汉王请和,割荥阳以西者为汉。《汉书·高帝纪》

如上记载,当时项羽已经将荥阳完全包围了。接着就是刘邦主动求和,并且愿意与西楚以荥阳为界,二分天下。

自从汉二年三月汉军对楚全面宣战以来,即使是在彭城之战后刘邦也没有立刻求和的打算,但是到现在刘邦却已经生出了求和的打算,可想而知当时项羽率领的楚军给予刘邦了多么大的压力。

哪怕当时的汉军韩信部已经攻灭了魏、代、赵三国,哪怕当时的整个北方诸国都已经成为了汉政权的势力范围了,刘邦仍然没有必胜的想法,无疑这都能说明当时的刘邦所面临的严峻局面。

再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当时项羽确实是准备答应刘邦的求和了,毕竟西楚连年征战,西楚后方也是一堆问题。只可惜由于亚父范增不同意,所以项羽也没办法乾纲独断,于是楚汉之间便再无缓和的余地,只能是不死不休了。

接着就是“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这里的意思自然就是指的楚军开始全面进攻荥阳城。而只要此城一下,那么毫无疑问,汉政权将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毕竟当时汉政权中的主要领袖,如汉王刘邦、太尉卢绾、御史大夫周苛都在荥阳城内,如果他们都被项羽抓住或者杀了,则毫无疑问汉军就会不攻自破。

其实当时被围在荥阳的汉军也并不是全部汉军,但可惜其他地方的汉军要么是实力不济,要么就是迟迟不肯动身,比如在赵国驻扎的大将军韩信部,他是有足够的实力援助荥阳的,只可惜一直到五月他们都没有动身。

迫于无奈之下,刘邦只能选择主动突围了。

按照史书中的记录,当时的刘邦一方面是留御史大夫周苛率众留镇荥阳城,一方面则又是让和自己长相相似的将军纪信假冒自己出城投降楚军,以吸引楚军的注意力,最后刘邦则是率领数十骑从西门突围。

比较幸运的是,刘邦终于逃了出去。只可惜那些留在荥阳城的汉军重臣们,便是再无逃生之路了。

当然了,因为荥阳城内的汉军粮草和兵卒还有很多,所以楚军一时还打不进去。另外应该也是项羽一直在防备刘邦反扑,所以楚军应该也没有发疯式的进攻,从而让留守在荥阳的那部分汉军得以多存活了一段时间。

汉王出荥阳,至成皋。自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汉书·高帝纪》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如上所示,刘邦经由成皋向西入关,并准备重新东出。

然后在下属辕生的建议下,刘邦率部出武关抵达南阳郡的宛城,从而吸引项羽军来攻,间接上缓解荥阳的压力。

羽闻汉王在宛,果引兵南,汉王坚壁不与战。《汉书·高帝纪》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如上图所示,项羽听闻刘邦抵达宛城后,便只留了一部分兵力围攻荥阳,而自身则率一部主力南攻宛城。

只可惜因为刘邦固守宛城,所以这里的项羽和之前面对荥阳一样,依旧是无法快速攻下。

刚好此时西楚后方对彭越的清剿失利,多员西楚战将被杀,于是项羽只得放弃进攻宛城的刘邦,从而回军支援后方。

另外再按照下面这一条记载:

羽使终公守成皋,而自东击彭越。汉王引兵北,击破终公,复军成皋。《汉书·高帝纪》

说明当时在刘邦逃出荥阳经过成皋之后,项羽其实已经率军攻下了成皋,所以这也解释了刘邦为什么要回关中。

于是项羽在离开的时候,又令麾下将领终公留守成皋,所以之后的局面就又成这样了: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很快,刘邦军便顺利击败驻守在成皋的终公军,兵锋直指荥阳。

然而眼看汉军就要解围荥阳的时候,不料项羽又回来了:

六月,羽已破走彭越,闻汉复军成皋,乃引兵西拔荥阳城,生得周苛。《汉书·高帝纪》

如上记录,汉三年六月,项羽在成功击走彭越后便又带兵回来了。

当项羽听闻刘邦已经成功收复成皋后,知道荥阳不能再留了,另外荥阳此时内部的防守力量应该也是严重不足了,所以项羽在抵达荥阳一带后,便下达了总攻命令。

鏖战荥阳:楚汉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很快,楚军便顺利攻入荥阳,并活捉了汉军的三号首脑人物御史大夫周苛。

面对周苛,项羽一开始还是保留有足够的尊重的,并且只要周苛投降,项羽还开出了“上将军”和“封三万户”的封赏。只可惜周苛宁死不降,并辱骂项羽,于是项羽便将周苛给活活烹煮了。

当然了,此次被活捉的汉军重臣也并不只是周苛一人,比如在汉元年便封侯拜将的孙赤。

按照《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录:

堂阳侯孙赤:以中涓从起沛,以郎入汉。以将军击籍,为惠侯。坐守荥阳降楚免。

孙赤和周苛一样,都是刘邦从沛县带起来的的老臣,多年来功勋卓著,所以在汉政权成立后,孙赤便成为了少数得以封侯拜将的汉政权重臣,与曹参、周勃等人并列。

只是可惜因为此次荥阳失陷,再加上孙赤选择了投降楚军,所以他在汉政权中的一切身份和地位便全部消除了。虽然之后孙赤在回归汉庭后又立了新功,而且刘邦也还是封了孙赤为列侯,但可惜他已经再也无法和曹参、周勃等人比肩了。

从周苛和孙赤的例子就能看出,此次汉政权在荥阳的损失虽然因为刘邦等人的逃走相对减少了,但还是非常大。

再说项羽攻下荥阳之后,便在成皋一带与汉军展开了新一轮的对峙,所以狭义上的荥阳之战基本也就到此结束了,毕竟之后的战争就主要是围绕成皋了。

总结:

从汉二年五月到汉三年六月,虽然这期间楚汉双方并不是完全在荥阳交战,但从他们双方的部署来看,却都是以荥阳为核心的。而在荥阳先后进行的两次正面对抗中,汉军可谓是先胜后败,并且只要项羽在,汉军就很难取得胜利,反之对于楚军而言,只要项羽在便可以取得很不错的胜利。

当然了,又因为双方最终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所以楚汉战争并没有在荥阳真正结束,而且随着汉军一度被楚军逼上了绝境,双方更是陷入了不死不休的境地。

在这之后,楚汉双方的交战也就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斗争了,甚至包括外交战、情报战、间谍战也开始全面打响了。

另外在荥阳之战中,虽然楚军的记录很模糊,但从汉军中的骑兵改制就能看出,此役对于双方的军事制度变革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说,这场持续一年多的荥阳之战对楚汉双方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对之后的楚败汉胜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