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王安集團還在,還會有今天的微軟公司嗎?

耿彥佳


您好,還記得王安及王安集團,可見難得與有心。

如何看待王安集團與今天的微軟公司之間的聯繫,簡單的說並不是一種因果關係。

直接地說:王安集團的沉淪不是因為微軟的出現,而微軟也並不會因王安集團的存在而影響發展。



分析這兩家公司,除了各自的技術與規模外,市場需求及科技的發展趨勢比企業的競爭力更重要。

如大潤發老總黃明端說的那句話: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這個世界早已不是“文字處理機”的時代,況且王安也遠未戰勝對手,因站在他前面的還有IBM,以及勝極一時的康柏電腦。




王安集團彼時的核心技術還圍繞著公用電腦有辦公專用設備展開,且在前沿科技上鮮有建樹。

反觀王安集團的直接對手IBM,不斷通過研發新技術,推出符合當時市場需求的通用計算機-即PC,並通過搭建技術性的技術聯盟,使其在個人電腦市場的強取豪奪,成為PC的代表。這讓王安集團的設備顯得笨重而沉舊。



王安集團的失敗,從技術/研發上,市場戰略,運營管理理念,還有財務管理的偏失與缺陷,都讓他在企業後期不堪重負。

王安集團,敗給了IBM,敗給了企業領導者看不到三年後,五年後的世界變化。

而微軟,搭上了IBM的順風車後,以其簡單,普適而又漸成生態的視窗系統,先是在PC端,而後衍伸在商業系統,搜索引擎及辦公系統上大放光彩,可謂一隻獨秀。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曾說,如果王安能完成他的第二次戰略轉折的話,世界上可能沒有今日的微軟公司,他比爾·蓋茨也不會成為個人電腦時代的英雄,“我可能就在某個地方成了一位數學家,或一位律師”。

從彼時王安集團的狀況,及市場變化來看,這句話也只是一句感慨。


Onemaybe一個可能


    比爾蓋茨說過:

如果王安完成第二次轉型,那麼世界上就不會有微軟了,我可能不會成為現在的科技明星,而是在某個地方做教師或者律師了。


    現在很多年輕人,可能不知道王安是誰了,這裡回顧一下。


    王安的崛起

    1920年2月7日,王安出生於上海,從小就是個天才,16歲高中畢業進入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專業。


    1940年畢業,帶領團隊進入深山鼓搗無線電通信設備,為抗日戰爭出了一份力,抗戰勝利後公派到美國留學。


    王安在美國考取了哈弗大學碩士學位,並且3年內拿到了應用物理學專業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後被艾肯召入哈佛計算機實驗室。3個星期後發明了磁芯存儲器,解決了數據存儲問題(當時採用IBM打孔卡片存儲)。

    1951年,王安依然離開了哈佛計算機實驗室,創立在王安實驗室,為了週轉資金,將磁芯存儲芯片專利50萬美元賣給了IBM,並且將資金全部用於研發。1955年,將實驗室改名為王安電腦公司,接二連三的推出了很多產品。


    1964年,王安推出了桌面臺式計算機“LOCI-2”,與現在的電腦大小差不多,售價3000美元,相比IBM當時電冰箱大小,以及10000美元的月租金的電腦,展示了壓倒性的優勢。

    隨後,王安電腦公司推出了相比IBM產品好用很多的打字機,文字處理系統,在軟硬件的珠聯璧合下,王安電腦公司迅速搶下了IBM當時的辦公市場,銀行、報社、證券、保險等這些行業都成為他的客戶。王安也完成了個人財富的積累,一度成為美國第五大富豪。

    王安的隕落

    1975年,1976年,有兩個年輕人創立了“微軟”和“蘋果”專攻電腦市場,當然此時無法與王安電腦競爭。


    IBM率先完成了轉型,重金投入了個人電腦領域,並未實行開放化、標準化的策略,兼容市面上大部分的設備和軟件,形成了一個產業生態圈,有互相兼容的設備、軟件,當時的“微軟”也是生態圈中的一員。


    王安因多年與IBM接下的樑子,堅持不生產兼容IBM的PC,就連顯示器都不兼容。王安電腦無法使用IBM龐大的軟件庫,只能自己開發軟阿金,導致了新產品與市場節奏脫節,在科技潮流中舉步維艱。

    1986年,王安身體抱恙,王安又作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在接班人問題上,王安不顧董事和下屬的反對,選擇了自己的兒子王烈作為公司總裁,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了公司財務狀況極度惡化。


    1990年,王安因食道癌去世,享年70歲。王安電腦公司與於1992年8月申請破產保護,1993年9月正式破產。此時個人電腦市場只剩下微軟的windows系列和蘋果的mac系列,王安電腦的一代傳奇,就此隕落。


    總之,王安電腦公司獲取了輝煌的成績,在辦公領域曾經打敗了IBM,但是在個人電腦時代,因為兩個錯誤的決定,導致王安公司的隕落。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

Geek視界


這個問題源於比爾蓋茨的一句話,原話是:如果王安能完成他的第二次戰略轉型,世界上可能沒有現在的微軟公司,而比爾蓋茨本人可能會成為一名律師或者數學家。

王安,1920年生於上海,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後1948年赴美,並開始參與計算機的研究。

1949年,也就是來美的第二年,王安就帶著記憶磁芯的專利面見了IBM,精明的IBM同意收購專利,但原本談好的250萬美元只願意支付50萬美元,這在當時也絕對算一個天文數字。

拿著啟動的50萬美金,王安創建了自己的電腦公司。至1967年,王安公司股票上市,一夜間股價從12.5美金上升到40.5美金。一夜暴富的王安也順利的登上了富人財富榜前十位

不過,幸運通常不會只眷顧一個人,到上世紀80年代末,王安身患絕症。公司經營也隨之一瀉千里。公司鼎盛時期的3.15萬人銳減到8000人。至1990年,王安不幸去世。而一代電腦巨頭,也隨之隕落。至今,銷聲匿跡。

國祥曾經寫過一本關於王安的書,到現在還能查得到。即使在電腦屆,通常認為只有國外的高科技才支撐的起這個名詞,其實華人在這個領域也做出過傑出的貢獻。


趣科技掌舵人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王安沒有過早逝世,可能現在的微軟還真的可能不存在;如果王安像任正非一樣採用輪值董事長,不將大位傳給自己能力一般的兒子(王烈),可能現在的王安集團,沒準堪比三星集團!但事實,王安集團的失敗,從王安晚年就已經註定,即使沒有疾病困擾,王安集團可能也會重蹈覆轍!

但是,你不得不佩服王安!這是一個充滿了技術能力和商業天賦的人才,20歲的他就從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專業畢業,在1948年在哈佛大學獲應用物理學博士學位。

1986年成為美國第五大富豪,那時候他的僱員全球達到了3.15萬員工,他還榮獲美國總統自由獎章,1988年榮登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他的貢獻有哪些?我們看來,從磁芯存儲器但文字處理機(打字機),再到對數電腦、小型商用電腦等等,他的集團始終走在前列。可以說,一個具有的豐富研發知識的掌舵人,能夠把握時代的脈絡,能夠知道電腦的前景,這就能夠讓他迅速獲得市場的認可。

然而,沒有了王安的王安集團,走入了沒落,那時候的王安集團真正走向沒落的不是後繼者的錯,現在想來是王安自己的錯,他在晚年已經沒有了在中年時的魄力和明銳的洞察力,在當時,IBM的PC機已可以運行100多種軟件,可是王安卻不和軟件公司合作,他覺得自己的電腦,不應該被別的軟件開發。結果,錯失了先機!

其實,王安兒子在花花公子,如果王安集團能夠一直抓住時代,王安集團也不會沒落。如果不抓住市場,一直固步自封,自然會被淘汰!


LeoGo科技


哎!

王安,楊致遠。

都離最高峰只有一步。

怎麼會這樣。

概率?還是因為華人的文化和思維方式?

為什麼?

。。。


觀滄海GCH


“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你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歷史並不存在假設,只有結果客觀存在。即便微軟的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如果王安能夠完成第二次戰略轉型的話,可能就不會有微軟的今天,他自己或許也無法取得今日的成就,僅僅可能成為一位數學家或者是一位律師。

然而,王安集團就此衰落,歷史的舞臺留給了比爾蓋茨。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曾經輝煌的王安集團吧!


王安的個人經歷簡介

王安是一位美籍華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以及企業家。

王安1920年生於上海,1936年考入上海交大,1945年被派往美國進行深造,同年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並獲得哈佛應用物理學博士。1951年創辦了王安實驗室,1956年將其研發的磁芯存儲器專利賣給了IBM公司,從而獲得了50萬美金的啟動資金。

1964年推出電晶體制造的桌面電腦,自此開啟了王安電腦的成功歷程。王安憑藉著不斷的創新,公司發展蒸蒸日上。不僅成功實現了上市,最高的股價達到了40.5美元。1986年,王安的公司到達鼎盛期,年收入高達36億美元,全球共計3.15萬明員工。王安個人以20億的身價,排名美國十大富豪之一。同年,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王安,可謂人生達到了頂峰。


王安集團的快速衰落

王安集團由剩轉衰同樣迅速,短短五六年的時間不到便申請破產。

王安集團的衰落與公司領導決策有著很大的關係,這也是家族企業最常見的問題。晚年的王安漸漸失去進取心,判斷能力更加遲緩。在IBM頻繁推出創新產品的同時,王安集團依然在原地踏步。王安退居二線之後,由其兒子王烈接手集團,但是由於其能力有限,導致王安集團出現崩盤。之後,愛德華·米勒接手王安集團,其強項在於債務處理,但是電腦研發方面卻一竅不通。雖然延緩了王安集團的衰敗,卻未能夠挽救王安集團。

就這樣,一個能夠比肩IBM公司,威脅微軟發展的王安集團就此隕落(家族式管理的弊端更加值得大家思考)。


若王安集團能夠渡過難關,您認為比爾蓋茨會安心的去教書麼?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極客談科技


成就微軟帝國的是美國的特殊環境,還有那些軟件硬件科技人才,包括今天的美國軟件巨頭都是如此,無論你怎麼發展,如果你不屬於美國企業你就沒有資源優勢,競爭不過別人,換句話來說,沒有微軟就會有另外一個軟件巨頭出現。


旅行者小番茄


如果這個問題源於比爾蓋茨的一句話,原話是:如果王安能完成他的第二次戰略轉型,世界上可能沒有現在的微軟公司,而比爾蓋茨本人可能會成為一名律師或者數學家。

在微軟之前,因為之前的個人計算機的計算能力有,所有商家的發展方向都是專門機,王安公司的辦公用專門機是世界領先的。八十年代國內曾進口過王安機。

八十年代後,以IBM為代表的公司大力發展通用機,出現了以“IBM兼容機”為代表的通用機。而王安堅持走專用機的道路。因為運算能力的飛速發展,通用機很快就全部佔領了市場,王安公司也徹底失去了轉型的機會,被市場淘汰。

所以王安公司是失敗在自己的決策失誤,完全敗給了以IBM和微軟為代表的通用機。題主的假設是毫無意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