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李玫瑾教授: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当我们真正倾听孩子,他就会逐渐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因为孩子将习得我们对待他的方式,将来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李玫瑾

【家庭教育】李玫瑾教授: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上周末,我在家附近的广场上玩,看到有两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在广场上骑自行车。他们用粉笔在广场上画了一个圈,然后规定了起始点,比赛谁先骑完一圈。一个男孩先骑完一圈,赢了比赛,输的男孩有点气急败坏地来到赢的男孩前,一边叫嚷着:“为什么总是你赢?”一边用手去推对方。

而奶奶就站在旁边,她马上严厉地制止孙子:“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就这么输不起啊?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输了就输了,不能推人打人,就是不听!”同时奶奶的巴掌也落在了孙子的屁股上,当然,看得出来奶奶只是在其他家长面前做做样子,并没有舍得使劲打孙子,男孩开始嚎啕大哭,奶奶又赶紧安慰孩子。

过了一会儿,同样的场景又再次出现。

【家庭教育】李玫瑾教授: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这位奶奶对待孩子“输不起”的方式,我在许多家长身上都多多少少看到过。孩子输了就发脾气,我也有过亲身体验,比如,儿子5岁刚开始学国际象棋时,输了棋有时会不高兴;女儿在和哥哥比赛跑步时,若是落在后面,有时会发脾气,要重来一遍。

为什么孩子会表现得“输不起”呢?

因为,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过程尚未完成。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我中心化”和“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0‒2岁的孩子是一种没有自我意识的自我中心,从2岁左右开始,孩子开始发展独立的自我意识,但是由于对外在事物和自身缺乏客观的认识,常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在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就会难以接受。

当遇到孩子“输不起”的情况时,家长应该如何回应孩子,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呢?

孩子“输不起”的背后既有儿童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尤其是家长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可以试着去理解孩子。

很明显,孩子非常希望自己能赢得比赛,他的“好胜心”很强,每一次失败都给他带来了挫败感,失望、沮丧的情绪压倒了他,而奶奶在身边,实际上是让他感到安全的。研究表明,当一个灰心丧气的孩子感到安全时,他就会开始发脾气。

【家庭教育】李玫瑾教授: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孩子发脾气时,家长需要靠近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我们可以抱着孩子对他说:“我理解你想赢的心情,输了比赛,你感到很失望、难过,是吗?”或者只是简单地抱着孩子,让他进行情绪的宣泄。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大哭大闹的时候,应该阻止孩子,殊不知,这些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意义重大。在家长的关注下,孩子痛快地发脾气,就能重新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从而排除烦恼,变得放松和乐于合作。

当我们真正倾听孩子,他就会逐渐学会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因为孩子将习得我们对待他的方式,将来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