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大姑

纪实散文:大姑题记: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礼记》

大姑

在手机中翻出与大姑的合影时,不由自主地开始怀念家乡,开始追思奶奶,追思年少时众多的过往。于今,且将笔墨凝注于感谢大姑吧。

大姑今年已是80岁高龄,可能是一生贫穷所赐于她晚年的福份。近年来,随着孙子辈的后人们渐渐长大成人,大姑的身体健康程度和她的胃口一样开始好的惊人。70岁之前,大姑迫于生计,不是因为"减肥"而经常"素食"度日,好在曾经的营养缺乏并没给她的晚年的身体健康带来太多不利的影响。如今,年迈的大姑每天中午、晚上都要喝上1两多的高度白酒,饭量也要远远高于同龄的一众老人。

爷爷是在我父亲8岁时去世的,当时的大姑最小的亲弟弟——我的三叔尚在襁褓之中,大概8个月不到。奶奶带着包括父亲在内的5个孩子,在那个贫穷的年代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只要稍稍猜测一下就能让人为之动容。

大姑那个年代的人是羞于谈爱情、谈婚姻的,生活也没有条件给她们谈爱情、谈感情的自由。当活下去已是一种艰难,谁还会有心思谈高尚、谈纯真?

在我记事的时候,大姑已经养育了6个子女,她最小的儿子稍长我几岁。关于大姑对我父亲及几个姑姑的帮助,我多半是从父亲和奶奶的转述的零星片断中整理出来的,但在我年幼的生活中,我还是亲身感受了父亲对我大姑的敬重,以及大姑对我这个大侄子的疼爱。

大姑出嫁后学了兽医,跟随她的师傅走村窜户,医治那些羊、猪之类的大一点的生畜。我从书中了解到我出生的这个小城在当年"大炼钢铁"中饿死过多少人,也在与父亲的聊天中略微知悉一些饥饿的惨状。但终究没有亲身经历,一如我的孩子不能理解我年幼时所经历的饥寒一样,我亦不能理解父辈们儿时贫穷的真实状况。我只是依据我40年来的人生经历推测大姑的心路轨迹和她坎坷的一生。

彼时,我奶奶带着5个均未成年的孩子在死亡线上挣扎,用以泪洗面形容应不为过。二姑自幼愚钝,一大家活命的重担几乎都压在了奶奶的身上,而能够分担些许压力的除了后来被生活压垮而患上精神疾病离世的三姑,也只能是已经出嫁的大姑了。这种状况一直持继到我父亲,挑起家庭的重担。

纪实散文:大姑

据父亲说,他们孤儿寡母从小没少受人欺负。如果不是大姑坚持不懈的帮衬,他们亲兄弟三人肯定会在幼年时夭折一二。大姑父生性憨厚,也是穷苦人出生。彼时,大姑每日走村窜户回家之前,无论多晚都要赶到与她的夫家一个村庄之隔的"娘家"。有时是捎些带着根须的几个小红薯,有时是捎些碾碎的高粱粉或是玉米粉。她的每次晚归都是奶奶和父亲活下去的希望,每每当锅中不再是一锅沸腾的清水时,幸福都会打湿我父亲姐弟几人的眼眶,和一旁单薄的奶奶和顽强的大姑,那是怎样的一种相依为命啊!

父亲还说,有一年大年三十晚上,生产队里油炸了红薯饼,拟按人头进行分配给大家"过年"。等到分配到我家时,管伙食的人以我父亲姐弟5人年幼为借口,说是既不能吃又不能帮"大集体"干活,特意挑选了最小的给我的奶奶。而彼时我的父亲和我的两个叔叔正疯长着身体,一向性格温顺的大姑得知后,立即撇下自己更年幼的孩子,赶到大队与管伙食的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险些与对方拼上了性命。父亲每每提及这事时眼里都会泛起泪花......

在我开始读书上学之后,我的大表哥已经成家。大姑的人生一如同时代的农村妇女一样,不停地帮儿子娶媳妇,送养大的闺女出嫁。我偶尔去大姑家,都能享受到最高"待遇",大姑总是力所能及地把那些她连自己孩子都舍不得让吃的不多的鸡肉、猪肉做好给我吃。尽管依旧贫穷,但守着这片穷山恶水,大姑的后代却很是昌盛繁荣。虽然他们当中很少有大富大贵之人,但他们的身体健康、心态淡定。特别是现在的晚年,因为外出各地谋生的后辈们的频繁光顾,幸福于大姑来讲如影随形。

在岁月的长河中,谁也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不管我们在这条河流中如何劈波斩浪,如何奋勇前行。我们一边选择着生活,一边又被生活选择着。此刻,坐在书房内的我在想,能够平安幸福地度过一生的人何尝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去一恶,树一善,不违先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能料理并教育好自己的子孙后代,这何尝不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呢?一如大姑她们这一代的人。

"事有万殊,而理终一致,榷其大要,归乎忠孝而已矣。夫孝则竭力所生,忠则致其所事,未有孝而遗其亲,忠而后其君者也"。在忠孝方面,大姑用她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后辈的我们的景仰,今作文以记,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如我一样常怀感恩于心,敬畏先辈和大自然的馈赠。

后记:如今,大姑父因患病已经故去,大姑孤单地生活在乡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