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V纪源资本童士豪:未来十年,下一个10亿用户在哪里?

他是小米的早期投资人之一,被称为“雷军背后的男人”;他是中美跨境电商的积极推动者,以投资布局拥抱他眼中波澜壮阔的跨境“大航海时代”;他连续7年(2013-2019)入选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最佳创投人榜”,最新一次的排名是第7位。他就是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童士豪。

作为创投圈重量级投资人,他的眼光可谓犀利独到,他投资的公司中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有16家,包括Affirm、Airbnb、字节跳动、Coinbase、Lime、美丽联合、OfferUp、Peloton、Poshmark、Slack、智米、StockX、Udaan、Wish、小红书和小米。

11月8号,他来到沙丘学院开学暨毕业典礼现场,分享了他的投资心得,以及对互联网下一个10亿用户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GGV纪源资本童士豪:未来十年,下一个10亿用户在哪里?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 童士豪

以下内容根据童士豪老师在沙丘学院讲课笔记整理而成,有删减:

我们这一代人运气都不错,2004年,投互联网还是一个低概率冷门的行业,大家都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好,有一大堆线下的资源项目,何必投互联网项目呢?谁也没想到,今天会变成互联网和高科技主导很多事情的时代。

如果自己的兴趣和社会崛起的方向一致,那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是2005年搬到国内,2013年又搬回硅谷,2013-2019这六年在美国做项目比在国内还要多。美国前15名的电商公司,我投了四家——Wish、Poshmark、OfferUp、Airbnb,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美国的一些变化,我发现美国的投资没有那么难,中国的竞争激烈程度比美国还要惨烈,中国的一些打法,不管是从看低端市场得屌丝者得天下也好,还是通过抖音和小红书把社区社交的因素加到电商,加到生活的每一个细分领域也好,总之通过各种不同的角度看事情,是可以在美国做一些项目的,而这些项目是美国本土VC没注意到的。

最近这两年,我也投了南美洲和印度的项目,他们成长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但也有些挑战需要去克服。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很多感触,就是世界是非常扁平的,只在一个地方生活的人,对于很多共同点是不会注意到的。如果你去的地方足够多,很多新的创意和想法自然就产生了。基于这个大前提,我们分析一下,下一个10亿用户在哪里。

“下一个10亿”用户在哪里?

从2019年往后的三年,新的用户增长在哪里?我们做个简单的数据比较,看看2009—2018年的变化。

2009年是阿里巴巴“双十一”第一次上线,那一天是800万美元的GMV,十年之后变成了4000倍。同一时间点,在美国所谓的“黑色星期五”加上“网购星期一”的购物,两天加在一起,2009年的GMV是20亿美元,十年之后变成了80亿美元,涨了四倍。对于经济成长相对比较缓慢的美国来讲,20亿到80亿已经是一个很棒的十年趋势了,也证明线下往线上走的趋势是不可转逆的。

为什么中国这十年当中会有4000倍的提升?很多人说是因为人口红利,或者互联网普及率更高的关系,但是2009年的时候,互联网用户在中国已经将近4亿,当然那时候不是智能手机,主要是靠ADSL,但是到了2018年ADSL加智能手机也不过8亿人口,所以只翻了两倍。如果只翻两倍的话,为什么“双十一”会有这么大的不同?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都知道,其实是因为大家已经形成了网购的习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很受欢迎,用户行为变了,国家发展更好了,自然就会有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

那么,未来十年,下一个10亿新用户会在哪里?同时,还有哪些国家有可能经历跟中国一样的变化,能够存在下一个4000倍的投资机会?简单看一下的话,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这几个国家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 用户特征:年轻化、都市化、仅使用移动设备、从小熟悉信息技术

新的用户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的特征,首先,非常年轻,50%的用户是20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尝试新的产品,这给新的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去切入改变他们的习惯;第二,大家都是用移动设备,所以中国在移动互联网这十年的经验在这些国家是有机会能够发挥作用的。

  • 市场足够成熟,能展开数字化转型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国家是否已经到了要接近爆发点的成长阶段。

一般来说,当人均GDP达到4000元的时候,是电商开始快速发展的时代。2009年,“双十一”第一次上线,当时中国刚好处在了那个时候。有了这个经验以后,我们来看其他国家和地区,他们现在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印尼已经到达了类似的阶段;巴西早就已经超过了这个阶段,但这十年当中有3、4年的时间它的经济成长是缓慢的,我们做了一个预测,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巴西未来的市场还是有发展的空间;印度看起来人均GDP是比较低的,所以在印度大家更关注的是前2亿或3亿的用户,这群用户的人均GDP收入比较高,这是站在to C的角度来看事情。

  • 广阔的成长空间

从投资角度,我们要看哪个市场已经到了可以快速成长的阶段。

我们拿2018年整个国家的风险投资基金的额度来做比较,发现东南亚、拉丁美洲、印度各有千秋。但是,要看目前的独角兽数量的话,印度明显是最高的,去年只有80亿美元的投资,但是已经有19家独角兽了,今年变得更高了。当然这里面可能有些虚胖,因为经济还没到达规模,但是大家看好它可能是下一个中国,所以过早的把钱给他,过早的提高估值,虽然不见得每一家企业最后都能够成功退出,但还是值得关注的一个市场。

我们生活中的一天

我们站在用户习惯的角度,从交通、外卖、支付、购物等方面,把美国、中国、印度、巴西、印尼这五个地方全部做了一个比较,我们发现这几个国家有很多产品,服务的对象、手段和目的都是比较类似的。

GGV纪源资本童士豪:未来十年,下一个10亿用户在哪里?

交通方面,国内有哈罗单车、滴滴;巴西有99,后来卖给了滴滴,也有uber的市场,还有共享单车Grow;在印尼,有GO JEK;另外,在美国和印度也有类似的公司。

外卖方面,巴西有ifood、Rappi,印度有Tomota、Swiggy,这四家公司的老总都见过王兴,也见过张旭豪,都知道美团和饿了么,也知道中国的情况如何,他们都很积极的在了解中国做的每一个新的举动。

支付方面,每个地方对移动支付都有一些需求。美国因为信用卡的系统已经很普及了,所以在美国做Apple Pay的话,市场明显比国内做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要小得多。中国因为银行卡已经很普及了,所以每个微信支付或者阿里支付宝都能绑银行卡。但是你要去其他国家的话,60%以上的用户是没有银行卡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怎样通过不同的手段或者场景让用户愿意去充值,把你的移动支付变成他第一个银行卡,就要花一些功夫和努力了。所以,每个地方可能要解决的问题是类似的,但是解决手法有所不同,因为每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

  • 印度、印尼、巴西App排行榜

中国公司出海是否有机会?我们比较了印度、印尼、巴西这三个国家的Google Play APP的排行榜。

GGV纪源资本童士豪:未来十年,下一个10亿用户在哪里?

这是印度Google Play前18名APP的应用。按照国企来算的话,中国的项目还不少,其中主要是以头条集团,还有YY跟阿里集团上面的Ucweb占的比例较多。电商领域,有Club Factory。

在印度,前100家受欢迎的APP当中,有四分之一来自于美国,五分之一来自于中国开发的,所以,中国公司不是没有机会,但是长远来看,要不断有特色才行。

GGV纪源资本童士豪:未来十年,下一个10亿用户在哪里?

印尼的前100名的APP当中,大概有30%来自于中国,比例比印度还要高。所以,东南亚的环境,对中国的团队是更比较容易学习,更比较容易有当地的华人去应聘,所以做起来的成功的比例比印度更高一些。

GGV纪源资本童士豪:未来十年,下一个10亿用户在哪里?

最有意思的是巴西,巴西离北京够远了,但是这里头也有华人做的公司表现不错的,还有一些是来自于新加坡的。SEA是一家在纽约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加坡公司,他们就告诉我说,他们的移动游戏这个产品,虽然主战场在东南亚,也是腾讯投资的公司,但是他们发现涨得最快的地方居然是南美洲,因为南美洲竞争少,人均GDP够高,而且只有两个语言,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所以更值得他们去做投资,比东南亚市场还好。东南亚是好几个国家组成的市场,每个市场都有好几个语言,所以相对来讲比南美洲还要分散。

所以,当你的视野比较国际化的时候,之前认为不存在的机会自然而然就出现了。

创始人和他们的独角兽公司

以下是在印度、印尼和巴西三个国家,我们投过的或者是注意到的一些很优秀的创业者和项目,他们在当地都有一定的代表性。

  • Loggi

在巴西,我们选的前十名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叫Loggi,他们做的是物流,物流设备来自印度和中国的公司,全部都是自动化的,所以它的效率比巴西一般的靠人力的传统公司要高很多。而且,他们做物流主要是服务三种客户,一种是电商,一种是外卖,第三种是传统的靠信件的业务。电商和外卖都是成长速度比较快的,所以他们是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国家和社会,让社会变得更有效率。同时,他们买了来自印度和中国的机器人,让整个效率能够拥有世界水平。

我们除了投资他们以外,还发现可以投资中国做这种机器人的公司,因为这个市场不只是中国有,其实是全球的,全球类似Loggi的公司,都希望买中国最好的机器人,使得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能够去支撑它的电商和外卖市场的发展。所以,我们看事情一层一层看下去,从下游往上游走的话,投资机会是越来越多的。

法比恩·孟德慈来自法国,在巴西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发现巴西有太多没有效率的地方,他认为自己是能够发挥作用的。他创业过两次,第二次做的事情跟uber很像,但是拿不到钱,所以没起来,但是第三次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刚好是踩对了时机点,当地的VC是他的第一轮投资者,到第三轮的时候就拿到软银的钱了,这可能也是软银整个项目里头比较赚钱的一个项目。

  • Grab

Grab是东南亚的美团加滴滴,也是uber的合作伙伴,现在公司估值已经到了120亿美元。创始人是2013年开始运营这家公司的,前后才花了六年的时间。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来自于马来西亚一个家族,这个家族是马来西亚现在最大的4A店卖车的。他是哈佛毕业的,自己也特别拼。所以,东南亚很多创业者跟家族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会有一些资源可以去调动,但是主要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脱颖而出的。

  • Tokopedia

Tokopedia是印尼最大的电商网站,软银是它最新的投资者,阿里巴巴也是它的投资者。这家网站的创始人是第三代印尼华侨,来自于很穷的一个地方,大概是印尼的三四线城市,父亲是个工厂的工人。他在创业之前什么工作都做过,而且那时候不会讲英文,第一次在雅加达面对投资者的时候连PPT都做不出来,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努力坚持了下来,拿到了很多的资源。后来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好,最后我的好朋友在软银投了他。

  • Bukalapak

Bukalapak是Tokopedia最大的竞争对手,投资者没有软银,但是蚂蚁金服是它最大的投资者之一。创始人是个本土的印尼人,他想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印尼的小企业能够长大,他们认为马云和蚂蚁金服的经验对他们是有价值的,所以他并不介意阿里集团投了Tokopedia。阿里除了投资两大公司以外还买了第四名的公司Lazada,第三名的公司Snapdeal是新加坡团队其实也是来自中国的团队做的,所以这四家电商网站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中国的色彩和背景在里面。

  • shopee

Shopee的创始人李小东来自于天津,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后来搬到新加坡定居了。他不想错过中国互联网崛起的经验,所以他做的第一个公司拿到腾讯的钱,并且把腾讯在中国的业务复制到了东南亚。第二个公司叫Shopee,做电商,把阿里的一些C2C的和B2C的经验带到了东南亚。他的游戏团队在深圳,电商团队在上海,他非常清楚的知道怎么样把中国的经验带到不同的地方,并让公司做得很好。

  • traveloka和tiket.com

traveloka和tiket.com都是在印尼的华侨做的,也是来自印尼的不同的家族企业。

traveloka的创始人Ferry不想只做一个旅游的网站,他希望成为一个super App,有点像携程和美团一样,所以他也在做不同的城市。

tiket.com就更想往走Airbnb的模式,希望做一个社区,应用平台都是跟旅游和娱乐有关的,这两家虽然是竞争关系,但是走的路线是不一样的,tiket.com已经是印尼最大的华侨的集团所控制的公司。

  • udaan

udaan这家公司才两年多一点的时间,估值已经是25亿美元了,三个创业者都来自于印度最大的电商网站Flipkart,三个人都很聪明,都是IT毕业的。在印度,每年有两万的IT毕业生来自于八九个不同的学府,他们都是行业的精英,彼此会互相支持。

我今年已经去了三次印度了,我发现跟印度创业者打交道,他们每个人讲话的速度跟机关枪一样,我们一天开了13个小时的会,这些创业者可以从开会的第1分钟讲到第60分钟,他们分析数据和沟通能力超级强。有人可能说印度人会想,但不见得会做,这点我不是完全认同,因为美国现在最大的科技公司,不管是微软还是谷歌,一把手都是印度人,所以我对他们的成长速度还是很佩服的,也觉得他们未来做公司不只会在印度做,应该也会出海,我们对这个市场也是很有兴趣的。

  • Snapdeal

Snapdeal是我在2012年投资的一家印度公司,现在是印度做电商的前三名,两个创始人在高中就认识了。这家公司的CEO当初是因为在美国签证出了问题,如果能拿到签证,可能就留在美国继续工作了,因为没拿到签证,所以就回来创业了,跟他的高中同学一起做类似团购的模式。后来,他们来到中国发现中国的电商做得比团购还要大,所以就转型先做了天猫,现在做一个类似淘宝和拼多多的模式。他们的学习速度也很快,对细节的了解程度,问问题的深度,比我们自己的LP还要多。

  • 小米

小米自从进入印度市场,在三年时间里成为了印度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品牌。Manu Kumar Jain是小米在印度的首席代表,他每天都在推特上面发表文章,记录他在印度做的每一个活动,而且他的活动都是能打动印度用户的,所以小米能够跑到第一名,他发挥的作用很大。

所以中国的团队要出海的话,结合当地好的资源非常重要,如果有懂当地需求的专业经理人愿意加入公司一起打拼,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 BLACKBUCK

BLACKBUCK是类似满帮的一家公司,但做的模式跟满帮不太一样,团队也是非常聪明,对于数据非常敏感。这家公司厉害的地方不是说做的事情跟满帮是可比的,而是公司成立不到四年,居然敢去欧洲建立起了海外的第一个市场,因为他们发现他们做的事情在海外的空间更大,毛利更高。

我们对这家公司也非常有兴趣,觉得它可能是目前为止,少数的印度公司能够走出去甚至走到欧洲去的公司。我们对有开发全球市场能力的团队会特别的关注,这些人知道中国公司在做什么,知道他们对比的公司在中国达到了什么样的成绩,也知道自己需要怎样追上来。

全球只有印度是跟中国比较像的,那么多聪明的人那么拼,我问他们怎么看“996”,他们告诉我,996是一个“奢侈”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可以,因为中国比印度还要发达,对印度来讲,创业者必须“8117”,早上8点到晚上11点工作,而且每周工作7天才有机会追上来。这个话题在美国问的话大家能把他骂死,所以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企图心,我们虽然全球跑那么多地方会很累,但是是值得的,因为总会遇到更年轻的人,更有冲劲的人,更聪明的人想做更伟大的事情。

沙丘ASK

Q:您刚提到的未来可能增速比较快的几个国家,像印尼、墨西哥这些国家,相对是比较小众的,如果我们没有在当地特别久的生活过,对于当地的思维方式和风土人情就不会太了解,这会不会成为判断项目的障碍和困难?

童士豪:如何克服我们不在当地生活,第一,跟当地比较好的VC去合作;第二,可能需要多认识一些来自墨西哥、巴西或者印度、印尼的副总;另外,在很多新兴国家,它的基金规模相对比较小,一个基金的规模也就2亿美元左右,所投项目的数量有限,而且投完以后加码的力度也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有一个比较全球化的基金会去做这个事情的话,其实你有犯错的空间,第一笔投错了不要紧,如果第二笔、第三笔能投对公司的话,因为你进去的估值还是较合理,如果市场真正能崛起的话,最后有10倍20倍的空间是存在的。

当一个国家能够崛起,它的领头羊能够改变社会的时候,它产生的价值比一般人想象的更大,所以前面输的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市场是否起来了,你是否投对了公司,公司最后的成长是否能够给你带来上百倍回报,这是重点。

我投了50家公司,真正赚钱的可能就占百分之二三十左右,其中小米占的比例就极高。所以我们投资的重点就是找到“小米”,其它的东西对于投资回报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所以你更多的是要交朋友,让你不会去miss掉最有可能成为明星企业的公司。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基金规模其实是越大越好,就看你们是否有效地去管理它。

Q:您为什么投今日头条,当看到今日头条这个项目的时候,第一反应和第一感觉是什么?

童士豪:我觉得我们也不是那么聪明,我们有同事可能B轮C轮就有机会投但是也没看懂,觉得今日头条要做的事情,百度、网易、腾讯都能做,其中任何一家只要想努力做都可以把它干掉。第二,它看起来好像一大堆垃圾新闻,你第一感觉可能是给更多屌丝用户看的,不知道价值到底有多大。

任何聪明的VC都会更习惯用自己的角度去看事情,或者从这个人现在做的这个事情来做判断。我的观点是,也许今天你看不上他,但是他如果不断在成长的话,你还得去关注它,为什么它会找到成长的空间。一件事情不断在成长的话,它一定是有些根本原因的,你可以花时间去研究,如果发现你之前的判断是错误的,也不要紧,那就改变,回去再跟人家合作就得了。

我们投了musical.ly,发现musical.ly做的是不错,它是第一家中国的做APP的进入到美国市场,而且被主流用户所认同,但是它本身有一些缺陷是自己无法完善的,它的技术能力或者是一些在重要战役的做法上相对比较保守,我们就建议他去卖给头条或者快手,后来跟头条谈成了。

当时美国也有大公司对它有兴趣,但是我们觉得跟头条合作是最合适的。在美国生活久了,很明显地感觉到美国所谓的一流大企业动作和反应太慢了,工作环境太好了,反而像头条这种更饥渴的团队会更容易成功。所以我们也没那么厉害,不是第一天就看懂的。

Q:对于to B 的SaaS类,像美国Face SaaS和Workday的估值已经是千亿了,但是国内的SaaS做得非常辛苦,我们也就是两位数的估值,如果是五六十亿都已经是很不错了,为什么这种差距如此之大,我们的春天到底在哪里?

童士豪:这个还是比较能够去解释的,因为美国人懒,他不想花那么多功夫去用人力解决很多问题,能自动化就自动化,能用别人软件就用别人软件,所以相对来讲,像Workday这样的公司在美国的收入其实是非常高的,用户付费的意愿和接受度也是比较高的。

但是中国B2B的公司或者产业互联网的公司,他在解决一个行业的一些痛点时,可能做法不完全是SaaS的,会带一点其他的打法,它只是用IT作为一个手段,而不是一个纯SaaS公司,也许估值还没得到市场的认可,但是它本身的收入和成长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所以,我们还是很看好这些公司未来的发展。十五年前也没人看好to C,觉得互联网是一个小市场,大家随便玩玩闹闹而已不是主流,后来互联网成为了主趋势。所以,创业是孤独的,现在虽然差距好像很大,但是未来五年十年,当中国的人力成本不断在上升的时候,而且这些客户的需求变得更复杂的时候,相对来讲中国to B的市场我们还是看好的,只是需要耐心,时间会比较久。

大疆走了十几年才达到今天的规模,大疆刚出去的时候很多人看不懂也不看好,结果现在美国所有类似大疆的公司都被大疆干掉了。所以,有时候等待春天的到来会比较久一点,但是未来十年我们还是很看好行业互联网发展的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