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究竟有沒有下嫁多爾袞?

心恬澹


孝莊太后名布木布泰,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的一個顯赫家庭,她作為政治聯姻的紐帶,13歲時便嫁給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為側福晉。

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受封為永福宮莊妃。崇德八年,皇太極駕崩,兒福臨繼位為順治帝尊為太后。順治十八年其孫繼位為康熙帝,尊其為太皇太后。

孝莊太后一生經歷清初三朝,她極力輔佐朝迋,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朝國母”。

多爾袞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宗的弟弟。在皇太極時期,他以出眾的才幹和對皇太極的忠誠,被封為睿親王,參決國家大事。

皇太極死後,手握重兵的多爾袞審時度勢,與皇太極長子言和,推舉年幼的福臨繼位,他總攬朝綱權勢滔天,成為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稱號也由“叔父攝政王”進為“皇叔父攝政王”,直至“皇父攝政王”,相當於太上皇了。

至於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雖然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但從以下分析和推理中,應該是真的!

首先,遊牧民族由於生產力水平所限,加上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一旦丈夫死去,孤兒寡母將無法生存,所以都有兄終弟繼的婚姻習俗。

其二,福臨年幼繼位,孝莊太后何等聰明,她深知要想兒子坐穩皇帝寶座,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後盾,這後盾非權勢滔天的多爾袞莫屬,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成為夫妻關係。

其三,多爾袞前後封號的變化,前兩個攝政王的封號還好理解,一看就知是叔侄關係,但最後一個皇父攝政王的封號,若沒成為皇帝的父親,實在是讓人費解。

其四,真正讓人起疑的是多爾袞死後,順治帝對他的清算,其中有一條罪狀是:親到皇宮內院。讓人不禁浮想聯篇,是否當時孝莊的慈寧宮成了她和多爾袞的洞房?

此外,孝莊去世後,極其孝順的康熙帝沒有將她與皇太極合葬,而是將其棺材停放在清東陵之外。唯一能解釋通的理由,就是康熙知道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不知道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綜上所述,孝莊為了能籠絡牢多爾袞,除了加官進爵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她自己的身體了。

你說,她孤兒寡母一介女流,還有比這更好的辦法嗎?





大拇指聊歷史


孝莊是清朝傑出女政治家,輔佐過順治、康熙兩位皇帝。她究竟有沒有下嫁多爾袞,《清史稿》對此隻字不提,但民間傳言很多,這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空穴來風呢?我覺得無風不起浪,孝莊下嫁多爾袞應該不是捕風捉影的事,原因有四。


一:少數民族傳統所致。孝莊是蒙古族,多爾袞是滿族。少數民族自古就有父親死了,兒子可以把父親的妻妾納為己有。歷史著名王昭君,就是不堪忍受先後嫁與呼韓耶祖孫三代,而服毒自盡。孝莊做為嫂子,為了兒子福臨能順利繼承皇位,嫁給位高權重的小叔子多爾袞,在當時滿族中應該是很平常的一件事。只不過後來清朝入關被徹底漢化,覺得皇家出這種事很丟人很亂倫,有失皇家顏面。所以,才有意把孝莊下嫁多爾袞的事抹去。

二:從順治對多爾袞稱呼的變化中,可以一斑窺豹。順治起初稱呼多爾袞是攝政王,後來又稱叔父攝政王,再後來更為親切,直呼皇父攝政王。當時順治尚幼,這些稱呼的變化,都是孝莊一首導演的,這正說明她與多爾袞存在著藕斷絲連的關係。

三:清朝能入主中原,多爾袞功不可沒。他即使權臣,又是順治的親叔叔,在他當政期間,也沒有做出什麼過格的事。但在他死後,卻被順治挖墳掘墓,挫骨揚灰。順治極端的做法是不是太不合廠裡了,論功勞,多爾袞堪稱清朝入關的奠基人,論親情,他是順治父親的親弟弟。即使他有罪,順治也不至於把多爾袞挫骨揚灰。唯一能解釋順治對多爾袞恨之入骨的原因,就是他和孝莊有私情。有人該說了,孝莊既然和多爾袞有過床笫之歡,為何不阻止順治對多爾袞的嚴懲呢?不是她不想管,是覺得沒臉管。畢竟這不是在滿洲,是在文化發達的中原,如果她強力阻止順治懲罰多爾袞,那不是變相承認她與多爾袞的私情嗎!傳出去,她還如何做天之之母呢!



四:滿族與漢族一樣,講究活著是夫妻,死後埋一穴。孝莊臨死前,為啥不讓康熙把自己埋入遠在瀋陽的皇太極墓中呢。而是埋入清東陵,還美其名曰:早晚可望我兒。其實,她是沒臉在地下見皇太極,因為他和多爾袞之間畢竟有過那一段見不得人的事。

綜上所述,我覺得孝莊下嫁多爾袞,在歷史上應該是真實存在的。不過因為後來滿族被漢化,受到漢文化傳統思想的影響,覺得這事亂倫,有失皇家顏面,故意把它抹殺了。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顯然沒有。

張煌言的詩是文學作品,不是歷史書。

張煌言之前是南明人,做詩攻擊滿清統治者亂倫不是沒有可能。

此外,滿清檔案可以篡改,但民間沒有任何記錄,朝鮮歷史也沒有記載。

同時,攝政王、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是一脈相承,在逐步拔高多爾袞的身份。

最後,布木布泰當時已經皇太后,如何嫁多爾袞這個親王?是皇太后兼親王福晉,還是親王福晉兼皇太后?或者乾脆去掉皇太后身份?都說不通嘛。

結論:布木布泰私下與多爾袞可能有一些說不得的曖昧,但絕不會正式下嫁。


四川達州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這是順治七年,明朝遺民張煌言寫的十首《建夷宮詞》中的一首。此詩一出,孝莊皇太后下嫁多爾袞一事傳的沸沸揚揚,再結合當時多爾袞被尊為“皇父攝政王”,貌似坐實了孝莊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的傳言,那麼到底實情如何呢?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孝莊皇太后絕無下嫁多爾袞一事。

關於孝莊皇太后下嫁多爾袞一事,大多屬於推測,易木編撰的《皇室秘聞》詳細描述了孝莊與多爾袞大婚的盛況,更是讓人口口相傳,眾口礫金之下,久而久之居然成為清廷一大謎案。

其實,真相不難推斷出來。

  • 首先,張煌言詩句不能作為確證。張煌言何許人也?他是明朝遺老,曾堅持抗清事業多年,順治七年時,他並不在北京城,所作之詩根據子虛烏有的傳言而編寫,故作不得證。明清史大師孟森曾著《太后下嫁考實》更是辯解了這一切,他認為張煌言的詩乃“遠道之傳聞,故國之口語,詩非信史,不足為憑”。再者張煌言所著無一不是以誹謗滿人為主,所以的確不能當做史料。

  • 其次,《朝鮮實錄》並無太后下嫁一事的記載。眾所周知,朝鮮與清廷關係密切,清廷一些重大人事變動以及一些禮儀慶典,無不邀請朝鮮使節參加。在當時小至皇子過週歲朝鮮使節都一一記錄在案,假如當時太后下嫁,如此隆重的禮儀活動,不請朝鮮使節確實說不過去,因而從側面就可以看出此事應該是有心人在故意杜撰,廣為傳播。
  • 再次,假如孝莊皇太后下嫁多爾袞,名分如何安排?孝莊皇太后是當今太后,一旦下嫁,身份就不能說皇太后和以後都太皇太后,在多爾袞府中最多也只能稱之為睿親王王妃。但是關於多爾袞的記載中,並無描寫孝莊皇太后下嫁一事,而且在順治六年,多爾袞的正妻元妃去世,順治七年他緊接著娶了侄子豪格的福晉為正妻。故而可見,孝莊是沒有下嫁的,如果下嫁連基本名分都沒有,那簡直是不可能的。

  • 最後,流言的起因正是豪格的大福晉。順治五年,豪格被多爾袞陷害致死。七年,多爾袞強娶豪格大福晉博爾濟吉特氏,她是孝端皇后的妹妹,孝莊太后的姑姑。而滿清人都有“父死兒娶其庶母,兄死弟娶其嫂”的風俗,對於這“一門四皇后”的家族,外人並不知情,只知道多爾袞娶了博爾濟吉特氏,而博爾濟吉特氏最出名的則是孝莊皇太后,因而外人皆以為是娶了孝莊皇太后,這也是流言的重要來源。
以上可以看出,孝莊皇太后下嫁一事純屬無中生有的流言罷了,背後必定是有心人在推波助瀾的煽動此事。

關於孝莊與多爾袞的愛情

我們從影視劇中經常能看到關於多爾袞與孝莊是青梅竹馬的男女關係,因而二者一直對對方懷有情愫,然而天意弄人,孝莊嫁給皇太極,多爾袞含恨割捨開這段感情。

事實上不可能!孝莊皇太后出生於蒙古科爾沁草原,12歲便嫁給皇太極為妻。而多爾袞從十五歲便開始為大清四處征戰,二人相遇的幾率無限接近於零,這種情況下,他們豈能發展出青梅竹馬的感情?可笑可笑!


還有人認為孝莊太后的西陵建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也沒與皇太極合葬,所以認定她曾下嫁於多爾袞。

其實這種說法更經不住推敲,直接用孝莊太后的臨終遺言就證明了不入皇太極清昭陵的原因。《清聖祖實錄》記載,孝莊太皇太后臨終時對康熙帝反覆叮囑。“我身後之事特以囑汝: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皇父及汝,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擇吉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結語

孝莊皇太后一生歷經三朝,扶養兩帝,是一位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女政治家,她賢德有加,才能卓越,被《清史稿》評價“內鮮燕溺匹嫡之嫌,外絕權威合國之釁”,如此盛評,可見她為大清付出了多少。像這樣政治手腕不亞於武后的女人,豈能做出下嫁多爾袞這樣的荒唐事?所以所謂“太后下嫁”只不過是捕風捉影、信口雌黃的謠言而已!


望風瑟瑟


顯然沒有下嫁,這明顯是漢人抹黑滿清的傑作,孝莊和多爾袞早期是同盟關係,孝莊許諾多爾袞攝政王地位換取兒子福臨登基,至於孝莊下嫁完全是子虛烏有。

孝莊下嫁兩個主要證據也蠻搞笑的,一個是多爾袞稱呼的變化,從攝政王到叔父攝政王,再到皇父攝政王,就說多爾袞的身份從皇帝叔父變成父親了,太搞笑了,這不過是多爾袞加強自己權勢,給自己晉升而已。

另一個是孝莊不肯葬在瀋陽,而是葬在清東陵,說是無臉見皇太極,也有些牽強,孝莊去世時,皇太極早就死了好多年了,把陵挖開的確不太好,說孝莊與皇太極感情一般也有可能,老夫少妻恩愛少,孝莊是個女強人,捨不得早亡的兒子和一手栽培的孫子,也有可能。


小義老師扯歷史


沒有下嫁。 這是頭條認證還是尼瑪的高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