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芙蓉新時代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邢 驍

“多彩”芙蓉新时代

(刊載於2019年11月20日《湖南日報》05版)

時間,是載今記往的刻度。

成長的拔節聲,在芙蓉區42.8平方公里土地上回響。

發展的新節拍,在芙蓉區60餘萬人民的心頭激盪。

從食不果腹到豐衣足食,從土牆泥瓦到高樓大廈,從義務教育到免費入學……七十年滄桑鉅變,七十年繼往開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芙蓉區實現了從“貧窮”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實現了從滿足“吃飽穿暖”單一的生活目標到追求“有保障有品位”生活的提升。

芙蓉區城鄉面貌、道路交通、文化生活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步入新時代,芙蓉區緊緊圍繞建設財富芙蓉、智慧芙蓉、魅力芙蓉、幸福芙蓉“四個芙蓉”的奮鬥目標,紮實推進強黨建、提品質、惠民生“三大工程”,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財富之區、品質之區、幸福之區。

如今,“多彩”芙蓉正展現出全新的面貌。

“多彩”芙蓉新时代

藍天下的芙蓉區

2018年,一場席捲芙蓉區的環境汙染整治大會戰——“藍天保衛戰”打響。芙蓉區狠抓大氣汙染治理,嚴格按照控塵、控車、控排、控燒、控煤、控油“六控”和“十個嚴禁”要求,從嚴查處各類汙染大氣的違法行為。芙蓉區還聯合第三方環保科技公司,通過雷達定點掃描、雷達走航巡查、無人機巡查與手持顆粒物監測設備等技術,對大氣汙染源實行“多點包抄”,讓改善空氣質量措施更深化更精準。

這項工作的強力推進帶來了一系列成效。今年截至10月27日,馬坡嶺站點累計優良天數212天,火車新站站點累計優良天數224天。

範遠志 攝

“多彩”芙蓉新时代

隆平高科技園

今年6月,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公佈2019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隆平高科技園入選。目前,隆平高科技園擁有袁隆平、官春雲、印遇龍、鄒學校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擁有一張世界級名片——超級雜交水稻,聚集了160多家生物育種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正加速建設的“中國隆平種業硅谷”已初具規模。

“多彩”芙蓉新时代

化龍池和芙蓉區“夜經濟”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化龍池十分熱鬧。作為長沙核心城區,芙蓉區夜間經濟十分活躍,目前已形成包括五一商圈和萬家麗商圈,化龍池、都正街等特色街區,頤而康、琴島演藝等多個重點企業在內的特色商業網點佈局。據悉,今年上半年日均逾14萬餘人次參與芙蓉區夜間消費,實現營業額43278萬元。

“多彩”芙蓉新时代

漢文化廣場和漢橋

在漢文化廣場,“辛追”衣闕翩飛,這座高達10餘米的辛追夫人復原雕像“目光”深情。在雕像南側,佔地約300多平方米的漢文化數字化展示廳能通過4D技術,還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夫人辛追的生活場景。不遠處,漢橋以馬王堆出土的漢琴為設計靈感,連通瀏陽河東西兩岸。範遠志 攝

“多彩”芙蓉新时代

東沙古井和“東湖夜話”

位於東湖街道的東沙古井歷史悠久,但一度破敗不堪,周邊雜草叢生、爛泥成潭。“東湖夜話”將話筒交給群眾,大家暢所欲言達成共識,改變了東沙古井的命運。如今古井周邊設施均進行了翻修,井水清澈見底,前來打水的市民絡繹不絕。“東湖夜話”也逐漸常態化、制度化,成為芙蓉區暢通民意、彙集民智的平臺。

“多彩”芙蓉新时代

中華龍舟大賽(長沙·芙蓉站)

今年4月20日至22日,中華龍舟大賽(長沙·芙蓉站)在瀏陽河芙蓉區段舉行,這是芙蓉區連續第3年舉辦該項國內頂級龍舟賽事。大賽期間,瀏陽河芙蓉段清波泛起,兩岸一步一景,給參賽各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多彩”芙蓉新时代

今朝星市集和“一圈兩場三道”

今年5月11日,車站北路與同豐路交會處,芙蓉區首個智慧農貿市場——今朝星市集對居民開放。2018年起,芙蓉區大力建設“一圈兩場三道”,農貿市場便是其中一“場”。今年年底前,芙蓉區將完成19個以街道為基礎的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建設25個停車場,新(改)建15處農貿市場;新(改)建人行道58.62公里,改建自行車道99.1公里,打造歷史步道46條。方建臣 攝

“多彩”芙蓉新时代

瀏陽河婚慶文化園

近年來芙蓉區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濱水綻放的瀏陽河婚慶文化園是其代表之一。這裡婚慶產業鏈條完整,集婚慶服務、時尚消費、休閒娛樂於一體,為婚戀群體、美食愛好者和家庭提供高品質的活動場所和目的地。

“多彩”芙蓉新时代

芙蓉廣場和芙蓉區核心商務區

如果要選一處雕塑來代言長沙氣質,位於芙蓉廣場的“瀏陽河”城雕或許能入選,沒有宏偉敘事和宏大設計,一位長髮少女側頭拉著小提琴曲。芙蓉廣場區域附近,是長沙市芙蓉區核心商務區,也是長沙市商務樓宇密度最大的區域。

“多彩”芙蓉新时代

隆平水稻博物館

今年9月底,位於芙蓉區的我國首個大型水稻博物館——隆平水稻博物館正式開館。主體建築俯瞰像5粒金黃稻穀,平視為5瓣盛開的芙蓉花,總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主要分為陳列區、庫藏區等5個不同的功能區,展示了雜交水稻的產生、發展和影響,以及中華民族悠久的稻作文化和水稻科技。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芙蓉區委宣傳部提供)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新湖南客戶端讀者熱線:0731-84326002。轉載授權:0731-84326133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