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菩薩的來歷

觀音菩薩的來歷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意為“覺有情”。佛教認為,能夠成為菩薩的,一定是立下宏大誓願,以佛所說的“真理”和“覺悟”去啟發和引導眾生的人;一定是能使眾生擺脫煩惱,拯救眾生出離苦海的人;一定是“自覺覺他”,度過生死輪迴的此岸,達到涅槃寂靜的彼岸的人。


  佛典中也有將“菩薩”譯為“開士”、“高士”、“大士”的,並記載了許多菩薩的名字,著名的有彌勒、地藏、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等。彌勒信徒甚眾,後來升級為佛了;大勢至未能嶄露頭角,最終默默無聞;觀世音、文殊、普賢逐漸被改造成中國化的菩薩,並稱為“三大士”;地藏獨立成軍,又與“三大士”合稱為“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為尊號,文殊菩薩以“大智”為尊號,普賢菩薩以“大行”為尊號,地藏菩薩以“大願”為尊號。在寺院中,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一般以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身份出現,而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卻分別有自己獨居的殿堂。
  “菩薩”原指釋迦牟尼佛的前生。釋迦牟尼佛在今生成道之肖,即還是悉達多太子的時候,也被稱為“菩薩”。大乘佛教認為,十方世界有無數的佛,同時無數的菩薩,菩薩常住人間,變化出各種形象向人們隨機說法,幫助世人解決困難,引導眾生脫離苦海,前往極樂世界。為了使菩薩更接近芸芸眾生,陏唐以後,佛教界通過種種附會,宣揚一些著名的菩薩已東來定居,觀音菩薩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關於觀音菩薩的來歷,佛教中說法各異。有的說觀音原是轉輪王的兒子,名叫不眴。他和父親、弟弟一起跟隨釋迦牟尼出家,修得正果,轉輪王成為阿彌陀佛,不眴和分別成為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有的說觀音原是妙莊王的女兒,名叫妙英。父親為她親許婚事,但她不願出嫁,逃婚到荒山,結廬修行。後來為了替父王治病,不惜割下自己的臂肉,挖出自己的眼睛,終於使妙莊王病癒,這片孝心感動了佛主,幫助她修成無上菩提。南朝宋曇謨竭翻譯的《觀世音得大勢受記經》中則說:從前金光師子游戲如來國,這個國家沒有女性,國王名叫威德,他於園了入三昧,見兩朵蓮花從地上湧出,分列左右,化生出兩個童子:左面的一個名叫寶意,就是觀世音;右面的一個名叫寶尚,就是大勢至。觀世音為普光功德山王,大勢至為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有的佛典,如《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則記載:觀世音菩薩實乃過去古佛,早在無量動前已成正覺,號為“正法明如來”,又稱“正法光明如來”。這些佛典認為,觀世音出道之早,是十方世界許多佛所望塵莫及的。正法明大慈大悲,為了將眾生救出苦海,便倒駕慈航,現作凡夫,行菩提道,普渡眾生。《觀音三昧經》中載,釋迦牟尼佛說過:“觀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我為苦行弟子。”按此說法,觀音的來歷就有著悠久的歷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