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王希孟作《千里江山圖》

少年王希孟十八歲畫出

中國十大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

浩浩蕩蕩12米長卷,

綿延的青綠兩色構成了一派

煙波浩渺的壯闊山水。

代表著中國青綠山水畫的最高藝術成就。

直到今天,

人們仍在這幅山水中獲取關於

人與自然、人與居住的東方智慧。

我們新一季的立邦采色之旅

也隨著這幅畫卷的展開而啟程了。

今年,一條攝製組繼續帶著採集顏色的鏡頭,

在一幅幅世界名畫中尋找

關於色彩、關於靈感、

更關於我們生活本身。

一幅畫,費勁心血地塗、抹、勾、描,

畫家們所呈現的一幅幅圖景,

究竟能對他的觀眾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和改變?

一起去探尋和發現吧!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我們的生活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相似。”中國建築師馬巖松說。

商店、公寓、街道,它們的顏色、形狀、功能越來越像,就好像快餐店裡那些搭配好的套餐一般,鱗次櫛比地出現在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裡。現在,在不同的城市打開外賣軟件,連彈出的餐廳都大致雷同。

建築師們開始反思——人究竟應該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是灰色城市裡、還是青綠的自然之間?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出生於 1975 年的中國建築設計師馬巖松,生於北京,長於北京,畢業於耶魯,曾師從伊拉克建築設計師 Zaha Hadid。

2004 年 ,馬巖松創立 MAD 建築設計事務所。2006 年,他成為中國第一個在國際上拿下地標性建築設計方案競賽的中國建築設計師,那一年,他剛滿 31 歲。

但馬巖松又“不那麼西方”。2009 年,他的另一項受到國際關注的建築裝置作品“衚衕泡泡”出現在北京的一條老胡同內。正在消失的老北京建築和發亮的金屬圓形達成了某種奇妙的共生。在馬巖松的內心,始終在尋找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理想建築和生活圖景。

而他的答案,就藏在一幅山水畫中。

在畫中尋找關於生活的答案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約 900 年前,北宋。18 歲的少年王希孟耗時半年畫出《千里江山圖》。整幅畫卷長 1191.5 釐米,寬 51.5 釐米,構圖精美、氣勢浩蕩,得到了宋徽宗的大力賞識。

畫中山水氣勢雄渾、意境深遠,蘊藏著無數細節。形態各異的瀑布穿流其中,曲徑通幽的小徑連接著房舍、亭臺;江水邊的碼頭上,漁夫們正忙碌地撒網;飛鳥、樹林、紅花無一不清晰可見。即使如豆大的人物和建築,都被簡單幾筆勾勒得精巧、鮮活。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在馬巖松眼裡,《千里江山圖》是燦爛的。12 米的絢麗顏色令它在同時代的青綠山水畫裡顯得格外出挑。

傳統的設色山水畫在宋朝發展到了一個高峰,那是個青綠色的文人年代。河南寶豐縣的清涼村裡,汝窯匠人們正在燒出一件又一件光滑圓潤、造型簡潔卻富有深意的美麗陶瓷,它們的顏色正如被大雨洗刷過後的乾淨天空。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這些汲取自自然的顏色到了王希孟這裡,變成了石青、石綠等礦物質磨成的鮮豔粉末。年輕大膽的畫家以赭色為襯,用張揚的筆觸和配色為山峰染上的層層青綠。

與同時代的《清明上河圖》中所呈現出的濃郁市井生活氣息截然不同,今天我們在欣賞《千里江山圖》時,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緊密、和諧,更重要的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

這幅山水畫中所蘊含的生活意境,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越來越多人對美、對生活的理解和重塑。

從山水畫中走出來,

尋找當代城市的可能性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地道的北京人馬巖松,從小居住在被作家老舍稱之為“有空兒”的衚衕裡。那些“空兒”是建築與建築間的縫隙——層層疊疊的青灰色瓦片之間露出的天空,婆娑搖曳的香椿樹、老槐樹分隔出院裡院外的豐富空間格局……

馬巖松形容北京城就如同一座大園林——房屋、自然和人以一種錯落有致的方式生活在一起。“建築彷彿消失在這種自然的滲透之中”。北京的“空兒”,正是北京的靈魂,令她與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區別開來。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北京的城市肌理也是馬巖松對山水城市最初的想象。

不同於西方大都市,城市中心往往會建造巨型面積的公園。在北京城內,自然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在了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以至於,“身在這環境中卻不太意識到自然的存在,正如你不會意識到空氣的存在。”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在去過很多西方城市後,馬巖松對中國山水圖景中所蘊含的東方智慧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和自信。

他舉了一個例子——在北京天壇,那裡的每一棵古樹上都掛了一個牌,上面寫著哪一年的樹、什麼樹種,屬於幾級文物保護等信息;相比較而言,西方就不會在古樹上掛牌;在法國的凡爾賽宮,園藝師會把樹木、灌木修剪成整齊的幾何形狀。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在中國文化裡,山水不僅僅是屬於自然的某一種植物,還被賦予了人文身份。“中國人把一草一木、山川湖泊都當成了自己心靈和生命的寫照。”馬巖松在他的《山水城市》中寫到。

在山水間,

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自信

事實上,“山水城市”這個概念,並不是馬巖松自己提出的。它來自“兩彈一星”之父——錢學森。

在一封寫於 1990 年 7 月 31 日的信中,錢學森向吳良鏞表達到:“我近年來一直在想一個問題:能不能把中國的山水詩詞、中國古典園林和中國的山水畫融合在一起,創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離開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會主義的中國,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區。”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1990年,北京

當時,1980-1990 年代,中國城市剛剛出現大規模的水泥方盒子建築,外表如積木塊,進到房間裡向外看,目力所及之處皆一片灰黃,見不到綠色,連一點藍天也黯淡無光。完全不是我們可以在《千里江山圖》中找到的那種人與自然緊密連結的生活狀態。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有沒有可能建立一種新的建築城市觀,以中國的山水和環境為出發點,去發展出一種新的城市模式?在尊重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上,賦予城市一種自然的精神、一種文化氣息?

當年那位 18 歲少年所描繪出的生機盎然的理想生活,是不是還能為我們越來越千變一律的都市生活,帶來改變的契機和靈感?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北京朝陽公園廣場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南京證大喜馬拉雅中心

對於這一點,馬巖松是充滿了信心的。他相信,中國,是一個研究城市未來的超級實驗室。

抱著這樣一種想法,馬巖松自 2004 年建立了 MAD 建築工作室以來,陸陸續續做過 100 多個圍繞著“山水城市”為主題概念的建築方案。但是它們大部分都沒能實現。

儘管如此,他依然對“山水城市”這個概念充滿了信念和自信——隨著中國城市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自然山水意境的渴求和對自然的嚮往與日俱增,一定會有越來越多人認可“山水城市”概念,這是一種大勢所趨。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黃山,太平湖公寓

變化的確在發生。經歷過上百次的失敗後,現在,MAD 負責設計的包括南京證大喜馬拉雅中心、北京朝陽公園廣場、哈爾濱文化中心、黃山太平湖公寓等項目,都已經在陸續變成現實。

一座座造型奇特的現代建築在中國各地拔地而起,親身實踐著馬巖松對“山水城市”的設想。

面對城市土地越來越稀缺的現狀,他提出在建築里加入“空中花園”的概念——也就是將庭院、花園和開闊平臺引入空中,建造起垂直森林。將更多自然元素和場景,帶入現代化的城市建築之內。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我想,未來的天空是藍色的,城市是綠色的,古老的文明被妥善地保管和修繕,新的城市則成為其傳統生活觀的延續……建築掩映在優美的環境中而不是被高速路所包圍,它們像村落一樣坐落在自然化的城市中,甚至這些建築自己都成為了景觀的因素。”

馬巖松這份對未來的自信,不僅來自於他的“山水城市”理念正在逐步得到實現,也來自於他一直以來在中國山水畫中所找到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份這樣的底氣——智慧的祖先,早就從我們時代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得到了關於生活的真諦,繪出了一幅幅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理想居住範本。

而這幅用色彩傳遞著人與自然共生哲學的《千里江山圖》,還會在將來給予更多人以改變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以自信

感悟生活的綺麗本色

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應該在這裡找

今年,立邦采色之旅再次出發;這次,我們遍覽了世界名畫,在其中幾幅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幾幅中汲取了色彩靈感,並帶著發現生活、改變生活的好奇心,去到那幅畫的誕生之地,實地考察顏色為人們帶來的變化,顏色賦予生活的能量與勇氣。

立邦,作為一直以來專注色彩研究的專家,其色彩庫中有著最多最細的色彩分類,致力於為消費者提供來自全世界的美麗色彩。

緣於全新一期的采色之旅,立邦也聯合一條推出了限量款名畫系列小罐漆。目的是不僅讓更多人可以從我們的采色之旅中獲取改變生活的靈感,也可以利用這些可愛的顏色,輕鬆地去刷新我們日常居所,為生活帶來更多新鮮與活力。

立邦,致勇於改變生活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