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河南的三門峽市不講河南話

三門峽市是上世紀50年代末期隨著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興建而建立的城市,一開始就被定為地級市,領導幹部高一個級別配置。當時,中國舉全國之力支援三門峽大壩建設,三門峽這三個字非常風光,經常出現在《人民日報》上,全國人民都在關注。大壩建成後,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水電11局的建設者們大都定居在三門峽,他們大都講普通話,生活在黃河路兩側。後來國家從上海等地遷來器材廠、量儀廠、儀表原件廠,三門峽人的口音中又增加了上海普通話。再後來隨著黃金開採的興起,又在三門峽車站南邊建設了黃金礦建井巷修造廠,在六峰路南端建設了礦山機械廠、北端建設了水工機械廠,技術人員大部分從東北調來,三門峽人的說話口音裡又增加了東北話。

三門峽市郊區附近還有一種話,我們叫“此地話”,據說這種話是古陝州城的話,如你怎麼不說話,此地話是你咋不念傳,去市裡,此地話是客新城等等。隨著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大,此地話現在在市區經常能聽到。

市區東部的觀音堂、澠池、義馬說的話又不一樣了,接近洛陽話但又不是洛陽話,市區西部的靈寶話接近陝西話。

我現在說的話帶點河南腔,也不是普通話,在三門峽市區的中年人基本上都說這種話。同學家在西安,經常給我說我現在說的話跟在西安的河南人說的話一樣。

年輕人隨著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加上國家大力提倡說普通話,在市區基本上都說普通話。

我上學分別在市一小、三中、一中上過,班裡有上海人、東北人,相處的非常融洽,有的同學現在還來往。

不管說什麼話,黃河明珠三門峽市的人民都有一顆包容的心,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共同建設著、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天鵝之城,願三門峽發展的越來越快,人民安居樂業,越來越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