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楊西|撰文

我最早學習畫燕子,是從一個硬殼筆記本的插頁上學的,也不知道這幅燕子是誰畫的。兩枝桃花四隻飛燕,只知道畫得栩栩如生、春意盎然,就照著臨摹。

那時也不懂什麼西畫、國畫,後來進了美院才知道這幅《桃花燕子》出自任伯年之手。

任伯年是清代著名畫家,1840年出生於浙江蕭山一個平民家庭,祖籍浙江山陰;名頤,字次遠,號小樓。他的落款經常是“山陰任頤”、“山陰任頤伯年”。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伯年

任伯年自幼聰慧,10歲跟其父任鶴聲學畫人物肖像畫,後又效仿費曉樓學畫仕女;22歲便嘗試以賣畫為生。1865年拜任渭長為師,後隨其定居蘇州。在此期間,任伯年多以人物和花鳥為題材入畫,並潛心研究臨摹宋人勾勒、設色、工筆重彩畫法;同時以明末畫家陳洪綬的人物畫為範本,有時也畫些青綠山水。

1868年,29歲的任伯年拜別老師,來到上海自立門戶,從此開始了以賣畫為生的艱辛歷程,他的藝術風格的形成和成熟也就是從此時開始的。以後的日子一直客居上海,在近26年的藝術探索中,逐漸達到藝術創作的高峰。

任伯年作為“海派”的一代大師,其作品在用筆、用墨、用色上都有獨到之處;大膽率真而不失細微靈動,雄渾蒼勁而不失酣暢淋漓;設色明快而不失古樸典雅。總之,他筆下的人物、山水、花鳥,給人一種超出象外的精神享受和娛悅。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伯年作品《桃花燕子》

這幅小品《桃花燕子》就是我五十年前初學畫燕的摹本,今天再來看它,除了畫中帶給我構圖、造型、用筆、用墨、用色的高超技巧外,更讓我有一種親切的感覺。我就是從這幅畫的學習中,走上了中國畫的創作之路。

任伯年在這幅畫中安排了四隻展翅而飛的家燕,兩隻在左上角,另兩隻佔據畫幅下半部分;兩枝桃花,從右下角斜穿進入畫面,一枝往右上角折轉,左上角兩隻燕子為騰飛呈上升之勢;另外兩隻則橫穿飛來,構成四隻飛燕相互嬉戲的親切畫面,使人領悟萬物皆有情意的靈魂觸動。兩枝桃花也不是閒置之筆,它點明時間和環境,讓人體會一種春回大地、萬物復甦、春意盎然的詩情畫意。使“雙燕復雙燕,雙飛令人羨”、“乳燕銜泥半帶花”、“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等古詩名句,紛紛往心頭襲來……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伯年作品《微風燕子斜》

燕子有許多別名,在《爾雅》中這樣寫道:“齊人呼鳦。”《廣雅》則:“燕一名鷾鴯,齊日燕,梁日鳦。”元鳥、玄鳥、烏衣、社燕,都是燕子的別稱。

在我國神話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故事,傳說殷民族始祖契的母親簡狄,是有戎氏姑娘,做了帝嚳的次妃;她因吞食了一個燕子蛋而懷孕,結果生下了契,契長大後幫助治水有功,封他住在“商”地,賜姓為子氏。“子氏”就是燕氏的意思,在我國最早的文字中,“子”就是一個燕尾形狀。

燕子是一種候鳥,春來秋去,因我國土地遼闊,燕子到達各地的時間也有不同。東南亞和澳大利亞一帶是燕子過冬的聚集地,每年二月間它們開始從南往北返回我國,先到廣東,三月到福建、浙江、江西及長江中下游一帶;四月初飛抵黃河流域片區,然後飛往山海關。每次回來它們基本上都回到自己的舊巢,所以古人稱燕子有情有義,不嫌貪愛富、見異思遷,“還同舊侶至,來繞故巢飛。”燕子有情有義還表現在它選擇配偶上,一旦選擇好配偶,便不離不棄、雙出雙飛。

“何處營巢夏將半, 茅簷煙里語雙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就是讚美燕子有情有義的千古絕唱。我想這也許才是任伯年與古今畫家描繪燕子的實質所在。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伯年作品《春燕逐飛》

南宋畫家牧溪有一幅《五燕圖》,詩人宋濂看了之後大加讚賞:“誰描乳燕落晴空,筆底能回造物功。彷彿謝家池上見,柳絲煙暖水溶溶。”

牧溪是南宋畫壇一位出家僧人,當時盛行寫實風格的工筆重彩畫風,他卻另闢蹊徑以水墨渲染技法表現對象。他的作品《五燕圖》給人逸筆草草,隨點隨畫的感覺,彷彿在不經意間調動筆墨的疏密虛實、焦濃重淡,取天然韻致,表現萬物皆有性的禪理,將人世間那種“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佛家思想表現出來。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宋 牧溪《蓮燕圖》

任伯年的這幅《紫藤燕子》與牧溪的《五燕圖》不同,如果說牧溪追求的是禪意的話,那麼任伯年表達的則是人世間的親情;如果牧溪心中想的是出世,那麼任伯年則宣傳儒家的天倫之樂。為表現胸中之情,他別出心裁採取以大襯小的辦法,在四分之三的畫面上畫滿了紫藤和巨石;四分之一的畫面安排了四隻燕子,一隻回望顧盼,三隻飛入畫面,回望顧盼的一隻體形稍大,另三隻則是一大兩小;明顯地將四隻燕子的身份告訴了讀者,讓人們從中領略人世間父母與兒女的親情關係,至情至理,妙不可言。在此,我們不得不佩服任伯年對生活觀察的仔細及構思的精妙。

清人邵梅臣在《畫耕偶錄·論畫》中寫道:“作畫得形似易,得神難,寫意得神更難。青藤老人嘗言學之二十年,見白紙尚不敢著墨,其難可知矣。”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伯年作品《紫藤燕子》1885年

在畫法上,他先以行草筆法勾出畫面下方一大兩小的假山石塊,以側峰皴擦出石的暗部及石的紋理結構,隨後大筆蘸赭石染成。接著筆蘸白粉調石青,筆尖濃、筆根淡,依紫藤的結構點出一簇簇的紫藤花;點時照顧花的全開、半開、未開及花的陰陽向背,有聚有散、有開有合;再根據花的聚散畫出紫藤的枝幹,畫時兼顧枝與幹之間的前後穿插,用筆靈動、逆入平出,十分蒼勁。

葉片和花萼分別以草綠略加胭脂點成,與花的石青形成冷暖對比,即熱烈而又不失沉穩。

畫面上方的四隻燕子,任伯年以草書筆法完成。大筆落下,一筆畫出頭部,側鋒畫出背部,乘勢畫出兩翼;翅尖及尾翼均以書法中的撇捺之勢寫出,用筆勁挺、頓挫有力,恰到好處地表現出燕強健的飛行能力。然後用筆尖勾出燕的嘴眼、腳爪,頜下以淡赭石畫出。四隻形態各異的燕子便躍然紙上,與大片的紫藤花形成鮮明的對比,將一片明媚春光展現在讀者面前。相比牧溪的《五燕圖》,則另有一番新意!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伯年作品《紫藤春燕》

任伯年筆下的燕之所以與眾不同、推陳出新,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人生經歷的坎坷磨難

一個畫家繪畫風格的形成與其成長經歷密不可分,任伯年一生經歷無數坎坷與磨難。他出生在1940年,正值持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開始解體,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與文化觀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他16歲參加太平軍,任軍中旗手,他的父母均在這場戰亂中先後去世,孑然一身的他只能旅食異鄉,走上賣畫為生的道路,途中顛沛流離、忍飢受凍苦不堪言。

1864年,任伯年流落到寧波賣畫,他的《玉樓人醉杏花天軸》就是此間完成的作品。為了賺錢,他仿一些任熊、任薰的作品出賣,被任薰撞見將他帶在身邊,真正學藝的人生便從此開始。在任薰的親自傳授下,他的繪畫技藝得以突飛猛進,很快融入到當時畫家的生活圈中,此間他得以結識胡公壽。胡公壽在畫界極富盛名,在其鼓勵下,任伯年與任薰告別前往上海謀求發展。

陳蝶野在《任伯年百年紀念冊》中寫道:“先生初至滬瀆,署名小樓,居豫園,極不得志,日至春風樓品茗。”由此可見,初到上海的任伯年賣畫途徑並不順利,真是一波三折。後來胡公壽在“古香室箋扇店”為任伯年安至筆硯,將畫賣給富人名流,數年下來其名聲大噪,方在上海站住腳跟一直到其去世。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伯年作品《玉樓人醉杏花天》團扇 1865年作

二、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

當今世界的繪畫藝術分為兩個大類,一是西畫,一是中國畫。西畫的理論主要為寫實,以素描作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而中國畫理論則是寫意,以書法、線條作為表現對象的手段。

希什金是俄羅斯著名的風景畫家,他畫的油畫《松林的早晨》、《在平靜的原野上》、《森林密處》,都是享譽於世的經典之作。相傳他畫森林的時候,經常帶上鋸子,看見哪棵樹或某個枝畫面不需要,就親自動手把它們鋸掉。的確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隨時發現這種被鋸掉的痕跡。

然而中國畫家表現對象就不需要這樣,中國畫講究描繪心中之境,而不是眼前之景;講究通過畫家對大自然的綜合觀察體悟之後,將心中理想之美表現出來。所以任伯年筆下的燕子才那麼使人感到生動、親切,富有詩意而又春意盎然!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希什金 油畫作品《松林的早上》

三、家庭藝術的薰陶繼承

任伯年出身於繪畫世家,他的父親任鶴聲本身就是一位民間畫家,在任伯年幼小的時候,他的大伯任熊、二伯任薰就已是大名鼎鼎。耳聞目染、言傳身教,給任伯年以後繪畫創作上的發展,在思想及技巧兩個方面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任堇叔在《任淞雲先生像》題識中寫道:“先生父諱鶴聲,號淞雲……善畫,尤善寫真術……乃以術授先處士。先處士復以已意廣之,勾勒取神,不假渲染,今日論者,謂曾波臣後第一手,不知實出庭訓也。”

縱觀任伯年繪畫風格發展的全過程,就會從中看出其繪畫風格明顯地留有任熊、任薰的影子,只是到了晚期這種影子才得以逐漸消失。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伯年作品《麻姑獻壽圖》1889年作

這幅《麻姑獻壽圖》是任伯年道光1889年的作品,從麻姑的造型、服飾、用筆設色,明顯的看出是受任薰一幅《麻姑獻壽圖》的影響,傳承了家法的緣故。

古人云:“畫固有法,泥法則俗。喜山水即畫山水,喜花鳥即畫花鳥。專則精,熟則巧。所謂石分三面、樹分四枝者,姑妄聽之,荊、關以前無畫譜也。”任伯年正是依這種古訓指導自己的藝術實踐。

中國畫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繼承與創新的過程,沒有對傳統很好傳承,就談不上創新。勉強的談創新也會使創新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薰作品《麻姑獻壽圖》

四、個人知識的廣博修為

任伯年客居上海三十多年,創作了數以千計的作品,這些都來源於年輕時對知識的刻苦學習積累,同時也來源於他對藝術的廣吸博納、融匯貫通。據沈之瑜《關於任伯年的新資料》中記載,任伯年於1871年,與上海天主教會圖書館館長劉德齋相交甚密;在此期間他學習西洋畫,涉及素描、速寫、水彩,並且隨身帶著速寫本和鉛筆。

所以我們在任伯年的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見,他將西畫一些科學的繪畫元素與中國畫進行結合,收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鸚鵡臘梅》、《杏花小鳥》、《紫藤春燕》、《吳昌碩肖像》,都是這方面的典範。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任伯年作品《鸚鵡臘梅》

丁羲元在《任伯年譜》中,記述了36歲的任伯年曾一度愛上了紫砂壺:“日日從事於此,畫事為廢,致糧罄無以為炊……妻怒,盡舉案頭所有而擲於地”其方罷手。可見他對紫砂的痴迷竟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這種借他山之石攻自己書畫之玉的做法,又豈是一個家庭主婦所能理解的?任伯年稱自己設計的紫砂壺可以與曼生壺爭一席之地,只可惜流存下來的很少,今天我們只能見他42歲做的《靈龜博帶圖樣紫砂方底壺》,這把壺當年他贈與吳昌碩,現藏於西泠印社。

淺析清代大家任伯年畫燕子,為何能做到栩栩如生、春意盎然?

清末 王東石 任伯年《石瓢》(紫砂壺)

任伯年的繪畫風格除了受二任的影響之外,還得益於版畫及畫譜。他深知中國畫需要對前人的繼承,方能開拓新路。在版畫和畫譜中,雖然沒有墨色的韻味,但其線條卻十分準確和生動。任伯年就是採納了版畫、畫譜中的這一長處,把自己的線條錘鍊得爐火純青。所以他筆下的形象才那麼靈動逼真,使人看後不得不拍案叫絕!

在《畫耕偶錄·論畫》中,邵梅臣說:“畫道本閒傢俱耳,當有意無意,求天趣於筆墨之外,能與古人合,亦能與古人離。斯能食古而不為古哽者。筆墨間神與趣會,書畫妙境也。……”任伯年在自己數十年藝術創作生涯中,既繼承古人的優良傳統,又博採眾家之長;既借鑑畫道同行的技藝,又吸取民間藝術營養。

他的一生顛沛流離,每當燕雀歸巢,他就想起自己的故居和自己的親人,所以他“求天趣於筆墨之外”,筆下的飛燕總是那麼親切感人,總是那麼春意盎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