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歷史上關於鍾馗的傳說由來已久,《周禮》有“終葵”的記載,說終葵就是一種“椎”,能避邪除惡。民間所流傳“鍾馗捉鬼”的故事起源於唐代。

《唐逸史》記載,唐開元年,唐玄宗臥病在床,午睡時夢中看見一個一隻腳赤足、一隻足穿鞋的小鬼,跑進宮來要偷楊貴妃的香袋。行竊時正好被玄宗皇帝撞見,於是大喝一聲:“你是誰,如此大膽?”

小鬼回答:“我是虛耗。”玄宗說自己從來沒聽說“虛耗”這個名字,小鬼又回答:“虛就是來偷別人的東西,耗就是把別人的喜事搞成壞事。”

玄宗聽了非常生氣,立即傳喚衛士把小鬼除去。這時出現一個戴著破帽子、身穿藍袍的壯士,滿臉鬍鬚,頭髮蓬亂,左手抓住小鬼,右手挖掉小鬼的眼珠,一口吃下肚去,然後將小鬼撕碎吃掉。

玄宗見狀問到:“你又是誰?”

壯士回答:“我是終南山進士鍾馗,上京趕考科舉未中,沒臉回家在客棧自殺,陛下聞訊頒旨賜我藍袍,厚葬於我。我為了報答陛下大恩,特趕來為陛下捉鬼,我發誓要除盡天下虛耗。”

壯士的話剛說完,玄宗的夢立刻醒了,病也好了。他便召吳道子進宮,將夢中所見詳細地說了一遍,命吳道子將鍾馗的形象描繪下來。我想這個故事便是畫家為何描繪鍾馗的源頭,1200多年後的今天,很多畫家仍然在描繪鍾馗,過年過節家家戶戶門上依然還貼“門神鍾馗”。

國內民間年畫產地,有不少地方都是靠印鍾馗畫像養家致富,生意還相當紅火。楊柳青年畫就更不用說,鍾馗的形象十分豐富,除了鍾馗捉鬼以外,還有鍾馗醉酒、鍾馗出巡、鍾馗坐轎、鍾馗引福、鍾馗下棋等品種,雖說不上應有盡有,卻也五花八門。比如張三想發財,在這裡可以買一幅《鍾馗賜福》,李四需要娶媳婦,可以選一幅《鍾馗嫁妹》;王二的兒子想考大學,可以買一幅《鍾馗夜讀》,劉五的父親需要過壽,可以挑一幅《鍾馗獻壽》;……真可謂量身打造、品種齊全!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楊柳青年畫 鍾馗

為什麼關於鍾馗,民間美術中會有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形式?這恐怕還得從古代朝廷的政治形態說起。周朝的政治形態,仍然摻雜著濃厚的宗教信仰,《周禮》中所說的“終葵”,實際上是一種長約三尺而前端尖削的大圭。每當朝廷舉行祭祀典禮,天子都會佩戴大圭,供作驅邪除穢的法器,這種祭祀形式也就自然而然地由官員效仿,推行流傳進入平常百姓家庭,只不過民間的圭是以桃木製成,因此桃木就成了驅邪除穢的吉祥物,“總把新桃換舊桃”寫的就是它,“終葵”二字也就成為特殊的象徵。

隨著時間的推移,“終葵”二字便漸漸地轉換成為“鍾馗”。從一種祭祀的工具轉換成人物,明代《少室山房筆叢》,及清代的《陔餘從考》中均有考證。

鍾馗能降妖除魔,北宋沈括所撰的《夢溪筆談.補筆談》中並沒有記載,倒是明清的幾部通俗小說有這方面的描寫。明代小說《鍾馗降妖傳》一書,採取圖文並茂的形式,描述了鍾馗乃武曲星下凡。從降生、求學,到鋒芒初露;從帝王遣使,到託夢、賜劍;從與張季英婚配,到應試被黜,觸階身亡,以及巡遊地府、降妖除魔

。作者文筆細膩,情節生動曲折,不失為一本研究鍾馗傳說的主要資料。

清代煙霞散人劉璋的《斬妖傳》,在《鍾馗降妖傳》的基礎上又有增補,將故事演義得更加平民化。全書分為四卷,按章回小說形式展開,《鍾馗平鬼傳》、《說唐平鬼全傳》也都是大同小異。

由此可見,民間各種有關鍾馗的繪畫作品,大至來自於這些通俗小說和記載,雖然各不相同,但卻對鍾馗這個人物的外貌性格有一個共同的認知,那就是鍾馗外貌奇醜、性格剛烈、除惡揚善,這種定位恰好吻合“儺”文化裡“以惡制惡”的宗教觀。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清 任伯年《鍾馗圖》

從記載中來看,第一個畫鍾馗之人是吳道子。沈括在《補筆談》中寫道:“禁中舊有吳道子畫鍾馗,其卷首有唐人題記曰:‘明皇開元講武驪山……乃詔畫工吳道子,告之以夢,曰:試為朕如夢圖之。’,道子奉旨,恍若有睹……上大悅,勞之百金。”

記載中說,玄宗看了吳道子畫的鐘馗非常滿意,賞以百金。只可惜畫聖吳道子所畫鍾馗沒有流傳下來,我們也就無從欣賞。也許後來的畫家為了彌補這個遺憾,紛紛效仿吳道子,畫了各式各樣的鐘馗。

清代畫家金農在他的《冬心先生雜畫題記》裡寫道:“唐吳道子畫趨殿鍾馗圖,五代牟元德有鍾馗擊鬼圖,宋石恪有鍾馗小妹圖,……未有畫及醉鍾馗者,予用朱汁和墨吮筆寫之,不特御邪袚厲,而其醉容可鞠,想見終南進士嬉遨盛世,慶幸太平也。”由此可見,對於鍾馗的描繪,歷代畫家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風貌。

南唐顧閎中《鍾馗出獵圖》就是一例,畫中鍾馗身著藍袍端坐在驢背上,右手執劍,目露寒光,左手穩住韁繩,緩緩而行,一小鬼左手執杖,右手撥開障礙急匆匆地在前面開路;兩小鬼身背夾凳、傘蓋,一個青面獠牙,一個面色蠟黃,吃力地尾隨驢後。線條挺拔而富有裝飾性,勾劃精細,用色沉穩,人物造型妙趣橫生,極具研究價值。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南唐 顧閎中《鍾馗出獵圖》

宋代仍然延續唐代畫鍾馗的習俗,產生大批優秀作品,如宋代畫家蘇漢臣的《鍾馗嫁妹圖》、《宋人嬰戲圖》,佚名的《射妖圖》。

元代畫家王振鵬的《鍾馗嫁妹圖》描繪手法別俱一格,畫中人物、牛、驢均採用白描勾勒,鍾馗的妹妹騎在牛背上,周圍四小鬼,有肩引牛繩前頭開路的,也有手把牛角精心呵護的;有手推牛臀急著趕路的,也有手搭涼棚向後觀望的;與牛背上鍾馗之妹的美麗神態相映成趣。

鍾馗妹妹頭插一枝梅花,身穿絲綢圓領衫,下著錦緞七分裙,一手搭在身旁小鬼的肩頭,另一手自然地垂放於膝上,“櫻桃小嘴丹鳳眼,雲鬢如黛柳葉眉。”鍾馗則是騎在驢上,在一個大鬼的護衛下,遠遠地跟在後面。畫中一小鬼眼看前方,手卻指向後方,似乎是在告訴前方的同伴:“我們把他們拋下了,快看呀!”與手搭涼棚觀望者相呼應。巧妙地將前後兩部分的戲劇情境融合在一起,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婚嫁場景。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元 王振鵬《鍾馗嫁妹圖》長卷 局部

明代畫家錢榖的《午日鍾馗》、李士達的《寒林鐘馗》,都是描繪鍾馗這一題材的代表作。

在明代流傳下來的鐘馗作品圖錄中,有一幅佚名的《鍾馗引福》,圖中鍾馗豹睛環眼,赤眉、赤須、赤發;身罩紅袍,內穿紫金甲;手持寶劍,引頜高歌,施展法術;他隨著節拍跳起劍舞,憨態喜人,與捉鬼鍾馗形成鮮明對比,從內心深處揭示了鍾馗正直善良的人性。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明 佚名《鍾馗引福》

明代畫家戴進的《鍾馗夜遊》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他所創立的“浙派”是那時畫壇一支重要的新興力量,與“吳門派”相併馳。

戴進為浙江杭州人,出生於民間藝人家庭,字文進,號靜庵。人物、山水、花鳥無一不精,曾因擅長繪畫被招入內庭供奉,因其才華出眾,被人嫉妒,於是告病還鄉。

據《詹景小辨》記載,他回到杭州後“終歲飢餒,每遇端午、歲除至,畫鍾馗及道佛諸功德,易角黍及米”,從這個記載中,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戴進當時生活貧困的狀況,另外可以看出鍾馗這個人物是他常畫的題材,所以他筆下的鐘馗才如此傳神,可說是驚魂攝魄。

《鍾馗夜遊》圖,為設色絹本,189X120.2釐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畫中六個小鬼,四隻肩扛乘輿,抬著鍾馗行進在山谷中。一個小鬼撐把破傘在轎的一側,另一小鬼挑著琴、劍、書畫等物,從山坳上露出頭來。煙霧縹緲,溪水淙淙,枯枝倒掛,月色朦朧;鍾馗身體前傾、頭扎白巾、身穿藍袍、足蹬朝靴,目光如電,炯炯有神;小鬼的神態卻戰戰兢兢、交頭接耳,兩者之間對比強烈。

在表現手法上,其線條簡潔明快,方圓有度,頓挫見力;設色古樸典雅,暈染均勻,罩套有序,使線與色之間達到高度完美地統一。畫幅中有大塊的留白,既表現月光下景物的環境特徵,又增強了畫面的空靈意境,的確是戴進所創“浙派”風格的精品力作。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明 戴進《鍾馗夜遊圖》

時間進入清代,以鍾馗為題材的畫家就更多,如華喦、羅聘、任伯年、王震、錢慧安、吳友如、吳昌碩等,都是畫鍾馗的高手。

這一時期的畫家,在鍾馗題材的創作上,大多不受傳說中文字的限制,而是根據自己的思想和自身人生體驗來表現對象。比如王震在他的一幅畫中,畫了個一手撐著破傘,一手提著燈籠,赤腳、蓬頭垢面的鐘馗,高一腳低一腳地走在回家的道上。畫上題字:“破傘孤燈兩足泥,賣符南北走東西。只因沉醉歸來晚,戰戰兢兢怕鬼迷。”鍾馗本來是驅邪捉鬼的高手,到了他的筆下卻成了“怕鬼迷”的醉漢,這其中顯然將自己的思考與經歷,都寄託在鍾馗身上,不吐不快。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清 王震《破傘鍾馗》

如果說明代畫家的鐘馗,還保留著宗教色彩的話,那麼到了清代,畫家已將畫鍾馗,納入了文人畫創作的範疇。

清代畫家畫鍾馗數量多、內容廣,任伯年可算一位。他筆下的鐘馗無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較同時代人更有其長處。

任伯年的鐘馗,與其他畫家在筆墨氣象上截然不同,無論是設色、單色、墨筆、硃筆,也無論是雙鉤、沒骨、潑彩或潑墨;一把劍無論是橫佩、側掛、背提、正按,也無論是初露、出銷、在手或橫銜;人物形象均栩栩如生,運情揮寫間彷彿聞鬼嚎狐哀,正義凜然!“不繪鍾馗趨殿時,寫他彈鋏哦新詩。如今畿輔稱寧服,無勞先生吸魅魑。”“鬚眉如戟叱妖狐,顧九堂前好畫圖。路鬼挪揄行不得,願公寶劍血模糊。”這些詩都是別人題在他畫上的讚美詩,可見他的畫作多麼受人喜愛。

有人評論任伯年的畫,有影射慈禧、嘲諷時政甚是有些道理。他的一幅《無穀風燈圖》,畫中鍾馗手持一束乾癟的稻穀,旁邊一小鬼攜一盞破燈籠,燈籠在風中搖晃,明顯隱喻針砭時政,粉飾太平的“五穀豐登”。在我看來,這只是任伯年畫鍾馗的一個方面,

要想讀懂任伯年筆下的鐘馗,只需明白“伯年即鍾馗,鍾馗即伯年”就可以了。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清 任伯年《無谷豐登圖》

現代畫家中,喜愛以鍾馗為題材者更是遠勝於清,徐悲鴻、齊白石、溥儒、傅抱石、李可染等都善長畫鍾馗,風格各異、別開生面。就拿徐悲鴻的《鍾馗小鬼圖》來說,與清代畫家筆下的鐘馗截然不同。鍾馗側目而視,身穿藍袍,斜佩寶劍,兩手背於身後,大義凜然;目光中透出堅毅剛強,他視鬼如仇,有一種決心殺盡天下之鬼的氣勢!

這幅畫造型準確,用筆流暢,構圖嚴謹。鍾馗的眼睛並不簡單以黑留白處理,而是認真地刻畫了瞳孔的結構,以突出眼的精神,連下眼瞼都刻畫得非常認真,真正做到傳神阿暏。畫上落款為“戊寅端午午時寫於重慶沙坪壩,悲鴻”,戊寅正好是1938年,那時日本鬼子在中國橫行霸道,徐悲鴻此時畫鍾馗,其深刻含義一目瞭然。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徐悲鴻《鍾馗小鬼圖》

徐悲鴻的一生對中國美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期間,正當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美術事業也是如此。他利用自己的人際關係,把很多具有才華之人都聘請到校當教員,齊白石就是其中之一。在教學上他將西畫的理論與中國畫有機的結合,開創了一條中國畫的創新之路,當今很多大家都是在這種創新教學中培養出來的。

範曾就是中央美術學院培養出來的,他讀書的時候,蔣兆和、劉凌滄是他的老師。蔣兆和先生就是以徐悲鴻制定的一套理論而進行教學,並且他本人也是堅持中西結合的實踐者。

範曾在蔣兆和言傳身教的傳授下,深得中國畫創作的精髓,他對自己的作品提出“以詩為魂,以書為骨”的八字藝術標準。為了實現這個標準,披星戴月,數載寒窗,終於使自己的畫有新的面貌。

範曾的鐘馗不像前人“豹目環眼、藍袍加身”,而是紅袍朝靴,或騎馬奔馳,或執杖出行;或挑燈夜讀,或拔劍驅邪。有《鍾馗神威圖》、《鍾馗山林神威圖》、《威震林壑圖》、《搜神鍾馗圖》、《自策驊騮化外行》等。

現在我就以他《鍾馗神威圖》為例,在這幅畫中,沒有其他畫中所見的除妖劍,也沒有官服玉帶,鍾馗一身紅袍披肩著地,威嚴中增添了幾分文豪之氣,這也許是範曾故意為之。從歷史的記載中看,鍾馗可是考中狀元的材料,只因宰相嫌他相貌醜陋才落選,他也因此觸階身亡。鍾馗的作品看多了拔劍除妖、斬妖除魔、鍾馗夜巡,偶爾看到範曾這一幅玉樹臨風的鐘馗,是不是另有一層新意?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範曾《鍾馗神威圖》

歷代畫家在畫鍾馗的過程中,之所以每朝每代,每個時期都有推陳出新的好作品面市,並且像泉水般地湧現出來且長盛不衰。這其中的原因我認為主要來源於五個方面:

歷代文學記載中,除唐玄宗召吳道子畫鍾馗以外,唐劉禹錫《為淮南北相公謝賜鍾馗歷日表》記載:“臣某言,高某乙至,奉宣聖旨,賜臣畫鍾馗一,新曆日一軸,星紀方回,雖逢歲暮,恩輝忽降,已覺春來,臣某中謝,伏以圖寫威神,驅除群厲……皆知聖澤,無任欣戴之至。”這段文字充分說明,唐代已經把畫鍾馗作為神聖的事來做,“皆知聖澤,無任欣戴之至”。

元代吳自牧《夢梁錄》中也有記載:“除夜,換門神,掛鐘馗……禁中除夜呈大驅儺儀,並系皇城司諸班值,戴面著繡畫雜色衣裝……以教樂所伶工裝將軍、符使、判官、鍾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門戶、神慰等神,自禁中動鼓吹,驅崇出東華門外,轉龍池灣,謂之‘埋崇’而散。”這段的意思是,除夕夜還要用教坊的人,畫裝成神兵鬼使、鍾馗,戴上面具,由皇城一直到龍池灣,舉辦驅儺儀式。朝廷對鍾馗的宗教信仰由此可見一斑。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祭祀大典中用的儺面具

鍾馗畫像流傳民間,開始的時候,也就表現在過年往門上貼門神,籍此驅除鬼魅,招祥納福。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夜於床底點燈,謂之照虛耗,……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中記載:“歲除,……殿司所進屏風,外畫鍾馗捉鬼之類,朝天門外……諸般大小門神、鍾馗、狻猊、虎頭及金彩縷花,春貼幡勝之類,為市為甚。”

時至今日,很多地方仍然保留著“跳鍾馗”的習俗。

對於鍾馗的宗教崇拜,開始只限於除夕的貼門神和祭祀,後來發展到農曆正月端午,老百姓說:“時至五月,時令變暖,五毒開始活絡,籍重鍾馗的神力來遏止毒害。”鍾馗在百姓口中自然而然地成為無所不能的神,還能驅逐佛教中的“六慾天”、“大毗沙門天”等惡魔,所以他在民間流傳的通俗小說,被描寫成“翼正除邪雷霆驅魔大帝君”,民間畫工將其畫出來,以作供奉之用。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民間“跳鍾馗”習俗

三、來源於各朝各代文學家的編撰和演義

歷朝歷代都有很多極富才華和思想的文人,或科舉場中不順,或官場的黑暗和殘酷,便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他們的才華和思想仍然在趨動自己,一不圖名,二不圖利,只為排解心中濁氣,於是搜腸刮肚地編小說、寫傳記,相互傳閱。明代汪雲程的《逸史搜奇》,與清代張大復的《天下樂》,就是這方面的例子。

汪雲程根據“鍾馗嫁魅”,在《逸史搜奇》中活生生地編了一個“鍾馗嫁妹”的故事。書中說鍾馗本來生得目清眉秀,與同鄉秀才杜平進京趕考,不慎進了鬼窟,被弄成醜陋模樣,金殿面試無法贏得青睞,羞愧之下觸階而死;好友杜平聞聽滿腔悲憤,為他上書申冤,終於令聖上知錯,追封其為終南山進士,成為專司逐邪的神,享受香火;鍾馗為了報恩,便親送小妹與杜平完婚。

從這以後,在描寫鍾馗的作品中,便有了“鍾馗嫁妹”這個情節,一直傳播至今。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民間通俗小說

四、來源於畫家自身心靈深處情感的表達和宣洩

從吳道子奉詔為玄宗畫鍾馗像開始,歷朝歷代都紛紛效仿。很多內廷供奉的畫家,都有“恩輝復降,已覺春來”的經歷。

但是到了明末清初,時局動盪,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很多畫家長途跋涉、顛沛流離,他們將政治給天下百姓帶來的災難凝聚在筆端,欲吐而後快。要表達這種意願,鍾馗就是最好的載體,“打鬼藉助鍾馗”就是這個道理。在畫家眼中,那些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官老爺,就是人間惡鬼,而且是大惡鬼,人們希望看到“路鬼梛榆行不得,願公寶劍血模糊”的場景。

在任伯年的畫中,這種針砭時政的傾向還比較隱晦,而錢慧安和吳友如則是赤膊上陣,在《鍾馗捉鬼》圖中,直接將鬼畫成青面獠牙的高鼻子、藍眼睛,以表達其對清廷屈服於洋人的不滿。

“自古文人多豪氣”,在民族存亡的緊要關頭,文人都會登高而呼。所以清代民間通俗小說,一時間出現那麼多描寫鍾馗的版本,就不足為怪了。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清 錢慧安《鍾馗小鬼圖》

傳統的年畫以木刻水印為主,因其色彩鮮豔、線條單純、內容豐富、樣式喜慶、寓意吉祥,深受廣大老百姓喜愛。

年畫,顧名思義就是過年貼的畫,在宋朝叫“紙畫”,明朝叫“畫貼”,清朝叫“畫片”。直到道光年間,文人李光庭在文中寫道:“掃舍之後,便貼年畫,稚子之戲耳。”從此以後就改叫年畫了。

因為每一個地方都有本地濃郁的鄉土氣息及民族特色,其根深蒂固、源遠流長。鍾馗這一人物,是國內四大年畫產地的共同題材,四川綿竹、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這麼大的市場歷經千載,何其壯哉!

年畫它不僅作為過年時五彩繽紛世界的點綴,同時也是一種道德教育、信仰傳承、文化交流的載體及傳播工具,這種形式和內容相當於民間藝術的普及讀物,蘊藏中國民間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畫聖吳道子第一個畫鍾馗,任伯年、徐悲鴻、範曾誰才是他的傳人?

蘇州桃花塢木版彩印 鍾馗年畫

結束語

鍾馗的繪畫形象,無論是登堂入室的藝術品,還是民間年畫的藝術形式,都作為廣泛實用的藝術而存在,而且其思想價值遠勝於藝術價值,成為中國人除惡揚善、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