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项目(第七批)集中开工和签约

每日园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项目(第七批)集中开工和签约

[中经云端·园区头条]

1·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项目(第七批)集中开工和签约

据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消息,2019年11月18日上午,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项目(第七批)集中开工和签约仪式在全省各市县同步举行,海口设主会场。此次全省集中开工项目129个,总投资1254亿元;签约项目45个,总投资199亿元。从投资规模上看,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3个,投资共559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45%;总投资10~50亿元的项目23个,投资共406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32%;总投资1~10亿元的项目73个,投资共274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22%;总投资1亿元以下的项目30个,投资共15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1%。从项目类型上看,涵盖了产业发展、“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其中:产业发展项目64个,投资共879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70%,无论是从项目数量上、还是投资规模上都是本次集中开工的大头;“五网”基础设施提质升级项目42个,投资共137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11%;民生公共服务项目23个,投资共238亿元,占全部项目投资的19%。同时,本次集中签约项目45个,已确定的投资共199亿元;2019年9月19日以来,海南省新增市场主体6万户,同比增长1.4倍;全省新开业重大招商项目企业17家。这些项目的实施和企业的注册、开业,对于海南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蓄积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自贸区(港)加快建设以及明年经济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

2·重庆两江新区服务贸易加速发展

据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消息,记者2019年11月18日从重庆两江新区获悉,经过2年的试点和1年多的深化试点,两江新区服务贸易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1至9月,两江新区服务贸易额同比增长20%。据了解,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两江新区等15个省市和新区开展为期2年的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在2年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17个省市和新区开展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两江新区成为“2.0”版本的试点地区之一。两江新区作为内陆开放的重要门户,发展服务贸易拥有巨大的潜力。一方面,汽车、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四大支柱产业正加快转型升级。同时,数字经济为两江新区注入新动能,腾讯、阿里巴巴、紫光集团、中科云从等数字经济企业落户超4000家。另一方面,两江新区果园港、两路寸滩保税港、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悦来国际会展中心4大开放平台和多个国际合作平台蓬勃发展。两江新区服务贸易产业园重点发展跨境电商、融资租赁、总部贸易、新兴金融、专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目前已拥有服务贸易企业206家,从业人数达4300人。此外,两江新区出台《两江新区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积极引导港澳台和外资演出经纪、演出场所、动漫游戏制作、上网场所、娱乐场所、艺术品经营、游戏游艺设备生产等企业入驻经营。

[中经云端·国家级园区]

1·西安高新区:打造陕西双创“升级版”

据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消息,2019年11月12日下午,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暨第六届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现场,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与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举行签约仪式。西安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煜参加并为获奖企业颁奖。签约后,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园发展中心将携手探索双创领域“平台+数据+标准”和“厅地合作”新模式,打造陕西双创“升级版”。双方通过“聚资源、建生态、深服务”,在创新服务平台开发运营、众创空间模式探索、飞地孵化器模式探索、创新创业活动四个方向开展合作共建,打造陕西省双创服务领域可复制的科技创业孵化新模式,经过3-5年努力,力争将“陕西双创”打造中国领先、西部一流的众创品牌。据悉,创途在XIAN入孵企业西安灼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乌托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分获创新创业大赛企业初创组二等奖和优秀奖。西安高新区创业园发展中心、西安创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西安联创生物医药孵化器有限公司荣获优秀组织奖。

2·天津西青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据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消息,从2019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获悉,天津市西青区被国家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成为天津首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作为创新探索“两山”理论的示范样板。天津西青与北京密云等共84个市县成为了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从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到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西青约束性指标全部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天津市各区前列。2019年,天津西青创建指标共计37项,包含约束性指标21项,参考性指标16项。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长期以来,西青区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区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长足发展。在“两城三带三区”规划建设过程中,西青区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空间布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守耕地红线,完善河湖岸线保护,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维护监管,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后劲和潜力明显增强。既要“绿”,又要“富”。近年来,天津西青全面实施“散乱污”企业分类治理和工业园区(集聚区)综合整治,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向好。良好环境生态环境不仅成为展现西青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力点,也成为西青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

3·2020年iF新秀奖颁奖典礼落户成都高新区

据成都日报消息,近日,成都创意周·iF设计之夜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的iF成都设计中心举办,活动聚焦工业设计,邀请海内外数百位创意设计师出席,通过iF设计奖获奖作品展览、设计大咖交流,共话创新发展未来,顺利揭开第六届成都创意设计周的序幕。iF设计新秀奖是iF的公益奖项,是专门针对全球学生与青年专业设计师举办的。在iF设计之夜期间,拉夫·威格曼宣布新秀奖颁奖典礼将在成都高新区举办,这将有利于促进“成都创造”参与世界顶尖设计赛事角逐。成都高新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场地、政策等支持,成都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就坐落于菁蓉汇,面积1200平方米,配备了开放式办公工位、洽谈室、会议室、交流区、茶水区等,电子信息、生物、新经济等领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免费入驻。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iF成都设计中心正式入驻菁蓉汇,将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生创业园工作室的紧密合作,携手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该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高新区将依托德国iF国际级的智库资源,建立起常态化的创意设计国际合作机制,打造与国际接轨的设计人才体系,提升区内工业设计水平,加快文创产业创新速度,推动成都的创意设计发展。

4·杭州高新区:实现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驱动

据浙江日报消息,2019年11月15日,杭州高新区(滨江)启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致力于培育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引进世界级人才团队、培育世界级高科技大公司、打造世界级孵化生态体系、建成世界级产城人融合的科技新城,整体发展水平比肩硅谷等世界一流园区。根据该区计划,力争到2025年,全面具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基本形态,成为国家创新网络的主要枢纽,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翻番;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对于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高新区(滨江)有着明确的具体定位: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全球创新源”,抢占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成为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科技创新枢纽;建成享誉中外的“世界数字港”,成为中国数字强国战略的主力军、全球数字经济的引领者;建成全球知名的“未来智慧城”,以数字化理念、智慧技术加快拓展城市场景应用,建设形成更具科技感和生活感的未来城市;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魅力滨”,成为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国际标准现代气质高新特色江南韵味的现代科技新城。该区定下目标,到2025年,全面具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基本形态,成为国家创新网络的主要枢纽,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3000亿元,实现翻番;到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5·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

据苏州日报消息,2019年11月18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活力滨江投资热土”2019营商环境推介会,展现常熟经开区产业兴旺、产城融合、开放创新的时代风貌。现场,欧洲绿色产业示范园发布,华为云(常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线,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签约。当天签约的项目总投资约160亿元,涉及汽车产业、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功能四大类。记者了解到,2019年是常熟经开区成立27周年,作为常熟市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常熟经开区自成立以来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产业、载体、区位、环境等综合优势,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产业带动力强、发展纵深大的重大项目,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已跻身全省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27年的艰苦创业,常熟经开区打造了一个高能级的现代产业园区,建起了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宜居新城。据介绍,欧洲绿色产业示范园将采用“科技展示区”和“产业集聚区”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发挥“产学研用”融合优势和市场主体作用,引进海内外团队落地产业创新中心,全力打造欧洲前沿科技项目孵化、展示的示范平台。2019年11月18日上线的华为云(常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将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制造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区域工业互联网创新标杆,全面助力常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中经云端·经济新发展]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一条"千亿级"产业链

据青岛日报消息,2019年11月18日,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平台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建设热火朝天。现场施工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这个中心的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等3个平台项目已实现主体完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装修和设备基础施工,预计2019年年底交付使用。2018年11月17日,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正式挂牌成立。此后一年间,示范区坚持规划先导、创新驱动、市场引领,着力推动规划编制、项目建设、“双招双引”、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名单。2018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实现850亿元、增长16.4%,占全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产值的比重近90%,2019年全产业链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2019年以来,示范区新签约19个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72亿元;新开工项目44个,计划总投资350亿元,2019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7亿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完成123亿元。深入融入青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发展趋势,瞄准“国际化”,与西门子、庞巴迪等国际企业积极对接,总投资12亿元的瑞士SGS集团中国轨道交通车辆及重要零部件出口服务基地及全球轨道交通车辆认证检测中心顺利签约。搭建特色鲜明的高端产业园区,总投资390亿元的轨道交通高端配套产业园、地铁创新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稳步推进,申晟轨道车辆配件等总投资24.3亿元的10个项目将年内竣工投产。目前,示范区总投资34.4亿元的13个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配套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包括道路新建、输电线路迁改、综合管廊、卫生中心、公交场站综合体、幼儿园等。总投资47.8亿元的示范区一期建设PPP项目推进顺利,首批资金年底即将到位,将为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总投资225亿元的韩洼、北万等10个社区旧村改造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产业项目腾地加快推进,完成创新中心、产业园区等拆迁腾地4200余亩,有力保障了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