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和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

鬼谷子:和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学生子路向孔子问道:“老师,如果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应该立刻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父亲和兄长还在,你要先请教他们的看法,然后再去做啊。”

过了一会儿,冉有又来问道:“老师,如果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应该立刻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既然是合于义理的事,那听到了之后,当然应该立刻去做。”

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回答,这让始终坐在旁边的公西华十分疑惑,于是公西华问道:“老师,仲由和冉有问了一个同样的问题,但您的回答却不同,这让学生很是困惑,所以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笑着说:“冉求这个人啊,生性懦弱,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要进取;子路这个人啊,遇事冲动、好勇斗狠,所以我提醒他退让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话也要看对方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才是真正的说话高手。

鬼谷子就是这样一位深谙此道的高手,他早就总结出了一套“见人下菜碟”的说话技巧。

01

与贵者言,依于势

身份地位的不同,则会造成心理上的落差,这严重影响了一个人的正常说话水平。

当地位显赫的人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来自对方的一种压力,从而将本已想好的话,忘个一干二净。

本该不卑不亢的你,却因为对方的气场太大,而成了唯唯诺诺的人。可见气场这个东西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当你和地位很高的人说话的时候。

要想与地位显赫之人,进行一场均等的对话,那你首先就要把话讲出气势来。

在这方面,孟子可算得上是绝顶高手。身为一介布衣,孟子经常游走于各路诸侯之间。但我们看,孟子在与各路诸侯的对话中,不仅没有显得底气不足,反而因为气场太足,而使得诸侯们退避三舍。

当有人向他询问如何提升气势的时,孟子是这样说的:“他是王侯,觉得自己很厉害、瞧不起我们布衣百姓,但我德行高尚,同样瞧不起他们那些膏粱子弟。我们骄傲起来,那叫做风骨;而他们一旦骄傲起来,就有亡国的危险。这么一看,还是我们更加厉害啊。”

其实,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其妙。在地位显赫之人面前,你越是谦卑畏缩,他们就越瞧不起你,觉得你是个容易屈服的小人;相反,你越是不卑不亢,他们反而会欣赏你的风骨,认为你是一个威武不屈的奇才。

可见,说话的气势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气势,那你一张口就输了。

02

与博者言,依于辨

与知识渊博的人说话,我们要依靠自己的辩才。

在知识渊博之人面前,我们有时可能根本就无从插嘴,因为他们说的话太高深,超出了你的知识领域之外。

那这时,我们要想和他们成功对话交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辩才了。

所谓“辩才”其实就是通过语言技巧,将你说的话修饰的更加精妙,使得本来在这方面造诣不高的人,也能说出让人耳目一新的看法来。

就如同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一样。惠子“学富五车”,是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人,庄子要想从渊博方面战胜他,则难度系数很大,所以庄子机智的选择了另一个角度——辩才。惠子虽然辩才也不赖,可在庄子面前,他却总被绕进去,明知道庄子说的与自己截然相反,可就是无法反驳他,最后只能甘拜下风。

正所谓“知识不够,言辞来凑”,有时候,言辞的修饰是可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的。当然,辩才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能够自圆其说,这有这样,才能让对方耳目一新。

03

与贱者言,依于谦

与贫贱者说话,要态度谦虚。

谦虚是不分等级的,面对强者,谦虚是你的本分,面对弱者,谦虚是你的美德。

有一次,齐桓公外出打猎,在路上遇见了一个一边放牛、一边唱歌的穷人,属下们想要去赶走此人,可齐桓公却说道:“此人身处困境,尚且歌声嘹亮,看起来并非平庸之辈啊,你们快把他请过来。”

就这样,齐桓公放下身段,向这个放牛的贫贱之人虚心请教,最终发掘了这个人才,也为自己的霸业添砖加瓦。

有一句话说得好“永远不要瞧不起坐在你后边的人。”有很多不如你的人,只不过是暂时时运不济罢了。在他们面前,你的骄傲会为你日后树一强敌,而你的谦虚,则可能为你找到一个强有力的朋友或者帮手。

04

与过者言,依于锐

对于一些处于颓废状态下的人,一语点醒显得格外重要。有的人在失落时,需要别人软语安慰,而还有的人是需要你当头棒喝的。

佛门公案中有一个关于鉴真和尚的故事:

鉴真和尚一向以“普度众生”为己任,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被寺里住持安排去做出门化缘的苦行僧,这对一心想着广大佛门的鉴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打击,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甚至颓废起来。

有一天,住持来到寺门口,指着门外雨后泥泞的道路对鉴真说道:“你昨天是否走过此路?”

鉴真答道:“当然!”“那么你能找到昨天自己走过的脚印吗?”住持继续问道。鉴真摸着脑袋说道:“昨天的路又干又硬,哪里会有痕迹呢?”

住持反问道:“那么今天再走一次呢,你还能找到脚印吗?”

昨天失败了,难道今天就不再奋斗了吗?

住持的话敲醒了鉴真,使得他重新振作、恢复了最初的理想,继续进行着自己的“普度众生”之路。

对于身处困境中的人,我们就要适当地鼓励、警醒他们,帮助他们恢复往日的锐气与斗志,摆脱颓废的状态。

我们总是在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与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正是这个道理。只有“看人下菜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语言的作用。

切记: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可贵的语言技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