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的家長,才會相信“高分低能”

在辦公室,幾個同事聊天,談到一個普遍的現象。

美術課上,構圖完美、調色和諧的,是文化課成績較好的孩子。

音樂課上,情緒飽滿、認真唱歌的,是文化課成績較好的孩子。

體育課上,積極鍛鍊、動作標準的,是文化課成績較好的學生。

活動課上,激情澎湃、踴躍表現的,是文化課成績較好的學生。

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在幹什麼呢?

美術課上,別人在精心勾勒線條的時候,他們在用小刀一塊塊地切割橡皮。

音樂課上,別人在引亢高歌的時候,他們在左顧右盼或是緊閉嘴唇。

體育課上,別人在聽從老師口令的時候,他們在隊伍裡拽女同學的小辮子,絆男同學的腿。

活動課上,別人在展示才藝的時候,他們在低頭竊竊私語,伸手戳同學的後背。

最終,那些成績好的孩子大多全面發展,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也幾乎沒有什麼才藝可展示。

說好的“高分低能”呢?這樣的現實,讓那些以此來聊以自慰的家長情何以堪?

一直以來,“高分低能”這個詞語就在教育上大行其道,成了中國人用以諷刺高分學生的最偉大的創造。

“傻、蠢、書呆子、鬧笑話、眼高手低”等無數惡毒的評價總是被扣向考高分的學生,彷彿這樣一說,那些考低分的學生就是高能力、有魄力、有創造力的化身。

“考試成績好有什麼用,還不是連方便麵都不會煮?”

“考上重點大學有什麼用,走上社會還不是照樣無法生存?”

“看看那麼多的高考狀元,有哪個名垂青史?”

是啊,社會上的確有過這樣的事例。

八十年代,高考狀元、北大才子陸布軒走上市場賣豬肉,一時間,輿論譁然,北大畢業走上社會就只能賣豬肉?真的是高分低能啊!

但是你可知道,如今50歲的陸步軒已經幾十億身價,早已從“抹了黑”的羞愧,變成“不丟人”的激情;他在京已開了12家店鋪,從曾經的“天之驕子”成為今天的“屠戶大王”。

讀過書的屠夫狀元,絕對不是普通的賣肉郎。

看看我們的身邊吧。活躍在各行業的精英們, 大多都是在校時成績較好的, 如今他們高薪厚職, 或手握重權, 或拋頭露面, 成為社會上層的管理者。

還記得這張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時風靡網絡的照片嗎?

幼稚的家長,才會相信“高分低能”

坐在飯桌上的大佬們,如今已經在互聯網上一統江湖。看看他們的學歷,清一色的高等院校。

據統計:世界各國的政府首腦, 基本上都是畢業於世界一流大學。

美國總統布什,畢業於耶魯大學並榮獲優秀畢業生稱號。

美國國務卿賴斯大學時代年年獲得第一名。

日本首相、英國首相、乃至世界各行業的領軍人物絕大部分都是學生時代的佼佼者。

活躍在國內各行業的企業和銀行巨頭的管理層, 各企業和銀行的高管和中層,多數出身於名牌大學, 多數都曾經是中學和大學時代的佼佼者。

更別說學術界和醫療界了, 那些學科帶頭人,重大科研成果的帶頭人, 無一例外是當年的學習強人和高分學生。

就連文藝行業,那些名嘴、名作家、名媒體人、名導演,也是出身於名牌學校。如水均益、白巖松、崔永元、陳道明、張藝謀,陳凱歌等。

而當年讀書較差的, 多數畢業後都做些普通的工作,拿著微薄的薪水,然後用畢生的精力罵那些高學歷、高成績的人。

當然,這些群體中成功者也不是沒有,只是這個概率遠遠低於學生時代的高分者。

我和老師們經常在一起討論,為什麼學生時代的高分者走上社會後成功的幾率更大?

總結下來,不外乎這幾個原因:

高分學生自覺性更強。眾所周知,一個人考一次好成績並不難,難的是次次取得好成績。一張試卷不光是考你的知識點,更是考你的應變能力、總結能力和專注能力。

高分學生往往天資聰穎、意志堅韌、甘於寂寞、勤奮努力,這些品質在心理學中就被稱為成功品質。擁有這些品質的孩子將來走上社會很難不優秀。

高分學生更自信。拋去某些學生與生俱來的自信力,一而再再而三的好成績就會給這些高分孩子帶來超強的自信。因為這種自信,他們更敢於自我表達,進而思維較少受到制約,創造力更強。

而那些低分學生因為長期沒有享受到成功的快感,自卑心理加重,做事自然就不如別人積極主動,膽怯、懷疑自己,無形中抹殺了自己的潛力,久而久之就成了失敗者。

高分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我們總說,機會總是給有所準備的人。相對而言,老師更願意把一些競賽或演示機會給予更優秀的孩子,他們得到的鍛鍊機會越多,能力就越強。

這些孩子將來考上名校的幾率更大,而這些,又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想想看,一個三流大學生和一個名牌大學生,誰的學習環境更好,誰的校友更優秀?這些,都可以成為高分學生走上社會後依借的力量。

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身邊的人際資源更加豐富,得到的幫助就更多。

聖經上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這是社會規律,殘忍而現實。

所以,不要再用“高分低能”來欺騙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了,這個詞語不應該成為掩蓋自卑的遮羞布。

我國已經進入了全民學習的高峰,全面均衡發展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

“高分低能”早已過時,“高分高能”才是主流。這是教育的幸事,同時也給各位家長敲響了警鐘:

一味地追求興趣教育而忽視成績,是另一種狹隘和淺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