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百科|吉林传统戏曲: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是在建国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代表性剧目有《蓝河怨》、《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以及《江姐》、《雨夜送粮》等。

戏曲百科|吉林传统戏曲:吉剧

吉剧《包公赔情》

历史沿革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流行的传统艺术形式,已有将近二百年历史。基本形式可以分为二人表演的二人转、一人表演的单出头和三人以上表演的拉场戏三支。表演上有唱、说、扮(做)、舞四功,

以及手绢、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绝技。有唱腔曲牌三百多个和传统剧(曲)目三百多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二人转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拉场戏的剧目日益增多。至1958年,已经出现了《高玉宝》、《表兄弟》等表现现代生活的大型拉场戏,艺术上也展示出向大型戏曲剧种发展的趋势。长春市戏曲工作才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新剧种--春歌戏,编演了实验剧《绣天堂》。1958年10月,在东北三省协作区第四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繁荣发展东北的文化,丰富创造自己的地方剧种”,有关部门根据指示,决定将二人转发展为一个新的地方大戏剧种。当时,成立了由音乐和文学创作干部组成的“新剧种实验小组”,并聘请了著名的二人转老艺人担任顾问,着手将二人转传统剧目《蓝桥》改编为《蓝河怨》。在成功地将二人转传统剧目《蓝河怨》作为新剧种的第一个实验剧目后,开始解决小生、小旦、彩旦、小丑等行当和戏曲化、板式化、行当化等问题。1959年1月21日演出了第二个实验剧目《桃李梅》,又获得成功。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通过在长春、白城、通化等地演出上述两出剧目,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2月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将新剧种命名为吉剧,改新剧种实验剧团为吉林省吉剧团。为了使吉剧得到更广泛地发展和普及,在1960年上半年同时成立了白城专区吉剧团、通化专区吉剧团和吉林市吉剧团(后改为永吉县吉剧团),与省吉剧团共同承担吉剧的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1960年,剧团又编创排演了《包公赔情》、《搬窖》、《燕青卖线》(见图吉剧-6)、《雨夜送粮》等众多剧种。剧团通过实践,逐渐丰富了吉剧的音乐唱腔,增添了行当,提高了表演的专业水平,使剧种能初步具有雏型。同年,正式成立了吉林省吉剧团。

1961年,吉林省委召集部分戏曲工作者,讨论吉剧的发展问题,在总结几年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不离基地,采撷从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此后,吉剧的发展一方面通过深入学习二人转等东北传统的民间艺术,同时又采取了“请进来,派出去,雁过拔翎”的办法,邀请各地的戏曲专家到吉林来指导,并派演员、创作人员到北京、四川、山西、山东、河北、上海、天津等地学习。1963年至1965年,剧团侧重现代戏的实验。经过几了年的努力,吉剧剧种已经初具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强调学习“样板戏”,使剧种建设难以按着原有方针健康发展。十年间除省吉剧团之外,各市、县吉剧团都改为文工团,不再进行统一的吉剧建设。1966年后,实验工作中断,于1976年前后才重新恢复演出,粉碎“四人帮”以后,吉剧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剧团又先后编演了《春回大地》、《买菜卖菜》、《婚礼上的眼泪》、《情法之间》、《两只烤鸭》、《包公赶驴》等现代戏和古装戏。专业的演出团体也由“文化大革命”前的四个,增加到十六个(其中吉林省十五个,内蒙古哲里木盟一个)。

吉林省戏曲学校增设了吉剧科,培养新的吉剧艺术人才。同时成立了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对吉剧艺术的建设进行重点研究。七十年代未和八十年代初,吉剧原有的实验剧目重新公演。1978年文化部调吉林省吉剧团进京演出,《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和《桃李梅》中“闺戏”一折,深受观众欢迎,得到首都观众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评。1979年和1980年剧目《燕表卖线》、《包公赔情》、《桃李梅》先后由长春电影制版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后,吉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这期间省和各市、县吉剧团分别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如现代戏《春回大地》、《黄连花》《会亲家》、《春雨红花》和古代戏《三放参姑娘》、《慧梅之死》、《孙猴上任》、《三请樊梨花》等。

艺术特点

在行当上,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在音乐唱腔上,吉剧以二人转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红柳子〕、〔三节板〕、〔哭糜子〕、〔穷生调〕等为原始基调。吉剧的伴奏乐器以二人转的板胡、唢呐为主,并在东北管的基础上,创造了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还把古筝搬进吉剧的乐队。

唱腔

吉剧的唱腔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的综合体制。它选择了二人转当中群众爱听而又便于戏曲化的曲调作为基调,逐渐发展成“柳调”、“嗨调”两种唱腔。其中柳调是以二人转曲牌〔红柳子〕、〔秧歌柳子〕为中心构成的一套唱腔;嗨调则以二人转曲牌〔文嗨嗨〕、〔武嗨嗨〕为中心,结合〔穷生调〕、〔打枣〕、〔胡胡腔〕、〔嗽叭牌子〕等曲牌组成的一套唱腔。这两类唱腔,均采取基调发展的方法,进行男女分腔、行当分腔和板式变化。逐步形成了吉剧的柳、嗨两调的快正板、正板、行板、散板;嗨调的宽板;嗨调女腔的慢板等。另外,吉剧也适当吸收二人传的专曲、专调、小曲、小帽,在东北地区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改编成牌子、行弦等一套吉剧器乐曲。像《燕青卖线》中的〔卖线谣〕等。吉剧的器乐曲牌有一百多个,大多是东北地区民间吹打乐和东北民歌的曲调发展而成。有诸如〔万年青〕、〔鹧鸪天〕、〔挂红灯〕、〔货郎担〕、〔迎送曲〕、〔剑舞曲〕等。

伴奏

吉剧的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为主,还创造了长于抒情的吉剧喉管,并把筝也加进了吉剧乐队的演奏中。根据演出的实际需要,吉剧有时还采用中西混合的乐队,有时则用具有东北特色的民族乐队。

吉剧剧本多注意东北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人物性格大棱大角,情节大转大折,情感也大悲大喜,语言表现口语化、地方化。唱词大多保留了二人转的嵌句、垛句、嗦句等特点,念白也运用二人转的“说口”艺术,并为耍手绢等技巧留下表演的余地。吉剧在角色行当上,有生、旦、净、丑等的分工,但又不为其限制。从生活和人物性格出发,在继承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博采其他剧种之长,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东北民间口语为特色的“串口”、“贯口”、“俏口”等念白形式和扇子、手绢等道具运用上的表演技巧、显得生动活泼。

基本功

它擅长于运用手绢功、扇子功和水袖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在表演上继承了二人转的“平腕”、“压腕”、“翻腕”、“绕腕”、“抖腕”、“五花腕”等腕子功;“抖肩”、“拱肩”、“晃肩”、等肩功;“顺腰”、“旁腰”、“顶腰”、“晃腰”等腰功以及“踢步”、“拧步”、“跳步”、“错步”等步法。同时吉剧也学习其他剧种的手指法、武打、舞蹈以及翎子、帽子、椅子、变脸等技巧。

表演技巧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五功,即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的基础上,采撷其它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的。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

特长

手绢技巧是吉剧的特长,它来自于二人转而又有所发展。如《燕青卖线》中任秀英的“指顶绢”,表现她的自信心;丫环春莺的“口叼绢”,表现他的单纯、顽皮的性格;时迁的“远抛绢”,则表现他盗取请帖后的喜悦心情。《桃李梅》中封氏的过头“后抛绢”,表现她对赵运华作媒的气愤;在《三请樊梨花》中,铁珍用左右“车轮绢”的手娟功耍令旗,表现她出征前的激越情绪。? 吉剧的长水袖功,把二人转的耍手娟和京剧的水袖、绸舞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人物动作和情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旁甩”、“直甩”、“单甩”、“双甩”、“立花”、“顶花”等程式。吉剧的花旦、小生还发展了二人转“扔扇”、“挑扇”、“转扇”等绝技,武丑运用了二人转的大板技巧。吉剧还吸收传统红曲的一些程式动作:如《包公赔情》中包公,沿用传统戏曲净角的施礼、跪拜等程式,到结尾时,包公“三拜”的最后一拜,运用了正冠、理、撩袍、激动的颤抖等大动作,扑通一拜,表现包公万分激动的心情;而《包公赶驴》中的包公,说小白话,走秧歌步,则较多地打破了程式和行当的界限。

吉剧的化妆和服装基本是模仿京剧等剧种。生、旦角色为俊扮,净、丑则用脸谱。但在有些剧目里,净、丑均不勾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