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香椿生产技术

香椿为楝科楝属植物,在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均可栽植。香椿是安徽省近几年太和县经济林发展的主要树种之一,以每年春季采摘嫩枝叶——香椿头为原料作为蔬菜或进行深加工。香椿头以其鲜嫩可口、质量佳味道美而享有美誉,其嫩芽、嫩叶是我国人民喜食的传统木本蔬菜。

太和香椿生产技术

多年来,太和县大力发展油椿系列品种,所产香椿质佳味美,尤以黑油椿质量为上乘。在采摘香椿嫩枝叶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将其培养成大径材的用材林。香椿木材物理性能良好,耐潮湿,不裂不翘,在国际上享有“中国桃花心木”的美誉。根据其特殊的香味和纹理构造,做成家具具有芳香味,还有不易走形等优点。笔者在太和县多年从事林业工作,现将太和香椿生产技术简介如下。

太和香椿生产技术

1 香椿育苗

太和香椿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宜选地势平坦、背风向阳、光照充足、肥沃疏松、透气性良好以及能灌易排的高燥地块作为苗圃地。忌重茬和茄科作物种植后的地块作为香椿苗圃。年前过冬前将土地深翻,深翻深度30 cm以上,以利于根系深扎。

1.1 扦插育苗

由于香椿扦插条有伤口,为防止伤口愈合时感染病菌,扦插前需用多菌灵或高锰酸钾等杀菌剂对土壤进行消毒,以杀灭病菌,预防感染。2月中下旬扦插前选取黑油椿或红油椿、青油椿等較高品质香椿的生长健壮的一年生嫩旺枝条,用利刃将枝条削成长约12 cm的插穗,上端在高出顶芽1~2 cm处剪成平口,下端向下剪成斜口。扦插前将插穗下端放入200 mg/L萘乙酸溶液中浸泡12 h。扦插前先用小木棍在苗圃地上扎眼,按株行距10 cm×10 cm、深度3 cm进行扦插。利用温室自动控制系统调节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的苗圃,每15~20 d喷一次叶面肥,同时控制病害发生。插完后用清水浇透,覆盖塑料薄膜保温保湿。露天扦插扦插苗上方要盖防晒网进行遮阴,让土壤湿度保持在80%左右。温度适应即可萌发新芽,待插穗长出2~3 cm新芽后,白天将薄膜两端揭开,晚上盖上,持续1周后再将薄膜全部打开,并定时喷洒适量的清水。新芽萌发后注意加强管理,防治病虫害,夏季雨水多发季节注意排水,做到雨后无积水。由于夏季蒸发量大,根据土壤湿度及时浇水,让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75%左右,而进入8月中下旬后少浇水以达到炼苗目的[1]。第2年春季可进行移栽。扦插苗能保持苗木原有特性,不发生变异,能保持原品种的优良特征。

1.2 种子育苗

1.2.1 选种。选择较粗壮的10~15 a以上品质较好的林木作为母树。春季时母树不得采摘嫩芽,否则不结种子。结出的种子在10月中下旬根据天气情况进行采收,采收时间过晚种子易飞出而影响产量,采收时间过早种子成熟度不够而影响种子发芽率。采收后的种子要及时风干,除去病虫粒、干瘪粒,筛选留下籽粒饱满的种子,以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1.2.2 播种。春季播种可先使用浸种催芽法进行催芽,催芽时注意天气。天气适宜,芽开始萌动,即可进行播种。经催芽的种子能提早出苗,提高出苗率。播种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条播或撒播方式。

①条播:优点是苗期不再移栽一次成苗。用宽幅条播,行距25~30 cm,播幅10~15 cm,深3~5 cm。开沟后浇小水,待水渗下后,撒种,上覆1.5~2.0 cm厚土,每667 m2播种量3~4 kg。

②撒播:适于春播和保护地育苗,苗期需要移栽。撒播前在苗床内普遍浇水,水渗下后均匀撒种,后覆细土1~2 cm厚,每667 m2播种量5~6 kg。播种后,在畦面盖草,以利保墒。出苗后陆续撤除覆草。有条件时,在育苗畦上覆盖地膜。出苗时,应把地膜划破,让幼苗出土,幼苗周围的塑料薄膜用土压严。撒播的苗床地膜,应在早上或晚上陆续撤除。在日光温室中育苗时,用撒播法。撒种后,立即扣严塑料薄膜,有条件时夜间加盖草苫子,提高苗床温度。

1.3 出苗后的苗期管理

1.3.1 遮阴。播种后到出苗前,严防苗畦土壤干旱板结。刚出土的香椿幼苗不耐强光曝晒,最好在畦上架设遮阴棚。等苗有4~6片真叶时,逐渐去除遮阴物。

1.3.2 温度。利用保护地育苗时,出苗前保持25 ℃,气温高于25 ℃即应通风降温。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逐渐增大通风量,延长通风时间,陆续除去覆盖物,使幼苗处在露地条件下。

1.3.3 浇水。幼苗期第二三天喷一次小水,两三叶时在行间浇小水。夏季苗期适当浇水,土壤湿度保持在75%左右,雨季及时排水防涝。

1.3.4 间苗。及时间苗、匀苗,除去过密的及并株苗、弱苗和病苗。为改善幼苗的光照及土壤营养条件,需间苗移栽。移栽前1d,苗床内浇透水,使拔苗尽量少伤根。第2d起苗,移植在露地苗床上。移栽后,浇定根水,促使活棵移栽畦的整地、施肥与播种苗床相同。一两片真叶时第1次间苗,苗距10 cm。三四片真叶时第2次间苗,苗距15~20 cm,每667 m2保苗5 000~20 000株。在幼苗4~6片叶、高 8~10 cm时,进行间苗移栽,每667 m2保苗4 000~8 000株。间苗后及时中耕松土和除草,注意不要伤根。对移除的弱苗、病虫苗,需及时移出苗圃地销毁以防传染。间苗的同时,需按照一定比例施土杂肥或复合肥。

1.3.5 定值。育好的苗木在第2年春季进行定植,如既培养木材又采摘香椿,选择干型好的苗木按照行距3 m、株距2 m每667 m2栽植110株进行,对以后需除去的苗木适当早采摘椿芽。培养木材的,待树高4 m以上才可采摘椿芽。待林木郁闭后,按照行距3 m、株距4 m隔一株除一株,再次郁闭后按照行距6 m、株距4 m隔一行除一行进行培育木材。20 a林木胸径在30 cm以上。对仅采摘香椿的按照行距1 m、株距2 m每667 m2栽植333株定植。苗木定植后浇一次透水,以后每15 d左右浇一次水,天气干燥增加浇水次数,土壤湿度保持在75%左右。每次浇水或雨后需及时中耕除草,防止积水。4—5月和7月各追肥1次,每次每667 m2施尿素10~20 kg,8月以后不再施氮肥,并控制浇水量,促进苗木木质化,增强苗木的抗寒抗旱力。

太和香椿生产技术

2 病虫害防治

香椿病害主要由真菌引起,有苗木猝倒病、根腐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等,一旦发生病害,将代森锰锌、三锉铜、甲基托布津等按照一定比例配合进行喷洒防治。

香椿虫害主要有刺蛾、云斑天牛、铜绿金龟甲和香椿蛀斑螟等。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指导方针,结合早发现、早治理的原则,及时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同时,为了保证椿芽绿色无公害,提倡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采用黑光灯诱杀、人工捕捉等手段,尽量做到香椿无害化,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

太和香椿生产技术

3 香椿采收

香椿移栽后第2年可对香椿嫩芽进行采摘。采收香椿时,应在上午空气湿度大、椿芽鲜嫩时进行。用剪刀或快刀剪截,忌用手掰,以免损伤芽子和树体,破坏侧芽。第1次采收,留下基部一两片复叶。第2次采收侧芽时,留两三片复叶。采收第三四茬时,留下部分侧芽不收,使这些葉枝作辅养叶或枝制造养分,供以后的萌芽生长之用。对仅采摘香椿苗木,每年采摘香椿后,对树干进行矮化处理。矮化处理后香椿发芽较多,既利于作业,又利于香椿丰产。采摘结束时,注意椿芽通风以防落叶或发热损害质量。根据需要一年可多次采摘,但以第1次采摘质量为最好。为保障香椿品质,一般仅对香椿采摘一两次。

太和香椿生产技术

4 采收后保鲜

①将香椿芽捆好在保鲜剂中浸一下,拿出晾干,直立或平放在木板箱、多孔塑料箱中,置于0~1 ℃的冷恒温库中,可保存数月[2]。

②将装香椿芽的板条箱装入涂刷硅氧烷混合液的尼龙纱袋中,压边密封,在0~1 ℃的恒温库中可贮存60 d。

③向香椿芽上均匀喷洒大蒜素或6-苄基腺嘌呤保鲜剂,然后放入宽50 cm、长40 cm的食品袋内,扎紧袋口,置于0~1 ℃的恒温通风库中贮存,每10~15 d开袋换气一次。袋内含氧气量不低于2%,二氧化碳含量不高于5%,可保鲜60 d。

香椿芽在10 ℃以上的温度下易落叶,引起腐烂变质。在-3~-2 ℃的低温下会发生冻害,褪掉绛红色,冻成暗绿色。化冻后变黏而不脆,香味变淡,口味变劣。香椿芽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1 ℃。把采收的椿芽平摊在通风、凉爽的室内席上,厚10 cm,切忌堆挤生热,可存放1~3 d。也可按0.5 kg捆成把,基部齐平,竖放在瓷盘中,盘内盛3~4 cm深的清水,浸24 h,再贮藏于0~1 ℃的环境中,可保鲜7 d。有条件时,把香椿放在塑料袋内,每袋0.25~0.50 kg,密封袋口,放在5 ℃以下的室内可存放10~20 d。家庭少量存放,可放在冰箱0~1 ℃的环境中,存放10~15 d。

太和香椿生产技术

5 香椿产品的制作

采摘的香椿可以用来鲜食,制作即食香椿、香椿炒鸡蛋以及香椿拌豆腐等。也可以用香椿制成其他产品,如腌制香椿、香椿豆腐、椿头丸子、蛋蒙香椿、酥皮香椿、炸香椿鱼以及香椿蛋卷等。

太和香椿生产技术

6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香椿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自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实施以来,太和县对香椿种植愈加重视,香椿林带已具雏形,对香椿深加工研究的逐步进入快车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