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印度公司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格局的關係

日本學者淺田實在其專著《東印度公司——鉅額資本之興衰》中,詳細描述了地理大發現後,推動歐洲商業革命的鉅額資本,東印度公司的興衰。從普通的商業貿易盈利公司轉變為龐大的企業帝國,其中巨擘英國東印度公司,甚至成為英國海外殖民印度的開拓者,東印度公司的發展對西歐乃至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篇文章,我們來說說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格局的關係。

東印度公司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格局的關係

英荷兩國東印度公司的鬥爭

一、荷蘭東印度公司

提及東印度公司,人所耳熟能詳的應數英國東印度公司,但實際上,最早稱霸印度海域的,當是荷蘭東印度公司。

15世紀末期,歐洲人對東方財富的幻想揭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開始了對印度的血腥殖民時代。從1498年,達·伽馬抵達印度,到1515年第二代葡屬印度殖民地總督阿方索去世,葡萄牙人摧毀了伊斯蘭商人在印度洋的勢力,並完成了對整個印度洋海域和亞洲海域的掌控。

當時,歐洲對胡椒與香料的強烈需求,催生出了龐大的商業市場。葡萄牙對印度洋海域和亞洲海域的壟斷,導致胡椒價格暴漲,利潤刺激下,荷蘭、英國等新興國家商人紛紛加入探索印度商路的行列。

荷蘭、英國到達亞洲的時間前後差異不大,但由於英國早期的遠航以掠奪搶劫為主,荷蘭雖然在亞洲海域起步較晚,但活動重點致力於和平的商業貿易,胡椒交易領先於英國。

有著“海上馬車伕”之稱的荷蘭,很快崛起並搶佔葡萄牙在兩大海域的控制權。此後,荷蘭東印度公司行之以“香料商業政策”,並設立“印度館”,力圖實現壟斷專營。

東印度公司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格局的關係

1595-1602年間,亞洲海域的荷蘭貿易公司增長至14個,過度的競爭導致荷蘭東印度公司面臨破產危機,荷蘭政治家奧爾登巴內菲爾特竭力促成於1602年3月統合起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亞洲海域荷蘭貿易公司增長至14個,過度競爭導致破產危機,政治家奧爾登巴內菲爾特促成於1602年3月統合起的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

但不多久,荷蘭東印度公司陷入困境。國際上,荷蘭、英國之間對胡椒的大力競爭,刺激了收購成本的上漲,外加與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休戰協議即將到期、受德國三十年戰爭影響而無力面對英國競爭。

嚴峻形勢下,英荷兩國於1619年開始交涉合併業務。

實際實施過程中,駐紮於班達群島、馬魯古群島等香料群島的荷蘭殖民地總督強烈抗議,開始以高壓政策統治原住民,並於1623年蓄意策劃了安汶島事件,到1630年前後建立起了以香料群島香料為主要產品的貿易壟斷體制。

然而,壟斷體制的建立也宣告了英荷兩國交涉的失敗,並推動了英荷戰爭的爆發。戰爭過後,荷蘭商業帝國徹底鞏固,迎來了黃金時代。

二、英國東印度公司

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600年12月31日得到了皇家特許狀,但17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處於單次航海時代,管理和運營方式落後,未能大規模發展,後期在海外建立以合資機制形式為主的商館與船隻,才為其後期發展為大型公司奠定了基礎。

1623年的安汶島事件後,英國東印度公司被迫撤離當地,轉而與荷蘭統治下,從事非法私營的當地商人展開交易。此時英國內部,“單次航海”與“合資”的企業制度及國王查理一世暴政支持柯登公司等私營貿易者,弱化了東印度公司的競爭力。

1624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長期鬥爭過後,克倫威爾1650年前後掌權,東印度公司此時重獲皇家特許狀,吞併柯登公司等私營貿易者,實力強化、公司體制不斷完善,正式啟動對荷蘭的全面挑戰。

東印度公司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格局的關係

17世紀的歐洲,商業貿易與海盜行為及海戰聯繫密切,1652-1674年間,英荷兩國共爆發三次大戰,將這一關係發展為了國家間的鬥爭。

荷蘭在軍事作戰中落敗,商業領域也趨於衰敗,當時,英國輸入歐洲的貨品以印度棉織物、咖啡等為主,但為了阻止荷蘭對胡椒的壟斷,競爭之下,雙方大量向歐洲傾銷胡椒,供過於求,價格不斷下跌。後隨著西印度及中美洲種植園中更廉價的生薑流入歐洲,胡椒貿易萎靡。

受壟斷胡椒的野心所支配的荷蘭,雖歐洲戰場落敗,仍在原料產地驅逐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的失敗導致英國胡椒進口量銳減,英國國內胡椒價格回升。但,18世紀後,荷蘭雖仍壟斷著香料與胡椒的經營權,胡椒稱霸時代卻早已宣告終結。荷蘭東印度公司走進“粉飾世紀”,面臨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東印度公司和殖民地暴動,逐漸走向衰落。

體系龐大的股份公司

一、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改組

英國東印度公司於1657年由克倫威爾完成改組,從“臨時性企業”轉變為永久性、安定化的法人股份公司,初步具備了現代化的企業雛形,經濟增長率逐年穩步增長。從1660持續到1760的由大商人和海上貿易從業者所開啟的“商業革命”時代,英國經濟發展以海外貿易為支撐,人均年收入不斷提高,且因東印度公司改組後的優良前景,成為英國人的股票投資首選。

這一時期,“股票交易”初起步,公開有組織的股票交易市場尚未形成,英國東印度公司大股東喬西亞·查爾德利用商人和掮客,操縱股票交易市場牟取鉅額利潤。

光榮革命後,舊王朝被推翻,舊東印度公司庇護者垮臺,其對金融市場的長期專橫控制,引發“東印度貿易英國公司”成立(1698年9月),舊公司失去特權,經營狀況困難。

新、舊兩大公司的並立導致嚴重的經濟矛盾,威脅到英國貿易,故在1709年3月,兩大公司合併為“聯合東印度公司”。

聯合東印度公司確立起了以董事會、股東大會、委員會、事務局為核心的現代化企業體系。

東印度公司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格局的關係

1757年起,英國東印度公司由巨型商業公司逐漸轉變為統治印度各地的權力機構,成為一個產生鉅額利潤的完全盈利的公司,但公司本身不承擔銷售業務,而是通過干預每年在倫敦舉行的四次拍賣會,對進口商貨進行拍賣。公司內部實權派董事的友人或熟人、外國商人及零售商參與競購及再出口,既解決了印度貨物供給缺乏穩定性的問題,也為公司提供了判斷大眾需求和消費傾向的有效途徑。

二、股票恐慌

隨聯合東印度公司經濟成果擴大,歐洲對大西洋等廣大地區的黃金國幻想日益膨脹,公司林立、股票投機白熱化。

1711年9月,出於對南美的熱望,南海公司創立,企圖建立起與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和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相抗衡的涉足兩個行業的巨型公司。在獲取政府多項巨大特權的前提下,南海計劃啟動,英人對南海公司的期待值不斷拔高,通過收買大臣、議員,操縱股票價格的股價上漲現象出現,日益攀升的南海公司股價帶動其他公司股價上漲,利潤狂熱下,大批量泡沫公司創建,大眾對股票的信任產生了根本性動搖,大恐慌心理瀰漫股票市場,上流社會大量人士破產,南海公司停業。

東印度公司是在本國產品滯銷的局面下,以貿易通商為目的建立起來,貿易重心主要是向印度輸送金銀等金屬並收購亞洲各地的珍奇物品。

東印度公司的發展與世界經濟格局的關係

南海泡沫事件雖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東印度公司的經營狀況,但南海恐慌所引發的國際信用危機對以出口白銀等貴金屬為貿易槓桿的東印度公司造成貴金屬貨源嚴重不足的問題,為應對此種困境,英國第一任首相,沃波爾實行關稅改革,以進口消費品和奢侈品為主的東印度公司所進口的眾多商品關稅在改革中被提高。

高關稅下,茶葉走私氾濫。東印度公司作為貿易商業公司因茶葉、咖啡、陶瓷等廣泛進口迎來繁榮盛世,東印度公司股票成為投機性較弱的安全投資對象。但在當時的英國,保本賺錢的方式仍以土地為主,股票市場真正吸引的是外國投資家,東印度公司股票流出至少三分之一。

瓦解與遺產

1833年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的廢止,可視為自由貿易商人勝利的象徵。

此時期,萊佛士建立“新加坡”,成為印度鴉片向中國傾銷的基地。鴉片戰爭後,香港開放,進一步便利了鴉片貿易。而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侵略戰爭與高壓統治,引起印度傭兵於1857年的大叛亂,後演變為席捲除南印度外的印度次大陸大面積國土的民族運動,叛亂雖被鎮壓,但1858年8月,《印度統治法》通過,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權被剝奪。

1877年,“印度帝國”成立,英屬印度形成,英國政府取代東印度公司成為印度的實際統治者。公司雖公司雖瓦解,東印度公司的遺產——在公司業務重點轉移到殖民地的統治和經營的時期,那些活躍在“亞洲海域”的私營貿易商和自由貿易商們——仍以香港等地為基地活躍於世界商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