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是陇东有名的“戏窝子”,历来出人又出戏

戏剧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宁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证,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宁县宇村庙南堂寺内就建有戏楼,今实物犹在。

当时戏剧与祭祀密切联系,也是一种祈祷神灵佑护的祭拜形式,那里有庙宇,那里就有戏楼,形成了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庙会文化活动,被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经久不衰,而且越是国泰民安的时候,越是戏剧盛行之时。

宁县是陇东有名的“戏窝子”,历来出人又出戏

宁县历来是出人出戏的地方。清同治八年(1689年),宁县湘乐宇村李聚才创办了一个秦腔班社,活跃在县境东区一带。清光绪28年(1902年),宁县城窦广来创办宁县三胜戏班,为董志原至陕西关中一带最早的戏班。

清宣统二年(1910年),宁县太昌王九信创办王九信戏班,演出遍及陕西关中及陇东17县,影响很大。1932年,陕西铜川人杨振藩在早胜创办宁县振兴社,唱红早胜、董志两大原。

民国36年(1947年),宁县自卫大队组建秦腔剧团,开陇东官办剧团之先河。1949年10月,新生的宁县人民政府组建宁县人民剧团,1952年被陇东地区所接收。

解放后,宁县戏剧事业获得了新生,演出活动空前活跃,除了县级专业剧团日益壮大外,民间剧团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早胜、太昌、中村、和盛等地都成立过专业或业余剧团,还有皮影、木偶等戏班也红极一时。

宁县是陇东有名的“戏窝子”,历来出人又出戏

宁县戏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喜爱戏剧艺术,多数大人、小孩都能哼哼几句秦腔或眉户,特别是一些稍上年纪的人,高兴时唱,压抑时也唱,闲时唱,忙时亦唱,他们好象要把一切高兴和愉悦通过唱几句都表现出来,把一切烦恼和压抑通过喊几声都渲泄出去。

多数人说起戏剧情节,头头是道,因此宁县人对戏剧具有相当高的鉴赏力,各地的剧团都有一个共同感觉——宁县戏难唱。宁县从事戏剧演职人员很多,古今有1500多人,西北各地都有宁县籍演职人员。宁县乡村的戏楼也很多,全县达80多个,因此说宁县是陇东有名的“戏窝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