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开放通道建设 让“个性河南”走向世界

加快开放通道建设 让“个性河南”走向世界

河南经济报记者 孔凡哲 见习记者 李媛媛 报道

河南,天地之中,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新时期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亲临河南调研,对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擘画未来,又指明重点,还传授方法。近年来,河南紧抓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机遇,朝着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扎实迈进,让中原大地成为开放包容、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的沃土,形成龙头带动、多点支撑、竞相出彩的生动局面。

借力

让河南成为对外开放重要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征程,先后在多个场合就对外开放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擘画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三次到我省调研,为我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孙守刚说。

作为典型内陆省份的河南,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并未搭上中国对外开放的“早班车”。但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河南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基本省策,紧紧抓住了“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并持续强化“陆上、空中、网上、海上”四条丝绸之路,努力形成了“四路并举”的开放格局,让河南一跃成为内陆开放高地。

省商务厅厅长张延明说,我省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在交通区位优势上做文章,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开放平台,打通了“空中丝绸之路”,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立足郑州全国铁路枢纽优势,成功开辟了新 “陆上丝绸之路”,形成了连通欧洲、中亚和东盟及亚太的多口岸、多线路国际网络布局,在全国中欧班列综合评价中名列前茅。在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上率先“起跑”,形成了“网上丝绸之路”,首创1210网购保税进口模式在全国推广并复制海外,总体水平处在全国第一方阵,郑州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进口化妆品、保健品、食品的跨境电商交易基地。积极发展铁海联运,对接了“海上丝绸之路”,同时着力打造“无水港”,全省已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9条,“五定”班列累计开行超400班。

如今的河南,已建成3个国家一类口岸、9个功能性口岸、3个综合保税区、3个保税物流中心,成为内陆地区指定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省份。今年10月29日,全国商务系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商务部对河南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开放

让河南“朋友圈”遍布五洲四海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高歌猛进,过去区域市场的局部性你争我夺,已经演变为全球市场的世界性博弈竞争,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信息流、人才流,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已经成为常态,世界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经济状态。

“我举个例子,一部苹果手机包含美国的芯片、韩国的显示屏、日本的传感器……200多家供应商的零部件漂洋过海,进入郑州富士康工厂组装完成,这就是我省参与国际市场分工的充分例证。”孙守刚说,“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河南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今天的河南,‘朋友圈’遍布五洲四海,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链接’全球,通道枢纽、口岸平台联通世界,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正在由全球化的旁观者变成国际分工体系的参与者,树起了世人瞩目的新形象。”

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迈进,河南开放型经济也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

去年,我省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成效明显,继2017年,再次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增长。十八大以来,全省货物进出口连续跨上500亿、600亿、700亿美元台阶,2018年再创新高,达到813.7亿美元,稳居中部第一。招商引资扩量提质。外来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1/4左右。在豫投资世界500强企业由2012年的76家增至130家。对外投资合作有序发展。2018年,全省对外直接投资中方协议额22.4亿美元、增长27.3%,比2012年翻了一番。我省在境外累计设立企业、机构超过1000家,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煤机、双汇、栾川钼业、南阳淅减、中原内配等龙头企业成功收购国际行业巨头,跨国经营能力持续提升。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拓宽。省开放办每年印发全省对外开放行动计划和分领域专项开放工作方案,科技、教育、医疗、文旅、金融、农业、外事侨务等领域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累计与49个国家缔结117对友好城市关系。

然而,河南虽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但由于资源型工业比重偏高,产业链条延伸较短,在出口商品中资源型大宗商品出口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较高,出口商品的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较小,不仅严重制约了河南对外贸易结构的改善,而且影响了河南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如何通过建立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新体制,营造在制度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符合国际惯例、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国际营商环境,成为推进河南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那么,下一步,河南又该如何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言

让“黄河故事”奏响对外开放最强音

11月15日,在第六期“统一战线建言献策双月谈”会上,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围绕“加快开放通道建设,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主题抛观点、谈看法、说建议,为河南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真知灼见。

“对于河南的开放通道建设,我一直是这么理解的——首先是要打开通道,让河南好的企业、好的产品走出去;其次是走进来,让好的企业、好的管理理念、好的人才走进河南。”省政协常委、建业集团董事长胡葆森建议,要增强企业政策获得感、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构建良好的氛围、畅通企业沟通机制等。

近年来,河南在促进对外开放上,“空中丝路”覆盖面越来越广,“陆上丝路”也越来越快,同时河南依靠发展跨境电商搭建了一条与世界连接的“网上丝绸之路”。

“我们客观地说,河南在发展跨境电商方面的发力还不足。”民建中央委员、民建省委常委、河南进出口物资公共保税中心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徐平说。

“我们联合省商务厅对全省30余家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和人才孵化基地进行了调研,发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民革河南省委经济委员会主任、省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张苏丰与徐平的意见较为一致,他表示,“郑州模式”尚未转化为世界跨境电商贸易标准规则制定的引领者,传统特色产业集群缺乏主动运用跨境电商发展的意识。针对这些问题,张苏丰建议,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跨境电商。“河南很多有特色的产业都可以搭上跨境电商的‘快车’,比如光山的油茶、平舆的户外用品、鲁山的桑蚕茧、西峡的香菇、清丰的家具都是非常适于跨境电商交易的行业。此外,建议河南牵头编制跨境电商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占据主动地位,争取话语权;鼓励企业积极参加海外展销;加快筹建跨境电商学院。”张苏丰说。

在河南欧美同学会北京分会第一届理事会执行会长、中原国际汽车研究院院长史国军看来,河南应进一步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助推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提挡升级。他建议,积极引进国际知名汽车公司落地河南。同时,河南应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引才引智打造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体系。此外,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高校汽车专业合作办学——培养专业人才。

而在九三学社社员、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监、中原学者李高鹏看来,在引进国际知名汽车公司落地河南的同时,应加快河南新能源汽车品牌走出去。

“近年来,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动力总成集成、整车节能控制等领域具有较强优势;自主掌握新能源客车核心技术,拥有较强的产业化能力,形成了新能源客车特色优势产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和条件。”李高鹏建议,河南应加大出口政策支持力度等,鼓励和支持新能源汽车“走出去”。

“文化资源优势是河南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民盟河南省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联副主席苗树群说,河南通过实行‘中原文化海外行’等活动,向海内外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悠久厚重和博大精深。但相比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现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较低,中原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远远不足。

对此,苗树群建议,河南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要求,擦亮“黄河文化”品牌,服务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比如联合沿黄九省建设黄河文化研究学术联合体,推动协同发展;共同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健全遗产保护档案和保护利用目录,建立项目库;推动黄河沿线或部分区段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彰显黄河流域文化价值,扩大国际影响力。

张延明表示,下一步,我省将重点从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开放格局、强化“四路协同”、统筹“五区联动”、建设经贸强省、坚持内外并举、优化开放环境7个方面,持续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