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楼:伫立在历史的中轴线

来到地处故宫东北角的百年红楼的时候,阳光明媚灿烂,大楼前紫色的玉兰花正傲然绽放。这棵高大的玉兰树静静矗立在外墙斑驳的红楼前,婀娜秀美,枝繁叶茂,紫色的玉兰花艳丽动人,淡雅清香弥漫在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院落中。脚踩在这个叫沙滩的地方,仰首望去,紫色的玉兰花似乎将高空中的云彩也渲染成了迷人的绛紫色,让我不由想起诗仙李白的诗句:东海泛碧水,西关乘紫云。

百年红楼:伫立在历史的中轴线

在这棵玉兰树下,不时有参观的人群列队悄悄走进这座庄严肃穆的红楼。在阳光照射下,百年红楼熠熠生辉。

1918年初夏,北京大学在故宫东北角的河岸上修建起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楼高的一座大楼,这座楼以青石筑基,用红砖砌墙,从建成之日起就被称为红楼,成为故宫东北的新地标,更是成为一百年前大变局中的中国历史的主色调。红楼建成后,北大图书馆就搬进大楼,一层东南角的119房间成为李大钊的办公室。搬进红楼不久,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主持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这里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

1918年8月,二十五岁的毛泽东风尘仆仆走进北大红楼。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八年前,十七岁的毛泽东第一次走出韶山冲,他留下一首诗悄悄夹在父亲的账薄里:孩儿立志出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仅仅过去三十一年之后,1949年3月,毛泽东从西柏坡来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九月份又搬进离这座红楼不远的丰泽园菊香书屋的紫云轩中居住。

从时间维度上看一座城,一座城就是一部厚重无比的史书。把一座城放到人类发展历史长河的大视野中观察,一座城市的历史往往充满了很多偶遇和巧合。

百年红楼:伫立在历史的中轴线

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六十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更是留存下浩如烟海的历史印记,这些历史印记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真正价值。从百年红楼向南不远就是王府井商业街,1996年12月在修建东方广场时,考古人员意外发现了二万五千年前古人类生活的遗址,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国际大都市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存。二万五千年的王府井地区还是一片河谷,古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钻燧取火,星光闪烁,一件件文物都是人类童年时代穿越时间隧道悠远而珍贵的回响,这是北京城最古老的一张历史名片,让我们去回味无数生命存在过的美好意境,感叹于人类在时间维度上的渺小。

如果从空中俯瞰,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环绕的北京湾,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犹如镶嵌在华北平原北端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这块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土地上,古都北京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六十多年的建都史,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点。

西周初年,修建蓟城。战国时期,蓟城为燕国都城。金代迁都燕京并改称为“中都”。1272年元朝将中都改称为大都。1421年正月初一,明永乐帝首次在新修建的皇宫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标志着北京正式成为明朝国都。让人为之感叹不已的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1421年明永乐帝首次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贺,1644年崇祯在景山高处以身殉国,只有短暂的223年时间。1749年,乾隆帝在景山寿皇殿前修建三座牌楼,牌楼四柱三洞九楼制式,下雕威严的石兽。仅仅过去119年,1860年,近五万兵力的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在清军的节节之下,慈禧狼狈西逃,将这座帝国的都城留给了八国联军,耀武扬威的八国联军穿过三座牌楼,登上景山高处,遍布京城的楼阁燃起火光,清王朝帝国的大厦开始摇摇欲坠。

作为煌煌皇城的重要屏障,景山又名为万岁山。《诗经》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康熙二十年(1682年),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作为侍卫值班,站在前朝皇帝上吊自尽的景山山顶,纳兰性德有感而发:雪里瑶毕岛,云端白玉京。削成千仞势,高出九重城。绣陌回环绕,红楼宛转迎。近天多雨露,草木每光荣。此处的红楼是景山下西苑中的建筑,是菊香书屋所在地。目睹朝代更迭和枯草新生,让年轻的皇帝侍卫纳兰性德心中感喟万分。诗人深邃的目光越过宫殿重重的紫禁城,视通千古,他看到了人世间的生生灭灭和一个个王朝的兴衰存亡,目光敏锐的诗人心中充满超越那个时代的忧患意识。作为地处北京湾而又历史悠久的一座煌煌都城,北京亦有海。清代编写的《国朝宫史》记载:“西苑在西华门之西面,门三,中榜曰西苑门。上跨长桥,树坊楔二,东曰玉蝀,西曰金鰲。桥北为北海,桥南为中海,瀛台南为南海”。纳兰性德站在景山高处,俯视着风光潋滟的北海、中海和南海,他为新王朝的蒸蒸日上而自豪,也为旧王朝的黯然谢幕而哀叹。

人类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历史在告别一个王朝的时候,总会留下一些悲情无比的绝唱,留给后人反思。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如何才能破局?在近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景山,这座位于中轴线上并不算高的山,像跳动的火焰,映照着中国历史奔涌向前的狂澜。

百年红楼:伫立在历史的中轴线

在离开北大红楼之后,毛泽东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推动中国革命的航船乘风破浪。1921年,他来到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中国革命的航船从嘉兴南湖启航。1927年他引兵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第一块根据地,成为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转折地。历经困难重重的长征,他来到延安,又到了西柏坡,最终又回到青春时代驻足的北京城。1945年在延安,毛泽东对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律作了意味深长而又斩钉截铁的回答。回望历史,毛泽东跌宕起伏的一生都是在攀登的路上,在长征途中,山连着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险,连绵不绝的山激发了毛泽东的革命激情,他挥笔写下对山的感悟: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犹战酣。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长风掠去烽烟,夕阳立马高山。如果把景山放在八百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中轴线上来看,毛泽东这首大手笔、大气势的诗词更适合景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写出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精神。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历史的海洋汹涌澎湃,历史也总会眷顾那些心怀伟大梦想的时代弄潮儿。在北上来到北大红楼的前一年,毛泽东组织起一个有一百多人参加的游泳队,晚饭之后在夕阳余晖中在湘江中舒臂击水。1918年,走进北大红楼的毛泽东青春勃发,有着鲲鹏展翅的恢宏遐思。为了看大海,他曾经乘坐火车到了天津的塘沽,却只看到了冰封雪冻的海和滩涂。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大海中畅游,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一浪高过一浪,焕然一新的新中国风华正茂。毛泽东豪情万丈地写道: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从湘江畅游到博浪北戴河,他带领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实现了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梦想,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从百年红楼走出来,穿越故宫北门拥挤的人流,我登上景山远眺,中轴线在飞檐翘角的故宫前纵横交错。在中轴线北延长线的北端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也矗立着一座新的山峰,取名为仰山。中轴线上的仰山与景山遥相呼应,正契合诗经中的诗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表达了一代代中国人对历史推动者的景仰之情。北京作为一座漂来的城市,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百年红楼矗立在大运河古道河岸。这条苍古的大运河,让北国和江南、草原和大海连接起来,帆影连云的大运河时代,留下了令人神往的盛世风华。我伫立在景山山顶,久久凝视着百年红楼,大楼在阳光下发出璀璨的光芒,仿佛听到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大变局中,李大钊先生在这座红楼中发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呐喊声。没有思想的时代,如同没有舵的航船。只有拥有了伟大思想,一个时代才能展现出宝贵的精气神,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劈波斩浪的身影。一千年前的天禧三年十一月,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诞生,他主持编写《资治通鉴》,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通贯古今,总结历史上各朝代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用人如器,所取所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梁启超作《少年中国说》,他满怀激情地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即口受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自今以往,弃“哀时客”之名,更自名曰“少年中国之少年”。

一百多年前,年轻的毛泽东快步走进这座矗立在故宫东北角的红楼,他在这里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并引领时代,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为百年大变局漩涡中的中国开辟了重新站立起来的伟大道路,展现出诗人情怀和统帅风骨。

\u0001\u0001

百年红楼:伫立在历史的中轴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