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繁榮離不開草市,淺析唐代草市的發展及特點

草市的基本形成於南北朝時期,它的發展和日益成熟出現在隋唐時期。可以說,草市的出現是自然經濟在中國古代史上的開端,它的起源與發展充分體現了它的經濟性質,草市伴隨著經濟體系的發展而產生變化,草市的變遷也推動中國古代鄉村集市的發展。本文則主要針對唐代草市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唐代草市的發展與特點。

一、草市的起源以及不同時期對於草市的界定

談及草市的產生,就得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在當時,一些既不同於城市集市也不同於農村會市的集市出現在農村通向城市的交通要道上,這些集市,史稱草市。

為何叫做草市?有三種說法,一是因為農民大批量出售草料而被稱為草市;二是因為集市多為草舍搭建而成而被稱為草市;三是因為市場是非正式的,因此被草率地稱為草市。

根據第一種說法來看,因為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戰馬和軍隊基本上都是在城市集結,且因為牛、馬在古代時期多為交通及運輸動力,人們對於牛、馬的需求上升的同時必然導致了對草料需求的上漲。一時間,農村的草料成為了熱銷的商品。但草料易燃,並且堆放起來佔地面積大,如若在城市的集市上進行售賣,不僅極其容易導致火災,也不利於城市的市容市貌建設,因此,農民就會選擇在城外的空地上放置草料進行售賣,長此以往,不僅只有草料會出現在這種集市上,其他商品也會出現在這種集市上,草市的雛形也就初步建立起來了。

唐朝的繁榮離不開草市,淺析唐代草市的發展及特點

南北朝時期草市的出現,反映了農村集市貿易開始向多方面發展的一個趨勢,它是城市與農村之間進行交流、貿易的一座橋樑。草市多建立在城市和農村的交匯處,各地行商,城市裡的各類人物,都少不了對草料、乾糧的需求,自然都得與這種集市打交道。因此,草市逐漸成為生活、生產、技術交流的紐帶。由於官場上的信息也流通在市場上,因此草市也可以說是一個巨大的信息市場。再者,草市上人才薈萃,市場上售賣的東西各式各樣,就會吸引大批量的人出現在草市,無論是商賈還是小販亦或是普通的老百姓,一來二去,草市上流動的人多了,且因為離城市較近,長此以往,這裡的人口便逐漸增加,房屋興建,遂慢慢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市鎮了。

二、唐代草市的發展日益興盛,後期逐漸向市鎮發展

到了唐朝,草市遍佈大江南北,許多並非售賣草料的市場也被稱為草市。草市逐漸演變成為南北圩市,與會市混為一體了。在縣城以外的水路交通要道,或者在一些關津驛站處形成的集市,都被統稱為草市。在當時的草市當中,交易的商品多為水產品、鹽、酒以及日用百貨產品等生活必需品。唐初,王建在《汴路即事》一詩中有“草市迫江貨,津橋稅海商”的描寫,也就說明江邊碼頭就會有草市。

在唐朝之前的南北朝時期,草市的自發形成主要是方便出售草料。吳處厚曾在《青箱雜記》中有記載:“嶺南謂村市為虛"。也就是說明唐朝時期,因為傳統集市時間間隔縮短,已經逐漸演化成農村集市了。因為這些農村集市大多數是定期集市,所以在南方叫做墟。柳宗元的《童區寄傳》提及:“之虛所賣之”。說明這一時期的草市就與南北朝時期的草市迥然不同,這時期的草市並不屬於官府置辦的集市,又不同於當時的城市集市和農村會市,這一時期的草市沒有市門圍牆,大多也沒有市官管理,商品的購買和售賣都實現了極大的自由,交易或為以物換物,或為以貨幣購買。市上售賣的商品多為當地的農特產,手工製品,以及部分商販帶來的外來商品。

唐朝的繁榮離不開草市,淺析唐代草市的發展及特點

唐代後期的草市逐漸轉變成市鎮。首先是因為唐朝時期的農業和手工業的逐步發展,唐朝後期經濟作物不斷增多,南方種植糧食、蔬菜居多,北方多種植棉麻、乾果,南北地區的農作物面向全國各地銷售,不僅促進了農民的收入,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為草市轉變為市鎮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農產品的商品化促使了手工業的發展,特別是當時的絲織業和制瓷業,這些手工製品與人民的生活休慼相關,這些農產品和手工製品在草市上的流通,給草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是緣於當時政府的鼓勵和支持。

隨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增高,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口數量的不斷上漲,官府所規定的市場已經無法滿足當時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物質的需求,之後介於城市集市和農村會市的草市也逐漸被政府所承認。在唐朝政府承認後,為了加強對草市的治安管理,特下派官員到各個草市。

由“人既繁會俗巴羊焼,又置一鎮,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盜將奮跡人遂高眠。”就得以反映出當時政府對草市最初的認可,之後政府開始對草市各攤位進行徵稅,才說明當時政府真正認可草市的存在。

唐朝的繁榮離不開草市,淺析唐代草市的發展及特點

唐朝後期,唐朝對於各地商業的政策趨於一致,但這其中統治者的態度相較於以前也有較為明顯的不同,統治者的對於商業活動所頒佈的政策對於草市的限制是微乎其微的。他們僅僅是將草市的商業活動規範與自己的範圍之內,並非以固有的政策對草市形成桎梏,這也促使著草市迅速發展壯大的,最終使得草市向市鎮轉變。

三、唐代草市交易日趨繁盛且商品種類、數量日趨繁多

伴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隋唐時期的草市的功能和形態已經日趨完善,唐朝草市也形成了兩點較為突出的特點:

(一)草市交易日趨繁盛

唐朝時期,城市商品經濟處於成長的胚芽時期,草市的繁盛在當時可謂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唐代農業生產工具功能較前代有所進步,曲轅犁、水車、筒車相繼出現,農業生產工具的進步必然帶來了農副產品產量的增長。唐朝中後期,淮河以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品逐漸超越黃河中下游地區,淮河以南的土地大量開墾及興修水利,插秧種植水稻,當時江淮地區的糧食產量較之前有了量的飛躍。唐代當時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異常興盛。當時,草市作為糧食、茶葉、手工產品等商品售賣的載體在商品交易的推動下日益繁榮。鄭谷的“夜船歸草市,春步上茶山”,就是草市交易繁盛的真實寫照。唐代草市之所以繁盛,是因為當時的貿易較為自由,草市不會受到官方的限制和介入,從而促使越來越多的商販、富賈出現在草市當中。

(二)草市商品的種類、數量日趨繁多

首先唐朝草市商品的種類、數量繁多的原因體現在當時的農業方面。當時的水利事業發達;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新植物品種的出現,其中包括新蔬菜和茶葉等,再加上生產工具的改進大大地促進了糧食、茶葉等農副產品的在種類和數量上激增的體現。

其次,唐朝草市商品種類、數量繁多的原因體現在當時的手工業上。當時唐朝的手工製品日益精巧,在紡織業上,融匯了波斯等地的紡織風格,發展出不同的團以及繪製紡織方法,紡織用品多為棉、麻等等;在陶瓷業上,出現了創制的唐三彩,還有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等;在木製品機器生產工具也會在草市上售賣,如灌溉工具筒車等工具;在冶鑄業上,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已經普遍採用了。

綜上所述,各類產業的發展驅使出現在草市上的商品種類、數量的日益紛呈。

四、結語

草市的起源和發展充分體現了它的經濟性質,它是自然經濟在中古代史上的重要體現。草市既應商品經濟的活躍而生,因此它絕不會以牢固的圍牆封鎖自己與外界的聯繫。有草市的地方就沒有官衙市令,一切店鋪都按照便於買賣的原則自由交易,賣買雙方可以在自認為合適的時間進行交易,因而它呈現出一種開放且相對自由的格局。

唐朝的繁榮離不開草市,淺析唐代草市的發展及特點

可以說,草市在唐朝的繁榮發展與唐朝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統治者的相關政策等是一種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關係。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貞觀政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