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臘月裡的點滴習俗

前幾天,走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一中年婦女挑著擔子在叫賣糖果,思緒一下子帶回了我的童年時代。如果你是60、70年後,如果你是巢湖人,如果你是農村人,你還記得小時候巢湖農村的年俗嗎?

巢湖臘月裡的點滴習俗

搵糖果

這裡所說的糖果不是現在市面上所見的水果糖、牛奶糖、巧克力糖之類的糖果,而是過去農村進入年關家家必須做的泡子糖、花生糖之類的糖果。過去農村比較貧窮,平時也沒有水果、餅乾等甜食可以吃,只有到了年底農閒時候做些糖果準備過年。

那個年代,一到年底,農村人便早早地準備了,把煮熟的大米趁天氣好鋪在涼蓆上曬乾,這叫“煮粉米”、“曬粉米”。進入臘月,搵糖師傅行程滿滿,一時間成了各村的大紅人,大忙人,被請到各個村子去搵糖果。選一家作為臨時作坊,架起大鍋,支起案板,擺好工具準備開戰。村中人聞風而動,男女老少拎著“粉米”、蛇皮袋、洋菸箱(一種帶蓋子鐵皮桶)排隊等候,大人們藉此機會嘮嘮家常,聊聊收成;小屁孩們屋裡屋外轉個不停,趁大人們不注意,偷偷的把食指插進“糖絲”桶裡,蘸上一指塞進嘴裡吮吸,象蜂蜜一樣粘稠,象膠一樣粘手,甜的發齁,恨不得把手指給舔化了。搵糖第一步就是“熬糖絲”,通常用山芋加麥芽熬製,關鍵是火候,不能太嫩,太嫩粘牙,不能太老,太老發黑發暗品相不好看。第二步便是“炒粉米”,大鍋裡放些沙子,使“粉米”受熱均勻,炒到膨脹發白成“泡子”再篩去沙子冷卻備用。第三步把炒好的“泡子”倒入熬好的“糖絲”攪拌均勻(根據自身口味也可加點芝麻或生薑),鋪滿模具內用竹製的滾筒壓平壓實,趁熱(冷了凝固切不開)切成條再切成長方形小塊,到此香脆可口的“泡子糖”完美出爐。一般還要順便做些花生糖、花生酥,芝麻糖,做法類似,只不過做花生酥時要有一把子力氣,把與糖絲攪拌均勻熟花生米放到大青石板上用力捶碎,冷卻後吃起來酥脆爽口。家庭條件好的再做些“焦切”、“生穿”。幾個品種下來便可以成為過年招待親朋好友的美味了。

巢湖臘月裡的點滴習俗

磨豆腐

自從淮南王劉安誤打誤撞造出豆腐,兩千多年來已“飛入尋常百姓家”,過去農村房前屋後、庭院角落都留有石磨,目的是為了逢年過節做些豆製品食用。豆子在製作過程中不同階段有不同美味出來,不是有則笑話說:這年頭什麼事也不好乾,幹什麼都存在風險,還是回去做豆腐好,做豆腐最保險,做硬了是豆乾,做稀了是豆腦,做薄了是豆皮,做沒了是豆漿,萬一賣不出去臭了賣臭豆腐。

豆腐的製作過程也不復雜,將黃豆洗淨,冷水泡發,上磨研磨成豆汁,用紗布包裹沖洗過濾,大鍋燒開成豆漿,放入石膏或滷水攪拌均勻成豆腦,再把豆腦放入模具重物施壓,榨乾水份便得豆腐,也可製成乾子、千張、成品可做腐竹、豆腐果、豆腐乳等。如果說搵糖果香味四溢、滿屋飄香,那麼做豆腐便是煙霧繚繞、熱氣騰騰。通常做的是豆腐、白乾、醬幹、千張,加道工序可做成臭幹。過年時豆腐紅燒、下火鍋,白乾醬幹用來炒菜,臭幹、千張用於涼拌。小時候逢年前幾天必去外婆家,看外公舅舅們做豆腐,大石磨、大推杆、大紗布、大木桶、大鐵鍋……,做好後撈幾塊放水桶回家養起來,過年增加幾道菜。

巢湖臘月裡的點滴習俗

殺年豬

在巢湖,形容一個人懶惰、不想動彈的土話叫“留著過年殺”,源於過年殺豬年俗。勤勞智慧的巢湖人真的了不起,如果說糖果是零食,豆腐是素食, 那麼還得有葷菜,殺豬過年,葷素搭配、休閒零食輔之,過個快樂的新年。

那個時代,農村養的多為黑毛豬,喂些菜葉、稻糠、麥麩、豆餅、剩菜剩飯。小孩子放學回來餵豬、跟豬,讓豬多活動活動,拱拱草根、嚼嚼瓦礫,養上一年,這樣的豬肉肥瘦適中、肉質細膩嫩滑,不油膩無異腥味。不像現在豬場圈養的白毛豬,喂飼料、吃泔水,甚至催肥添加激素,幾個月出欄,肉味差多了。那個年代,農村經濟條件差,養豬為了過年有肉吃,也能創點經濟收入補貼家用。在農村過年殺豬很熱鬧,請來殺豬匠,親朋好友隔壁鄰居齊上陣,捆好繩子綁在長條凳上,寒刀一亮張血旺,殺倒後抬入橢圓形大木盆內,燒水燙毛,用毛刮剔除豬毛,少數毛根用鑷子拔除。開膛取出心、肝、腸等內臟,卸下豬頭、豬蹄、豬尾,兩片白條豁然上案,村裡的人立馬捧場,你來點五花,我來點排骨,再留些家用,無需“掛門套”,把肉分完。還沒結束,重要的是晚上還要請殺豬匠、親朋好友、左右鄰居及幫忙的人一起吃“殺豬飯”。


除了上述常見的年俗外,農村人年前還有做年糕、作澱粉、拉掛面、掛粉絲等。如今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品種類的多樣化和購物的方便性,孩子們早已不再稀罕過去的“糖果”了,或許沒見過更沒吃過。豆腐不需要自己在家做了,農村家裡養豬的也少了,想吃隨便上個超市、去趟菜市買些回來,天天可吃。而對於年紀大點的農村人來說,已經是回不去的童年,留不住的年俗,抹不去的回憶,忘不了的美味了!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