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利!净利率60%以上,几乎人人都在用

今年以来,网信、51信用卡、美利金融、拉卡拉等一批涉及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被查,即使这样目前依旧还有一大批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企业,其中不乏互联网巨头。

暴利!净利率60%以上,几乎人人都在用

从概念的角度讲,互联网消费金融包含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是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传统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而狭义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互联网公司创办的消费金融平台。

大家在接触使用这些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时候,应该已经感觉到了,实际使用中用户接触最多的还是狭义的、由互联网公司创办的消费金融平台,比如花呗、借呗、百度有钱、京东白条、微粒贷等。

所以,笔者想借助本文以及结合艾瑞的相关分析报告,来梳理一下目前整个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的竞争格局以及发展变化。

竞争格局

根据艾瑞的报告,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方包括电商、银行、P2P、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消费分期平台以及其他消费金融平台。

暴利!净利率60%以上,几乎人人都在用

其中电商平台的占整个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比重最大,这里面的电商平台就包括淘宝、京东、蘑菇街、唯品会等。

在这些众多参与者当中,截止2017年前10大机构的放贷量占到了总放贷规模的67%。

暴利!净利率60%以上,几乎人人都在用

笔者也去查了一下,根据鸣金网在2015年出的一个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排行榜单,前十大机构主要有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趣分期、百度有钱等平台。

暴利!净利率60%以上,几乎人人都在用

目前排名的话应该是有出入的,但笔者没找到相关榜单,但整体来看是差不多的,第一、二名应该还是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并且集中度有所提升。

发展动因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2013-2014年的启动期、2015-2017年的增长期以及目前所处的整顿期。

暴利!净利率60%以上,几乎人人都在用

根据艾瑞的分析,在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2016-2017年,放贷机构出现了过度授信、暴力催收等违规经营现象,从而也导致了后来前监管时代的来临,让整个行业在经历短短3年的增长期就快速进入了增速放缓的整顿期。

至于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又会经历爆发式的高增长,可以说在2016-2107年的时候,市面上到处都是做互联网消费产品的公司?艾瑞给出了四大发展动因:

1、资金成本低

2014年两次降准、一次降息后,2015年后多次降息降准,15年下半年、16年蛀牙期限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资金成本走低,使得消费金融有宽松的资金面和较低的资金成本。

2、房贷的转移

2016、2017年银行房贷政策持续收紧,使得居民贷款需求向互联网化转移,这可以从房贷占比和房价走势关系上得到印证。

自2016年四季度起,个人购房贷款占居民消费贷款的比例出现负增长,但房价增速依然平稳,说明居民通过非房贷的口径获得住房贷款,同时可观察到部分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推出可用于购房用途的大额贷款。

除了以上两大原因外,金融理念渗透使得更多用户接受消费金融产品,场景布设提升消费金融渗透情况、提高使用便利度。

从艾瑞的分析结果看得出来,互联网消费贷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快速增长,主要原因是2014年后的连续几次降准降息,以及2016年后的房贷政策收紧。

而对于众多参与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付出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息、服务费收入?

对于这个问题,艾瑞认为,电商平台最具优势成本优势。电商平台凭借高流量、电商场景获得早期快速发展的优势,而后通过支付打通各种支付场景,加之大平台的风控优势获得领先地位。

笔者认为,虽然后进入的例如拉卡拉、滴滴、哈罗、360、美图等,它们虽然不具备电商的支付场景,但与电商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互联网企业,拥有更低的获客成本优势。

这应该才是为什么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这一领域的原因,至于赚钱那是肯定的。本质上,这项所谓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与传统的银行放贷业务没啥区别,区别在于互联网公司更容易获得更多用户,但都是赚利息和手续费的暴利业务!

艾瑞分析统计,2017年花呗放贷规模超9000亿,借呗放贷规模超5000亿。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花呗营收29.89亿,净利润20.39亿,借呗营收92.62亿,净利润59.62亿,净利率超过60%以上。

暴利!净利率60%以上,几乎人人都在用

试问,作为互联网公司,谁又能不垂涎这款美味的“暴利”蛋糕呢?

最后,如果您认同笔者的观点,请加关注并点赞。谢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艾瑞咨询2017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报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