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城區有一條全長八千多米地下通道,途徑七一路、長征路



根據郭仲康先生《古城風貌》中的描述,當時忻縣地、縣兩級均成立了“全民防空領導組”,由“戰備辦”統籌規劃,

按照土質和地勢選擇忻州城西部南北為主線,南起秀容書院沿現在的七一南路向北,轉向長征東路經地委、軍分區至新建路口全長八千多米。

首先分段確定豎井位置,一方面方便出土,把出入口留在不易發現的辦公場所或閒置的空屋內;另一方面各段同時開挖,加快了挖掘進度。同時發動和調度在忻各單位人員、包括四門兩關居民,劃分地段,規定任務,限制時間,晝夜不息,輪班作業,當作政治任務來完成。在豎井口搭起三角井架,安裝了轆轤或滑輪,有條件的裝備了“捲揚機”。工程基本靠人力完成,井下用鎬、撅頭掘進;井外則使用鐵鍬、小平車等工具,把井下提升上來的土運走,再把磚塊、砂漿等建材輸送到井下作業。有出口是斜井的,可以直接拉車沿斜坡出井,但駕轅手必須配備兩名以上推車的才能艱難越過陡坡。

忻州:城區有一條全長八千多米地下通道,途徑七一路、長征路

當年的這場全民挖地道的人民戰爭,投入的人工無法計算,耗資甚巨。地下通道規劃複雜,縱橫交錯,形成網絡,主幹線能單向通車。在主幹線內設置有首腦機關的辦公、會議場所,諸如食物、飲水、醫療急救、武器彈藥存放,發電、通訊設施等。

忻州老城的這個地道其實只是一個地下通道,並沒有發現設置生活和醫療區,由當時的“忻縣革命委員會”負責完成。主洞高、寬約為1.8米,用磚塊和混合砂漿發碹,所用磚有青、紅兩色,中間有一段下部砌磚是從附近城牆上拆下來的城磚。洞內留有通風口,有諸多分叉口通往不同的出口,岔道的洞由寬變窄。

隨著忻州老城的開發和建設,地道也在逐步恢復和加固中。相信不久忻州老城的地道會對遊人全面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