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这是《基督山伯爵》小说中的最后一句话,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对于大仲马的这部小说,我在反复的阅读中,总是会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这倒不是从基督山伯爵复仇中带来的快感,而是从这个人物身上,让我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日渐枯萎的精神内核。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如果说,有一个人能够和基督山伯爵相提并论,那这个人,肯定就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杜佛兰

在没有看电影之前,我拜读过斯蒂芬·金的原著小说,故事整体上的主调偏灰暗,但是,字里行间透露的那股压制不在的力量,与《基督山伯爵》甚是相似,让我一度产生错觉,以为安迪就是基督山伯爵。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当斯蒂芬·金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利用画面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时,埋在故事内容中的那颗始终独立的灵魂,似乎时刻都在冲着观众怒吼着:“醒醒吧,醒醒吧”。

僵硬的肉体与脱轨的灵魂,在现实的土壤中,不断的被各种束缚挤压着,安迪在监狱里,我们在社会中,社会是个大监狱,监狱是个小社会。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于1994年,距离现在已经过去25年的时间,而当年,因为题材触碰到了美国司法体制的阴暗面,不得不在奥斯卡奖项上,让位给了正能量满满的《阿甘正传》。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即便如此,也不能掩盖掉《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本身自带的精气神。当无数影迷,在重复观看中多角度诠释这部电影时,那种由内而外散发的精神力量,无形中成为了我们的鼓舞。

现实中沉溺太久,以至于不断尝试着如何在体制内游刃有余,向魔鬼交出独立灵魂的时候,其实,已然失去自我。

这种失去是浑然不觉的,但是,每每独自前行的时候,袭来的孤独与恐惧,还是会时刻提醒着你,你已经不是你,而社会还是那个社会。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1

看《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总是会有一种孤独的情绪涌出,这种孤独,来自于安迪始终都存在着与监狱格格不入的性格。这种格格不入,不是激烈的反抗,而是固执的坚守,坚守那份独立的自我。

电影中的安迪,虽然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在这个阴暗的监狱里,得到一份看起来比较体面的工作,可是,那种从一开始就自带的孤傲,还是让我觉得,他与其他人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这是一种试图在麻木中保持自我的孤独,也是一种试图在体制内得到独立的尝试。

因为被扣上谋杀妻子和她情妇的罪名,这个年轻的银行副总裁被判两个终身监禁。安迪性格中的执拗,让他在入狱的头几年,遭受到了病态狱友的各种骚扰。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导演从电影最开始,就在刻意回避着安迪犯罪的事实,而利用棱模两可的判决,将安迪送入了监狱,其实,这也是为之后故事的发展埋下的伏笔。

整部电影,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的方式,也就是,安迪一切的行动轨迹,基本上是通过狱友瑞德的旁白推进的。这种跳出主观视角的客观叙述,更能够将观众的情绪代入进去,因为,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自觉的成为了旁观者瑞德,然后,在荧幕内外,看着安迪一个人对抗着整个体制。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大多数人对于电影的主题,定位在希望或是自由上面,但是,我看到的却是自我独立的核心。

安迪进入监狱,可是,他从来没有向体制投降,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自我认知,即便是不断遭受着某些狱友的挑衅,他都在想法设法的拯救自我,比如,利用知识帮助狱警合法逃税,从而干掉挑衅自己的人,也获得了难得的休闲。

其实,监狱就像是社会,它利用法律作为规范,利用制度作为引导,却无形中形成了各种束缚,也让我们不知不觉中,交出了大部分的自我,以此来换取社会存在的共同利益。

可是有时候,正是因为这种社会对于个人的无形索取,往往会造成个人方向的迷失,这种迷失是外部环境与自我内部因素共同的影响,但是,内部因素更为关键。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如同电影中的老布那样,他已经习惯了体制,甚至对于体制产生依赖。这种依赖,让他慢慢消磨着自我,最后,丢掉独立自我的同时,也就放弃了在残酷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最终,在出狱的几天后,上吊自杀。

还有安迪的朋友瑞德,最开始有假释机会的时候,拼命的想要去抓住,这可以从电影中,瑞德的两次假释谈判中,瑞德表现出的拘束且渴望的深情中看出,可是,十年又十年的刑期,让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一个中年人,而这种时间的消磨,也让瑞德慢慢的放弃对于自我的坚守。

原本拼命想要得到的自我救赎成为了负担,那索性就彻底放弃自我,成为体制的傀儡。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与其说《肖申克的救赎》是安迪的独角戏,不如说是利用安迪,来揭露出各色人物的相似的生存状态。

他们从外面看,性格迥异,可是,扒开伪装后就会发现,里面的灵魂出奇的相似,那就是自愿放弃自我,任由体制捶打,最终慢慢的丢掉了自己。

这不是改造,而是摧毁。

2

电影中,安迪拼命的保持着独立的自我,他在监狱的生活,始终就像是在自家后花园的散步,而当他无视体制束缚的时候,也正是他与自我独处的时候。这种无视,不是毫无底线的破坏,而是合理的将体制为我所用。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监狱的管理者阴暗狡诈,那安迪就利用知识让他们屈服;监狱的生活枯燥无聊,那安迪就坚持写信换取社会的关注,从而得到更多的援助。

监狱长在安迪最开始入狱训话的时候,曾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你们交给我”,其实,安迪这两样东西都没有交了出来,因为,一旦把灵魂和肉体都托付给了别人,将彻底失去自我。

因此,当这部电影的进度条进行了一半的时候,安迪已经化身成了监狱的“上帝”,因为,他拯救自我采取的行动,无形中影响了监狱里的很多人。虽然,瑞德反对安迪对于希望的死守,可是,潜移默化中,这个自我独立的种子,也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广场上私自播放的《费加罗的婚礼》,图书馆越来越多种类的图书,监狱对于犯人管理的人性化,都在慢慢发生着改变。

即使你改变不了世界,至少不要让世界改变了你。安迪没有变过,从电影开始到电影结束,他都在保持自我独有的那份骄傲。

《肖申克的救赎》与《基督山伯爵》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的支撑靠的是内因,后者的支撑靠的是外因,内因是对自我的坚守,外因是对于复仇的欲望,所以,安迪比起基督山伯爵来说,显得更加纯粹。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我并不想看到所有人,与体制争个鱼死网破,为自由冲个头破血流,这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存在即合理,当我们放弃一部分个性来成全社会的共性时,也就预示着文明能够拥有持续性。

这种放弃不代表妥协,而是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继续着独立自我的塑造。

希望是从独立自我中孕育的,如果一个不完善的个体,即使给了他希望,也是一种浪费。而安迪之所以能够用二十年的时间挖一条地道,然后,忍着恶臭爬过长长的臭水沟,是因为自始至终独立的自我,在驱使着他,这样理解之后得出的希望主题,才会让观众更加深刻。

25年了,这部电影连个对手都没有

25年的时间,从最初只是简单的希望与自由,慢慢地深入挖掘出独立自我的核心,而未来,《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也会在现实的基础上,延伸出更具有深度的思考,这便是它能够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

《肖申克的救赎》让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思考,各取所需却毫无违和,而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的理解,都需要有自我清晰的认知,这也是电影内外都在强调的重点——独立的自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