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件工资,厂长说加班干,工资上不封顶,发了工资,领导说太多了降工资!这样的公司能做大吗?

铁拳虎哥


很多人都说这样的工厂活不了多久,事实真的这样吗?

未必!

在中国最大的外来务工城市——东莞,这样的工厂不在少数。以计件工资上不封顶为噱头招收工人,事实上隐藏了各种猫腻,所谓的上不封顶不过是老板压榨员工的一种手段罢了。

那么为什么还有员工傻傻被欺凌,甚至甘心被压榨呢?

以东莞塘厦四村最大的港资公司(名字我就不提了)为例,这家公司九十年代末成立,很快就成为当地有名有姓的中大型企业,在四村是第一纳税大户,千禧年初员工人数3000多人。从那个时候起,这家公司就是远近闻名的高工资企业,吸引了大量的务工者前往求职。

身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家公司自然也采取了计件计算工资的模式,并且承诺工资上不封顶,多劳多得,那个年代找一份工作不容易,而且员工多为七零后八零后,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只为每月比别人多那么几百块钱。

很快,公司领导发现,有部分熟练工(做了几年的老员工)工资开始超过管理层平均工资,于是第一个套路诞生,公司以熟练工每天12小时的产能为标准产能计算小时产量,然后代入计件转计时概念,规定每天产量必须达标才能获得正常12小时工资,否则将会扣除未达到之产能对应的工资,也就是说,员工上班12小时只做了十个小时的产量,那么就只能拿十个小时的工资。

当年这个规定一出,立刻引起员工大面积反抗,无奈那年头在外寻找工作的人比在厂里上班的人还多,最终员工反抗失败,老老实实接受这种极不合理的规定。

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农民工的力量。

很快,时间到了2010年前后,公司领导再次发现,部分工龄十年左右的老员工工资又一次超过管理层平均工资,于是第二个套路新鲜出炉——这一次,开始提升小时产能并降低单价。

有了第一次沾着血泪的教训,这次仅有少数的几个“刺儿头”“闹事”,很快就销声匿迹,尝到甜头的公司开始以一年两次的幅度缓慢提升产量,到了2014年甚至一年提升了四次,并且设置了每天的工时上限,即超产上限,具体操作是:部分熟练工每天产能会稍微超出12小时产能,于是设置超产上限,每天最多只能计算13.6个工时,多余部分被“存”了起来,以预防某一天产能未能达标便于补贴。实际上这个被存起来的工时很多人直到离职也未能兑现,公司强硬的管理制度下,想故意消耗超产工时变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这些,员工们敢怒不敢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旧的管理制度随着九零后农民工的加入渐渐变得不再适用,于是新的套路应运而生。

不同于老一辈的农民工前辈,九零后打工仔更擅长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法制制度的完善也让企业能钻的空子越来越少,15年前后,这家公司便推出一项新政策,各部门由经理主管等领导“承包”,然后像包工头一样分包给基层管理者,老板只要业绩。

于是员工真正的噩梦来临了,为了赚到更多的钱,基层领导时刻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产量提升、单价降低、工作时间延长、放弃了除法定假日之外的所有假期。

在别的公司员工早早下班同家人聚餐的时候,他们在加班;别人愉快的趁周末去旅个游的时候,他们还在加班;留守在家的孩子想趁暑假来城市和父母团聚,他们仍然在加班。

请假?不存在的!除非你能不在乎几天的辛苦因为请个假被三倍扣除。

而且领导们很聪明的将压力维持在员工底线之上的一点点,玩儿命的加班加点,换来的是每个月比别的公司的员工多上一千块钱左右,这对于大部分家境不是很好的打工仔而言,已经是个绝好的安慰,然后铆足了劲准备接下来继续加班加点,好让下个月发工资时还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

至于他们的汗水有多少被老板和领导们侵吞了,那并不重要;对于有人说按照工作时长对比他们的工资水平比别的公司还要低很多,那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每个月都能多一千块钱,一年下来就可以多挣一万多块钱,这对于家境不是很好甚至是贫寒的他们来讲,比什么都重要!

一直到今天,很多公司面临经营困境的时候,这家公司还屹立不倒,始终像个上满发条的钟表一般,不知疲倦的运转,冷漠而残酷!

所以,别幻想什么不信守承诺的老板,公司迟早会倒闭!

更残酷的现实是,会压榨员工剩余价值的老板反而会活的更好。

或许有一天,它终将被时代所淘汰,但那一天还很远,相信我!并且老板也必定赚够了你们无法想象的财富!


游戏人超超


[捂脸]我以前呆的厂,公司总部上海,才在县里开的分公司,第一年的工价是按上海那边工价乘80%算的,结果计件制工资普遍拿到七千多一个月,稍微努力的八千多,过万的大有人在,然而那些坐办公室的工资才六千左右,主管工资才1万。

然后他们不干了,说工资太高了,第二年砍的真狠,直接对半砍,12小时两班倒全年无休,工资普遍只有4000左右,个别有关系的拿到好活才能做到五千,然后人跑光了,随便去哪个厂也不止这个工资。

这个工资维持了两年多,后来听说实在招不到人了,又把工资提上去了[捂脸]大概提了一千一个月,反正各种坑。

计件制比计时工作累的多,也坑的多。


段子首席诗人


在亲戚公司断断续续干了6-7年,从开厂那天就跟着他干,一直到2017年5月回家陪老婆待产,然后就克扣我弟弟工资,每月扣1100-1200,我弟弟给我打电话说明情况,我还安慰我弟弟,叫他等我过去解决,让他放心在那里做,等我儿子满月了过去,然后老板派管事经理出来跟我说,过完年就涨产量了,相当于工价低了,我说涨产量降工价起码要贴通知出来,别人累死累活给你做了不想给工资,最后两兄弟结工资走人,连亲戚都做不了,所以以后奉劝大家不要去亲戚公司上班,现在找到一个好公司,比原来公司待遇好几倍,我真的应该感谢他们!


用户1738559137167


这样的老板迟早要关门大吉的,我就是碰到了这样的老板,最开始是固定工资一个一万,后来老板就说按底薪加计件工资,底薪就降到了五千 ,可是到发工资了,工资是一万九千多,后来就说没底薪了我不愿意,我就罢工了两天,才给了那五千,后面几个月都是在一万五以上,老板就想法赶我走 ,因为这个厂是我救活的,我来的时候厂里基本上就要倒闭了(因为我是技术工又当过车间主任)一年的时间把厂里做的风生水起。在县城里营业额一个月都能做到了300多万,这样的老板祝你关门大吉


a河南小李子a


我公司也是这样!原来有超产奖,大约四五百的样子!多超生产一吨奖20元!原来定的是一月产6000吨!后来觉得发的多了!把6000改成7000。也就是超过7000往上的才算!后来还是觉得多又改成8000!最后一次生产部门都统计出来了,把每个人奖多上钱都贴到打卡机上了,一直不发,最后不了了之了!真没见过这么扣的公司,扣就算了,说话算话也行啊!每次都是这样!还有我们进货需要过地磅,人家出厂时也过地磅,到我们公司也过地磅!货物运输加上地磅误差肯定数字不可能一样的!正常的公司一般按照自己的地磅数字说话也无可厚非!我们公司不一样,进货的数字自己地磅数字大就按照对方数字计算,自己数字小刘按自己数字算!出货时同样也是这样,谁的数字大按谁的数字计算!我也是醉了!最后我想说虽然这类公司做不大,但也不至于倒闭!生产资料在人家手里,我们穷打工的根本就没有话语权!


sasacool


我们公司就是这样的,刚开始员工上班积极很高,老板看到员工,工资高了就开始降工资现在员工都不相信公司了现在定单多产品做不出来,老板天天给员工许诺加工资员工都不相信公司了,现在产品做不出来老板急得没法天天在车间转没有一个员工理他


手机用户64096014110


我们单位也是这样的,因为计件,都拼命的干,一个打工的比管理人员工资高出一倍多,而且都是没什么文化的,老板一看不行要降单价。打工的肯定是不愿意的,罢工一个礼拜。老板心一横,直接推掉一半的订单,然后又从劳务所招了二,三十个人做临时工,把手头上签过合同的产量消化掉。这招真的是又狠又毒,一下子把员工的工资降了一半多。所以说老板的话还是听过算过,到最后累坏了自己还拿不到更多的钱。现在我们领导叫我们这个小组多做,呵呵,还是算了吧,打工的就别想着靠计件工资赚大钱,到时人财两空,得不偿失啊


何飞7415


这种事是必然的,主要原因很简单,计件单价不合理。为什么这么说,打个比方,原来不计件一个月工资是5000,计件了之后变成七八千甚至上万,不管是什么样的老板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我们要明白公司搞计件的目的,激发员工积极性,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计件之后你的工资明显增加,公司运营成本增加,利益却没有明显的增长,那么公司方一定会改进方案的。有的人会说,我的工作量比我不计件的时候多一倍,我的工资涨一倍当然是合理的,这个更好解释,因为这说明你原来的工作状态很轻松,工作效率比较低,而这显然也不是公司希望看到的。 但是反过来说,不管单价是否合理,既然公司出了这个方案,在新的计件方案正式实施之前,公司不应当以任何理由扣减员工原方案的计件工资。 大部分管理者一定是希望员工多干活少拿工资,同样,大部分员工一定是希望少干活多拿工资,计件方案能否让双方都满意,这其中的平衡是制定者需要考虑的。


AJ245


计件工资千万别傻干!挣多了就砍,一直砍到你心凉走人,然后再招聘来继续砍,一直砍到没人干为止,这个时候老板心里也有数了!怨谁呢?好好想想?有个企业计件所有工人每班干得都一样,一直控制好多年,工资都在六千左右,其实如果放开干每月轻松挣两万,可是不敢干!


奇哥839


我现在所在的单位就是这样,每天工作12小时,中间1个小时吃饭休息,产量干不出来,吃完饭就让人连班,下了班还要轮流加班, 干的快了质量没保证,产品出去了有问题,反馈回来,查责任人,谁干的,订单都有记录,出现问题一单罚款100 以前300 每个月罚款好几百,甚至上千, 你要是为了罚款少,干的仔细一些,产量上不去,工资就低,领导还不高兴,干的快了工资一高,就准备降单价,天天开会,总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还要保证产能,无限死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