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2017年6月,静安区正在筹备建立一所新校园,投资规模达到30亿。也是当时上海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所学校,它就是静教院附属学校的新校区,这成为了当年上海教育界最大的话题。

静教院从“菜小”一路逆袭成口口相传的好学校,让不少人感叹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20年前,海防路上的海防中学和附近的江宁路第三小学,是大家口中常说的“菜场学校”,基本上是无人问津,家长把孩子送进这两所学校,都是一副不情愿。

20年后,事情发生了变化——静安区海防村一套老房子卖出去了,30平方米实价300万,抢手到飞起来,刚挂牌就没了。

为啥抢?看人家卖房帖子标题就知道:对口静教院附校,重点学区房,名额可用满五。冲的就是这所最值得选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静教院附校。

能让这所学校发生如此大变化的,大D老师人为就只一个因素:那就是静教院的校长。

名校校长


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张人利,静教院附校校长,原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华东师大教师教育特聘教授,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上海市名校长培养基地、德育实训基地的领衔人。

这位张校长,在他的职业生涯,获得的荣誉也是数不胜数,比如:

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1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2001年被评为静安区先进工作者

2001年被评为静安区各界人士为建设双高区作贡献风采人物

2002年被评为静安区名校长

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静安区首批领军人才

2006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

今天,大D老师就来梳理一下,张人利校长是如何做到把静教院附校带到这样一个高度的。


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教育改革

1996年,全国掀起了改造薄弱初中的浪潮,海防中学和江宁路第三小学合并改制,成为了现在小学和初中一体化的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海防中学在当时可以说是全区薄弱初中之中最薄弱的。

校舍和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很多老师学历不达标,常年有多名代课教师,那时候还有40多名教师即将退休。

对于改变学校面貌,教师没有信心,干部没有决心,这副“烂摊子”虽然改名换姓,但依然没有变什么。

当时,根本没有人愿意来接手这个烂摊子。

1998年6月,区委任命张人利为静安区教育学院院长,同时要他接手静教院附属学校。

一、想改变学校的现状,懂教育的人心里都有数,先要筑巢引凤,招聘到好的教师。

刚开始,张人利也作了大量的工作调研,他走访了附校周围的很多社区居民,他一次又一次地找原来的干部、教师和学生交谈。

他发现当时的师资队伍无法满足课改和教改的要求,优秀师资缺乏,教师队伍老化。他想要引进大量优秀的青年教师,就像输入高质量的新血液一样,使教师队伍结构年轻化、合理化。

说干就干,张人利到处奔波,以教育学院名义招聘人才,头四年,就引进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及本市各区的优秀青年教师共50人,使附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如今,该校的师资队伍更加出色:

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4 %,其中本科学历占63.7%;中学教师本科学历达97.1 %,其中19 %的教师通过了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在校上课的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达17名。

这为附校进行全面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


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二、硬件设施的改善

1999年,对硬件设施,包括教室与校园环境进行彻底的整治、更新、完善和美化。也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使人们渐渐忘却附校的前身海防中学。

今年6月开始,学校再度进行新建。新建地址就在海防路上,耗资将得到30亿人民币。当然,据说新建后的学校将进行招生数量的扩大,住在附近的爸爸妈妈们可以期待了。

三、除了师资和硬件设施,真正改变一所学校的灵魂,必然在于课程改革。

“是什么使附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是课程与教学改革。”这也是张人利自己对于学校变化的认识。

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张人利提出的“按最佳发展期设课”理念,是指学校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效益最高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上海一期课改方案在理论上虽以社会的需求、学科的体系和学生的发展作为三个基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偏重于学科本身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对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特别对学生本身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按最佳发展期设课的涵义是:

  • 既然学生学习某一门学科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要花费的时间不同,那么,一定能找到学生学习这门学科效益最高的年龄阶段。我们把这种学习效益最高年龄阶段称为学习这门学科的“最佳发展期”。
  • 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最佳发展期”,但是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共性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公共课程的设置应该以共性特征为依据,包括学科类,也包括活动类。选修课程的开发设置也应该符合某一学生群体的“最佳发展期”。
  • 学生的“最佳发展期”不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还受社会、家庭环境的制约。同一年龄段学生,生长在不同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学生的“最佳发展期”也会有所不同。学生“最佳发展期”也是动态的
  • 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佳发展期”,在教学上也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两者结合,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具体做来:

外语:附校首先把形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如外语、语文等重心下移。小学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以口语为主,不与母语学习冲突,逐渐从听说为主过渡到听、说、读、写并重。每周5节,这是考虑了6-7岁的儿童发音器官柔软,语言模仿能力最强,是学习听、说语言的“最佳发展期”。

语文:课时设置是下重上轻,内容不再细分,以综合的语言学习能力、语文交际能力培养为主。考虑低年级儿童记忆力强的特征,语文减少程式化教学,增加识字量,扩大阅读面,张人利组织了教育学院几十位文理科教师编写语文拓展阅读教材(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走进课堂。

当时按照全市统一的教学计划,一年级每周有3节数学课,静教院附校把这3节课时腾给了语文课和英语课,这样每周语文9节课,英语5节课。其他学校语文老师常常抱怨课时不够,学生课内来不及消化,只能由家长带回去再教。但是,静教院附校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上课特别从容。为啥?课时多。学生识字量比别的学校大,家长反而轻松。英语课也是如此。

数学: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科,如:数学等重心往上移。因为这个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费时。因此,小学一年级不开设数学必修课,考虑幼、小衔接和数、形概念的前期渗透,将原有教材内容分解成三部分:一部分融于英语活动课中;一部分内容放在特设的思维训练课并与数学思维方法的启蒙教育相结合;还有一部分内容则结合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来完成。通过这样的重心移位,表面看减少了数学必修课的课时,实质则提高了数学必修课的教学效益。

取消一年级的数学课,曾经在教育界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年级不上数学课,二年级要将两年数学课内容学完,来得及吗?原来,有些知识点,一年级孩子太小容易混淆,学习事倍功半,索性留到二年级削枝强干,统合整理一起教。另外,一年级独有的每周一节“英数活动课”,纯英语教学,活泼的游戏形式,最基本的数学概念在“英数活动课”上已经传授。

就在一两个月前,外地有个学校一年级取消数学课,网上报纸上吵来吵去争来争去。这个事情张人利16年前就做了。跟踪调查,第一届毕业生,中考语、数、外成绩优良率100%。

探究课程:在六、七年级安排一些理科知识相对要求较低、专题性较强而综合性要求不高的探究领域;八、九年级安排一些理科知识要求相对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领域。另一条是根据课程结构的差异来统筹安排,先是案例激趣,再是探究基础准备,最后进入探究实践。

综合课程:把原先一至五年级的“思品”、“社会”、“生活与劳动”及“自然常识”整合为“综合常识”,将唱游(或音乐)与美术整合为“艺术”,还计划把生物与理、化及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整合为“综合理科”,并拟采用牛津的双语教材进行。其中综合社会课以学生社会学科知识的增加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目标,以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内调整和学科间整合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学生主动参与并以团队、校班会作辅助为主要学习方式的一种综合课程。

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四、教学理念的变化

了解静教院附校和张人利的家长肯定听说过这样一个名词——后茶馆式教学

上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先生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茶馆式教学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张人利提出“后茶馆式”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力求教学方式更加多元,方法更加灵活,教学手段更加现代,以此更好地把握学习主体——学生的认知规律。

理念付诸实施,全校老师都反对。

啃硬骨头,从物理学科开始。张人利找分管物理学科的副校长周骏,“觉不觉得你上课话太多了?”“真的讲得太多了吗?我们物理成绩全区第一。”一句话将张人利的问题弹回来。

虽然周骏也认同张人利的观点,可真要改,顾虑重重,“传统教法效果挺好,万一一变,成绩退下来,谁负责?”这几乎是当前许多教学改革中最大的“阻力”,但并没有吓退张人利。

他说,“我们就试一节课,效果不好,大不了重新上一节课。”

于是,周骏在初二两个水平接近的班级,分别用传统方法、以及“看书、讨论、提升”的方法讲了同样一节课内容,随堂小练习批改下来,他对张校长说:“十多年来难道我讲了很多不该讲的话?我想再上一个班级。”第三个班级的课,结果依然。如此一节课一节课的循证实验下,物理学科的改革顺利推进。半年后,全区物理质量检查结果公布,周骏跑到张人利跟前说,“我们做下去。”


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坚守初心

进入静教院附校,都是对口入学,作为九年一贯制,大多数都是小学就进了,现在对口静教院的学区房也是价格不菲的。

附校的声誉来了,想进附校的学生,已远远超过了这个学校的“容量”。

许多张人利早期教过的学生,很信任地把孩子送到了附校。

其中一个学生,如今是上海交大的博导,他从新闻媒体上看到了附校的报道,又听说张人利在当校长,他放弃交大附中让孩子上附校,找张人利联系说:“把儿子放在你这里,我一百个放心。”近三年来,教院及附校的教工的适龄子女全部进附校上学,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附校。

张人利自己的外孙也就读于静教院附校。

他说,曾经有不少培训机构向他开出百万年薪,但他依然愿意坚守公立学校的讲台。就为了这一点教育理想。

从“菜场学校”到全区第一,上海校长如何凭一己之力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