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不當初,不該那樣對父母,如今同樣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

文|叮噹情感


年幼時、你為我遮風擋雨;

年老時、我為你保駕護航。

養兒是可以防老;

養老是一份責任。

但是有一些人偏偏不這樣想,在他們的認知裡,只要我對孩子好,將來孩子就會孝敬我,至於我怎樣對待老人,跟孩子沒關係,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悔不當初,不該那樣對父母,如今同樣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

威廉·莎士比亞的一本書《一報還一報》,在我們老家,給這本書名的後面添加了這樣一句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就是說當你做了違背自己良心的事,報應早晚有一天會降臨到你頭上,任誰也無法逃避,當下你認為無所謂,其實只是時候未到,終究少不了一報還一報。

這家老爺子的兩個兒子夠讓人糟心

“爹、你去老二家吧!年輕時你偏袒老二,現在理應讓老二給你養老”,“老二說一家住一個月,月底我在走”,“那你閒著沒事把咱家地掃掃,我們忙中午你來做飯,別整天等著吃閒飯。”

子昂(化名)爺爺那年七十五歲,身體還算硬朗,也幸虧身體硬朗,要不飯都吃不到嘴裡,老人有兩個兒子,老大不孝順,老二學老大。

村裡人都說子昂爺爺養了兩個“白眼狼”,奶奶走得早,爺爺年輕時把倆孩子寵得沒邊,寵到無法用言語表達,那真是舐犢情深。

老大老二都是高中畢業,當時在他們那個年代,高中畢業就是有名的知識分子,左鄰右舍都要高看一眼,老爺子因此還沾沾自喜。

悔不當初,不該那樣對父母,如今同樣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

幾年前一直身體硬朗的老爺子突然病倒了,躺在病床上需要人來照顧。倆兒子就誰來照顧,誰出多少住院費問題上談不攏。

老大:“老二應該多出錢,多照顧老人,理由從小爸爸偏袒你”,老二:“爸偏袒誰,我心裡也有桿秤,提起這我心裡堵得慌”,倆兒子互不相讓,相互舉例子攻擊對方,在醫院差點打起來,而此時老爺子就躺在與他們一牆之隔的病床上。

經過這件事爺爺徹底心涼,出院後沒有回倆兒子的家,而是在村裡找了一間閒置的空房子安頓下來,平時倆兒子輪流拿米麵油,這樣老爺子落個清淨,也隨了倆兒子的心意。

爺爺很疼愛子昂,子昂小時候跟爺爺感情也很深,冬天的時候經常跑去跟爺爺暖被窩,子昂時不時偷偷拿家裡的水果、蔬菜、肉、麵包一些好吃的給爺爺。

子昂一次給爺爺拿東西被爸爸發現,爸爸說:“你爺爺年齡大了,咬不動,你不要再拿了”,爸爸的這句話對子昂感觸很大,爸爸對爺爺的態度讓子昂非常看不慣,內心或多或少有一些不滿和怨氣。

長此以往紮在心裡的這顆種子發芽了,有時候還跟爸爸頂嘴,生活中時不時疏遠爸爸,子昂對爸爸態度的改變,爸爸認為是爺爺在子昂面前說壞話,所以埋怨爺爺挑唆家庭和睦,生活中更是變本加厲的對待老爺子,人都有一種逆反心理,越是這樣,子昂越是恨爸爸。

悔不當初,不該那樣對父母,如今同樣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

老爺子沒能扛過八十歲,那年老爺子病重,醫院下了病危通知書,爺爺最後的心願是在回家看一看,但是倆兒子都不願意爺爺來自己家裡,愣是沒同意爺爺的請求,最後爺爺在醫院帶著遺憾離開了。

這件事子昂傷透了心,恨透了爸爸。

斬斷一個行將就木的人期冀,是對生命的大不敬,家裡住的房子是爺爺修建的,卻沒有享有的權利,這也許是世間最不公平的事情。

子昂哭得很傷心,處理好爺爺的後事,起身離開了家,這一走就是九年,在這九年裡一共回過六次家。

這一年爸爸突然中風,生活不能自理,半年後妻子與他絕然離婚,在事件整個過程,子昂至始至終沒有替爸爸說過一句好話。他病了,作為兒女不管心裡有多不情願,該管的還要管。

一年後爸爸病情好轉,能打理自己的生活,子昂離開了家。

這些年子昂爸爸常年在一家單位養豬,老家一年四季沒人住,院裡的雜草長得一人高,屋子顯得格外荒涼。

兒女對他的態度,子昂爸爸沒有埋怨,而他後悔當初不該那樣對待父母,一切為時已晚,事到如今他真正明白一個道理,“父母是兒女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兒女的行動,自己欠下的債,還要自己來償還。”

悔不當初,不該那樣對父母,如今同樣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

事情告一段落,我不知該說些什麼,也許應了這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的什麼因,結下什麼果。

生活我們左右不了他人的想法,更決定不了他人的行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做到問心無愧,再次也祝願子昂爸爸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生活由愛與恨組成,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忘記一個愛你的人很容易,忘記一個恨的人卻很難。

曾經愛過的人,也許時間可以沖淡;恨過的人,歲月卻幫你記憶,它會像刺一樣,戳在你心頭,讓你揮之不去,忘之不卻。

悔不當初,不該那樣對父母,如今同樣的遭遇發生在自己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