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不完的衣服、扔不掉的垃圾!你的囤积欲望到底有多严重?

在电影《松子被嫌弃的一生》后半部分里,松子躺在一个小房间里,里面堆积的满满的,有各种生活用品,也有各种垃圾。整个房间,甚至没有她的容身之处,她只能选择躺在物件的上面。

对于这种囤积式生活,其实离我们普通人并不远,只是相对而言,比起松子的状况要好的多。

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我,对于这种囤积深有体会,老一辈的人什么都舍不得扔,不能浪费,总觉得一定有用处。不穿的衣服、破旧的皮袄和被单、坏掉了的电器,不选择扔掉,而是放着,等哪一天能派上用场。

就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也会有类似的行为。

穿不完的衣服、扔不掉的垃圾!你的囤积欲望到底有多严重?

每年的双十一,总有许多人等着各类打折促销类活动,然后囤积觉得自己可能会用到的商品。

有网友提到了自己的囤积经历:去年囤的货,还就只剩下五箱纸、两箱卫生棉、两瓶洗头膏、一瓶护发素、三个洗面奶、四瓶卸妆液、买一送一结果发现不好吃还剩十几天才过期的代餐粉。唯一用完的只有洗衣液,买了四箱,用了整整11个月。

在全民进入知识付费的年代,“囤课”同样成为了一个常见行为。

凡是那些广告能击中用户痛点的课程,不管是否是当下必须,但是一旦价格合适,就是买买买。好似,买了就等于拥有了、会了。

可惜最后发现,除了掏空钱包以外,好像也没有太多的改变。

穿不完的衣服、扔不掉的垃圾!你的囤积欲望到底有多严重?

这种囤积的行为,被命名为“强迫性囤积症”,又名“松鼠症”。

就像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哪一天能用上,但最后却很少吃。

在电影《冰河世纪》里就有一只松鼠,对一个坚果穷追不舍,势要把坚果顺为己有。

其实正常的消费和购买行为,都是正常行为。但是一旦过了度,却将深陷“囤积症”。

有研究表明,在美国患有囤积症的人约占人口的2%-5%,这意味着在美国有600万到1500万的人都患有囤积症,并经受囤积症带来的压力。

穿不完的衣服、扔不掉的垃圾!你的囤积欲望到底有多严重?

可到底我们为什么会囤积呢?

1.安全感缺失。

拥有总比失去更让人有安全感。

人类学家曾提出,囤积给早期的人类带来了一些进化上的优势。比如粮食的囤积,能让早期的人类好好过个冬。

特别是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比如北方的冬储大白菜,在以前北方冬天很难买到新鲜蔬菜,每家囤个几百斤大白菜也很正常。

但是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丰裕健全的社会中,这种本能就成了一种不良行为。比如储备的粮食太久不吃就会坏掉,而且还占地。

安全感不仅仅来自于物质上的安全感,而且还来自于个人生活经历。

法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科·维耶罗认为:

“对未来的匮乏感到忧心忡忡,大多是基于当事人曾经的真实经验,也可能来自身边人无意习得的思维惯性。比如我们虽然没有真实经历过饥饿,但还是有些人从父辈们身上保留大量“生怕”哪天在出事的焦虑和危机感。”
穿不完的衣服、扔不掉的垃圾!你的囤积欲望到底有多严重?

2.每一件物品都被我们赋予了含义。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看一场电影的票根总是舍不得扔掉,然后随手往家里一放,等着什么时候有时间了来整理;一些长途汽车票、火车票也舍不得扔,总觉得它们都代表了什么;甚至有可能来自路人发的一张传单,也顺手带回了家。

反正这些经历我都有。

那些电影的票根、那些长途汽车火车票、随手被路人塞的一张传单,都被带回了家。就等着哪一天有空了整理好。

因为这些似乎都代表了特别的含义。那张电影票代表了我看过的电影、我当时的心情、以及陪伴在我身旁的人;那张汽车票代表了我曾走过四方、或者见过了哪个朋友和家人;

可到最后这些东西,往往被扔进了垃圾桶。

那些看起来有特殊含义的物品,那些看起来需要被好好存储的物品,与我而言,到最后其实都是占位的垃圾。

我们喜欢把那些舍不得扔掉的东西都赋予一定的意义,迫使自己无法丢弃;

穿不完的衣服、扔不掉的垃圾!你的囤积欲望到底有多严重?

当然,不是所有囤积都叫“症”。

有些人喜好收藏各类物品,有些人如饥似渴地学习,汲取知识。这般行为,心甘情愿。而囤积症却是另一回事。

囤积欲望过剩的人,只是单纯囤积,往往注意力涣散,间歇性焦虑。既没有割舍的魄力,也没有整理的勇气。

在这种环境下,在全民处于囤积症的焦虑下,出现了一个词,解救了囤积症患者们。那就是:

断舍离。

断舍离最早来自于日本所提出的极简生活理念,通俗来说,就是扔扔扔。通过舍弃,清空环境、清空杂念。

断舍离非常简单,只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思考什么东西是最适合当下的自己。只要不适合,就立即淘汰掉。

但是,断舍离这三个字,却是知易行难。

前面提到过,囤积症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和特殊含义,才使我们放不下、扔不掉,可是断舍离却打破了这一大常识。

穿不完的衣服、扔不掉的垃圾!你的囤积欲望到底有多严重?

怎么样才是更好的平衡之道呢?

  • 首先,根据断舍离提出的核心观点:以自己为中心,而非以物品为中心,去思考我们所拥有的东西,是否能为我们带来满足感或是安全感。

有时候习惯性的囤积会被我们误以为是内心深处所得来的安全感或特殊意义。就像我之前的经历,收藏电影票根,但是最后还是被扔到垃圾桶里。

既然都是扔,为什么不能早点扔呢?那件东西以后一定会用到么?反复思考衡量物品的价值,是断舍离的第一步;

  • 其次,建立良好的定时清理习惯。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大扫除的经历,一次大扫除意味着里里外外的清理,扔掉大量的垃圾是必然现象。每次做完大扫除后的满足感,抵得上买买买的幸福感。

一次大扫除,扫掉的不仅仅是垃圾,还有堆积在心头的各类杂物。

清理房子的习惯,同样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定时清理自己的笔记本、购买的各类知识课程、书架上的书籍。定时清理,能让我们发现,哪些是真正需要用到的东西,哪些是可以被舍弃的东西。

  • 最后,你一定要断舍离么?

乍一看,这个问题很奇怪。我们不是讲的就是断舍离么?为什么还要问这个问题呢?

有些人因为囤积症会觉得分外焦虑,但是有些人看着满当当的物品,却充满了幸福感,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

之所以提倡断舍离这种概念,是因为囤积症将我们的生活搞得混乱不堪,甚至没有幸福感。但是有些人可能就是因为囤积的物品,让自己的幸福感反而大大提升了呢?

那又有何不可?

断舍离的初衷,本来就是让生活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