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出爐!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19)

新鮮出爐!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19)

報告導讀:

22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GDI智庫)正式發佈《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這是該智庫連續三年發佈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創新發展報告。

《報告》以創新維度作為評價指標,挖掘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近五年(2014年—2018年)的專利數據,對標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包括珠江東岸、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區)的科技創新情況、創新機構與行業優勢、大灣區協同發展程度,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創新能力以及不足和優勢,助力世界一流灣區建設。

《報告》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提升整體創新能力;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政策協調機制;組建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智庫,推動灣區協同發展決策水平;推進各城市產業互補與資源共享。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01.引言

灣區,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放眼全球,國際一流灣區主要包括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其中紐約灣區以金融灣區著稱,舊金山灣區譽為科技灣區、東京灣區則以產業灣區聞名全球。粵港澳大灣區作為灣區中的新軍,已經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中的一個亮點,具備未來全球經濟第四增長極的潛力。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為了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發展區域。

專利是創新的重要衡量要素,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本報告將專利作為衡量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能力的重要尺度,以創新維度為重要評價標準,挖掘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近五年(2014年—2018年)的專利數據,對標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包括珠江東岸、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區)的科技創新情況、創新機構與行業優勢、大灣區協同發展程度,展示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創新能力以及不足和優勢,助力世界一流灣區建設。

02.數據來源說明及內容安排

報告應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業務)專利數據庫(年限區間分佈在2014年—2018年),對粵港澳大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近五年的專利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報告聚焦發明專利、PCT專利、施引專利、同族專利4大專利指標維度,通過對標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的創新能力分析,重點剖析粵港澳大灣區9+2座城市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協同能力。

創新機構遴選以2014年—2018年近五年間的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樣本為依據,從全大灣區的企業和研究機構中,選出500個發明專利總量排名靠前的創新機構,作為粵港澳大灣區TOP500優勢創新機構,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機構的行業類型入手,以深入展示大灣區機構創新發展情況。

報告首次對四大灣區的跨城市協同創新進行闡述,深入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跨城市協同創新情況,並就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提出建議。

03.四大專利指標

報告以發明專利、PCT專利、施引專利和同族專利作為評價指標,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的創新能力納入評價體系,並通過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及珠江東岸、西岸和港澳地區創新機構所在行業分佈,深入挖掘粵港澳大灣區在專利數量、創新機構分佈和創新機構優勢行業等發展情況,尋找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突破口。

發明專利

發明專利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報告統計粵港澳大灣區及其9+2座城市的發明專利總量,並通過世界四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和發明專利行業分佈的對比分析,探究粵港澳大灣區在發明專利量上超過其他三大灣區並逐步走上以創新引領發展的路子。

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

數據顯示,2014年—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逐年上升,由103610件增加至330832件,增長219.31%,年增幅呈現波動態勢。2015年發明專利總量同比增長49.67%,增幅最大,總量增加5萬多件;2016年同比增長24.92%,增幅最小,總量增加近4萬件。從年均增長率分析,近5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年均增幅為33.68%,整體呈穩步上升趨勢。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及增長率

根據地理位置將粵港澳大灣區劃分為珠江東岸、西岸和港澳地區。珠江東岸(深圳、東莞、惠州)的發明專利數量超珠江西岸(廣州、珠海、佛山、中山、江門、肇慶)和港澳地區(香港、澳門)。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2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分佈圖

近五年的數據顯示,珠江東岸的發明專利總量近62萬件,但年均增長率較2013年—2017年稍有下降。珠江西岸的發明專利總量近五年大幅增加,年均增長率達51.23%,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西岸正向著創新型城市邁進。港澳地區的發明專利總量以年均7.84%的增幅穩步增長,低於珠江東岸和珠江西岸地區。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3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明專利總量及增長率

四大灣區發明專利數量對比

數據顯示,近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已超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位列世界四大灣區之首。東京灣區依靠其發達的工業基礎不斷推進科技創新,發明專利總量位居第二,但年均增長率出現下降趨勢。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發明專利數量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粵港澳大灣區2015年的增長率近50%,成為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年。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4世界四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及增長率

與紐約灣區相比,近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均高於紐約灣區,且逐年拉大差距。2014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總量是紐約灣區的2.16倍,2018年增至8.64倍。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5年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發明專利總量

與舊金山灣區相比,2014年—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領先於以科技創新主導的舊金山灣區。在舊金山灣區發明專利總量逐年下降的趨勢下,粵港澳大灣區穩步增長,2018年高達33萬,約為舊金山灣區的6倍。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6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灣區發明專利總量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7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發明專利總量

與東京灣區相比,2014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低於東京灣區,為東京灣區的68.82%,從2015年開始趕超東京灣區並逐年拉開差距,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已約為東京灣區的2.35倍。

四大灣區發明專利行業分佈對比

按照國際專利分類(IPC)方法將各灣區的發明專利進行分類,各分類號對應類別如下:

表3-1 發明專利分類號對應表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等產業的快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近五年發明專利主要以H類(電學)和G類(物理)為主,其佔比分別為30.17%、25.39%,最少的為D類(紡織,造紙),佔比不足1%。產業的不平衡發展導致產業結構關係不協調,加快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新興產業和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尋求產業協調、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必經之路。相較於2013年—2017年,B類、G類和H類發明專利數量佔比已經相對下降,其餘均有所增加,逐漸顯現出產業平衡發展的趨勢。

根據上述八類發明專利的佔比數據計算其標準差,其中標準差最小(0.092)的為紐約灣區,即紐約灣區的發明專利數量在各分類的分佈上較為均衡,標準差最大(0.147)的為舊金山灣區,其發明專利主要集中於G和H兩類,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京灣區的標準差分別為0.097和0.099。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8世界四大灣區行業分類佔比

行業結構上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高度相似。粵港澳大灣區優勢行業依次為H類、G類、B類、A類、C類、F類、E類和D類,東京灣區優勢行業依次為H類、G類、B類、C類、A類、F類、E類和D類,兩者優勢行業只在A類、C類存在差異,其他行業依序沒有變化。

從行業分類分析,舊金山灣區G類(物理)佔比為39.02%,比排名第二的東京灣區高出將近13個百分點;紐約灣區A類(人類生活必需品)佔比為26.39%,比排名第二的粵港澳大灣區高出14個百分點。以科技著名的舊金山灣區和以金融著名的紐約灣區在發明專利的行業分佈上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其他三大灣區對比,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在各類別分佈上較佔優勢(佔比排名第一)的為D類(紡織,造紙)、E類(固定建築物)、F類(機械工程,照明,加熱,武器,爆破),相比之下較為薄弱(佔比排名第三及以下)的為C類(化學,冶金)、G類(物理)。

PTC專利

PCT是《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的英文縮寫,是有關專利的國際條約。根據PCT的規定,專利申請人可以通過PCT途徑遞交國際專利申請,向多個國家申請專利。區域的PCT專利數量可以反映一個區域的創新實力及區域內企業或機構參與國際化競爭的程度。

四大灣區PCT專利數量對比

近五年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處於上升趨勢,東京灣區PCT專利總量保持平穩,舊金山灣區前兩年處於下降趨勢,後三年處於上升趨勢,紐約灣區整體處於下降趨勢。

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達到2.78萬件,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分別為2.98萬件、0.77萬件、0.8萬件,粵港澳大灣區在四大灣區中排名第二。在增速上,2014年—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增速均大於其它三大灣區,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增長率為30.05%,東京灣區為4.13%,舊金山灣區為7.38%,紐約灣區為0.21%,粵港澳大灣區在PCT專利上發展趨勢良好。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9世界四大灣區PCT專利總量對比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0 粵港澳大灣區與東京灣區PCT專利總量對比

數據顯示,2014年—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均低於東京灣區的PCT專利總量,但差距逐年縮小。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為東京灣區49%,2016年為東京灣區的57%,2017為東京灣區的75%,2018年已接近東京灣區PCT專利總量,達93%。近三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由東京灣區的一半增至其相當水平。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1 粵港澳大灣區與舊金山灣區PCT專利總量對比

2014年—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均高於舊金山灣區,且持續拉大與舊金山灣區的差距。2014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約為舊金山灣區的1.5倍,2015年約為2倍,2017年達到3倍,2018年超過3.5倍。

2014年—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均高於紐約灣區,且持續拉大與舊金山灣區的差距。2014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略多於紐約灣區,到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接近紐約灣區的2倍,近兩年差距進一步變大,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PCT專利總量約為紐約灣區的3.5倍。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2 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PCT專利總量對比

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

以PCT專利數量分析,2014年—2018年,珠江東岸PCT專利數量多於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區,但珠江西岸的PCT專利數增長率呈現平穩增長態勢,2017年出現較大幅度增長;珠江東岸PCT專利數增長率波動較為明顯,2015年出現較大幅度下跌,2016年、2017年增長率趨於平穩。港澳地區PCT專利數量相對較少,年均在1000件以內,2014年出現負增長,2015年、2017年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近五年,粵港澳大灣區PCT專利總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但是珠江東岸、珠江西岸、港澳地區三大區域之間PCT專利總量存在不均衡問題,各區域創新實力差別明顯,珠江東岸的近五年PCT專利總量(76182)是珠江西岸(10309)的7倍、是港澳地區(4406)的17倍。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3 粵港澳大灣區分區域PCT專利總量歷年變化情況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4 粵港澳大灣區2014年-2018年PCT專利複合增長率

以PCT專利年複合增長率分析,11座城市中澳門以87.65%高居第一,但澳門整體PCT專利基數較小,2014年專利數量僅5件。其他10座城市中佛山以57.12%位列第一,其次是東莞、珠海、廣州和惠州。深圳PCT專利數量增速放緩,但基數最大,創新基礎堅實。

施引專利

施引專利是指專利被引用的次數。被引次數是指觀測專利被後續引用的次數,被引次數反映專利的質量,被引次數高的專利往往代表專利質量高。本章節主要對比四大灣區發明專利的施引專利次數。

四大灣區施引專利數量對比

分析2014年—2018年數據,粵港澳大灣區儘管發明專利數量超過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但施引專利數量不及其他灣區。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5 四大灣區發明專利數與發明專利施引對比

數據顯示,2014年—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施引數量雖低於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高於紐約灣區。從發明專利的專利施引數與發明專利數的比值中發現,除粵港澳大灣區(0.90)外,其餘三個灣區的比值均大於1,表明這三個灣區的發明專利被引用頻率高,發明專利質量較高,其中以硅谷為中心的舊金山灣區發明專利施引量與發明專利數的比值(4.35)在四大灣區中最高,發明專利質量在四大灣區中排第一位。

2014年至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施引量佔總專利施引量的比重低於另外三個灣區僅佔69.43%,表明粵港澳大灣區是以發明科技創新為主,多元化創新的經濟共同體。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6 總專利施引與發明專利施引對比

粵港澳大灣區施引專利數量

2014年—2018年數據可知,珠江東岸的發明專利數是灣區中最多的,共619201件,同時發明專利的施引量也是灣區中最多的達4

64237件,表明珠江東岸是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的核心地區。從發明專利施引量佔發明專利的比值可以發現,珠江東岸和港澳地區的值大於70%,珠江西岸的值僅為54.75%,珠江西岸的發明專利質量稍弱於珠江東岸和港澳地區。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7 粵港澳大灣區發明專利數與發明專利施引情況

珠江東岸與港澳地區的發明專利施引量佔總專利施引量的比值分別為73.35%和72.93%,大於70%,而珠江西岸的比值為59.89%,表明珠江東岸與港澳地區以發明科技創新為主,珠江西岸除了科技創新外,還有將近40%的創新專利屬於外觀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在珠江東岸,專利數量最多的城市是深圳,深圳擁有眾多處於世界科技前沿的企業,主要以發明創造為主;在港澳地區,發明專利數量較多的是香港,香港是金融、航運、貿易的中心樞紐,同時擁有眾多世界一流高校,在發明創造與科技創新領域基礎厚實;在珠江西岸,發明專利數量較多的城市是廣州與佛山,廣州擁有廣東省最多高校和科技創新機構,主要以多元創新發展為主;佛山是先進製造業基地,具備創新的實力與基礎。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8 粵港澳大灣區總專利數施引與發明專利數施引情況

同族專利

同族專利是在不同國家(或地區)、以不同(或相同)語言公開的與同一發明相關的專利文獻的集合,又稱作專利族。(本報告中的同族專利是指DWPI同族專利)

四大灣區同族專利數量對比

近五年數據顯示,粵港澳大灣區的DWPI同族專利數一直持續增長;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自2015年開始出現負增長,直至2018年增長率從負值逐漸接近0。粵港澳大灣區同族專利數量一直領先於其他三大灣區,2018年,同族專利數量高達54.52萬件,舊金山灣區同族專利數4.51萬件,紐約灣區3.27萬件,東京灣區11.71萬件。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19 DWPI同族專利四大灣區對比

粵港澳大灣區同族專利數量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20 粵港澳大灣區分區域DWPI專利年度變化情況

2014年至2018年珠江東岸的DWPI專利數量多於珠江西岸和港澳地區,其中2018年東岸總量達到28.79萬件、西岸達24.72萬件、港澳地區1萬件,同比上年度分別增加6.92萬件(增長率為32%)、7.17萬件(增長率為41%)、0.36萬件(增長率為54%)。從增長態勢來看,珠江東岸和西岸的增長率從2016年開始趨於平穩,港澳地區的增長率從2014年的負增長到2018年的54%,有明顯的增幅。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3-21 2014-2017年DWPI專利複合增長率

評估粵港澳大灣區各個城市從2014年—2017年四年間的複合增長率可以看出,大灣區各城市均為正增長,其中珠江西岸的佛山以及珠江東岸的東莞複合增長率超過50%,表明這兩個城市近五年在創新創造上發展較快;深圳作為大灣區內DWPI專利數量最多的城市,但其複合增長率在珠江東岸及大灣區內較低;香港DWPI專利近五年的複合增長率為15.64%,處於大灣區內最低,但與2013年至2017年的複合增長率(2.46%)相比有明顯上升,香港宜藉助大灣區的地緣優勢,與大灣區內多個城市實現產業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04.粵港澳大灣區TOP500優勢創新機構行業

概述

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 4754—2017對粵港澳大灣區TOP500優勢創新機構樣本(下簡稱“優勢創新機構”)中的企業行業進行歸類,發現入選企業樣本的行業共11個類別:製造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技術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衛生和社會工作,商務服務業,建築業,金融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統一設置為“高校和科研院所”。

數據顯示,500個優勢創新機構中有257個機構隸屬於“製造業”門類,涵蓋製造業門類中的17個大類。其中,共有115個優勢創新機構隸屬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佔500個入選樣本的23%;共有58個優勢創新機構隸屬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佔比11.6%。

共有68個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選優勢創新機構,入選數量僅次於“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反映粵港澳大灣區科教領域創新能力強勁。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兩大門類分別有58個及52個機構入選本次的優勢創新機構,佔比均超過10%。

表4-1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創新機構行業分佈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珠江西岸、珠江東岸與粵港地區優勢創新機構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創新機構地區情況如下圖所示,珠江東岸入選機構所涵蓋的行業個數最多,珠江西岸入選的機構數量最多。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4-1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創新機構地區情況

不同行業優勢創新機構數佔該行業大灣區總優勢創新機構數的比例如表4-2所示。在本次珠江西岸入選的47家屬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創新機構中,有35家位於廣州,佔大灣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優勢創新機構的51.47%;珠江西岸入選的6家屬於衛生和社會工作機構,其中5家位於廣州,佔大灣區衛生和社會工作優勢創新機構的55.56%,分別為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州的高等教育、醫療衛生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強勁實力。

珠江東岸的電子信息業創新能力較強,尤以深圳最為突出。大灣區115家屬於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優勢創新機構中,82家(佔比71.30%)屬於珠江東岸,其中有64家位於深圳。大灣區52家屬於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優勢創新機構中,有40家(佔比76.92%)屬於珠江東岸,其中38家位於深圳。

表4-2各地區不同行業優勢創新機構數佔大灣區總機構數比例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珠江西岸優勢創新機構

數據顯示,珠江西岸共計220家創新機構入圍,分佈在24個行業。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47家)位居第一,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34家)位居第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33家)位列第三。

珠江西岸的製造業發明創新表現突出,共有101家創新機構入選,涉及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15個製造業行業大類。

表4-3珠江西岸優勢創新機構行業分佈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珠江東岸優勢創新機構

數據顯示,珠江東岸共計258家創新機構入圍,分佈在22個行業。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82家)位居第一,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40家)位居第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28家)位列第三。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的82家優勢創新機構中,其中深圳64家、東莞10家、惠州8家,分別佔比為78.05%、12.20%、9.75%。

表4-4珠江東岸優勢創新機構行業分佈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港澳地區優勢創新機構

數據顯示,港澳地區共計22家創新機構入圍,分佈在9個行業。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6家)位居第一,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4家)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4家)並列第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3家位列第三。

表4-5港澳地區優勢創新機構行業分佈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主要產業

新興技術產業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 4-2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創新機構新興技術產業分佈

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合稱為“新興科技產業”,則粵港澳大灣區的500家優勢創新機構中共有231家屬於新興科技產業。統計各城市新興科技產業機構數佔大灣區總新興科技產業機構數的比例,結果如上圖所示。深圳、廣州在新興技術產業方面的優勢創新機構數名列大灣區前茅,深圳的集聚最為明顯。

各類製造業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4-3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創新機構各類製造業分佈

把本次涉及的製造業17個大類中除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外的16個大類合稱為“各類製造業”,包括: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醫藥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汽車製造業,儀器儀表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紡織服裝、服飾業,菸草製品業,其他製造業。

粵港澳大灣區的500家優勢創新機構中共有142家屬於各類製造業,統計各城市優勢創新機構各類製造業佔大灣區總各類製造業機構數的比例,結果如上圖所示。深圳、佛山、廣州、東莞在各類製造業方面的優勢創新機構數名列大灣區前四,分佈相對均衡。

高校和科研院所

統計各城市優勢創新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佔大灣區高校和科研院所機構總數的比例,結果如下圖所示。廣州、深圳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方面的優勢創新機構數名列大灣區前茅,廣州的集聚最為明顯。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4-4 粵港澳大灣區優勢創新機構高校和科研院所分佈

05.灣區跨城市協同創新發展

大灣區跨城市協同創新發展表示同一項專利由灣區內兩個及以上的城市共同研發申請,本報告用“跨城市專利合作比率”來衡量灣區內城市間的協同創新發展程度。“跨城市合作專利比率”表示近五年兩城市間(或以上)共同研發的專利佔這城市各自總專利數的比值。

四大灣區跨城市協同創新發展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5-1 四大灣區跨城市協同程度

大灣區整體的“跨城市專利合作比率”是用整個灣區近五年合作研發專利數量佔比大灣區近五年總專利數的數值表示。數據顯示,舊金山灣區協同創新程度最高,“跨城市專利合作比率”為10.33%,其次是東京灣區3.28%,紐約灣區1.57%,粵港澳大灣區0.95%。顯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城市協同創新領域仍有巨大提升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要加大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的合作,優化城市產業佈局打造產業集群。

粵港澳大灣區跨城市協同合作

“廣深港澳科技創新中心”規劃的出臺,提出建立跨區域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目標是建成國際一流的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成為全國創新發展重要一極。《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廣州—深圳

數據顯示,廣州與深圳協同合作最為密切,兩地間跨城市專利合作比率為7.02‰,其次為佛山(4.12‰)、東莞(3.82‰)。

廣州和深圳作為大灣區的兩大極點城市,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相互流動頻率高。廣州教育資源豐富、科研實力強大;深圳高新技術企業集中,產業創新能力強,兩地協同創新發展效果明顯。

廣佛兩地跨城市專利合作緊密程度僅次於深圳。自“廣佛同城”概念提出以來,兩城市依託各自的優勢不斷加深合作,產業協同發展格局已經初步形成。2018年,兩地簽訂《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探路產業與科技創新,將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創新驅動區域協調有序發展的新格局。

東莞位於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中間地帶,是大灣區建設重要節點城市,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強,先進製造業發達。2017年9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東莞市人民政府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署,交通基礎設施、創新走廊共建、園區合作、產業發展協同等方面加速推進,穗莞兩地的聯繫與協作日益緊密。

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省會城市,廣州充分體現綜合交通樞紐、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發揮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城市發展,與大灣區所有城市均有專利合作。廣州可以進一步推進與港澳的緊密合作,實現大灣區互聯互通、協同發展。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5-2 廣州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程度

深圳—東莞

大灣區城市中,深圳與東莞協同合作最為緊密,兩地間跨城市專利合作比率為5.83‰,其次為廣州(3.10‰)、惠州(2.92‰)。

深圳和東莞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產業互補,深莞融合成為城市融合的經典樣本,兩地產業模式高度互補,尤其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深圳研發與東莞製造,打造全球最完備最高效的產業鏈,並攜手推進中子科學城、光明科學城、港深落馬洲河套地區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全產業鏈創新體系。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5-3 深圳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程度

惠州、東莞、深圳作為珠江東岸的三座城市,也是大灣區創新能力較強地區,惠州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成本,為深圳的外溢創新人才提供產業基礎,深莞惠一體化正在不斷推進。

港深極點

大灣區城市中,香港與深圳合作最為密切高達45.14‰,合作緊密程度遠超其他城市,其次為東莞(

3.03‰)、惠州(2.59‰)。

深港合作是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發力點。香港將科研資源豐富、國際化程度高的優勢與深圳的科技產業化優勢結合,積極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攜手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目前已有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等6所高校在深圳設立了72個科研機構,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近300項,粵港聯合創新資助項目達151個。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5-4 香港與其他城市協同程度

珠澳極點

澳門與珠海協同合作最為緊密,兩地間跨城市專利合作比率達15‰,其次為東莞(3.6‰)、廣州(2.16‰)。

由於地理、歷史和文化等因素,澳門和珠海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相對密切的合作。澳門產業結構單一,博彩業和旅遊業發達。作為經濟特區的珠海,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與澳門形成產業互補。2015年掛牌成立的珠海橫琴自貿區成為珠海、澳門協同發展的新窗口。

新鲜出炉!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报告(2019)

圖5-5 澳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程度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創新協同基本遵循區位相近、中心凸顯、優勢互補的原則。從中心城市專利合作的輻射範圍看,廣州(8個)、深圳(7個)與大灣區幾乎所有的城市均有不同程度地合作,但是香港僅與4個城市存在專利合作,廣州與深圳在大灣區內中心城市作用凸顯。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存在協同發展不均衡現象,廣州、深圳、香港、東莞、澳門、佛山、惠州等5個城市協同創新發展程度較好,肇慶、江門、中山等4個大灣區外圍城市協同創新發展程度偏弱。

06.總結與建議

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提升整體創新能力

儘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明專利總量在四大灣區中位居榜首,但其創新投入不足、創新成果質量有待提高。建議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對“人類生活必需品”、“化學冶金”、“物理”等產業的研發投入,發揮廣、深、港、澳核心創新區的輻射力、影響力,推進粵港澳三地在重大技術研究、創新平臺共建、科技成果轉化等產學研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人才、資金、貨物等便捷流動,集聚全球科創、金融、產業等要素,實現灣區高質量發展。

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政策協調機制

珠江東岸、西岸和港澳地區的專利發明數量相差較大,尤其是港澳地區,其發明專利總量遠低於其它9城市。須進一步完善開放合作機制,加快內地與港澳地區的制度規則銜接,在已有的粵港、粵澳、港澳三方相對獨立的合作機制基礎上,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建立粵港澳三地共同參與的更高層級、協作一體的決策和協調機制,及時解決三地協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協同發展。

組建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智庫

聯合粵港澳三地的政府、高校、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等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發展智庫,準確掌握灣區協同創新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和瓶頸,並給出相應的建議,成為灣區協同創新發展的“智囊團”。

推動各城市產業互補與資源共享

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創新機構在行業分佈、區域分佈兩方面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特徵。珠江西岸宜積極推進各城市在新興技術產業方面的進一步升級,激活創新活力。珠江東岸繼續做好深莞惠產業融合與升級的基礎上,推進高等教育與人才培養建設。港澳地區可發揮“香港-深圳”“澳門-珠海”“廣州—佛山”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從促進科技創新合作,進一步提高區域協同創新能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