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剛:海歸第一選擇是投行,但最大落腳點是教育

周成剛:海歸第一選擇是投行,但最大落腳點是教育

多知網11月20日消息,在2019學習力大會上,新東方CEO周成剛援引近年留學領域的幾大趨勢後,詳述了通過近年對國際教育的考察而引發的思考。

主要觀點:

1.國際教育是全球化帶來的必然結果。

2.學習的定義以及技能的要求在發生變化,要求中國要跟國際接軌。

3.面對國際教育,既要學習借鑑,也要進行創新和批判性思維。

4.創新是想出所有方法,批判性思維是找出最好的路徑。

周成刚:海归第一选择是投行,但最大落脚点是教育

(新東方CEO周成剛)

2009-2018出國率與回國率逐年攀升

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面,中國在走向世界的一個最簡單的數據。這是2009到2018年中國留學和回國的人數,每年都在上升,可能稍微有一點起伏。在2018年留學人數達到了66.21萬人,也就是每年會有超過65萬的人走向世界各國,絕大部分走向發達國家學習交流。所以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面,回國的留學生也是與日俱增的,回國率最高的一年達80%,出去100個人,回來80個人,這些人大部分參與了教育行業的創新創業。這說明國內的土壤越來越成熟了,國內的機會越來越多了。

2018-2019國際學校增速迅猛

2018年和2019年中國國際學校的類型數量的增加是不可思議的。這些國際學校都在中國,公立學校的國際部,還有純外籍人員(有國外護照)的,比如北京的京西學校。還有一部分就是民辦的雙語學校,更多的是培養孩子去留學,而民辦雙語學校的佔比很大。國際學校在中國蓬勃發展的狀態,背後就是全球化必然的結果。雖然這幾年因為美國政策的不穩定,因為美國校園的安全問題,導致赴美的中學生在下降,但國際學校彌補了這種缺憾,既可以讓人享受到國際學校的教育,同時也腳踏實地在中國的大地上雙語兼顧,所以,國際學校在最近幾年的發展當中變得無比迅猛。

留學專業多元化,商科不再獨佔鰲頭

根據剛剛發佈的2019美國《開放門戶報告》數據,到美國去的本科生,基本持平和略有下降,到美國去的研究生略有上升,所以總體還有微弱的上升趨勢。但是,相當一部分原本打算去美國的,今年都去了英國和其他國家,所以今年出國的總人數應該還會持續地上升。去美國留學選擇最多的前十大專業表明,商科不再獨佔鰲頭,專業選擇多元化,工程、工商管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等。數學與計算機科學這幾年發展蓬勃,與高科技是密切相關的。社會科學、物理與生命科學、美術與應用藝術、衛生專業、強化英語、通信與新文學,多元化的態勢在不斷展開。

歸國留學生的第一選擇是投行,最大落腳點是教育行業

歸國留學生的第一選擇,大部分想去投行,結果去的最多的是教育行業。國內的人口紅利、傳統教育觀念、對教育的重視、渴望走向世界的心態,都讓人意識到教育是一個很大的市場與機遇。歸國留學生最大的落腳點是教育,也讓大家更有信心,會招到最優秀的人才參與教育行業。

海外特色學校考察

過去的七年時間裡,周成剛每年都會去某一個發達國家或者地區做教育的考察,累計走了20萬公里,20多個國家,200多所世界名校,採訪留學生、招生官、教授、校長等超過500次,這些也不斷帶給他更多的思考。

芬蘭在上世紀就開始了教育徹底的改革,最開始是在赫爾辛基的羅素高中發生的。芬蘭只有500多萬人,但是其教育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芬蘭的高中生已經沒有必修課了,幾乎全部由選修課模塊組成,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持久地朝著某一個領域發展,因為他們堅持著,第一要普惠大眾,第二是孩子一個都不能少,第三是每個孩子都有每個孩子的價值。社會需要不同的人組成,這些國家的影響全世界的產品,是比中國要多的,其中的原因不在於人口優勢,而在於創新與發明。芬蘭的教育是永遠在變,永遠在革新,要真正找到讓每一個孩子成長的路徑,但是這個非常不容易。

其實中國的家長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因材施教、按照興趣培養的好處,而是一直被功利思想和實用主義沖淡了。他認為,至少有三個方法才能改變現狀:

第一,從國家政府到媒體,都要有一種宏觀上的價值觀的引導,就是必須要樹立價值觀,也就是什麼樣的東西是正確的、什麼樣的東西是好的。

第二,社會上要有配套的學習資源和路徑,大學的分工是不同的、科研是不同的、使用是不同的,他們的分工不同、職業技術學校也是不同的,關鍵是這些人畢業以後要得到公平的分配製度。

第三,社會背後要有一個強大的福利體系保障,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當前面的生存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整天想著素質教育的時候是不容易實現的。

周成剛採訪過日本的大學。比如日本最自由的大學京都大學,它出的科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比東京大學多,是日本科學家的搖籃。京都大學比較破舊,但它最重要的就是思想,讀七八年的本科都可以,學校希望學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日本在上世紀提出在未來的50年要獲30枚諾貝爾獎,結果剛剛過去了30年,每年一個諾貝爾獎。所以,日本的科學家和這些學生,能夠靜下心來專注做他喜歡的事,這就是國際教育給國人的啟示。他認為韓國的大學“潮”、日本的大學“穩”、新加坡的大學永一直在“求新求變”。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亞洲排名前幾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陳永才教授提出的觀點是要終身學習,現在的很多知識和技能,差不多五年更新一次,所以新加坡對所有新加坡人提供免費終身學習的可能。五年一次的話,未來的五十年職場,差不多就要進行十次的革新,一定要學習。更有意思的是,陳永才畢業於新加坡的一所中學,這所中學也是李光耀當年讀的中學,是新加坡第一中學萊佛士書院,這個學校也是普普通通的,但其副校長說:“最炫的是思想,而不是高科技,因為人的思想是很難超越的。”

要辯證對待國際教育

為什麼都在關注國際教育?有四方面的原因。

1.國際教育是全球化深入的必然結果,全球化就是一句話——國界越來越少了。舉行世界級比賽,就要懂得世界遊戲的規則,而不是自得其樂。全球化打開了這個大門,便再也無法關閉。

2.國際教育也是中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延伸。絕大部分中國人都堅信教育是可以改變命運、改變生活的。當個人生活改變的時候,才會有更大的擔當和勇氣去改變這個世界。所以,從古至今,無論是科舉考試,還是學而優則仕,或者是今天的教育改變命運,教育科技改變國家,都是一個道理。

3.學習的定義以及技能的要求在發生變化。現在的知識定義也在發生變化,過去高考的時候死記硬背的那些概念、定義、時間表,並非真正有用。中國成千上萬的人學了奧數,但是沒出幾個數學家。這背後是實用主義的思想。這樣的思想阻礙了科技的態度,所以中國真正認識科技的態度的時間並不長。

4.發達國家代表了世界的先進生產力。所謂的先進生產力就是,當別人做得比自己好,自己就去借鑑和學習,有一天中國比別人做得好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到中國。

國人習慣借鑑,但是缺乏創新,可只有創新才有可能超越,借鑑和模仿永遠只能跟隨。所以國際教育能夠給人們帶來全球視野,帶來更多的跨界優勢。當然,走出國門不是唯一途徑,但是世界正在全球化,所以孩子學習國際化,這是肯定的。參加國際比賽,就要懂得國際比賽的遊戲規則,要理解別人在思考什麼,為什麼他們走在前面,他們已經走到了哪裡,才有一個十字座標,才知道自己跟別人的距離,才能知道怎樣追趕和超越。

周成剛認為,國際教育中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創新和批判性思維。舉例來說,二者的區別在於,想出辦法去達成目的,是創新,而在所有的創新辦法和路徑裡,找到最科學、最合理、最好的路徑,就是批判性思維。創新是能夠頭腦風暴想出所有方法,批判性思維是找出最好的路徑。有了這些,才會走得更直,走得更好。儘管他走過很多國家,但像國內傳統的教育方式,比如手要放在背後聽老師講、上課不準說話,老師畫重點,單向式的教授、背答案等這樣的方式在西方的發達國家當中,已經幾乎沒有了。

他認為,儘管新東方是從英語培訓起家的,但說不定有一天英語就不需要學了,人工智能有可能幫全世界解決100種語言,那日常的交流就差不多了。這說明知識的定義在變化,學習力、批判性思維要無限提升,這是最重要的。所以,全球視野更多的帶來的是跨界的優勢,創新的批判性思維,更多帶來的是獨立人格和擔當的意識。獨立人格有很多東西作支撐,比如思想的支撐、經濟的支撐、價值觀的支撐,這些都是教育應該授予學生的。只有當培養出來的孩子有了獨立人格,勇於挑戰權威,才可能有更多的創新。不然一味借鑑和模仿是可以減少試錯成本,但是永遠不可能超越。有了獨立人格,有了這樣的素質以後才會有擔當,才會看得更遠,走得更久。

近年來,周成剛發表了一些觀點文章,比如《實現自我價值的有益選擇》、《名校夢想陶養濟世情懷》、《中國的留學生計劃怎麼失控了?》等。在他看來,如果想學最好的東西,但又忘記了最好的東西是什麼,也就不可能讓自己的學習成功。無論在什麼地方,成功都不等於把孩子送進了華爾街。

回顧中國過去的國際教育和走向世界之路,沒有一次不是和社會的落後與前進息息相關的,所以國際教育某種程度上也在推動著中國社會的改變和進步,這也是過去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如此重大成就的重要佐證。

最後,周成剛援引一位留學生的話作結:“很多人都會問我出國五年到底學到了什麼收穫了什麼,我告訴你們,最重要的不是英語不是文憑,對我而言就是兩樣東西,一種是把我放到任何國家、任何我誰都不認識的地方,我都能生存下去的能力;另一種是名車豪宅也動搖不了我願意每天坐公車去追求簡單夢想的平淡心態,而我認為這兩樣足以讓我受益終身。”

周成剛認為,這段話表達了兩個概念。第一,掌握了一種方法和路徑。這對教育、科研、創業、創新都是有啟示的,掌握了怎麼生存下去的能力。第二,會胸懷目標,不斷走下去,最終實現目標,促進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