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好”的《奇葩說》,為何越來越不“奇葩”了?

文 | 牛角尖

繼選手許吉如、雷哥淘汰之後,《奇葩說》再度損失一員大將楊奇函...節目中有關其淘汰的話題,被炒至微博熱搜,截至目前,該話題閱讀量為7877萬,討論人數1.1萬。

《奇葩說》自更換賽制以來,節目的看點顯然變多了。從導師“下凡”帶隊,到“老奇葩”與“新奇葩”一視同仁,再到節目組新增1VS1開槓比賽、1/2生存戰.....《奇葩說6》火藥味十足的同時,口碑與熱度也有了明顯的“回暖”。

雲合數據顯示,目前《奇葩說6》的有效播放數據已達7000萬,節目上線不到四天,第六季有效播放數據已經反超第五季,且呈現出持續“高走”的趨勢。目前,該節目在豆瓣上的評分達到8.3分,雖不及巔峰時期的9.1分,卻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前面兩季(四、五)挽回了顏面。

越來越“好”的《奇葩說》,為何越來越不“奇葩”了?

很難單純的用“好”或“不好”,對《奇葩說》這檔長壽綜藝,進行評判。一方面,它確實開創了國內網綜市場的多檔先例,將辯論形式代入綜藝市場,捧紅姜思達、馬薇薇等多名“純素人”;另一方面,當綜N代普遍面臨創新乏力、難求突破之際,新一季的《奇葩說》同樣也面臨著“定位模糊”的問題。

這或許不能看成是這檔長壽綜藝中的一大“缺憾”,但不置可否地是,它已經小範圍的引起了一批老粉們的“生理不適”。

“導師”下凡、賽制升級,《奇葩說》趨於“平凡”

很多人喜歡《奇葩說》,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於這檔節目的“敢為人先”。它的“敢”主要體現在兩大點上:其一是節目中形形色色、風格迥異的“奇葩”選手;其二則是每一期節目中奇葩選手所傳遞的具有思辨意義的新論點。正如《奇葩說》名字所示,“奇葩”與“說”,才是組成這檔節目的關鍵所在。

可行至如今,這檔節目卻越來越趨向於“普通”的語言類節目——口碑、熱度反饋都很不錯,卻獨獨少了份觀眾初見時的“怦然心動”。這主要與節目中不斷出現的“改革”有關。新一季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無論是在節目陣容、節目賽制,還是節目選手和辯題上,《奇葩說》都迎來了“細微”變化。

越來越“好”的《奇葩說》,為何越來越不“奇葩”了?

首先是導師陣容,除了坐陣六季的蔡康永、經濟學教授薛紹峰之外,節目組還特意邀請來了語言屆“一把手”李誕、和曾參與過第四季導師席陣容的羅振宇。

按理來說,這幾位導師嘉賓,都有著不同圈層的受眾喜歡。但節目播出之後,率先遭遇網絡炮轟的卻是導師“羅振宇”,販賣焦慮、見縫插針給自己產品打廣告,以及不和自己隊友商量就將“在下不服卡”給薛曉峰戰隊的許吉如使用等行為,被網友貼上了“油膩”、“反感”的標籤。

其次,在節目賽制上,這一季規則基本延續了“第五季”賽制標準,唯一不同的是,這一季加入了“導師下凡”環節,這也成為本季節目的一大看點。但效果好壞,卻並非能用常理推斷。不少網友甚至反饋,節目殘酷的賽制反而讓之前很多好的“老奇葩”選手,失去了個人特色。

比如,跟著節目一同成長、曾拿下第四季BB King的肖驍,這一季節目中他開始樹立“優雅”人設——邁著黃執中式的步調、揹著專業辯論式的稿子,給觀眾下起了粉紅色的雪;曾經喜歡“裝瘋賣傻”的大王,這一季卻說著想做“高智商的討厭鬼”.....

越來越“好”的《奇葩說》,為何越來越不“奇葩”了?

而在節目賽制的強制“壓迫”下,這一季的奇葩隊員也有了傾向性的“一邊倒”。目前場上的28位奇葩辯手,超過一半或擁有高知背景、或出身於專業辯論隊,更甚者還有如邱晨、詹青雲這樣“兩者都佔”的選手,“奇葩”辯手正在變得越來越稀有。

“他們更懂得的觀眾喜歡聽什麼了,用個性的泯滅和趨同去媚和逢迎這個節目,我不喜歡你們殺死過去自己的樣子。”一位豆瓣用戶在評論區寫道。誠如,這位網友所言,當前在播的《奇葩說》,無論是從口碑、還是大眾傳播角度來看,都拿到了優異成績。

可這就像是一位明明平時考試都拿A+,某次卻得了A的優等生一般——依舊足夠優秀,卻獨獨留有一些“遺憾”。

不再“奇葩”的《奇葩說》

《奇葩說》是如何趨向於“平凡“的?這或許要從這檔節目走向“神壇”說起。2014年,彼時的馬東還只是一位剛從央視跳槽去愛奇藝的內容創業者,在一次與高曉松的飯桌閒聊上,馬東從高曉松那聽取了意見,決定做一檔辯論類的說話節目。隨後,他找來了當時央視最年輕的導演牟頔,兩人決定“賭一把”,這才有了現在的《奇葩說》。

第一季第一期節目上線愛奇藝之後,該節目在當年曾引起巨大反響,其獨立於所有說話類節目的“辯論”模式,搭配一群人格獨立的“奇葩”嘉賓,不僅讓這檔節目一炮而紅,還藉此打開了網綜市場的新生機。人們這才知道,“不上星”的網絡綜藝也有如此魅力——第一季節目播出後,節目網播量突破55億、廣告招商達到5000萬。

發展至如今,《奇葩說》每一期節目的廣告招商都輕鬆破億元,最新一季節目的廣告招商更是達到15億,是所有綜藝節目中的“招商大戶”。而辨別一檔節目“火不火”的最直接方式,則在於節目中不斷輸送的“嘉賓”選手,俗稱“造星”。

《奇葩說》的“造星”模式,和以往所有綜藝節目都存在巨大差異:節目中的選手,既不勝在顏值,也沒有唱歌、跳舞這類傳統的才藝表演;而是在於每一位選手特殊的辯論技巧和人格魅力。

比如,如今已成功進入演員行業的“範湉湉”,自主創業、承辦節目的“姜思達”,《愛撕不si》的節目發起人馬薇薇,以及遊走於各大綜藝舞臺的傅首爾、肖驍等人,甚至連經濟學教授薛紹峰,也憑藉該節目被部分明星所認識......

越來越“好”的《奇葩說》,為何越來越不“奇葩”了?

肖驍在本季節目中,曾對節目中的“老奇葩”總結,“有的人離開這個舞臺因為山的那邊有一座最佳女演員的頂峰,有的人離開是因為世界那麼大她想去看看,有的人離開仍然會在其他的宇宙中心呼喚愛,而有的人留下只是因為有的人留下.....無論是離開或留下,《奇葩說》都已經披上了“造星”這一鎧甲,越來越多的同類愛好者渴望通過這檔節目,實現自己的“言論自由”,幸運的話,他們或許就是下一個“馬薇薇”、下一個“姜思達”。

可新節目播出至今,令人印象深刻的“奇葩”選手,卻越來越少。有著“高知”背景的許吉如,雖在現場得到了導師、節目組的一致青睞,卻輸在了知乎、微博等“平民化”的觀眾緣上;有段子無論點的“小黑”,在李誕的力保下,脫離險境,卻並不如觀眾想象般的厲害......這屆“辯手”中,還多了一些其他有趣職業的選手,如網紅選手李佳芮、電臺主播雷哥、某男團隊長嶽嶽等等,可都在賽制越發殘酷的競爭下,逐個淘汰。

越來越“好”的《奇葩說》,為何越來越不“奇葩”了?

優質“新奇葩”越來越少,正在成為這一季《奇葩說》的最大遺憾。問題是,當“新奇葩”開始偷偷“學習”起老奇葩的“論點之中夾段子”的辯論技巧時,“老奇葩”卻逐漸放下昔日的稜角、開始向新奇葩的從“個人經歷”出發……“東施效顰”的案例觀眾都已瞭然,搞不好這就會是一場車禍現場。“小黑”模仿“肖驍”的辯論風格,已經遭到大眾批評,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是下一個“小黑”?

《奇葩說》真的越來越“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