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想培養健康人格的孩子,就得營造一個輕鬆和睦的家庭。

父母要想培養健康人格的孩子,就得營造一個輕鬆和睦的家庭。

父母在自己擔任家庭教育前最好是自己先學習教育,孩子壞的習慣80%都是在家裡形成的,良好的個性勝於卓越的才智,打罵不能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只能宣洩父母的急躁情緒。

曾國藩說:“夫家和則福自生”家庭和睦,那福澤自然產生,自然家和萬事興。

生活中,往往是“男主外女主內”,如果說父親是巍峨的大山,那麼母親則是家庭的一股暖流、一束暖陽。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德行的成長是要從小培養的,而家庭是最基礎的土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德行的成長,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細胞。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英國教育思想家托馬斯·阿諾德曾說: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是什麼樣子。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種下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樣的果,孩子的身上藏著父母的品行。

孩子的習慣裡,住著父母的模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每一個家庭,都是由父親母親共同打造。父親的格局,母親的心情,決定家庭的風水。

所謂格局,“格”是人格,“局”是眼界、胸懷。父親的人品高尚、胸懷寬廣,有大心量者,方能有大格局;有大格局者,方能成大氣候。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家庭經濟條件相當不錯,卻常常因為孩子的一時成績、生活中的一點困難而硝煙瀰漫。而假若父親能夠臨危不亂、豁達樂觀,

“欲為大樹,莫於草爭”,就是難得的格局。

父親有了大格局,他的妻子才會有遇事不亂的定力,他的孩子才會有勇往直前的動力。而這一切,就是一個家庭為未來的興旺所積蓄的力量。

如果說父親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掌舵者、領導人的角色,那麼母親則是一個家庭的調節閥、供氧機。

想起李嘉誠的一段話:你的爸爸有個好老婆,你的童年將在幸福中度過;你將來找個好老婆,你的中年將在幸福中度過;你的兒子找個好老婆,你的晚年將在幸福中度過。

臺灣心理學博士、腦科專家洪蘭女士在TED演講時,用她對男性與女性的腦部研究報告,從科學的角度闡明:從人類演化角度,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所以,當你教育一個男童,你教育的只是一個男童;但是當你教育一個女童,你教育的是整個家庭和下一代

著名編劇人廖一梅說:“我不認為好太太一定要做家務,我就不會做飯,但我自信給家人的東西比做飯更重要。

如今,兒子開朗樂觀,人生目標是要快樂。廖一梅說:“我跟兒子說這個目標不錯,自己也挺得意,覺得我和老孟(丈夫孟京輝)潛移默化挺好。”

寫就了無數偉大的鴻篇鉅製的作家歌德,閱盡世間繁華與悲苦,最後卻說:“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父為乾天,母為坤地。乾坤相宜相吸,人宇和美無極。父親有方向,母親有溫度,一個家庭的運勢必然順遂通達。

無論是為愛低到塵埃裡的張愛玲,還是婚姻多舛的蕭紅,她們感情不幸的背後,是原生家庭從根上造成的悲哀。愛並不是單向的射線;愛是一個圓,要相互貫通,要彼此給予

一個家庭的好風水、好運勢,是全部家庭成員一道修來的福氣,離不開穩重如山、虛懷若谷的父親,離不開柔情似水、善解人意的母親,更離不開良好的夫妻關係以及和睦美滿的家庭氛圍。一家人向著一個方向,走在一起是緣分,一起在走是幸福。

葉聖陶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將一個人送入天堂,也能將一個人拖入地獄。

不良的習慣,會使孩子逐漸偏離正道,而良好的習慣,可以推動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奮勇前行。

1988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

這位白髮蒼蒼的老學者回答道:“是幼兒園。”“在幼兒園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要不得,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道歉……”

出乎意料地回答,直接說明了兒童時期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起到的作用。

人的許多良好習慣都是在兒童時期養成的,而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

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甚至脾氣秉性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幅畫,兩個家長帶著孩子坐地鐵。

一位家長低頭玩手機,身邊的孩子把頭湊到了家長的手機上。

另外一位家長拿著書安靜地看著,身邊的孩子也拿著自己喜歡的書津津有味地讀著。

這位畫面令人感觸頗深,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顯而易見。

所以,要想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麼父母就要以身作則。

不管在做什麼事情,都要記得有一雙小眼睛在看著你,在模仿著你。

請各位父母在做每一件事時,都要時刻提醒自己,孩子的習慣裡,住著自己的模樣。

父母的言傳身教,決定孩子的未來。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人的全面發展取決於母親和父親在兒童面前是怎樣的人,取決於兒童從父母的榜樣中怎樣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環境。”

家庭,永遠都是孩子真正誕生和成長的搖籃。一個好老師,或許能夠影響孩子三年五年,但是一個好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卻是一輩子。

有人說成績單就像“小三”一樣,破壞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人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有過親身經歷的父母都深有體會。

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其成長道路上的導航儀,能夠把偏航的孩子及時拉回正軌。

有人曾說了這樣一句話:很多年之後,課本上的知識很多人都會淡忘,但是父母一點一滴言傳身教的親身教育,卻會深入孩子內心,成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有位老師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每個孩子剛開始都是一張白紙,能否活出一個絢爛多姿的人生,不僅僅取決於老師和他們自己,父母的教育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都在影響著孩子的未來,你就是孩子的終身老師!

家有小兒,年方六歲,初入學堂,因此也結識了很多家長,在交流過程中發現部分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煩惱。現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把問題歸納總結一下。

孩子三觀的樹立。所謂的三觀,指的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觀指的是為什麼活著?簡單的說就是做正確的事情,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榮辱觀。人生觀指的是怎麼活著?怎麼活的更有意義?怎麼做正確的事情?價值觀是解決為什麼活著和怎麼活著?價值觀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讓孩子知道何為值得,何為不值得。

生活習慣的培養。生活習慣的培養,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孩子的獨立能力。嘗試著讓孩子去承擔責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知道什麼是他應該做的,不同的年齡段兒給他分配不同的責任。好多家長煩惱孩子玩具到處亂扔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決,讓孩子知道玩具是他自己的,應該是他自己整理。然後是教孩子玩具如何整理,成套的玩具要成套的保存。如果不是成套的玩具,要分類整理,可以分為說是變形類的、汽車類的、遙控類等等,然後放到指定的櫥櫃。因為孩子年齡比較小,一定要給他指定偏低的櫥櫃。其次就是思維方式的培養,遇到問題的時候如何去解決?遇到困難一般孩子都會選擇放棄,家長在這個時候可以教他如何去解決這個困難,告訴他“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鼓勵孩子去戰勝困難。因為孩子是在不斷的戰勝困難中成長起來的,教會他不拋棄不放棄不認輸的精神。

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荀子的《勸學篇》就說到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任何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堅持的結果。可以給孩子一張學習桌,告訴他學習是一種態度,一定要坐到學習桌去讀書、去寫字,不在學習桌完成的作業通通不算完成,需要重新再寫。作業完成以後要自己檢查,他檢查不出來的錯誤,家長再去提醒孩子改正。這樣既可以培養孩子一個認真的習慣,還可以在檢查過程中多複習了一遍。學習對於孩子來說比較枯燥乏味,可以幫孩子找提高學習效率的方式。最簡單有效的就是疊加法,可以讓孩子背誦古詩並用拼音在規定時間內寫下來,這樣可以加深孩子對古詩的印象,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拼音水平,也能提高孩子的寫字水平。至於寫作業拖拉用時過長的問題可以在寫作業之前,給他五分鐘時間,讓他把所有的事情(喝水、去廁所、削鉛筆等)都處理一遍,作業完成之前不允許離開座位,答應孩子寫完後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寫完後一定要即時整理好書包,用抹布把桌面橡皮屑等雜物擦乾淨,桌面保持整潔,把書包掛在學習椅上,把椅子推到桌子下面,關掉檯燈才可以離開。教會孩子愛惜學習用品,有個一年級老師發的抖音特別火,很多的鉛筆都找不到失主,孩子丟三落四的這個問題也好解決,可以讓孩子以舊換新,經檢查合格後會發放給他新的學習用品。

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鼓勵和讚美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碰到各種的問題,定期抽出親子時間陪孩子聊天,發現孩子有問題要即時正確地引導。給孩子樹立目標,鼓勵孩子去完成。培養一個和孩子一樣的興趣愛好,儘量陪同孩子一起學習進步。

電子產品。好多家長一談到電子產品就談虎色變,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沉迷這個就堅決杜絕孩子接觸,也有個別的家長認為制止不了就放任不管。現在科技網絡這麼發達,孩子適當的接觸電子產品對孩子是有好處的,可以要求孩子在寫完作業或是孩子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後,獎勵孩子一定的時間去玩。

正視孩子的不足。孩子畢竟是孩子,思維模式和自我約束能力遠遠不及成人,不能以成人挑剔的眼光要求孩子,不要對孩子要求太高。

家庭教育是一個持久戰,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的習慣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有了好的過程,還會愁沒有好的結果嗎?部分家長以工作忙沒有間為藉口,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轉嫁給學校老師,一個班幾十個孩子,老師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正因為沒有時間,才要拿出少量時間給孩子培養一個好的習慣,一勞永逸。希望每個家長都能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配合學校老師做到真正的家校共育。

不要認為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每個孩子的理想都是天天吃零食、玩手機、看電視、不寫作業,因為他是孩子,所有的堅持都來源於家長的堅持。

一個家就像是一塊土壤,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在其中發芽生長的植物是茂盛還是枯黃。我以為,最能衡量婚姻質量的,不是房子、車子和票子,而是孩子。你的婚姻好不好,看孩子就知道。

中國古代有著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三字經》就明確提出了家庭教育的責任:“養不教,父之過。”《顏氏家訓》,也強調了早期家庭教育的意義:“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己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千百年來,傳統家教在三個方面積累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我們重視。

傳統家教通過家規、家訓、家風等形式,對家庭教育進行規範,用制度和儀式對兒童進行教育。古人講,“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所謂家規,是指一個家庭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

家訓一般是家庭的前輩對晚輩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與訓導。如果說家規比較剛性,家訓則顯得親切柔軟,往往以談心的方式出現,家風是一個家庭的文化氛圍,體現了家庭的風氣、風格與風尚。

在古代,這些規範中積極的一面,不僅讓兒童在啟蒙時期得到及時的教育,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家庭這一載體得以傳承。

傳統家教強調以德為先,把做人作為教育之根本,與現代教育理念“立德樹人”是一致的。中國最早的一部教育綱領性著作《大學》就把明德至善作為所有教育的根本目標:“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說文解字》《增廣賢文》等古籍中也有類似闡述。

傳統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則榜樣示範,強調兒童的行為訓練和科學方法。身教重於言教,孔子就主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明末清初的理學家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規》中,提出“立家之規,正須以身作範”。古代教育家顏之推反對“無教而有愛”的家庭教育,強調習慣養成。朱熹更明確小學的任務,就是“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這些都與現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因此,系統總結中國曆代家庭教育的智慧,在優秀的傳統家教理念基石上構建起現代家教的大廈,不僅是父母與兒童的要求,更是教育和未來的要求,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需要強調的是,在學習研究中國人的家教智慧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辨析與捨棄傳統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糟粕。只有清理這些反教育的傳統家教流毒,才能建立現代的家庭教育體系。

孩子的長相,反映了婚姻的質量。越是幸福的婚姻,孩子長得越好看。一般來說,人的心性會通過表情反映在臉上,經年累月之後,人的容貌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即所謂的相由心生。

生活在幸福家庭裡的孩子,不必面對家庭的矛盾和生活的黑暗,在這種充滿愛的環境里長大,對一個孩子來說可謂是最大的幸運。而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更為寧靜,不僅容光煥發,自信的氣質也更為其形象增色加分。

而那些充斥著爭吵和負面情緒的婚姻,給孩子的心中留下的陰影往往是難以磨滅的。

孩子的性格,暴露了婚姻的真相。孩子的性格,就是婚姻的照妖鏡。一段婚姻究竟幸不幸福,通常看一看孩子的性格就會真相大白。設想一對剛剛還吵架到面紅耳赤的夫妻,轉頭卻教育孩子要溫柔和善,其效用可想而知。父母的冷戰、熱戰,孩子不可能感受不到,耳濡目染自然會形成心理陰影。

在爭吵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往往更偏激;在冷漠中長大的孩子,性格更敏感悲觀;而在一個彼此認同和關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自信,更溫和,也更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和心存感恩之心。

孩子的教養,預示著婚姻的未來。好的婚姻裡,每個人都很柔軟。懂得好好說話,不會一言不合就戳對方的痛處;懂得尊重對方的感受,不會讓一方太難過;懂得互相照顧,讓每個人都感覺到被支持、被愛護。

一句話:好的婚姻裡,都是互相成就。無論是男人女人,還是孩子,都會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所以,你的婚姻好不好,看孩子就知道了。當有了孩子,婚姻就不再是兩個人的事。原生家庭的婚姻質量,會影響著孩子的一生,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孩子的長相、性格乃至教養。

父親的格局,決定家庭的方向。一個家庭的福氣運道,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家庭成員共同努力得來的。

家庭要想和諧興旺,首先要走對方向,父親的格局就決定著家庭的發展方向。

曾國藩曾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心中格局的大小,決定了眼光是否長遠,眼光是否長遠又決定了事物的成敗。

家庭的發展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家庭需要經營,需要規劃。

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父親作為家庭中的男性,承擔著家庭領導者的職能,是家庭“權威”的代表。

作為家庭列車的火車頭,父親的眼光要遠,格局要大,只有父親的格局大,才能確保家庭的發展方向不出錯。

老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人的一生中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家庭中度過,觀念、思想等都會通過家人間潛移默化的影響來傳遞。

如果父親有一個大格局,那在他的妻子、後輩子孫都會受到好的影響。

在家庭生活中,父親有大格局,就是在家庭遭遇困難或變故時,不退縮,能夠頂住壓力。

對待家庭小的損失不斤斤計較,不渾渾噩噩混日子,積極對待生活,對於家庭發展有大致的規劃。

蒙田曾說:“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父親是孩子在人生中接觸的第一個男性形象,他肩負著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世界,瞭解社會的重任。

父親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大格局,孩子才能健康茁壯成長,才能為家庭的興旺積蓄後備力量。

在教育孩子中,父親的大格局體現在不給孩子貼標籤,懂得孩子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

說到才女,不少人會想到民國時的“合肥四姐妹”,進而感嘆合肥張家是個風水寶地。

其實這個風水並非天定,父親張兆武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張兆武是位有大格局的父親。他喜歡接觸各種新鮮事物,愛看書、藏書,他從不限制孩子們的發展,但又對孩子們嚴格要求,有著教育孩子的底線。

五四運動之後,怕兒女們染上封建陋習,更是舉家搬遷,這才有了九如巷裡人見人羨的一家。

母親的情緒,決定了家庭的溫度。情緒,貫穿於我們的生活之中。由於生理的不同,與男性相比,女性情感活動更強烈,也更容易情緒化。

如果說父親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掌舵者、領導人的角色,那麼母親則是一個家庭的調節閥、供氧機。

雖然家庭的重擔由父母雙方共同承擔,但與父親相比,母親承擔更多。

在工作與家庭雙重壓力下不少母親感到力不從心,情緒也變得更加不穩定。

但母親的情緒決定著一個家庭的溫度,決定著一個家庭的和諧程度。

首先從家庭生活中來看,女性溫柔、細膩的特質可以在家庭生活中營造出一種暖意融融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下,再大的矛盾與困難都能克服。

如果說父親是一把披荊斬棘的利劍,母親則是一張情意綿綿的絲網,她用愛將家庭與外面漆黑冰冷的世界剝離開來。

女性相較於男性而言,更善於表達內心情感,更懂得利用語言與情緒的力量,母親的笑臉、暖言能給每個家庭成員力量。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白紙,你想讓他變成什麼樣子他就是什麼樣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的影響是不可能替代的。

母親是孩子情感依賴的主要角色,如果母親在與孩子的接觸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麼孩子長大之後很可能會情緒調節失衡。

有本書中說:

“對大多數的成年人而言,即使一生只跟母親發生過一次問題,心中就會存在一個說話、行為和反應跟童年時期一模一樣的‘母親複本’。”

母親情緒不穩定,一會對孩子讚賞有加,一會對孩子大聲呵斥,這會造成造成孩子長大後戒備心重,缺乏信任。

總是對孩子抱怨,朝孩子吐苦水,也會把孩子變成一個消極的人。

母親的情緒決定家庭的溫度,在家庭生活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發火前深呼吸,以微笑面對家人,對待愛人、孩子多用表揚多誇獎,不要總是看到不足的地方。

在合肥張家,母親陸英是個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人。

她自結婚後與丈夫從未紅過臉,處處周到討得婆婆歡心,對待兒女從不歇斯底里疾言厲色,她用自己良好的情緒為家庭及兒女成長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父親的格局決定家庭前進的方向,母親的情緒影響家庭的氛圍。父親有大格局,母親有好情緒,家庭才能有好的風水。

作者;青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